《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感遇原文赏析

感遇原文赏析感遇十二首原文赏析感遇十二首原文赏析1【诗句】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意思】翠鸟傲立珍贵的三珠树巅,莫非就没有金丸让你恐惧?身著华服应担心他人指责,窃据高位会遭鬼神的厌恶。
我这孤鸿今在高空中翱翔,射猎者想猎取只望天叹慕!【全诗】《感遇十二首·其四》[唐] 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全诗赏析】“得无金丸惧”的反问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双翠鸟害怕“金丸”击中的恐惧心理。
这正是李林甫之流虚弱本质的形象描写。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是诗人借孤鸿之嘴警告李林甫之流:翠鸟高筑巢儿在树头,要当心毙于“金丸”;你们气焰如此之盛,当心成为众矢之的! 诗人心里虽燃了一团冤火,却不让喷吐出来,读之,竟无怒火中烧之感,警告中有劝告,这是儒家所谓温柔憨厚的诗教传统。
诗的结句,意境高远,耐人寻味。
诗人这只“孤鸿”面对大海、翠鸟、珠树、珍木,终于采取了超脱的态度:既不重返大海,也不恋于池潢,更不愿意去涉足于珠树和珍木的枝头,而是翱翔于广阔万里的苍穹之中,那些弋者——猎取者将无法猎取!彼时彼地,诗人采取“走为上策”之计,也是一种处世之术!感遇十二首原文赏析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张九龄《感遇(其四)》

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感遇(其四)》引导语:《感遇十二首·其四》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诗词。
《感遇》系列诗张九龄一共做了十二首,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四首。
感遇十二首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
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
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
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
有《曲江集》。
拓展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歌鉴赏
唐诗鉴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歌鉴
赏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
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
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
“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
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
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
【诗句】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意思】
翠鸟傲立珍贵的三珠树巅,
莫非就没有金丸让你恐惧?
身著华服应担心他人指责,
窃据高位会遭鬼神的厌恶。
我这孤鸿今在高空中翱翔,
*猎者想猎取只望天叹慕!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全诗赏析】
“得无金丸惧”的反问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双翠鸟害怕“金丸”击中的恐惧心理。
这正是李林甫之流虚弱本质的形象描写。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是诗人借孤鸿之嘴*告李林甫之流:翠鸟高筑巢儿在树头,要当心毙于“金丸”;你们气焰如此之盛,当心成为众矢之的!诗人心里虽燃了一团冤火,却不让喷吐出来,读之,竟无怒火中烧之感,*告中有劝告,这是儒家所谓温柔憨厚的诗教传统。
诗的结句,意境高远,耐人寻味。
诗人这只“孤鸿”面对大海、翠鸟、珠树、珍木,终于采取了超脱的态度:既不重返大海,也不恋于池潢,更不愿意去涉足于珠树和珍木的枝头,而是翱翔于广阔万里
的苍穹之中,那些弋者——猎取者将无法猎取!彼时彼地,诗人采取“走为上策”之计,也是一种处世之术!。
感遇其四张九龄翻译

感遇其四张九龄翻译感遇其四张九龄翻译《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其四张九龄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品简介】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参考阅读:《感遇·其二》。
【原文】《感遇·其一》押屑韵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①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翻译】: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
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词鉴赏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诗词鉴赏感遇十二首·其四唐代: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译文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注释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鸿:雁类的泛称。
池潢(huang):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患:怕,忧虑。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恶:忌妒,厌恶。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
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
鉴赏诗一开始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张九龄《感遇(其四)》

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的《感遇(其四)》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感遇十二首1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感遇(其四)》张九龄

《感遇(其四)》张九龄《感遇(其四)》张九龄张九龄的《感遇(其四)》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感遇十二首1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⑷。
侧见双翠鸟⑸,巢在三珠树⑹。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⑺?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恶⑼?今我游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⑷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⑸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⑹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⑺“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⑻“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⑼“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远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二、《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三、《感遇十二首·其四》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
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