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致良知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王阳明致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王阳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写过《传习录》、《大学问》等书,提出过“知行合一”的思想,被誉为明朝第一心学大师。

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的著作中曾经说过:“人人皆可成圣贤。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而且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坚持不懈,任何事情做起来都会很容易。

致良知这一观点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还得归结于王阳明读书时看见有一位老妇女坐着一辆牛车拉着小孙子,但那孩子却不愿意走路,那位奶奶便用鞭子打那孩子。

后来王阳明路过此地,目睹了全程,感叹道:“此乃教化不行啊!”于是决定去改变世界,拯救天下苍生。

这也让他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理念。

其中,格物致知里面所讲的观察实践,刚好与我所处的高三紧张复习节奏相契合。

每当我学累的时候,我就放空自己的大脑,给自己找些练手的题,并且能够从中体验乐趣。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做题前要动脑,认真审题。

在那个时候,人生彷徨无助时,它帮我寻找方向;迷茫困惑时,它指引我辨别真伪。

如今回头细想,自己仍受益匪浅。

最近的一次,我偶然间翻开那本珍藏已久的旧书籍,映入眼帘的便是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四字,我马上深刻的记住了它,并开始在心里默背它。

之后不断在文章或者报纸杂志中搜索关于致良知的解释和含义,希望能对现阶段的我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每一篇内容似乎都带着淡淡的忧伤,一缕清香沁人心脾,却又转瞬即逝。

唯独剩下遗憾的痕迹留在心中……后来,某日早晨我突发奇想,觉得光看不行,便赶快将前因后果仔仔细细的总结一遍,直至了解清楚之后才肯罢休。

这样,我终于弄懂了致良知的原委,恍然大悟。

就算到了现代,许多家长虽然鼓励孩子追求梦想,但却把重心放在了物质生活上,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建设。

这导致青少年越来越浮躁。

比如,暑假补课班的天价收费现象,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子女现象,游戏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等等。

这些社会现状需要我们去思考并及时改正,毕竟教育决定未来,未来的幸福程度取决于青少年自身的修养素质。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王阳明心学要旨PPT课件
36
RED
•物是心所派生。 •“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 在心。” •《传习录》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 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 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10
RED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 自觉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②如何破功利之见,就在于如何达到先天良知。 •“使天下人皆知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传习录》 )
11
RED
•(三)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 •年谱记云: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 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RED
•④天理之所以未能成为制约人们的实际规范,并不在于天理本身不合理,而在 于它没有与吾心融为一体。 •案例:拟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 •案例:法律对官员饮食的规定。 •案例:八荣八耻。 •⑤普遍之理只有与吾心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规范主体的行 为。
8
RED
•总结: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普遍道德律令。 •王阳明则试图将这种道德律令与个体的内在道德意识融合为一体。 •(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 •1、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2、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生活及其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制约作 用。
16
RED
•(2)1498年,27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 心持惶惑。” •王阳明读朱熹上宋光宗疏里面的一段话:“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 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于是,调整自己的读书之法,但是结果却是 “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能融合为一。”旧疾复发 •两次思索朱熹的学说,都不得其解而致病,于是决心和程朱理学分道扬镳。

王守仁PPT课件

王守仁PPT课件
第6页/共9页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
(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
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
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
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
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 岛以及东南亚。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 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 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明 朝 一 哥 王 阳 明
第2页/共9页
成化十七年(1481),父亲王华考中了状元。十岁的王守仁全家一起 搬到了都城,王华请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王阳明领悟很快,能举 一反三,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12岁写的打油诗:“山近月远觉月 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辩证法)
思想家、书法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第1页/共9页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回到了 日本,日本天皇为他举行庆功宴,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
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近代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 之成),全都是王阳明的粉丝。
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歼灭俄国太பைடு நூலகம்洋舰队回到了日本日本天皇为他举行庆功宴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别号王阳明,字伯 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第4页/共9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PPT课件

王阳明的致良知PPT课件

“心外无物”的意义就是要人在心上做格 物功夫。至于如何面对通常意义上的 “物”,他回避了正面的回答,只是从意 向作用与意向对象的不可分离来说明问题。 所以并不是在说个体意识之外什么都不存 在,至少对于一个儒家学者,决不可能认 为父母在逻辑上后于我的意识而存在,也 不可能人我的“意之所在”不在父母时父 母便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形式本身超出了 阳明应用这一命题的特殊意旨,他本来不 是面对这一问题的。
王阳明认为,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 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 规范化,而如果这些仪节本身被异化为目 的,忘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 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他认为, 人们只要能真正保有真实的道德意识和情 感,他们就自然能选择对应具体情况的适 宜的行为方式,因此仪节应当是道德本心 的作用和表现。从而在根源上,仪节构成 的礼也是来自人心的。仪节的周全并非至 善的完成,动机(心)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理”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道德法则,也联系着礼 仪规范,在儒家传统中一直认为礼是理的观念的 基本意义之一。礼即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礼仪规定 与节文准则。由于其更少先验性,更多地依赖于 社会和人为,所以把它说成是心的产物,就难免 遇到困难。
《传习录》:“爱问:闻先生如此说,爱已决有 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晓然者,如事 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须讲 求否?先生曰:如何不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 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此心若无人欲, 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 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 父母的热,便要去求个清的道理。”
意之所在即为物,并不是意识在外部时空中构造 一个物质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意向活 动),赋予存在以某种意义,并由此建构主体的 意义世界;而所谓心外无物,亦非指本然之物 (自在之物)不能离开心体而存在,而是指意义 世界作为进入意识之域的存在,总是相对于主体 才具有现实意义。不难发现,这种意义世界不同 于形而上的本题世界:它不是超验的存在,而是 首先形成并展开于主体的意识活动之中,并与人 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王阳明将存在的考察限定 于意义世界,与程朱从宇宙论的角度及理气的逻 辑关系上对存在作思辩的构造,确乎表现了不同 的思路: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本体论 的转向。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ppt课件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ppt课件
– 本质是净化心灵
常见的毛病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 不喜欢与人沟通 – 爱生气 – 老好人 – 喜欢计较 – 拖延症 – 说话直接 – 脾气急躁 – 强势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 1. 傲心-高人不见,众人不爽
– 傲慢之心。傲慢与一个人的职位高低没有关系。 不管是职位高的人,还是职位低的人都会生起 傲心,甚至职位越低的人傲慢之心越重。但凡 人有了傲心,就会“高人不见,众人不爽”。
– 你期待着生命走向高处,你希望能有高人拉你 一把,但当傲慢心生起来的时候,高人会离开 你,你身边的同事也会很不爽。因为你抢了别 人的光芒,别人也需要光芒,所以一份傲慢心
反省的九个步骤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 准备一个不被打扰的独立空间 • 内心真诚庄严,或正装 • 手机关机 • 一定要写下来(认账,思路不跑偏,梳理
问题) • 不写自己的好,不写别人的不好 • 深刻反省的五要素和本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致良知PPT

致良知PPT


第 三 致章
良 知 多 元 诠 释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便是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 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 ,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 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 界,道家讲,至人无己,神人 无功,圣人无名。这种太上忘 情的无己境界,便与之异曲同 工。
大羹不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我 无我。
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中写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也是这个道理。
即大道,都是对万物有利的,比如悬 崖上的竹木,正因为有了“立根原在破 岩中”的艰苦环境,从而衍生出了“任 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再比如习 飞的雏鹰,正因为有了母亲推下悬崖的 九死之境,才激发出了翱翔九天的本力 。
《荀子.大略》中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自古有 三人成虎之说,而今有人云亦云之象。谣言就像野火,小可燎原, 大可亡国。这也是一种致良知的反例,当盲从的散布流言的时候, 心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就会受到蒙蔽和扭曲。最后歪曲事实真相,颠 倒是非黑白,此为格物(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纠正人的行为)的 最大天敌。

第 二 致章
良 知 一 词 的 出 处
嗯!这话好像是我说嘚。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 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译: 人不用学习就能做的,是天生的本能。不用思考
就知道的, 是天赋的道德观念。 良能:天生的本能。良知:天赋的道德观念。 致良知,便是到达、实现这种内心本源的道德意识 。
主讲人:XXXXXXXXXXXXX






生 活 中 如 何 才 能 致 良 知
五 章
致 良 知 ( 知 行 合 一 ) 举 例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PPT课件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PPT课件
❖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 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 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 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 是。”
(三)致良知
❖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 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 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 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 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曾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
王阳明心学
主要内容
❖ 一、王阳明其人 ❖ 二、王阳明其学 ❖ 三、心学的智慧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 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拜金主义盛行;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贪污成风
❖ 王阳明的批判: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
习以成性,几千年矣!”
(五)怎样评价“心学”
❖ 该学说有其片面性——把复杂的人性本能化 了、简单化了。
❖ 但是该学说高扬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 动性,一定意义上解放了个体的人,使人具 有强大的道德勇气,道德自信,又有很积极 的意义。
三、心学的智慧
做真正的自己
练就一颗从容的心
健全人生三原则
做减法
不要让别人决定自己的快乐源自(二)是个何人❖ 1.年轻时志大、宗儒且学杂
“何谓第一等事”?“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 “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奇PPT课件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奇PPT课件
回家后常与客人用花生、瓜子,排兵布阵。
听闻小王子达延汗攻入甘州,守将战死,两度“上疏”, 要兵出战。
第二讲 神奇少年 另类青年
另类实践:“格竹子”,格出病来
另类婚姻:“逃跑”的新郎
另类状元:22岁作《来科状元赋》
另类干部:28岁中进士,曾在工部、刑部、 兵部任职。挺身斗虎。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引言 王阳明生平简介 神奇少年 另类青年 挺身斗虎 龙场悟道 临危受命 深山剿匪 只身平叛 攻心奇谋 良知之学 此心光明 启示与总结
第二讲 神奇少年 另类青年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 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 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 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
不费兵卒、不伤一人,致使动用四省之兵,十万之众,花费 多年的混乱局面,不到一年平定。
遣散四省军队,麻痹八寨,留湖广土兵。
密令芦苏和王受集结军力;
严格实行十家牌法;
统一号令,突然袭击。 不请而战,将几十年的广西匪患彻底扫平,为当地
王阳明生平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 号阳明,谥文成,中国浙江余姚人。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 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 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 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 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第六讲 良知之学 此心光明
王阳明墓,浙江绍兴,高村。 葬礼简单,冷清。 直到1567年(隆庆元年),众人多次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认为,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 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 规范化,而如果这些仪节本身被异化为目 的,忘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 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他认为, 人们只要能真正保有真实的道德意识和情 感,他们就自然能选择对应具体情况的适 宜的行为方式,因此仪节应当是道德本心 的作用和表现。从而在根源上,仪节构成 的礼也是来自人心的。仪节的周全并非至 善的完成,动机(心)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程朱以性为体,性又与理合而为一;与性体建构 相应的,则是以性说心、化心为性;由此建立的 是一套以性体为第一原理的形而上学。与性体至 上的形而上学系统相对,陆九渊将心提到突出地 位,并以此为第一原理。不过陆九渊对心体的理 解本身具有二重倾向,而其中的个体性规定则在 陆的后学中逐渐开始向唯我论衍化。个体意义上 的心与形而上学之性的对峙,表现了理学的内在 紧张。王阳明为化解其中的矛盾,扬弃了性体的 超验性质与超越心的个体之维。以心即理为内在 规定,心体成为心学的第一原理。尽管心即理命 题并非王氏首具体内涵 及多重理论意义。
王阳明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说,首先是基于他把 “理”基本上理解为道德原理。与之相对的心则 是内在于主体的个体意识。这样,心与理首先呈 现为外在的普遍规范与个体的内在意识之间的关 系。所以当学生提出朱熹关于“事事物物皆有定 理”的命题与王守仁心即是理思想的区别时,他 说:“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 者心之本体。”(《传习录》,《阳明全书》卷1)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理只是“至善”的“义”, 而他认为至善著作为道德原理不可能存在于外部 事物,道德法则是纯粹内在的,事物的道德秩序 只是来自行动者赋予它的道德法则,如果把道德 原理看成源于外部事物,就犯了孟子所批判的 “义外说”即把“义”代表的道德原则看作外在 性的错误。所以人之穷理求至善,只须在自己心 上去发掘、去寻找。
正统理学以性体区分人与其他存在,同学以 为着凸出人的普遍本质。儒家要求在田人关 系上超越人的自然存在,在理欲之辩上抑制 人的感性欲求,在群急关系上认同“大我”, 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确认了类的本质对个 体存在的优先。正统理学继承了这一传统, 基本立场是本质压倒存在。而陆王所说的心 体,以理为其普遍的规定,又与身及经验活 动相联系,前者逻辑地对应于本质之域,后 者则使存在的关注成为题中之义。后者包括 人所具有的感性生命及情意等的规定。
心外无理
年青时代的王守仁曾在朱熹的影响下,尝试从 事格物致知的功。一次他想到
朱熹说过一草一木都有理,都应格过,由此逐 步做到圣人,便与一个朋友以庭前竹子为对象, 面对翠竹,冥思苦想地格了七天,结果不但没 有穷到理,反而因此累倒。从此,他开始寻找 理的所在。后他被贬到龙场,忽大悟“始知圣 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年谱》戊辰条,《阳明全书》卷32) 意思是: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 地内在于我们的心中。龙场之后,他提出了心 即是理和心外无理的思想。
就意义世界的构建而言,精神是体,而意义世界则是用:主 体正是通过意向活动而使对象进入意识之域,亦即化本然之 物为意义世界中的存在。此处之意义世界乃是相对于个体而 言,对象的存在并不因个体而转移,但它对个体所呈现的意 义却与主体及其意识活动相关。于是,在王守仁那里,事与 物已被打通:物常常被理解为事,意指向本然之物,诚然化 本然的存在为意义世界中的对象,但此时意义世界还主要是 意识中的存在。惟有通过切实而行的过程,意义世界才能进 一步获得现实性的品格。这样,意之所向与实际践履便有了 一种内在的联系:“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 随意所在某物格之。”(《传习录》,《阳明全集》第91页) 所谓“格之”,在此即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意指向对象, 使本然的存在获得了人化的意义(如自然的血缘关系上的亲 子成为伦理意义上的对象),而事亲、事君的道德践履,则 现实地建构起亲子、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物与事的沟通, 使心学的侧重点由超验的自在之物转向实践中的对象;意向 活动与道德践履的相融,则使意义世界的建构超越了化对象 为意识的向度。
根据这些思想,王阳明提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 纯乎天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 事物之有定所之可求也。处物为义, 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 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这致此也。” (《与王纯甫》,《阳明全书》卷4)
善的动机意识使行为具备道德意义的根 源,因而善只能来自主体而不是外物, 格物与致知都必须围绕着挖掘、呈现这 一至善的根源入手。王阳明的心即理或 心外无理说只提出对当然的一种解释, 而对事物中是否村有必然之理,这一类 物理能否归结为内心的条理,格此心能 否穷尽此类物理,都没有给以回答。从 而在一般宋明理学的理解脉络中,“心” 通常包含的知觉意义及“理”通常包涵 的规律意义,使得“心外无理”说在令 人接受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
“心外无物”的意义就是要人在心上做格 物功夫。至于如何面对通常意义上的 “物”,他回避了正面的回答,只是从意 向作用与意向对象的不可分离来说明问题。 所以并不是在说个体意识之外什么都不存 在,至少对于一个儒家学者,决不可能认 为父母在逻辑上后于我的意识而存在,也 不可能人我的“意之所在”不在父母时父 母便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形式本身超出了 阳明应用这一命题的特殊意旨,他本来不 是面对这一问题的。
王阳明认为,“意”具有一种对对象的指向性质, 物只是作为意的对象才有意义,是意构成了事物 的意义(理),事物的秩序来自构成它的意,因 而物不能脱离意识结构来定义。由于意念是决定 事物道德性的根源、事物的理必须由善的“意” 赋予它,因而意是决定事物的要素,无不过是意 的结果。在这里,意向对象是否实在,意向是否 已对象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意向行为本身, 因为意向行为本身决定着作为对象的物质的性质。 “意在于孝亲即孝亲便为一物”,孝亲这个“物” 既可以指正在实现的活动或已经实现的活动,也 可以仅指意念内容。对于王阳明来说,“物”主 要不是指现实的东西,而是指意向之物,即呈现 在意识中的东西。
第九章 第二节
王阳明的“良知说”
二、王阳明的“良知说”
王守仁(1472--1529),余姚人。个人气 质近于“豪雄”,在平定南赣及以后的政 治生涯中体现出军事谋略与政治技巧。他 的精神上和气质上的另一面是浪漫主义与 神秘主义,这影响了他思想发展的方向。 他富于创造精神,充满活力,盈溢着生存 体验与生命智慧。
《传习录》载王守仁与弟子徐爱的对话: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 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道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 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 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 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此即 理也。” 如果就“理”作为道德法则而言,格物穷理的哲 学以为这道德法则存在于心外的事物,而实际上 道德法则并不存在于道德行为的对象上,如孝的 法则并不存在于父母身上,忠的法则也不存在于 君主身上。这些孝忠之理只是人的意识通过实践 所赋予行为与事物的。
具体而言,其包括两种内容: 1,意所指向的实在之物或意识已投入其中的现实活动; 2,仅作为意识之汇总的对象。 这个命题表示,意识必然有其对象,意识是对对象
的意识,而事物只有在与意识、意向相关的结构中 才能被定义,所以这个定义本质上是“从心上说 物”。他认为。事物作为人的意向结构的一个极, 是不能脱离主体的,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 一切活动都是意识参与下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下, 离开主体的事物是没有的。由于王阳明未在下定义 时规定物(事)一定是客观的、外在的、现成的, 所以这个意之所在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非存在 的即仅仅是观念的;可以是实物,也可以仅仅是意 识之流中的对象。王阳明只是强调“意”一定有其 对象,有其内容,至于对象是否实在并不重要,因 为他要强调的是意向行为本身。
“理”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道德法则,也联系着礼 仪规范,在儒家传统中一直认为礼是理的观念的 基本意义之一。礼即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礼仪规定 与节文准则。由于其更少先验性,更多地依赖于 社会和人为,所以把它说成是心的产物,就难免 遇到困难。
《传习录》:“爱问:闻先生如此说,爱已决有 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晓然者,如事 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须讲 求否?先生曰:如何不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 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此心若无人欲, 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 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 父母的热,便要去求个清的道理。”
心性之辩在狭义上首先涉及主体的意识结构。性作 为超越经验的规定,颈多地体现了理性的品格,正 统理学以性体为第一原理,以为着赋予理性以至上 的性质;与之相联系的化心为性、融情于性等要求, 则使主体意识中的非理性之维难以落实。性体之说 这种于在理性的曾面将人与其他存在区分开来,相 对而言,心体的内涵较为复杂:作为精神本体,心 体以理为内容,但从本体论的曾面看,心与身又具 有难以割断的联系,后者首先表现为感性的存在, 心作为与身相联系的意识结构,同时又内含情、意 等非理性的规定。这样,心体在总体上便表现为理 性与非理性、先天形式与经验内容、普遍向度与个 体之维的交融。对心体的如上规定,逻辑地关联着 如何成圣的问题。如果说,理作为心体的如上规定, 逻辑地引向化人格境界为人的存在。
心外无物
王守仁根据《大学》里“正心”“诚意”“致 知”“格物”的排列,对心、意、知、物作了 一个定义: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 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传习录》上,《阳明全书》卷1)
前两句受到朱子哲学的影响,朱熹曾反复指出 心者身之主宰,又说过意是心之运用。王阳明 接过这两个命题并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即心是 一个纯粹自我的范畴,而意是一个经验意识的 范畴。在此四句话中,“意之所在便是物”具 有重要的地位。它给物下的定义是“事”,即 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政治活动、道德活动、教 育活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