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颠覆欲望的人——访加拿大华裔科学家汤友志-论文

合集下载

解析伍慧明《骨》的空间叙事

解析伍慧明《骨》的空间叙事

解析伍慧明《骨》的空间叙事华裔新生代作家伍慧明在其处女座《骨》中,通过讲述鲑鱼巷一户华裔家庭的历经三代人的辛酸经历,从而折射出华裔家庭的现状。

本论文借助西摩.查特曼的空间叙事理论,从故事空间和文本空间两个方面解析小说中的空间叙事。

标签:伍慧明;骨;空间叙事伍慧明是当下极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之一,其处女作《骨》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小说《骨》讲述了一家三代华裔在美国的生存和命运,进而折射整个华裔群体的现状。

本文拟从西摩.查特曼的叙事理论入手,从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维度出发解析文本。

一、故事空间:边缘化、被困、夹缝、进退不得小说中一家人所处的空间状态和经历的空间转移折射出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

故事中的父亲里昂住过三个地方:鲑鱼巷的家、三藩市单身公寓,和海上。

鲑鱼巷是和母亲共同居住的家,承载父亲对美好生活的希翼。

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父亲辛勤工作、各种尝试。

但是现实却给他一次次重击,生意失败、妻子出轨、女儿自杀,所有的打击重创了其美国梦。

绝望中的父亲开始逃避。

而这种逃避则体现在空间的变换上。

父亲搬离鲑鱼巷的家,独自一人住在朴茨茅斯广场的“三番公寓”里。

这是比鲑鱼巷更加边缘的地方。

且生活环境恶劣糟糕。

“那里每层楼有一个洗手间,一个洗澡间,楼里没有厨房”[1](p22)。

父亲逃离于此,但创伤并未在麻木中得到疗愈,于是选择进一步出逃,逃到了海上。

相比繁华的都市,海上是无法再远的边缘地带,且是无根的。

而父亲本是无根的,他放弃自己真实的身份他,以“契纸儿子”的方式来到美国,希望通过勤奋在这个国度扎根。

但是他失败了,不断被边缘化,最后只有躲在遥远的、无法扎根的大海上。

而故事中的母亲则逃无可逃,整个人生被困在鲑鱼巷。

唯一可躲之地则是缝纫屋。

每次生活不顺,母亲便会躲进去,拼命踩空线的缝纫机,来逃避面临的困境,发泄心中的痛苦。

母亲心灵手巧,也很勤劳,但是这一切依然没能改善她的生活。

相比华裔男性,华裔女性的生存空间更加困窘,生活境遇更加可怜。

中考满分作文600字合集10篇

中考满分作文600字合集10篇

Albert Einstein: 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中考满分作文600字合集10篇中考满分作文600字篇1幼时,住在爷爷的园中,一方细流从池塘引进,滋养了满院的楠竹和一群凫雁。

爷爷天性儒雅,爱邀名花居留,自有侍弄花草的闲情逸致,花前月下总爱独斟一杯,园中的木槿、忍冬、蝴蝶兰之辈也越发长得茂盛,燃得蓬勃。

几日,爷爷染了风寒,不便再出门侍弄园中花草,我便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份差事。

只见那园中大片的土壤,皆是夺人眼目的五彩花卉,微风徐来,绿波荡漾,花香恣意漫开,一缕一缕地升腾起又淡化在整个园中。

相反,园西南角落中的那几丛朴素的凡花就黯淡了许多,忍冬只是在秋意肃杀之时才勉强结了几颗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一样,隐藏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似是娇羞又似是卑微无奈。

它们也没有明显的香气,就那么不惹人注目地静静开着。

我心中自是厌恶那角落不起眼的花,浇水采露也只是在有夺目花姿的这半边,先前是带着点复仇的快意和偏爱,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淡忘了西南的角落,从不落足。

待爷爷伤病好彻,便随我一同来园子中,爷爷先是赞许地看了眼大半个园子,视野却又不偏不倚落在了西南角,审视良久后,毅然提起身边的花洒,迈过逐渐没膝的荒草,来到了那一丛忍冬和木槿旁,俯下身来轻轻将水洒在那几近干涸的泥土中,水很快渗了下去,我却愕然发现,那快蔫了的花刚一触碰到水源后,精神又起来了,略带皱褶的花瓣薄如蝉翼,但仍透着生的讯息,它们仍活着!事后,爷爷对我说,那忍冬生命力极强,即使寒冬腊月仍能坚挺,即使你不给它浇水,它仍能就那样凭借卑微弱小的身躯忍受着,默默地却又坚定不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你在给那些看似艳丽的花浇水时,何不想想别人,想想这苦苦挣扎永不放弃的灵魂。

相比之下,这样的“别人”如何不比你精心照料的“我们”更伟大。

花如此,人亦如此。

诺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是看透人类最终命运的智者

诺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是看透人类最终命运的智者

诺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是看透人类最终命运的智者关于中国圣人的荣耀,网上说法很多,有的说老子天下第一,庄子堪比亚里士多德,有的说孔子是世界十哲之首,还有的说墨子一个人抵得上整个古希腊,有的说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性与现代法制思想仅一步之遥,等等。

每每看到此类文字,总会热血澎湃,立马豪气干云,深为大中华而骄傲。

可是有的传言怎么查也查不到出处,未免心灰意冷。

老子台湾大学的傅佩荣先生和复旦大学的张汝伦先生,都对中西方哲学有深入研究,并有过类似的国外执教和访问交流的经历,他们常常会用亲身经历的故事,来对比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傅佩荣先生原来学的就是西哲,几年后,看到西方科学家终其一生的研究结果,不过是给老子的某一句话作注而已,所以后来走了冯友兰先生的老路,转而攻读中国哲学,因为在他们看来,东方智慧一点不比西方差。

实际上这两位先生讲得最多的还是孔子和孔子思想,但无论他们在讲谁,都会相互穿插、互证,并对老庄哲学推崇备至,傅佩荣先生说:说老子是中国哲学鼻祖一点也不过分,老庄哲学不仅跟儒家相比,就是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比,都显得更深邃,更超越。

柏拉图傅佩荣先生曾经讲过一个跟来访的西哲教授聊老子的故事,最近看到张汝伦先生也谈到这个话题,是他的同事的哥哥跟他美国的老师、著名科学家、诺奖得主普利高津聊《道德经》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案例,他们感慨:道家思想在中国被大大低估了。

汤川秀树:老子看透人类的最终命运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受家庭影响,自幼喜欢中国文化,尤其爱读道家学派的书籍,他说他的'介子理论'是早在16岁阅读《庄子》时就产生的奇妙想法。

他在探讨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写道:“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

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汤川秀树在国外科学家中,推崇老庄哲学的大有人在(本文将涉及一些),但像汤川秀树那样连篇累牍地叙述他的成长跟老庄哲学关系的,不多。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20...
The thir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ainly analyzing Steinbeck's works after 1930s of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first part takes Cannery Row (1945) and The Pearl(1945)as a analytic target, to explore the theme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morality and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binding motif.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East of Eden (1952) and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1961),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spiritual ecology and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by analyzing his two non-fiction works Travel with Charley and in Search of America(1962)"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Americans (1966), discusses how to embody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ought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and the origin between Steinbeck and ecological criticism.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from ecological holism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analyzes ecological holism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mplications. Secondly, through Steinbeck’s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 and the marine biologist Edward Ricket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ranscendentalism, it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inbeck and the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荒野的开拓者汤川秀树

荒野的开拓者汤川秀树

1935年,身为大阪帝国大学讲师的汤川秀树发表了一篇论文,预言存在“介子”这样一种未知的粒子,它产生了使原子核得以结合的力。

这一先驱性的研究,让汤川秀树在14年后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9年的日本,到处笼罩在战败的阴影下,来自汤川秀树的这份奖项成为了日本民众的一针强心剂。

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不论是汤川秀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汲取,还是他在介子方面的研究工作,全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的。

1939年,32岁的汤川秀树才第一次迈出国门,赴欧洲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发现“介子”汤川秀树因提出介子理论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在这之前日本物理学界的研究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正确的东西迟早会被世人所认识。

汤川秀树幸运地在有生之年获得了世界物理学界的认可。

当时人们都知道,原子作为基本单位组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原子的体积是极其微小的,不要说用人的肉眼,就是用显微镜都不可能看到。

但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推测与验证,人们已经可以把这种结构放大来形象地展现出来。

如果把原子比作太阳系的话,原子核正是处于太阳系中心位置的太阳,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则是各个行星。

如同太阳通过万有引力吸引运转的行星一样,原子核也有一种力量在控制着运转的电子,这种力量是电子靠原子核的正电性和电子的负电性形成的。

太阳内部有其自身的物质构成。

同样,原子核内部也有其物质结构。

汤川秀树所发现的介子,就是位于原子核内部的组成之一。

而在这之前,原子核的结构是物理学界的一个谜。

根据已有的知识,原子核内部存在着阳子和中子两种粒子。

阳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为什么阳子和中子会构成原子核那样坚实的结构?除非它们之间还有另外一种粒子的存在。

汤川秀树正是致力于研究这“第三种粒子”的理论物理学家。

汤川秀树通过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种具有新的特性的粒子,并把它称为“介子”。

根据他的分析,介子的重量处于阳子和电子之间。

介子的作用不可小觑,正是它把阳子与中子紧密联系起来,它是阳子与中子的中介。

缺陷催生创新人物素材

缺陷催生创新人物素材

缺陷催生创新人物素材20xx年1月的一个晚上,对日本著名钢琴家馆野泉来讲,是有生以来最痛苦难过的一天。

他正在弹奏钢琴时,突发脑溢血,一头栽在地上,从此右半身瘫痪。

还好并没有危及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馆野泉倒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自己恢复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重登舞台了,他那神奇灵巧的右手将可以再次把爱德华?格里格和让?西贝柳斯的音乐弹出别样的浪漫。

可惜事与愿违,将近一年的时间,他的右手都无法动弹,对一个钢琴家来讲,失去右手,几乎就意味着从此失去了音乐的演奏能力,这让馆野泉沮丧不已,心情越来越失落。

他的芬兰妻子玛丽亚有一天悄悄对馆野泉说:“何不试试你的左手?”左手?馆野泉愣了一下,就像有的人是左撇子一样,音乐界也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曲子是专为左手演奏者谱写的。

架不住妻子的劝说,他答应尝试一下。

结果,拿出英国作曲家弗兰克?布里奇为一位在一战中失去右手的朋友谱写的曲子,馆野泉开始弹奏起来,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忘记自己是用单手演奏。

从此,馆野泉就开始用自己的左手演奏,不过,许多左手乐谱都很短,不适合音乐厅演奏。

馆野泉请几个老朋友帮忙,包括音乐系学生,也积极参与,创作了约30首适合左手演奏的曲目。

他又重新回到舞台,每年举办几十场演奏会,乐曲都是作曲家为他的左手量身定做。

每次演奏,他坐在与钢琴等长的特制凳子上,以便左手覆盖整个钢琴键盘。

他已拍摄了好几部纪录片,甚至还跟日本皇后美智子共同弹奏过一曲二重奏。

20xx年,在他中风四年后的一次演唱会上,完全沉浸在音乐魅力中的他突然用右手碰了一下键盘——他已经忘记了他是一个右半身瘫痪的病人。

突然,他的右手真的能敲击键盘,伴随左手把一曲曲子弹完了,虽然有些生涩,但奇迹真的发生了。

馆野泉后来在一场音乐会上说:“我用右手弹奏时,有一种春天树叶发芽的感觉。

”这时,舞台下坐在观众席上的他的妻子玛丽亚,这位和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芬兰妻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就是她告诉馆野泉:上帝都有备份。

右手不能动了,还有左手;右半身瘫痪了,左半身还是健康的,只是失去了一半而已。

【doc】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doc】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人才天地
从碗碟间走出的物理学家
口吴友智
这天,瑞利的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瑞利的母亲亲自动手沏茶,并很
讲究地把小茶碗放在精制的小碟子上,端到客人面前.
年轻的瑞利始终坐在一边,他看到,母亲每次端茶时,一开始,茶碗
在碟子里很容易滑动.可是,他发现当洒一点热荼在碟子里后,即使母亲的手摇晃得更厉害,碟子倾斜得更明显,茶碗却像粘在碟子上一样, 一
动不动了.
经过不断的实验,记录,分析,他对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滑动做出了
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看上去光洁,干净,实际上表面总留有指头和抹布上的油脂,使茶碗和碟子之间的摩擦系数变小,容易滑动.当洒了茶后,油脂被溶解了,碗碟也就变得不容易滑动了.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研究了油和固体之间的摩擦.他指出,油对固
体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利用油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摩擦力.
后来,人们就根据瑞利的发现,把润滑油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了.现在,从尖端科学实验到大型机器设备,从现代化生产到日常生活, 几乎都要用到润滑油,甚至连小孩也知道润滑油的作用.这不能不感谢瑞利所做的贡献..
瑞利从母亲手中的碗碟之间开始了对物理学的研究,后来成为着
名的物理学家,并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选自《科学24小时)2oo4年第5期1
口梁建中
I科学家拉曼在英国毒家学会上做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
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鸫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海!…'为什么叫地中1—13。

是谁毁了性的“清白”

是谁毁了性的“清白”
以要 矜持 : 些 成天 搞 女人 的 人 ,部 是无 耻 下 资讯泛滥 的现在 ,我们需一 举会取舍 。不被牵●鼻 那
流 的 东西 。但 我 ,竟 然 半点 讨 厌不 起 哈宾 ,他 子 走 。
在 我 心 中 .还 是 以前 那 个善 良热情 的 哈宾 。我 还 为 他 找 理 由 开 脱 。 或 许 那 只 是 书 里 的 夸
维普资讯

这 么劲爆 。

奇怪 的是 ,我竟 没 有鄙视 哈 宾 。我 的个 性
就算 所有 报道都 是真实 的 ,但 媒体不 一定就报
和受到的教育 ,让我一 直坚信 ,性 是美好的 ,所 道了金部 真相 ,尤其是需要 用素材支 持观点时 .在
中的 他 是很 好 的一 个 男 孩 ,如 果 不 是 小汤 说 ,
我 在某 个 教 育杂 志做 编 辑时 ,公布 了 自 己的 Q Q 号码 。 有 一天 ,一个 女 孩子 加 我为 好友 ,验证 里说 的是 “ 学 习无 与
我 真 想象 不 出小 良是这 样的 人 。这 种 之前 的好 关 的 ,可 不 可 以咨询 ? ”然 后就 听 到 了她 的故 事 其 实我 不 印象 ,也 让 我无 法很 讨 厌小 良 。那 晚 ,睡得 很
张 … …
事实 上 ,小 汤也承 认 ,小 良把 哈宾 严重 夸
张 了,而 小 良 ,却 美化 了 自 己 。去 年 ,小 良辞
职 来 哈宾 这待 了几 个月 ,经 常 带着 不 同女 人过
夜 ,有 时候 晚 上 见 了一个 女 人 ,第 二天 早 上一 看 ,叉 换 了一 个 我 与小 良一起 吃 过饭 ,印象
5 这 样 带 着 自己 的个 人感 情 .而 就 开始 独 立 捕食 。我觉 得 ,现 在的 孩 子 1 岁 ,就 完全 可 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 PA TRIOTIC OVERSEAS CHINESE 海外赤子T一个充满颠覆欲望的人——访加拿大华裔科学家汤友志■ 本刊特约记者 刘晨曦 与汤友志博士相识很多年,也许是太熟悉的缘故,所以从未想过要采写他。

直到最近,当我在阅读加中两国新能源合作前景的相关研究文章时,多次看到他撰写的文章和观点,对他,以及他所从事的清洁技术和低碳发展有了新兴趣。

我们有过几次交谈,虽然漫无目的,但启发颇深。

生在颠覆的年代 我一直觉得: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中国人,无论从经历、磨难和肩负上说,可以说是1949年后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活证。

譬如汤友志就是这群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1959年,汤友志出生在中国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着名教授,母亲在学校图书馆任研究员。

其时正是全中国进入近乎癫狂的“大炼钢铁”、“亩产过万斤”的跃进时代,也是政治意识对科学观的野蛮颠覆。

父母做梦也想不到,汤友志的降临决定了他的未来必须肩负起全面颠覆这种高污染、高能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革命科学观”的使命。

一个肩负改变未来的人,必要先历经磨难。

汤友志这代人生长于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到了启蒙就学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中学适逢“学工学农”,高中毕业再遇上山下乡,他基本上错过了读书和吸纳知识的最佳时光,好在他的父母知道知识的重要,家中不乏藏书,几经浩劫,依旧书香满屋。

“那时我们好像没有很远大的理想,”汤友志回忆往事口气相当的平淡。

“我在农村插队时,因为读书可以打发时间,就找来一些旧的课本自学中学课程,包括学习外语,那时完全没想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在自己的手上。

”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汤友志第一次尝到了颠覆命运的甜头。

那年他凭着多年自学的知识,在广东百万高考大军中成功突围进入高校学习,四年的本科学习眨眼即逝,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广东省环保局工作。

八十年代能进入省级环保局当国家干部的人是命运的宠儿,加上他又是“开放改革”后国家培养的第一代科学技术人员,这“宠儿”绝对是“天之骄子”。

不过,这一切对汤友志来说微不足道。

其时他的眼光已经越过国界,聚焦于世界领先科技领域。

当年他向加拿大多所大学发出留学申请,由于他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大学纷纷向他发出录取通知书和应允提供优厚的奖学金,最终他选择了位于加拿大东海岸哈利法斯(Halifax)的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 ie Univers ity)。

这是1982年的事情,他第二次颠覆了自己的命运。

“我不想做个纯科学家” 以前我们的父辈经常用一句被看作是励志的名言来鼓舞我们:“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假如我们套用这句名言,则是:“不想做科学家的博士不是好博士。

” 我与汤友志面谈时提到这句话,他笑了笑说:“以前我也这么想,但后来我颠覆了这句话,今日我的解读是:只想做科学家的博士未必是好博士。

” 他举李开复为例,问我看过他的《M aking a w orld of diffe re nce》没有,我说这本名为“世界因你不同”的自传在中国卖疯了。

汤博士笑着说:“当年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时,院长海博曼教授告诉他,读823加拿大总理哈珀与汤友志博士亲切握手博士的目的是‘做世界某一个领域的一流’。

这也曾是我踏入加拿大领土之后的理想。

” 按照汤友志的履历,他从1982年到2001年,基本是按照这个理想去奋斗,并取得骄人的一流成就。

在达尔豪斯大学,汤友志的博士导师是加拿大化学协会分析化学奖得主、色谱分析领域固定相方面的专家。

入学伊始,他的导师告诉他:“世界上有上百上千人正在从事分离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你今天取得的进展,或许别人昨天、前天就已取得。

研究要脱颖而出,离不开反向思维。

” 什么是“反向思维”?说白了,就是“颠覆性思维”。

汤友志说,导师这一席话,令他思考至今,依然受益。

像许多开放改革第一代留学生走的路一样,1987年秋,汤友志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转入加拿大环境部做博士后。

1989年之后,他先后在加拿大Concord Envi ronmental ,Bovar Environmental ,Conor Pacific 等环境公司担任项目科学家、高级科学家兼研究组负责人、部门主管等职务。

1999年至2001年,他受聘于加拿大SNC 兰万灵集团公司(SNC-Lavalin )工作,最终职务是多伦多的空气质量首席科学家。

在离开SNC-Lavalin 时,汤友志不但发表了数十份研究论文,也奠定了他在空气质量这个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地位。

同样,1995年在计算机领域里已是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李开复决定到苹果公司担任副总裁,改变李开复走出象牙塔的关键是“苹果”文化。

“世界因你不同”的启迪来源于苹果公司的CEO 乔布斯,因为在苹果公司创办初期,这位奇人在楼顶悬挂上一面巨大的海盗旗,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

2001年,汤友志如李开复般再次颠覆了自己。

他开始思考“世界因你不同”的命题,他第一步要做的是从纯科学研究中走出来,着重于管理和经营。

要作出这个抉择对于一个顶尖科学家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在传统的视角里,这个选择等同离经叛道,等于埋葬辉煌理想。

不过,这对于热衷颠覆自我的汤友志来说却充满诱惑。

他说:“当我决定要向战略科学家方向发展时,我意识到最首要的事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样才能最终改变世界。

” 汤友志改变自己的“这一步”走了7年。

从2001年到2005年,他出任加拿大Jacques Whitford 环境公司空气质量安省营运总监兼环境科学部经理、空气质量和环境工程部经理、公司首席科学家和股东。

2005年,他再转向CH2M HILI 加拿大公司的副总8HE PA TRIOTIC OVERSEAS CHINESE 海外赤子T裁,主要负责大气、环境、健康与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部门。

CH2M HILI总部在美国,是行业内举足轻重的公司,两万多员工分布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世界各地,汤友志说在这间大型公司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里,找到了一个新的进攻点:CT-Clean Technology,清洁技术产业。

在东西方建一座“低碳桥” 老实说,我对汤友志的过去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无论是作为2007年多伦多环境优异奖的获得者,还是作为多伦多大气基金会评选出来的“社区气候行动英雄”(Community Climate Action Heroes),在环保生态领域里,他作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包括华文媒体以及加国主流媒体的采访文字已经相当具份量。

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他现在做什么?以及将来做什么? 我与他再次访谈,还是从他的“颠覆”讲起。

我问他:2001年离开SNC-Lavalin 时有否犹豫呢?毕竟之后的道路更像一个商人,与“科学家”之名似乎格格不入。

汤友志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他反问我:你说怎样才能成就为战略科学家? 没容我回答他的问题,他已迫不及待地开始解释他的理念:“战略”在英文里是strategy,这个词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如今则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含义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从这个定义出发,“战略科学家”是指具有在某个领域里具有高瞻远瞩和统领性的带头人。

一名出色的战略科学家,不但要具有战略和前瞻性的决策能力,还要有组织的系统协调性和有效性。

按照汤友志的讲法,从2001年到2007年,他用了差不多可以攻读两个博士学位的时间,沉到基层去磨练自己的策划和领导能力,这是他实施“颠覆”前的积累。

2007年4月,我想这应该是汤友志人生最彻底的一次颠覆。

这一年他成为加拿大清洁技术风险投资基金(Canadian Clean T ech Fund)合伙人之一,这个“颠覆”的意义不在于他从一名科学家变为老板,也不在于他陆续成为加拿大和中国近十家清洁技术和相关投资公司的董事长、董事、股东和顾问。

“颠覆”最令人慨叹的是他在东西方之间,架设起一座“低碳桥”。

这座“桥”令到加中两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家,在开拓低碳经济技术方面找到最具效益和发展前途的合作点。

这个前景将可以让我们亲睹:世界因他们不同。

讲起“低碳经济”,汤友志眉色舞。

“其实我可以三言两语就讲明低碳经济的重要。

譬如我们都亲历油价高企和气候变暖,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我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在挑战我们的生存观念。

“低碳(Low carbon)的意思是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在这个前提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将成为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次革命性腾飞。

“要实现‘低碳’不是一件难以达到的事情,但不止低碳,还要有经济效益,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和造就新的‘绿领’就业空间,最终目的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就是未来的绿色画图。

” 我一直有个问题比较困惑:“既然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最优化发展的基础,为何今日具有这方面观念的战略科学家总是比象牙塔里的纯科学家要少呢?” 汤友志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显得信心百倍。

“象牙塔里的科学家总在‘谁错了’和‘我对了’之间来回论证,战略科学家则肩负起让世界的发展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的责任。

后者除了是一名科学家,在相应领域内有精深的研究和威望外,更需要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足够的危机处理经验,而这些本领在象牙塔里是修炼不出来的。

”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问汤友志:“颠覆”了多年,你的“桥”在哪里呢?他翻动着手上的iPhone手机说:“你看,在广东的江门,江苏的南京,都有我们建立的清洁技术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建立这些示范区的前瞻意义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孕育了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而新能源是这一革命的突破口。

在今后五年,十年内,谁在这场革命中率先突围,谁就能取得颠覆的话语权,这也正是今日我们所致力的目标。

”(责任编辑 孙 旻)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