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文言文翻译专练(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一)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①培养兴趣。
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②读好文言文。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③读懂文言文。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
吏系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
”吏日:“鞭乎?”王日:“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王安期作东郡太守:(2)释之: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B.置之不理C.君子何之D.井底之蛙3.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猫斗黑白二猫,斗于四屋上,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黑猫奋起逐之。
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斗:打斗。
②于:在。
③呜:叫。
④久之:许久。
⑤逐:追。
⑥走:逃跑。
1.根据小古文内容填空。
两只猫打斗,一只是猫,另一只是猫。
它们在上打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 ,,不相上下。
结果败,胜。
2.两只猫相斗的场面,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3.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黑猫比白猫厉害些。
B.有时只要你能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便属于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学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答案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原文: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 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翻译: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 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 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 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 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6、画家赵广不屈
• 原文: •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 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 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 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 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 •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 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 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 翻译: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 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 “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 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 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 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 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 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 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 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 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 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激动昂扬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 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中考文言文_翻译_专练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家,弑其大夫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然本皆在于利也。
君子莫不恶夫上不仁,下不义,国危亡之道也。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事情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主的,必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家族,杀害大夫的,必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家族。
从万中取千,从千中取百,不算少了吧。
然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追求利益。
君子没有不厌恶那些在上位的人不仁,在下位的人不义,这是国家危亡的道路。
”【练习】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利:____________________(2)仁义:____________________(3)交征:____________________(4)弑:_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王何必曰利?(2)然本皆在于利也。
(3)君子莫不恶夫上不仁,下不义,国危亡之道也。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君子莫不恶夫上不仁,下不义,国危亡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1)利:好处、利益(2)仁义:仁爱和正义(3)交征:相互争夺(4)弑:杀害2. (1)大王何必说利?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2)然本皆在于利也。
然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追求利益。
(3)君子莫不恶夫上不仁,下不义,国危亡之道也。
君子没有不厌恶那些在上位的人不仁,在下位的人不义,这是国家危亡的道路。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答案)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熊岳高中丁君2003年10月30日1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2.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梦溪笔谈》3.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发《欧阳公事迹》4.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
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宋《诗话总龟推敲》5.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令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
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聊斋志异》6.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2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22017-05-07十六、黎丘丈人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①邑丈人有之市而罪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②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③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十七、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十八、齐攻宋齐攻宋,宋王使人侯齐寇之所在。
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①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
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②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专题07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文意简答-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对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请简要 概括。(3分)
答案 富弼认为这样做确实可以使言路畅通无阻;但有些朝臣没有机 会上殿当面奏事,导致相关国事被耽搁。
解析:根据原文“太宗求治之切……此言路所以无壅也”可知,富弼认 为这样做确实可以使言路畅通无阻;根据原文“自后臣僚……边事尚拘 常例,况他事乎”可知,有些朝臣没有机会上殿当面奏事,导致相关国 事被耽搁。
[参考译文]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日,(皇帝)下诏在朝群臣论述朝政的,立刻
询问对答。富弼评价说:“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 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 阻塞的原因。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 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奏边境事务的,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 尚且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呢!”
(1)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 渠官。”
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
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
得分点:“隶”,隶属;“有司”,有关官员;“置”,设置。
(2)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
二、文意简答专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3分)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注]曰:“太宗求治之
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 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有删改) 注 富弼,北宋仁宗、神宗时的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
议和出自他们的主意,怎么能一切都轻易顺从他们,倘若元使以邻国交往之道来到 这里,应当让他们入朝觐见。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练题含答案译文

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②白圭,周人也。
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③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
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
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初中文言文阅读题目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范蠡既雪会稽之耻( ) ⑵子孙修业而息之( )⑶夫岁孰取谷( ) ⑷非苟而已也(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越用其五而得意B.能薄饮食C.吾治生产D.名显天下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⑴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⑵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19.第②段白圭说的一段话说明。
(2分)20.请对文中作者对经商者所持态度进行简评。
(3分)16.①洗②使……生、使……发展③熟④苟且,随便(4分)17.B(3 分)18.(1)(他)与管事的家僮奴仆同甘共苦,捕捉发财时机就像猛兽凶禽博取食物那样迅速敏捷。
07文言文翻译专练

文言文翻译专练(七)(三七)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④二年,始举进士 ,至京师则范公“吾得其为人,盖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
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
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京师②鲁③私④殁⑤既⑥涕⑦盖⑧有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翻译: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翻译:③时虽未尽了翻译: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钱塘①扬州。
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
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
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
次第思未得,众客将议罚。
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 ,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
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专练(七)(三七)苏轼私识范仲淹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
士有自京师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④二年,始举进士 ,至京师则范公“吾得其为人,盖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
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
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
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
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
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京师:京城②鲁:山东地方③私:私下、内心④殁:死⑤既:已经⑥涕:泪⑦盖:大概⑧有:同“又”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翻译: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翻译: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时虽未尽了翻译: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②)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到乡里的私塾学习。
有个来自京城的学者拿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
苏轼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
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
先生说:“你为什么要知道他们?”苏轼回答说:“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
若也是凡人,那为什么不能知道。
”先生对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都告诉他了。
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有生之年一定要认识他们。
嘉佑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
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
苏轼读完碑铭。
痛哭流涕说:“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三八)金农为盐商解窘钱塘①扬州。
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
一目,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③,先生首坐。
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
次第思未得,众客将议罚。
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 ,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
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
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 [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
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
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
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
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
[文化常识]“觞(shāng)政”及其他。
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
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
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
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
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出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酒。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客:作客②次第:依次③杜撰:编造④綦切:贴切⑤风:风景2.翻译:①竞相延致翻译: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以先生博洽;翻译: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越日以千金馈之翻译: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3.理解:①“江东”指什么地方?江南②为什么柳絮会“片片红”? 因为“夕阳返照”。
【参考译文】钱塘的金寿门先生迁居到扬州。
扬州城里的很多盐商仰慕金先生的名声,竞相设宴款待金先生。
某一天,有个商人在平山堂宴请金先生,先生坐在首席的位子上。
席间大家用古人的诗句“飞红”做酒令。
就这么一个个得轮下去。
到了那请客的商人头上时,他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应对的酒令,于是众人便提议要罚那商人。
却在这时,商人说:“有了,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场的众人听了之后一阵哗然,因为大家都没听说过这句诗,于是都笑商人是在杜撰。
唯有金先生却说:“这是元朝人歌颂平山堂的诗作,商人引用得很贴切。
”于是众人请金先生朗诵全篇。
先生张口就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日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都觉得金先生博学多才,这才各自叹服,其实这首词不过是金先生随口说说,为了替那个商人解围而已。
(三九)张明善讥张士德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
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
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
②苏府:苏州。
[文言知识]说“作”。
“作”是个多义词。
一、指“工作”。
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二、指“兴起”“出现”。
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
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
”三、指“激发”、“振作”。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另外还作“起立”“起床”“制造”“建造”“写作”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瑞:吉利②毕:结束,完2.翻译: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翻译: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侈肆宴乐翻译: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张女乐翻译:让歌女弹唱④卒亦莫敢谁何翻译: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双关;冻杀万民都是你。
【参考译文】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
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
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
张明善提笔写到:“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
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四〇)蔡邕听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①,邕②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③为琴,果有美④也,其邻人有以酒“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
将命者 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⑥。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此足以当之⑦矣。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à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
②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
③裁:制作。
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⑤将命者:侍从。
⑥怃然:惘然的样子。
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
[文言知识]说“向”。
“向”是个多义词。
一、指“面对”、“朝向”。
上文“方向鸣蝉”中的“向”即指“朝向”。
二、指“接近”、“临近”。
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即临近晚上。
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昏黑”即临近昏暗。
三、作为时间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
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名:动词,命名②屏:名词,屏风③潜:暗暗地④却:退⑤耸然:惊动的样子⑥莞然:微笑的样子2.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翻译: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邕素为乡邦所宗翻译: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邕具以告翻译: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翻译: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3.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
【参考译文】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
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
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
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
”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
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
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
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从这件事情上足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琴师啊!”(四一)苏东坡北归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官为谁?”曰:“苏尚书③。
”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因题“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东坡:苏东坡,即苏轼。
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
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
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跟随②揖:拱手③题:写2.翻译:①少憩村店翻译: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官为谁翻译:做官的人是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翻译: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