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9少年王勃_苏教版
3下9《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少年王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唤起期待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非常美的图片——(出示)你看,这是一幢古代建筑,用一两个词说说你的感受吧!生1:高大雄伟生2:巍峨生3:流光溢彩生4:壮观师:这巍峨雄伟的楼阁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边,唐朝时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到这儿做官,见这里风景美丽,便下令建造了一座楼阁用于欣赏江边美景和歌舞表演,因为李元婴曾经被封为滕王,所以这座楼阁就命名为——滕王阁。
(生齐读“滕王阁”)【让学生对滕王阁有形象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积累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唐朝初期到今天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在这1000多年的历史中滕王阁曾经多次被毁坏,但是却因为一篇文章——(出示字)《滕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篇文章的作者当时才是一个少年,名叫王勃。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少年能够引起学生共情,因而让学生在赞美滕王阁之后学习课题,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少,在这儿读shào,它还有一个读音:shǎo,你能分别给这两个读音组词吗?生1:少数生2:多少生3:少先队员生4:少年师:能再读一读课题吗?(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⒈初读课文师:王勃这么了不起,大家想了解他吗?打开课本,让我们听一听王勃的故事。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得十分专注)师:你们都自学了课文,又听了课文,现在你对王勃有什么初步印象?生1:王勃很有才气!师:好的,就让我们好好地感受王勃的才气吧!轻轻打开书本。
自己再读一读课文。
谁来读一读自读要求?(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的读音,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2)大声把课文读通顺。
遇到难读的句子划下来,反复练一练。
(3)读完之后想一想:课文写了王勃的一件什么事情?)(3名学生读自读要求后,学生自读课文)【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学生有法可依,学得扎实、有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少年王勃∣苏教版

《少年王勃》《少年王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腾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名篇《腾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气横溢。
课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名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第二、三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
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腾王阁序》。
第五自然段点明《腾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难点】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这是哪里?你知道吗?关于这座楼阁有一首著名文章,写这篇文章的少年就是王勃(板书题目:少年王勃)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
2、指导学生同桌互读正字音,小组合作学生字。
(1)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
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才气秋景灿烂文思如泉少年邀请凝望探望南昌滕王阁阎都督野鸭诵读序言余晖笔走如飞千古传诵拍案叫绝(2)理解词语。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千古传诵(3)听读课文。
观察生字,把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讨论如何记忆理解。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揭示课题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2、王勃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奇才、文思敏捷、有才气……)(二)梳理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腾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阎都督的邀请参加宴会。
苏教版三年级下《少年王勃》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少年王勃》语文教案附课后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少年王勃》语文教案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生:俺最欣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师: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有问题要问吗?生:俺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生:俺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生:俺想读懂这句诗的意思。
师:俺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
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俺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了,俺觉得“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绚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一句描写的就是诗句的情景。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俺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一生读得深情而又欢快)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景色太美丽了,太迷人了!俺非常喜欢,被深深地陶醉了!)(一生读得舒缓而又宁静)你读的感觉好像不太一样,能说说吗?(俺觉得这景色非常恬静,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迷人的景色,俺不忍心惊动那飞翔的野鸭!)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师:(全班配乐朗读)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生:俺真想把这迷人的秋景画下来!(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生:俺想用摄像机把它拍下来!(把这动人的镜头永远地珍藏起来,非常值得!)生:俺想歌唱这迷人的景色!(那你能不能唱两句?)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天边的云霞多么美丽……(你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有味道!)生:俺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生:老师,俺能自身编一首小诗吗?(当然可以!)一道夕阳铺水中,水天一色两悠悠。
孤鸭远飞余辉尽,惟有江水天际流。
(掌声)师:你最崇敬的诗人是谁?(李白)那你就是“小李白”了!(生欢喜得不得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

《少年王勃》教学实录《少年王勃》教学实录集锦3篇《少年王勃》教学实录1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读题。
出示词语,复习内容:南昌都督宴会邀请文章凝望野鸭披着灿烂孤鹜《滕王阁序》指名分排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王勃写下了《滕王阁序》,有一句诗特别有名,你知道哪一句吗?师出示图。
让学生说说。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读。
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课文中有一小节讲了这句诗的意思,找一找。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很好,声音读得大声些,让所有的老师同学都听得到。
(出示第三自然段) 再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师:声音已经比他响亮了,还有更响亮的吗?生再读。
师:老师想问这句话中哪句解释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另一句呢?生: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古人说,读书要读到准备无误并深刻理解。
请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地读文)师:看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都理解了吗?生:理解了。
师:“鹜”这个字怎么解释。
写在田字格里。
生:野鸭的意思。
师:“孤”字如何解释。
生:一只。
师:“共”呢、生:一起。
师:就看这个画面,看着这句话,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什么意思。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再加大难度,两句是什么意思?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师:听着大家读书,老师也想读一读,一想看着大屏幕,我们去领略一下王勃看到的景色。
(师配乐配画读) 生:我看着许多人在划船。
生:见到了滕王阁。
生:云在天上飘荡。
生:看到了景色的倒影。
师:我也边读边想,我想天之高远,我想水之广阔。
一只野鸭在天上飞来飞去。
我就这样读这样想。
你们也来试试,美美地读一读。
看谁读得好,最好能背下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少年王勃苏教版

第九课少年王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3个生字,2个多音字,能够书写9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背诵三、四自然段,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你知道这是哪吗?(图片展示)师:它是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始建而得名,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师:这座楼阁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次被摧毁后重建,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篇文章就是《滕王阁序》,少年就是王勃。
2. 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日——日、各——阁、目——督、予——序、鸟——鸭、卖——读。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昌”上下结构。
上小下大。
“探”左右结构。
左小右大,注意右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
“宴”上中下结构。
中间是“日”下面是“女”。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一年的重阳节,王勃应阎都督的邀请在宴会上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9少年王勃(优质教案)

9 少年王勃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
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拓展积累一些描写建筑物、描写人有才华的成语,背诵第三、四小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提示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配乐朗读感受诗句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
3.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捕捉细节,采用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方式,感悟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奇才形象,并体会其写作过程,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背诵第三、四小节。
难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并感悟其写作过程,学以致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有针对性地落实易错生字新词;对于文中“都”“少”多音字的读音和意义,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在整体感知环节,运用提示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课前预习单;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1.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古诗名句给大家背一首?(学生背自己喜欢的古诗句)2.老师也很喜欢古诗,尤其喜欢这一句。
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问:知道这句诗出自谁之手吗?(学生回答后出示作者)4.师简介王勃。
5.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勃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
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9 少年王勃)6.说到王勃,咱们一定会想到这幢楼。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设计【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认识“阎、邀”等5个生字;会写“探、昌”等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少、都”;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青年王勃的才思灵敏、才华横溢。
3、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重点】1、认识“阎、邀”等5个生字;会写“探、昌”等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少、都”;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青年王勃的才思灵敏、才华横溢。
【教学难点】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教学预备】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那个地点,“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明白得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缘故是什么?通过又如何样?结果呢?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二、(3-4)三、(5)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1)自读第一段,你明白王勃写《滕王阁序》的缘故是什么吗?(2)“探望”能够换什么词?(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明白得“整修一新”。
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出示课题:少年王勃要求齐读课题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王勃给了你的什么样的印象?2、就连课文中的都督也忍不住要这样赞叹(出示句子:“奇才!真是奇才!”):引读——“奇才!真是奇才!”3、教师:什么叫奇才?4、教师:王勃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才,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2、这里你能体会到王勃是位奇才吗?指导学生抓住“听说”“请”体会。
教师:少年王勃14岁就已经中得举人,名声远播,就连都督也忍不住要瞧瞧这毛头少年到底有没有才华。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2、3、4小节,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2、理解第二、三自然段:(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2)王勃为什么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以前就到过滕王阁吗?还是写这文章太简单了?他的文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看来众人对当场写文章都感觉十分为难,难道这些来的人都是目不识丁的人?你说是些什么人?对呀,来的不是才高八斗,至少也都是青年俊才,那他们怎么都不敢写,心里都在想什么?你能猜透他们的心思吗?指导朗读教师评价:那你能将体会到的客人们为难的神情给读出来吗?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众人的心态。
(3)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
他看到了什么?谁来把王勃看到的美景读一读?(4)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5)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样写,所以他提笔的时候才会(引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3、理解第四自然段:(1)王勃写文章的时候速度特别快,那他写的文章到底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回答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9少年王勃苏教版
(2019)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叫王勃,大家看一看王勃的精彩话语是怎么写出来的,看看这个故事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教师板书课题,并引导学生读课题]
精彩之因共寻求
师: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这个精彩。
[同学们开始自由读《少年王勃》]
[一遍阅读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学生边举手边说自己找到了] 生:[齐]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就是王勃写得精彩语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同学们仍然自由阅读]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能不能以“拍案叫绝”的方式读一读这句话?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再读读。
[许多学生读到“拍案叫绝”时真的拍了自己的桌子,并竖起大拇指说“奇才!真是奇才!”]
师:“奇才!真是奇才!”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请大家读出感叹来。
[生继续练读着]
师:你知道当时是怎么记载这一事实的吗?[出示一段文字]我以评书之方式读讲此文。
675 年秋,王勃前往交趾[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古称交趾国)]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成滕王阁,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重阳节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请,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在座的宾客作《滕王阁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只是路过南昌不知道此事,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小辈,没有推辞,写起序来。
阎都督很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小吏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意思是:南昌原为旧时的郡,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
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意思是天空正值翼星、轸星分开,地域紧接衡州、江州两处],阎公道“此故事也”[只不过是一些旧事,大家都知道的事]。
吏三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意思是三江为衣襟五湖做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东瓯],阎公“沉吟不语”。
吏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说:“此子视我为知音”。
吏再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听罢“以手拍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
才也,当垂不朽!”满座宾客尽皆失色。
阎公更衣复出,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王勃酣醉。
阎公大喜,说:“帝子之阁,有子之文,风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
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
吾当厚赏千金。
”
[学生听完我所讲述的内容后,一定会对王勃写作过程中阎都督的变化记忆最深。
因为这一忘记深刻的变化,衬托出王勃的这句话写的真绝。
] 师:“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大家继续读这篇课文,看看能否先用课文的话解释这两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再读课文]
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的飘荡……”我觉得这段文字不仅解释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这些语句中,也可以看出王勃这两句写的的确真美。
师:你知道什么是“落霞”与“孤鹜”?
生:“落霞”就是“落日的余晖与灿烂的云霞”。
生:“孤鹜”是一只野鸭。
师:不用查字词典,联系上文的方式就把这两个词的意思搞懂了。
那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的飘荡;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你把课文中的描写顺序这么一变说出意思,是一个好方法。
生:我站在滕王阁上看到了晚霞,晚霞照着一只野鸭,一只野鸭在缓缓地飞着;我看到了远处的天,江上的水,晚霞照在江水上,天与水是一样的颜色,美极了!
师:你把王勃转变成自己来说“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太好了!我们一起自由说着,把自己都变成王勃,说一说。
[生齐说]
师:这么平常的晚霞、一只野鸭、天空、江水,大家都能看到,被王勃写下来,王勃因此还被称为奇才,而一千多年来,至今人们还喜欢它,这是不是太奇怪了?
生:不奇怪。
高老师,你给我们讲李白的诗时,说过“真诗不死”,我觉得王勃写的是真的东西,当然不奇怪。
[同学们听到这里,一齐鼓掌]
师:你太棒了!居然把我以前讲的李白墓碑上的“真诗不死”用到这儿,说王勃写的是真实的景色。
我真的没有想到,看来把真实的东西写下来,人们才会一代接着一代地喜欢。
生:我觉得能用十四个字把那么多的美景真实地写下来了,只有奇才才能做到。
[我与学生一起鼓掌]
师:你说得太妙了!14个字虽然少,但把一个非常美的场景记录下来。
[出示课文插图]14个字,把这幅生命力极强,动态的画面,写出来了,真神奇呀!
生:高老师,我与爸爸一起看过百家讲坛,是一位老爷爷讲的红楼梦,知道了“红”字的意思。
古人特别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吉祥,说是七彩之首。
从这14个字可以看到最多的颜色是“红”,滕王阁修好了,大家都高兴,红色多美呀!
师:[听完这个孩子的回答,我真的呆了!同学们都“呀!”的一声!][我与同学们的掌声再次响起]谢谢你!谢谢你把我与全体同学带到红色之中,你真的棒极了,我在上课之前读了好多资料,看了很多人赏析这句话,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认识。
你太有才了!你也是奇才!
师:这一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到这14个字就像同学们一样有着许多想法,有人想到野鸭是有生命的,落日、天、水是无生命的,一只有生命的野鸭在那里飞着,它会飞向哪呢?还有人想到这只孤独的野鸭是王勃在写自己吗?……建议同学们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很多很多答案聚在一起,你们一定会感慨地说——
生:王勃真是奇才!
师:下面我想给同学们讲一个传说故事。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
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就离开南昌,继续前行去看父亲,结果渡海时溺水而死。
后来就有了一个故事。
因为他年轻就死了,心有不甘,所以死了以后,滕王阁每天晚上闹鬼,这个鬼就是王勃。
这个鬼一出来就念诗、念文章了:“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个年轻的读书人听到王勃还在滕王阁那里闹鬼,很不高兴,很不服气,就到滕王阁去,说晚上一定要好好羞羞他。
果然到了半夜王勃来了,那个灵魂念起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那个读书人说:“王勃啊,你变鬼了就去吧,不要在这里念那个臭文章了!”那个鬼就一声不响,等着读书人往下面讲,结果这位读书人却不讲话了。
于是王勃又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读书人说:“叫你不要念,你还念个不停!这个文章根本写得不好,你知道吗?多两个字!太肥了!”王勃停了下来,读书人接着说:“落霞孤鹜齐飞,当中这个‘与’字多余的。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不必用这个‘共’字了!你这种文章还在这里念!”读书人讲到这里,王勃从此没有了声音……
滕王阁从此再也不闹鬼了!
[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这个读书人说“与”与“共”是多余的,我们反复读一读下面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
[同学们反复练读]
师:你们觉得两句到底哪一句更美?
生:[齐]还是王勃写得好!
生:有了“与”和“共”字,可以在边读边想中,看到那个非常美丽的场景。
少了这两个字,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师:好!请同学们再读这篇美文,将这个故事记在心上吧。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