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净植(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多;洗;竖立;少(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答案)

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三、《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解析】【分析】(1)A.做,担任。
B.等到。
C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D.于是。
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口技》阅读训练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B、奋袖出臂(张开,展开)C、几欲先走(差不多)D、不能指其一端(一头,一种)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2) 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 (4)满坐寂然( )(5)众妙毕备( ) (6)宾客意少舒(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8) 虽人有百手( )(9)无不变色离席( ) (10)奋袖出臂( )4.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的不同含义。
指:人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乳: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妙: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一:一时齐发( ) 又一大儿醒( )坐:口技人坐屏障中( ) 满坐寂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阅读理解部分6.文章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7.根据要求,原文填写。
写救火的响声由少而多的句子: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救火情况,声响百千齐作,应有尽有的句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所不有8.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起什么作用?突出表演效果,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9.将相应的意思连线。
(1)开阔的样子a.欣然(2)整齐的样子b.怡然(3)安闲快乐的样子c.俨然(4)兴奋愉快的样子d.豁然(5)不整齐,混乱的样子e.杂然10.如果把本文看作记叙文,那么本文记叙了什么?如果把本文看作说明文,本文说明了什么?11、请将文中三个场景中表现听众反应的句子写下面,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12、请写出文中对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评价的句子,并对该句进行翻译。
评价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凡是当时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具体地指出其中的一种;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是条舌头,也无法具体地说出其中的一处。
13、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一张巧嘴乱真假14.“善”在文中的作用:15、开头段中以四个“一”的排比句式列数道具,其作用是什么?结尾段中以五个“一”,列数演员和道具,其作用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增加“一人”呢?16、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析开头段中“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的表达作用。
17、结尾段若改为“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好吗?为什么?18、夫hou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的“起”、“渐”、“止”等字说明了什么?14、结合下面两句的内容,分析“遥闻”和“微闻”的表达效果。
表现声音从有到无的过程,衬托出了静。
第一句:巷深人静,所以是远远听到,也是妇人惊醒的原因。
第二句:老鼠声音小动作轻,所以是微闻。
第一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第二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
15、第二段中用五个“百千”组成的长短句,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排比。
表现失火现场喧闹、繁杂、紧张的场面。
16、本文以各种表达方式来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
在第二段文字中找出表示盛赞的议论语句。
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7、就描写方法来说,本文以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描写表演者口技之“善”。
在第二段文字中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具体分析其描写的内容及作用。
于是客客无不变色离席,愤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客客们如临其境,惊慌欲逃。
作用:写出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使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18.最后一段说“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是否与文章开头重复?为什么?答:不重复。
这样既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再次强调了舞台道具的简单,提醒读者:表演者以假乱真的模仿,凭借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借助外物,从而突出了中心。
19、.课文开头和结尾都要提到“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么作用?为了说明道具的简单,为下文表演的复杂声响作烘托、对比,结尾重复是为了证实一切声响都是从嘴里发出来的,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精妙,结构上首尾呼应。
20、为什么口技表演者在表演高潮时突然戛然而止?高潮突然降落,由此波澜再现,起伏跌宕,令人回味无穷,引人入胜。
21、“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提示: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第三个场景情形急,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3、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领起。
“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你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答: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4 、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
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案举例:剪纸、踩高蹄等。
(理由略)。
《孙权劝学》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但当涉猎。
涉猎:蒙乃始就学。
就:及鲁肃过寻阳及:士别三日士:肃遂拜蒙母遂: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知,孰若孤?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4.表现孙权对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5.吕蒙对鲁肃说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一句话包含着哪几层意思?6、知识积累: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能说出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7、(1)、《孙权劝学》、《伤仲永》两篇课文中吕蒙和方仲永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2)、我们学过《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说说自己的感想?联系生活体验谈看法。
8、根据下面情境说话:如果你有一位朋友,头脑很聪明,成绩较好,但这一段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成绩急剧下降。
身为朋友的你在为他着急。
今天,请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设计一段劝导语。
(150字左右)9.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另写的一段文字:;10.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答:(2)卿言多务,孰若孤答: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12、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13鲁肃与吕蒙是如何对话的?为什么要详细交代?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什么深刻含义?14请同学们写一则与学习有关的名言警句,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启示。
15.试从表现人物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6.鲁肃与吕蒙“结友”说明了什么?17.读了这则历史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示?18、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5.这句话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16.一说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二侧面烘托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7.办事情要善于运用方法才能有好的效果;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看待事情或人,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不要用老眼光衡量变化的事情或人;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知识18、虚心听取了孙权的劝告,自己发奋读书。
《伤仲永》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父异焉()指物作诗立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泯然众人矣()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理解填空。
文中渲染衬托仲永天资非凡的句子是文中形象刻画出仲永之父贪图小利、愚昧自得的无知之态的句子是造成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4.结合课文,试说说写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5.你是怎样对待学习的?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6、文中详写和略写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7、.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一定受了启发,请写出两句“劝学”的名言?【参考答案】对此感到惊异完成通“攀”,牵、引毫无特色2.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3.世隶耕、未尝识书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过渡4.文章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人的天资离不开后天的学习。
强调后天的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5.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如果自己天资好,再加上勤奋学习,将来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才;相反,即使天资很好,如果不学习,将来必然会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
即使自己的天资比别人差,如果能勤奋学习,将来也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的。
《狼》阅读训练语言积累部分一、特殊句式1、投以骨倒装句:以骨投,省略句:投(狼)以骨2、场主积薪其中省略句:场主积薪(于)其中3、一狼洞其中省略句:一狼洞(于)其中4、屠乃奔倚其下省略句:屠乃奔倚(于)其下二、通假字1、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2、止露尻尾止通只,只有3、止增笑耳止通只,只有三、古今异义词1、弛担持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