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史论文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涉及多个朝代,也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特色。
中国家具以其文化内涵、精美外形及其独特的制作技术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可以说,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有家具的存在。
在上古时期,家具的特点主要是以树木为主要原料,采用手工加工和直接组装的方法制作。
其中最著名的家具便是“轩辕椅”,它是因为轩辕四帝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家具之一。
随着夏商时期社会的进步,家具逐渐开始从树木制品发展为多种材料制品,如石材、金属、竹子、宣纸、木纹等,这样的家具更加美观间的功能更加完善。
在朝廷中,家具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帝王们也开始引进比较复杂的家具,如经历了多次改良的“禅坐椅”,以及复杂而精巧的乐器“古琴”等等。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家具也随之进步,从六朝时期到唐宋时期,家具制作技术及设计也有显著发展。
在此过程中,木头作为家具的主要材料也发生了革新,从木头原有的形状制作家具逐渐转变为利用木雕制作出较复杂的家具,比如画架、书架等,它们不仅精美华丽,而且具有实用性。
宋朝时期,家具的综合性进一步提高,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被认为是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朝的家具与它的宗教文化有着相当深厚的联系,它将宗教文化与家具的设计、工艺及材料结合在一起,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家具之中,这样的家具也成为时代文化的象征。
明清时期,家具又进行了一次飞跃,这一阶段家具以传统工艺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家具,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及艺术欣赏价值。
明清时期的家具多以精雕细琢为主,从整体到细枝末节,无一不充满着精细的雕琢,比如摆件、镶嵌以及金银铜木等材料的巧妙搭配,以及堆叠、组合、削减等手工技艺,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家具制作者的技艺和智慧。
自从20世纪以来,家具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在设计上有了新的改变,而且在生产技术上也发生了变化,以木、绣花等传统中国家具的精湛工艺,以及现代技术如美术涂料、热塑性塑料等,都为家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今天的家具仍然继承着古代家具的精髓,不断推进着家具的发展。
西方现代家具发展历史论文

西方现代家具发展历史论文西方现代家具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家具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工厂生产的出现,家具的制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而是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这一时期,欧洲和美国成为了家具制造业的主要中心,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不断涌现,为家具设计和制造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对家具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性的设计师如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开始提倡简约、功能主义和工业化生产的理念,他们的设计作品不仅改变了家具的外观和形式,更是对传统制作工艺和材料的革新。
材料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木材,金属、玻璃、塑料等新型材料开始被引入到家具制作中,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这一时期的家具设计强调简约、实用和美学,成为了现代家具设计的重要奠基。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家具设计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各种风格的家具不断涌现,从传统到现代,从欧洲到美国,每一种风格都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同时,新型家具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家具设计开始在材料、颜色、形式等方面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到了21世纪,家具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让家具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消费者可以通过定制家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口味。
同时,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兴起也使得家具制造业开始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和可再利用性,推动了家具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西方现代家具发展历史是一个从手工艺制作到工业制造再到数字化定制的过程,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的不断革新推动了家具设计的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相信未来的家具设计和制造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西方现代家具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和多样化的过程。
中式古典家具发展起源(一)

中式古典家具发展起源(一)浅谈中式古典家具发展起源(一)浅谈中式古典家具发展起源(一)明朝以前中式家具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其中家具文化作为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祖先们的劳动创造,逐步形成了一段段各具风格特色的独特形式。
对历代家具的研究,会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等。
中国家具的艺术成就,对东西方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世界家具体系中,它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民收入的增多,百姓生活的提高,新古典中式家具崭露头角;中式家具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并走向辉煌,为此特意重读历史,让大家通晓中式古典家具的来龙去脉。
家具一词,它们词意包括很广,但通常一般指由木匠所制造的“桌椅板凳”之类。
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
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两种形式并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
真正开始垂足高坐从宋代,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
元、明、清各代,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两代,成为传统家具的全盛时期。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现存的位数众多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宋代以前的生活方式起居习惯都与后来差别很大,所以我们今天几乎无法见到宋以前的家具实物。
宋以后的千年当中,人们习惯于垂足高坐,并产生大量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具,明清家具是家具的黄金时代,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古代家具鉴赏论文

家具鉴赏古代家具鉴赏论文中国古代家具鉴赏论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尧舜禹至今的几千年里,围绕古人生活而存在的器具不断演化,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其中最为出色,也最贴近人类生活的器具便是家具。
家具,即家庭器具,是在生活、工作或社会交往中供人们坐、卧、支撑或贮存物品的一类器具。
家具鉴赏是以时代发展为背景,以科技进步为脉络,以文化底蕴为根基。
赏析经过千年流变的家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高度融合,品鉴家具在视觉上荡起的精神波澜,以及人们在鉴赏过程中绽放的人文情怀。
学习的该课程共由“关于家具、古典家具谱精粹、现代家具写华章及物尽其用品,传承”四部分组成,重点进行家具的功能美、材质美、色彩美、形式美、人文美等内容的阐释,其宗旨就是:以科学促认知,解析家具艺术的深刻内涵,以文化定调,弘扬家具承载的精神元素,以传承为目的,界定家具物尽其用的产品本质。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家具历经沧桑,随时代变化,随要求变化,密切反应了各时代中先人的生活状态和要求,以及时代所内涵的历史意义。
为现代人追古溯今提供了有利线索,同时也丰富了现代家具的内涵。
古代家具我们根据时代的划分,可以有如下的叙述: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从历史文献可知,我国早在殷商以前就已发明了家具:席——榻(ta)之始; 俎(zu)、几——案之始;禁——柜之始; 扆(yi)——屏风之始。
而商代髹(xiu)漆技术也被运用到家具纹饰上,还可镶嵌象牙、松石等。
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整个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相应地得到改善,与前代相比,家具的制造水平有很大提高。
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象鲁班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工匠,不仅促进了家具的发展,而且在木构建筑上也发挥了他们的才能。
家具毕业论文

家具毕业论文家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
在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涯中,我选择了家具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家具的发展历程、设计理念以及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家具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首先,我将研究家具的发展历程。
家具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早期,家具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家具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注重设计和美感。
我将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阅读,梳理出家具的发展脉络,探讨家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化。
其次,我将分析家具设计的理念。
家具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感受。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这也对家具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将研究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一些流行趋势和设计理念,比如简约风格、环保材料、智能化设计等,以期能够洞察家具设计的前沿动向,并为家具行业的设计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最后,我将探讨影响家具发展的因素。
家具的发展不仅仅受到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技艺的影响,还与社会经济背景、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我将通过对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的调研,分析这些因素对家具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帮助家具行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本篇毕业论文将以家具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具的发展历程、设计理念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家具行业的现状和趋势,我希望能够对家具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为家具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大全5篇)

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一、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搭配原则倡导绿色生活。
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讲究功能与结构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建立联系,实现环保、节能、生态、古典气息等多方面的功能,设计更符合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茶几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规则式茶几类型,它在造型装饰上更别致更突出。
四块菱形顶面构成了茶几的主体结构,菱形面可组合易拆解,既可以组合成单面菱形的超小型茶几,又可组合成两面菱形小型茶几,还可组合成普通规格的三面菱形,以及四面菱形的大型茶几。
茶几四角可收缩和折叠,不占用空间面积,整体线条流畅,功能简约而不简单,菱形面的手工油彩图案使得它多了几丝艺术的气息。
主材采用北美白橡木与高密度板的组合,木材表面贴木皮和涂绿色环保的NC硝基漆。
简洁中蕴含中国味。
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把设计回归到它本质,以最质朴的形态展示出来,强调它内在的文化魅力,突出中国古典情结。
把现代生活倡导的简约融入到设计之中,褪去中式风格中的繁琐,提炼设计精华,展现高深的创意,简而不空。
追求自然视觉效果。
古典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引自然之象,就是将自然元素直接引进室内,使室内空间可以分享自然视觉环境。
比如原木纹、天然雕花等。
电视柜主体材料采用实木框架与高密度板,表面贴木皮,用LS-3668白胶粘合剂粘合,辅材是高分子材料运用在茶几的顶面。
油漆工艺采用绿色环保的NC硝基漆,经过复杂的擦色工艺保留橡木材料本身的纹理与质感。
饰面喷漆使表面光滑,易清洁和美感。
木材是北美白橡木通板直拼,而非下脚料碎块拼接,白橡木色差小,防腐耐侵蚀。
最引人注目的是电视柜的造的设计少了色彩上的单一和沉闷,多了很多亮丽明快的色彩,在色彩的选择上不再有太大的局限性。
古典家具运用空间色彩来降低中式风格中沉重颜色的比重,用一些不饱和色来为空间做大面积的铺垫,也可以利用亮丽色彩来打破中式家具的单调氛围,比如利用一些饱和度高的颜色,这样会让人情绪高涨,充满激情。
论中国家具变化的演变

论我国家具变化的演变家具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根据社会学专家的统计,大多数社会成员与家具接触的时间占人生的三分之二以上。
家具是人类文明与人类生活实践的产物,它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发展。
人类根据生活状况的改变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家具。
纵观整个家具发展史,家具的发展与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同步发展,同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家具融技术、材料和工艺于一体,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家具的发展是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
中国的家具历史非常悠久,与中国建筑的较早定型有所不同,中国家具的定型是比较晚的,期间经历的低矮家具与高型家具先后两个阶段。
唐代以前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是席地起居,日常生活中如会客、宴饮、读书写字都采取跪姿,最常用的就是床榻与几案了。
当时的床与今天北方人在使用的炕很相像,除了睡觉以外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也在床上进行。
隋唐是低矮型家具与高型家具混用的时期,高兴家具逐渐代替低矮型家具,从皇宫贵族向民间普及。
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
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
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到了宋代,高足床、桌、椅、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盒架、镜台等高型家具已经普及到了民间,日常生活也有席地起居逐步改为垂足而坐。
这种改变大概是先从室内开始的,有一个时期室内为高型家具,起居为垂足而坐。
与此同时家具结构与建筑结构的趋同,以梁柱式的框架结构替代了原先的箱形壶门结构。
这一重大改变为中国家具在明代达到家具制作工艺的巅峰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家具史的最高峰时期是在明清时期,这段时期的家具风格被称为“明式”、“清式”,其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木材坚硬、纹理优美,整体设计中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神,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在世界家具艺术领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研究明代古家具,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思考的论文[五篇模版]
![研究明代古家具,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思考的论文[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e63bb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4.png)
研究明代古家具,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思考的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研究明代古家具,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思考的论文摘要:虽然家具设计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财富,提供了赏心悦目的精神食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文化,并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式家具尚未形成。
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我国古代家具(以明代时期为例)的设计点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我国现代家具设计对现代设计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明代;古家具;现代设计一、前言现在社会,家具设计不但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带来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产生了形式多样的设计文化,同时在群众生活方式方面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保证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群众设计及营造高水平的生活。
不过现在我国现实意义中的现代中式家具还有没产生。
当代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在2006年中国家具设计大赛上曾这样评述当代中国家具设计:“还没有什么家具可以放在米兰家具展。
表现现代中国的家具,我觉得没有,至少现在还没见到。
”由此可见,处在信息时代的中国家具设计,如何发挥中华民族特色和传统家具文化的优势已经成为了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话题。
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我国古代家具(以明代时期为例)的设计点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我国现代家具设计对现代设计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古家具设计的特点中国古代家具规划从漫长阶段的进步环节内,慢慢产生了鲜明的个性。
在全球家具设计、进步方面占据了非常关键的地位。
这些古代家具中的设计典范,尤其以明代时期为例,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材质自然明代家具科学借助了材料原来的色泽还有纹理,没有进行人为处理,色泽庄重清新、纹理优美雅致,质感坚致细腻,能够满足稳定及协调方面的标准,展示了设计者崇尚自然,展示材料独特性质的观念。
(二)结构优美明式家具没有借助胶和钉,关键借助榫卯结构,各个位置借助具备明显差异的榫卯,展示木制家具独特风格还有设计者的设计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家具的演变及未来的出路
姓名:
学号:
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室内与家居设计)
日期:2013年5月26日星期日
摘要:介绍自远古部落时代至清朝家具,着重研究家具的材料变化和技术工艺的发展,同时介绍各朝代家具的主要造型、风格以及新发展等。
主线为席地而坐时期——过渡时
期——垂足而坐时期——鼎盛时期四大主要时间模块,按照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细分,从材料、工艺这两个侧面分析家具发展
至今的内在变化,并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
结尾并上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展望。
关键字:材料、技术工艺、造型、风格
正文:
人类自远古时代以来,便知道使用茅草,树叶或兽皮为席,艺术装石块作墩,形成了最初的原始家具雏形。
“从距今约7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一些编制席的实物,已知当时的席就已采用二经二纬的‘人’字形和交互编织工艺……许多建筑木结构上已采用带有销钉孔的榫结构形式①。
”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就用双手为后来确切纪年开始的商周奠定了家具材料和技术的基础。
商朝时代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极盛时期,其中青铜器的俎和禁是代表的礼器,礼器上的兽足、高座、加盖、附耳是当时的人追求美和高压华贵的体现,是当时家具的一大特征,用饕餮纹、夔纹和蝉纹作为器物的装饰也是商周文化的特征之一。
商代的造车技法已经成熟,木工技术也得到发展,直至西周,出现了髹漆技术和在漆木家具上镶嵌蚌壳的技术。
但当时的家具制作总体水平不高,且加工木材的工具有限,所以漆木家具较少。
春秋战国时代,手工业很发达,铁器工具的产生、髹漆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家具的制作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鐀匏、陶冶、梓工。
②”说明这个时期木工(梓工)作为一个行业出现了。
由于席地而坐的居座方式依然盛行,故这一时期仍是各种低矮的家具,包括席、床、榻、俎、禁、几、案、箱等。
而当时出现的银锭榫、凹凸榫、格角榫(如图)和燕尾榫(如图),亦说明了当时木工技法的高超。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腾飞,手工业蓬勃发展,漆器制作工艺成为最重要的家具制作工艺。
低矮型漆木家具的制作使用榫卯架构,装饰以彩绘为主,颜色有红黑彩绘发展到多彩,并出现了堆漆手法,髹漆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超,金银扣,镶嵌,金箔贴花等技法也标志着装饰上的成就,使当时的家具更显华丽无比。
而家具的类型也从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床、榻、几、案、屏风、柜、箱和衣架等,其中的几到了汉代的作用更是多样化,有时起到与案同用的功能,“古人席地而坐,疾者凭几,食后观书则皆用几案”也由得而来。
魏晋时期中外文化及民族交流活跃,输入了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家具,带来了椅,凳、墩等高型家具,凭几,隐囊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在坐式上的改变,床、榻增高增大并形成了封闭式屏风床。
装饰上除秦、汉以来的传统纹样,更多了入火焰纹、莲花、卷草纹、狮子、飞天纹等与佛教有关的纹样。
而其家具用材除了漆木家具外,竹制家具和藤编家具等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情趣。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
尤其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和装饰纹样,其造型浑圆丰满、装饰华丽。
如月牙凳的小口凳腿,桌案的丝腿,床榻的腿足无不以细致的雕刻和彩绘装饰,而且漆工艺品类繁多,技艺高超。
唐末至五代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层阶级开始遍及全国,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在须弥座丰富多彩式样的启迪下,中原工匠风湿创造出许多有束腰结构的新家具。
五代风格变唐家具之厚重为轻简,变浑圆为秀直,家具高足化,装饰减少,应用框架式结构,显得挺拔、简明。
五代家具是唐代家具的改进和发展,是宋代家具简练质朴新风的前奏。
宋代,包括辽、金,历史三百余年,高型家具的系统已基本建立。
宋代家具的种类、形制以及室内陈设都有了新面貌,家具多采用梁柱式框架结构,造型朴素、简洁、工整规范。
新发展还包括有抽屉、圈椅和交椅的出现,而凭几也变为了圆形和方形的高几。
工艺技法方面也更突出在零部件进行装饰,尤其为桌腿,
桌椅四足的断面除了方形和圆形外,还做成马蹄
形(如右图);桌面下开始用束腰,桌面的四周镶
边,枭混曲线的应用也十分普遍。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一大统封建王朝,存在
不足百年,故未形成新特色。
但仍有许多创新:
如抽屉桌、罗锅椅、展腿式椅的出现,霸王伥这
一新结构的运用,多用云头、转珠、委角等线型
做装饰等。
同时髹漆、雕花、镶嵌工艺的发展,显示了元代家具制作技术的成就,并为明代家具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明代中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明代家具材料的革新,郑和七次下西洋除了返回有珠宝、香料、药材等,还有许多东南亚地区产出的高级家具用材,如花梨木、紫檀木、鸡翅木、乌木、红木和楠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强度高并且色泽纹理优美,使得家具在造型艺术和工艺结构中有不少创新,故而硬木家具大量取代漆木家具。
明代家具用材将就,造型大方优美,比例合理,结构科学,重在表现木材本身的色泽和自然纹理,制作工艺精湛严谨。
家具中主要运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极少用钉和胶,牢固美观,没有丝毫的做作。
在装饰上,工匠们在意的靠背板、桌案的牙子等显眼部位雕刻一些简单的纹饰或镶嵌小块玉石,使小面积的装饰在大面积的素面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不破坏家具的完整性和自然美,充分体现了木料的优雅的色泽和纹理。
故而得到了“王世襄先生对明代家具总结的‘十六品’:简练、淳朴、后拙、凝重、雄伟、浑圆、沉穆、秾华、文琦、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高度概括为‘简、厚、精、雅’③。
”的美评。
清代传统家具进入了繁缛华丽的时代,虽然继承了明代家具构造上的某些传统做法,但企望家具能像皇权一样流传百世的不凋朽,清代家具造型趋向复杂,风格华丽厚重,雕饰繁琐。
强调稳定厚重的雄伟气度,尺寸较前代大、宽,与此对应,局部尺寸、部件用料也会随之加大,线条平直硬拐,如明代桌案的腿为内翻或外翻马蹄,则清代则多用直角回纹马蹄。
在清代家具中,太师椅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太师椅式样极多,各方面都不同于清代之前任何类中的一种,从另一方面来说,太师椅的产生也表明了清朝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清代的桌、椅、榻、屏风、杌凳等石材镶嵌的螺钿家具(即用
螺片嵌饰的家具)又是清代家具的一明显特点,同时清代家具还用象牙、珐琅、竹藤、丝绳等多种材料,结合雕刻、雕嵌、漆饰等多种工艺手法,精雕细作,吸
取外来文化长处,仿制西欧家具的样式。
(如上图)
此外,清代家具在风格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
域性特色,以苏州、广州、北京为代表,形成“苏
氏”、“广式”和“京式”等不同风格的家具流派。
另有学者也认为“清代家具在风格上过多的
追求装饰而忽视了使用的功能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尤其道光后清末家具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一般,再
也没有当初一统天下的气魄,所剩下的仅有刻意
追求奢华的俗套。
④”
中式家具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
现代社会从服装、造型、生活模式各方面都兴起了一股复古热潮,并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国元素慢慢渗入生活各方面时尚潮流的模块,中式传统家具的兴起指日可待。
且中国传统家具融汇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和谐性,与当代日益重要的养生观念相贴合,必能在今后的家具发展道路上占据很大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顾杨.传统家具[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3
②墨子,周才珠.墨子全译[Z].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③李雨红,于伸.中外家具发展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33
④李雨红,于伸. 中外家具发展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