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的十七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十七回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喜爱和推崇。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其中的十七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阅读后感中想表达的是,这些回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无常性,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忠诚、信仰与友情的坚守和追求。
十七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刘备与曹操的对话和诸葛亮出使东吴。
刘备与曹操在宛城会面时,刘备提出了“天下英才,唯使君与操是耳”,表达了对曹操的敬仰和对天下英才的渴望。
这段对话展示了刘备的聪明才智和对国家大义的认知,同时也凸显了曹操的权谋和冷静。
他们的对话展示了各自对权力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展望,也体现出了他们作为统治者的复杂性。
而诸葛亮出使东吴,则展现了他作为智者的非凡才智和威望,以及他对统一天下的追求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心。
他在江东的交涉中,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还体现了他对忠诚和正义的追求。
这些情节让我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更加了解,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智者的价值。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是曹操对兵败的反应。
在第十三回中,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受惨败,但他并没有沮丧或愤怒,而是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并反思。
他对自己的决策进行了剖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寻找改进的方法。
这段情节展示了曹操作为一个统治者的胸怀和智慧,他能够在失败中寻找机会和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这让我深受启发,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坚持改进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在十七回中,充满着忠诚、信仰和友情的情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备与关羽、张飞等武将的关系是铁一般的兄弟情谊,他们相互信任、相互依靠,无论在战场上还是生活中都始终紧密相连。
这种忠诚和友情在三国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深为感动。
另外,赵云和刘备的关系也展示了对信仰的坚持。
赵云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刘备的信任,以及他为保护刘备而不顾自身安危的行为,都让人感动不已。
这些情节让人反思忠诚、信仰和友情的价值,也让我想起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更加珍惜他们的存在。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为主线,描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人物命运。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后,我深受启发,对书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第十七回中,曹操率领大军北伐,攻打袁绍。
曹操的军队虽然实力强大,但袁绍的军队也是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利用地形和天气等因素,采取了多种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袁绍则因为内部矛盾和不善于统一指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这段情节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智慧和勇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对曹操和袁绍的性格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第十七回中还描写了关羽和马超的故事。
关羽和马超都是忠义之士,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忠诚。
在这段情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忠义的力量,他们的行为让我对忠诚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他们的故事也让我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
深入的思考。
在读完《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后,我对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人性、情感和智慧的伟大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还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因此,我对《三国演义》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继续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第十七章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十七章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塑造英雄人物和描写战争场面为主要内容,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小说”。
第十七章是《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一章,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让我感受到了许多。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许褚在曹操和吕布之间选择的故事,其中所表现出的忠诚、信义和胆魄深深地打动了我。
故事的背景是在曹操和吕布之间的战争中,许褚原本是吕布的部将,但当曹操向他表示要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投降,成为了曹操的部将。
尽管曹操对待许褚非常苛刻,但许褚仍然始终如一地效忠于曹操,并且在曹操和吕布的战争中,他的冷静和勇敢让曹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我觉得许褚的形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他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却有着非凡的忠诚和信义。
他的忠诚没有因为曹操的苛待而动摇,相反,他更加坚定地跟随着曹操。
他的信义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选择效忠的是曹操而不是旧主吕布,即便这意味着他需要放弃曾经的忠诚。
许褚的胆魄也值得我们敬佩,他在战争中能够保持冷静,并且突破敌阵,为曹操带来胜利。
当我看到许褚的故事时,我有时候不禁想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上会怎么做?如果我需要在两个人之间做出选择,我是否也能像他一样选择忠诚和信义?我相信这些问题也许是每个人都会问到的,而正是这些问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故事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事实上,许褚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信义和胆魄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当我们面临难以抉择的选择时,我们需要忠诚于我们的信仰,坚定我们的立场,不折不扣地履行我们的责任。
我们还需要始终如一地保持我们的信义,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动摇我们的信仰。
在许褚的故事中,他的胆魄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胆魄意味着对于威胁我们的事物的恐惧感,但即使面对这些威胁,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它们。
许褚的胆魄让他在曹操和吕布的战争中行动自如,然而这种胆魄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和有信心。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精选5篇)

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演义十七回读后感【篇1】怀着激动的心绪,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出名著作《三国演义》。
曹操的狡诈,刘备的谦虚恭谨,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怀狭小,每独自一个人物都具备不一样的性情,笔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细细品尝,让读者似乎进入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部实质意义是以智和勇来顺次展开的,不过我觉得智永恒是胜过勇的。
譬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徒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承担不了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合适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阿斗,整日饮酒取乐,不理朝政,甘心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终竟至演出了让天仆人耻笑的事物,乐而忘返。
谁会想到一个国度的统治者能做出这么的时移俗易的事物来呢?暴虎冯河,大敌现时,只能抵死出征作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假如吕布在白城门上的楼服从谋臣的计谋,不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假如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物和关羽申说白,哪里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前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度,魏,以前煊赫一时;蜀,以前功成不居;吴,以前名震江东。
这样来看,从国度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情。
曹操,欺负压迫老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雄霸江东。
假如说魏国在魏蜀吴里计谋,一点儿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可以称作举世无双,司徒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不过两私人都有自个儿致命的弱项:曹操多心,司徒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一准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傲人的机灵,熟练的兵阵,无不让后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点人物,不过我觉得都还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领三江六郡的国家,能算做上是有计谋策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一段时间的周瑜就记诵兵书,洞晓布阵。
通过一番刻苦的尽力尽量,终于当上了水上作战部队大都督,总统舰艇兵。
然而他太过于忌妒,死正当中年时。
从这些个人物和国度我们不不好看出人的性情的关紧性。
性情关系着成功。
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150字(精选5篇)

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15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15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部小说,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15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150字篇1《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的。
虽然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时,看着看着,还是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赵云,还有身性耿直粗犷粗鲁莽撞的张飞等等。
我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他不但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胸怀坦荡的大智慧,还是蜀军队的重要的一员,没了他等于刘备这一队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我最喜欢的情节也是草船借箭,主要讲的是诸葛亮用智慧从曹操这里骗取了十万多支箭我觉得里面最没用的人是刘备,要不是俩个弟弟保护他,他早就一命呜呼了。
从三国演义我明白了:我们对朋友要忠诚,不能背叛朋友,出卖朋友,要把朋友看到的比生命还重要,而你决不能失去他。
还有要尊重在学习上很棒的同学,不要歧视或嫉妒他们,而是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取别人长处不自己短处。
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150字篇2《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出的,是一本古代的历史的一本书。
书内有许许多多人物和国家,他们为了占领地盘,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有三个国家分别是蜀、魏、吴。
每个国家都有领袖。
领袖旁边,便是军师。
蜀国的军师是最聪明的———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善知人,帮忙刘备打了许多胜战。
我最深刻的部分是:三顾茅庐,故事是这样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去拜见诸葛亮三次,但诸葛亮三次都不在。
之后,刘备又去拜见他,张飞说:”如果,他不来,我就绑他来。
”刘备说:”你们不懂得尊敬人才,你们这次就别去了。
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50字(精选5篇)

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5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5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晋国的历史风云,书中主要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国、蜀国和东吴三国之间的斗争。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5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三国演义第17回读后感50字【篇1】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
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
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
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
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
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
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
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
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读后感第十七回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吴国大将周瑜的计谋和智慧展开。
在这一回中,周瑜利用美人计成功迷惑了曹操,让曹操误以为他的夫人小乔愿意和自己联姻,并最终导致曹操放松了警惕,给了吴国一个重要的机会。
同时,周瑜还在战争中展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逼退了曹操的大军。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十分精彩。
读完第十七回,让我对周瑜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周瑜是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他不仅有出色的战略眼光,还深谙人心,懂得利用人。
他通过美人计成功迷惑了曹操,让曹操丧失了对敌方的警惕之心。
这一计谋的成功,不仅仅是周瑜的智慧,更是他对人性的洞察和把握。
他知道曹操一向以美人取胜,所以他利用了自己手中的美女资源,吸引了曹操的注意力,成功地达到了诱敌深入的目的。
与此同时,周瑜在战争中的指挥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他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以火攻为诱饵,诱使曹操的大军进入火海,并出奇制胜,成功地击退了曹操的进攻。
这一系列的行动展示了周瑜非凡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不仅仅是个有谋略的人,更是个善于把握战局的将领,他能够在混乱的战场上保持冷静和沉着,做出正确的决策。
周瑜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既有人性的弱点,如对美女的贪欲和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出色的才能和智慧。
他在故事中既表现出对智谋的追求,又展示了对自身的反省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
他不仅是个有战略头脑的将领,更是一个明理人,他追求的不仅仅是功名利禄,更追求的是民族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
整个第十七回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战争的残酷感。
这一回中,曹操和周瑜的对峙充满了紧张和悬疑。
曹操作为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周瑜作为他最强大的对手,两人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展开了你争我夺的较量。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都让我钦佩不已。
同时,这一回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场上的杀戮和火海中的惨叫让人心寒,使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完第十七回后,我也对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
三国演义原著第17回读后感(精选5篇)

三国演义原著第17回读后感(精选5篇)三国演义原著第17回读后感(精选篇1)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
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__诈的枭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
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
鲁肃十分担心。
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
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
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
军士擂鼓呐喊。
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
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
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
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
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
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
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原著第17回读后感(精选篇2)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明,因为他领蜀军打过很多胜仗。
其中最让人称奇的就是空城计。
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听说司马懿领雄兵十五万向西城杀来,但是诸葛亮却泰然自若,在城上抚琴,司马懿不敢前进,撤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读书笔记
袁术,他生于一个高贵的家庭,四世三公,在当时无人能及。
且他是嫡出的,在封建社会嫡出的似乎是无比高贵。
且一般来说嫡子的地位和待遇都要高于庶子,甚至认为其素质好得多。
因此袁术更是目中无人,连自己的哥哥袁绍也不放在眼内了。
曾在书中见过,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
其中最蠢的必是袁术了。
他在大家都想要当皇帝又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当了皇帝,这便成为大家的箭靶了。
难怪最终他被曹操挫败,想要问孙策借粮的时候,孙策却说:“汝赖吾玉玺,背反汉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叛贼乎?””此时他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
当然袁术也有他过人之处,他曾提出过“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并且曾励精图治过。
所以说世上没有一个完全的坏人。
曹操与袁术相比,聪明之处在于他更懂得听取逆耳忠言,他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虽然这可能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但也为成就霸业打下了基础。
他坚信有了正义的旗帜就师出有名,也就能克敌制胜,这就叫“兵义者胜”了。
且有了经济力量就财大气疏,也就能进退自如,这就叫“守位以财”了。
他接受了毛蚧的意见,从而使自身进可攻,退可守了。
我认为能抓紧机遇,顺应民心的便能成为英雄,而不能顺应民心的便只能成为枭雄,甚至枭雄也不如了。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读书笔记2
这一段,曹操是很顺利,竟抓到了关云长。
关羽身长九尺,气势非凡,曹操又是求贤若渴,早就想要得到关公了。
这一次,他终于有机会了!人人皆知关云长十分重义气,他与刘玄德、张翼德桃园三结义,虽不能同生,但愿同死,立下誓言,称兄道弟,他心系刘备,宁在刘备手下称臣,也不愿做叛徒享受荣华富贵。
曹操乃是当世奸雄,朝廷逆臣,虽贵为丞相,却不得民心。
他倚仗自己打了几场胜仗,便欲威胁关云长。
关羽深知自己逃脱不得,又要保护刘备妻小,迫于无奈,只好提出三个要求,只要曹操答应这三个要求,关羽就会投降。
曹操是个纳贤重义之士,他答应了关羽的请求。
每天就像对待嘉宾一样对待关云长,美女衣食钱帛无一不有。
有一天曹操赠给关云长一匹马唤作赤兔,原本是吕布的马。
关云长得到赤兔马非常高兴,连连拜谢。
曹操当然是十分的疑惑,待关羽告诉他原因后,后悔不迭。
原来赤兔马是神马,可以一日千里,可助关云长早日见到刘备。
这些举动让曹操感动不已,当然关羽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他斩颜良,杀文丑,以报曹公恩德,可见其英勇气概。
关云长已得知刘备去处,就离开了曹操。
关羽真是英雄!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读书笔记3
第17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
读后感:这回袁术因吕布不讲信用而起七路大军来攻打吕布,吕布利用陈的计谋成功破敌,可见出“兵不在多”,也可以说
是吕布的运气非常的好,不错。
曹操看见袁术猖狂,会合刘备,吕布和孙策,一起攻打袁术,后来成功了,袁术兵败将忙,逃走了,可以看出人不能骄傲自满,必须谦虚,恭敬。
袁术只是个无名小卒罢了,到处打人又打不赢,为人骄傲自满的,还拿着个玉玺装皇帝,也不想想,那个时候称皇帝简直是讨死,人家刘备孙权都是在三足鼎立之后才立帝的,人家曹操还没当过皇帝呢
吕布说实话也是个怕死的,一看人家兵多就慌神了,还要逮人来杀,真是没出息,还好人家给他出谋划策,要不就死不瞑目了。
曹操又要打张绣,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