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完整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原文
自相矛盾
我们班收到了一个礼物——一只母鸡。

同学们看到母鸡把蛋下在了地上,都很高兴。

第二天,母鸡又下了一个蛋。

大家高兴地说:“原来母鸡每天
都能下一个蛋。


第三天,母鸡又下了一个蛋。

同学们更高兴了,一个同学说:“三天过去了,母鸡已经下了三个蛋了。


第四天,母鸡依旧下了一个蛋。

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现在是第四天,母鸡一共下了四个蛋了。

”也有人说:“不对,现在是第四天,母鸡下了三个蛋。


同学们一时间争得不可开交。

老师笑着出了个主意,她说:“我们可以数一下,看看母鸡下了几个蛋。


大家都齐刷刷地数了起来,结果却是五个数字。

有些同学愣住了,不知所措。

老师岔开话题,告诉同学们:“其实,每个结论都有道理,但
有时候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要善于思考,认真观察,不要想当然。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

大家也明白,有时候争论的结果并不是真正的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田忌赛 马》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田忌赛 马》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田忌赛马》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

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进行一次比赛。

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这一次,他们都依次派出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

这时,田忌发现,他的好朋友孙膑也在人群里。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 孙膑还没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 孙膑摇摇头,说:“一匹也不用换。

” 田忌没有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一声锣响,赛马又开始了。

这一次,孙膑让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场输了。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让田忌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第三场,田忌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_________ 本文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

一、生字 1、我会写生字(9个) jì忌: 字义:(1)嫉妒,憎恨。

(2)怕,畏惧。

组词:顾忌、猜忌 形近字:念(思念)(想念) 造句:他在众人面前,谈笑自若,无所顾忌。

bài败: 字义:(1)输,失利,跟“胜”相对。

(2)败坏,损坏。

组词:失败、两败俱伤 形近字:贬(贬值)(贬低) 造句:我充分吸取了上次考试失败的教训。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草原》课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原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原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原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梅花魂》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梅花魂》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梅花魂》⼀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的⼏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华侨⽼⼈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4课《梅花魂》课⽂原⽂ 故乡的梅花⼜开了。

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异国的外祖⽗。

我出⽣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和外祖⽗⽣活在⼀起。

外祖⽗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能书善画,在星岛⽂坛颇负盛名。

我很⼩的时候,外祖⽗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交椅上,⼀遍⼜⼀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飞花轻似梦,⽆边丝⾬细如愁”之类的句⼦,常会有⼀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背。

这时候,我会拍着⼿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说:“莺⼉,你还⼩呢,不懂!” 外祖⽗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也不甚在意。

唯独书房⾥那⼀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碰也碰不得。

我五岁那年,有⼀回到书房玩耍,不⼩⼼在上⾯留了个脏⼿印,外祖⽗顿时拉下脸。

有⽣以来,我第⼀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要管教好,这清⽩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保险⼑⽚轻轻刮去污迹,⼜⽤细绸⼦慢慢抹净。

看见慈祥的外祖⽗⼤发脾⽓,我⼼⾥⼜害怕⼜奇怪:⼀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我们要回唐⼭去!” “⼲吗要回去呢?” “那⼉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只⾦鸡的地⽅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长城的国⼟吗?我欢呼起来,⼩⼩的⼼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我亲爱的外祖⽗。

我问妈妈:“外公⾛吗?” “外公年纪太⼤了……” 我跑进外祖⽗的书房,⽼⼈正躺在藤沙发上。

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竞像⼩孩⼦⼀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天早上,外祖⽗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郑重地递给我⼀卷⽩杭绸包着的东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我”跟随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我”并非真正地劳动,而是儿童的天性——爱模仿,甚至还很淘气,把菜种踢飞。这些行为表现了“我”的天真幼稚、顽皮可爱。
9、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因为我太小,祖父拔下锄头杆,让“我”单拿着“头”铲地,表现祖父体谅我,不愿让“我”太劳累,表现他对“我”的疼爱。
“因为……所以……”这一句式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喜欢事物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结果子的喜欢,不结果子的好像不存在。
6、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先呼叫”说明榆树高大,树大招风,只要一刮风,枝叶猛烈摇动发出呼呼声;“先冒烟”是雨点落在纸页上,雨珠成线就像冒烟那样。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
描写了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的色彩丰富。
3、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运用比喻修辞,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形态。“胖乎乎,圆滚滚”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自己满心的快乐。
4、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句话写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祖父的园子》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相⽭盾》出⾃于《韩⾮⼦》,讲的是⼀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什么⽭都戳不穿,说他的⽭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问道:“⽤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事或⾔语前后不统⼀。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情。

后因以喻⼈的语⾔⾏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课⽂原⽂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注释 _________ ①本⽂选⾃《韩⾮⼦•难⼀》。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知识点 注释: 本⽂选⾃《韩⾮⼦·难⼀》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教案 ⼀、看图猜谜导⼊,激发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ﻫ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本文由XXjxsj.cN-收集}ﻫ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ﻫ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的路呀!”ﻫ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ﻫ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ﻫ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完整版
———————————————————————————————— 作者:
———————————————————————————————— 日期:

1《草原》课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ﻫ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3《白杨》课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ﻫ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ﻫ“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ﻫ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ﻫ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丝绸之路》课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ﻫ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ﻫ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ﻫ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