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 《二泉映月》ppt课件(1)

人在旅途 有苦有乐 笑对人生 从容不迫 穿越痛苦 赢得生活
作业 收集阅读名人背后的故事,学习 他们的精神品质。 古今中外,很多的诗人、作家、 艺术家‥‥‥在他们成就的背后总有 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如司马迁遭宫 刑著《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创 作了不朽杰作《第九交响曲》,还有 旭日阳刚的《春天里》‥‥‥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 宕,步步高昂,乐曲进 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 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 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 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回88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 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 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 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 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 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 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 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 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几十年来,这首 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 喜爱,在国际乐坛上 也享有盛誉。
阿炳是个(
)的人?
阿炳是个(
苦 难 抗 争 热 爱 后 面
)的人?
他整天戴着墨 镜,操着胡琴,卖 艺度日 。
他整天戴着墨 镜,操着胡琴,卖 艺度日 。
他怀念对他恩 重如山的师父,怀 念„„怀念„„怀 念„„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 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 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 月夜。
的叹息,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 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 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 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 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 渐渐地,他 听到了深
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
他赞叹二泉的„„
他赞叹二泉的„„ 他赞叹二泉的„„
回88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 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 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 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 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 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 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 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 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 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 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 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说明等闲:平平经常。
逶迤:曲折波折的样子。
逶,wēi。
迤, yí。
澎湃:广大无边,气概大。
磅,páng。
礴, bó。
走:本诗中是“转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
岷, 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快乐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句子分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 ;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可是是平平经常的事罢了。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
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 ;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 ;三是前有仇敌的堵截,后有仇敌的追击。
但这些困难被红军视作平时,这是多么豪放的气派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停,在红军的眼里可是是翻滚着的渺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宏伟、气吞山河,在红军看来,可是像泥丸同样在脚下滚过去。
实质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澎湃”的高峰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倒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困难的实质情况 ;写山的不足挂齿,是红军勇往直前英豪气派的真切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超超出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
金沙江两岸是绝壁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挂在波浪汹涌的江面上,令人感觉冷气逼人。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课文《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一篇课文,文章重点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的敬仰之情。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课文,供大家参阅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课文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
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
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埃及的金字塔

工程浩大
说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
明
方
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
法
曝晒下干活儿。全部
:
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
列
间。
数
字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 成的呢?勤劳而又聪明的埃及人想出 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 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 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 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说明方法:列数字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 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 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 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 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 需要60万个车皮。
精巧、坚固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 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 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 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 片都插不进去。
这宏伟的建筑令人惊叹。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 部分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 1 ):金字塔的概貌和 地理位置 。 第二部分(2—3):金字塔的历史、外观和 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4—5):金字塔是如何 建造的。
第四部分( 6 ): 金字塔 是埃及的象征。
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 来写的?
三、按要求写句子。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是埃及人民智慧的 结晶。(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金字塔不但是埃及的象征,而且是埃及人民智慧的 结晶。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为什么说埃及的金字塔既是埃及的象 征有时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呢?今天就让 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课文3《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共38张PPT)

3只拣儿童多处行
(第二课时)
水泄不通 络绎不绝 熙熙攘攘 人声鼎沸
人头攒动 川流不息 门庭若市 济济一堂
除了颐和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人 多?找出相关的词句。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 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 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 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 的香气息。
词语积累
倚着 栏杆 忸怩 烂漫
欢畅 纽扣
四肢 旺盛
rāng 闹嚷嚷
răng 嚷道
颐和园
玉澜堂
闹嚷嚷
聚精会神 密密层层 座无隙地
xiè 浑身解数
成千盈百 魔术匣子 浑身解数
jiĕ 理解
jiè 押解
欢畅:高兴,痛快。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的样子。
成千盈百:盈,满。形容人很多。
座无隙地:隙地:空着的地方。没有一 点儿地方可以坐了,形容人很多。
水泄不通 络绎不绝 熙熙攘攘 人声鼎沸
人头攒动 川流不息 门庭若市 济济一堂
学习词语要学会给词语分类识记,这样记忆的速度会快一些,效果也会好 一些。
儿童不解春何在 (jiě)
解:明白 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
使出浑身解数(xiè )
解数:手段,本事 使出全身的本领
二读课文
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 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
儿童不解春何在, 只拣游人多处行。 ——汪周次《田间》
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
一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 2、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 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去了哪些地方?
书中的词语读得很不错了,预习时自己也尝试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词语, 谁想来交流一下?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游园不值》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游园不值》教材分析《游园不值》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诗歌前两行叙述事情: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这本是扫兴之事,后两行却话锋一转,吟出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耐人寻味的诗句。
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景,有情,有理。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想像、谈话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内涵,体会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是城里的孩子,他们相对农村孩子来讲,可以说是"见多识广',表达欲望强。
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
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三基'中的"基点生发点',"四步'中的"精读感悟'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古诗,想像体会古诗的"景、情、理'。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并通过想像说出诗歌"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首古诗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想像、谈话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内涵,体会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诗歌的文字很少,所描绘的画面也比较单一。
而这,只是诗歌的表象,谁都知道,诗歌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资料:课文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资料:课文解读《爱如茉莉》教材解读和理解《爱如茉莉》是《中国版》Su Jiao班第5卷第2卷第5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讲述了我母亲生病住院,我父亲去医院照顾的小事情。
它赞美我父母之间洁白纯洁的爱,就像茉莉花一样。
1、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践价值高度统一《爱如茉莉》就是一篇充满情味的美文。
而这种情味,缘自文章主人公映子父母的绵长爱情。
这种情,是一种脉脉温情,既淡又浓,亘古持久;这种情,从未有过“我爱你”的热烈表白,却有由“执手而眠”而让人意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这种情,朴素实在,却不乏浪漫,一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每个生活在生活中的人都渴望爱。
但每个人对爱都有不同的理解。
当人们触摸“爱”这个词时,他们可能会想到更多的词,比如“感伤的”、“月亮前后的花”,以及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强烈爱情。
因此,人们会对爱情产生一种神秘的仰慕之情,“虽然你不能来,但你的心渴望着它”。
正如年轻的英姿在原著中写道:“妈妈,你说真爱是什么样的?”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几乎笑了,但当我看到母亲严肃的眼睛时,我很快吞下了一句非常鄙视的话:“这也叫爱”。
我想,《爱如茉莉》的实用价值正是在于揭示了爱情的本真:平平淡淡才是真。
浓烈的爱是美的,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爱,如果你用心感受爱,也懂得付出爱,那么你的人生常伴温馨。
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作者映子的从“这也是爱”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精神成长。
以上是作者对成年人的原始解释。
作为教师,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篇文章是由编辑修改的,并纳入了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卷。
在原文中,“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橙色的光影飘浮,我从一本感伤而惊心动魄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涩的眼睛。
”当它被纳入教科书时,“我从一本感伤而惊心动魄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涩的眼睛”被删除,并做了许多其他修改。
这是基于教科书的目标——五年级学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课文
5 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叶绍翁。
教材说明
《游园不值》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着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
这首诗根据注释,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很容易理解。
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
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
感受到了这一枝伸出墙的红杏安抚了作者扫兴失望的心情,一枝红杏也让作者感受到了满园的春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光染绿了我们双脚》课文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溪水哗哗流淌,滋润着棵棵树苗。
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千年裸露的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
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
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
撑起绿色的大伞,小兔再也不怕天上的老雕;在茂密的树丛中,小猴开心得又蹦又跳。
山下的河水不再浑浊咆哮,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
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带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的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的释放出来了!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
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
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
”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的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
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3《早》课文深冬,酿雪的天气。
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
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
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
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
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
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子曰”“诗云”,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
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地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的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现在所有的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
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还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字还有这样的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
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
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在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是啊,的确要早。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作家卡片——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
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
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
他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我们进入中学,将在语文课本中读到他的许多作品。
4《古诗两首》课文游园不值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觅。
猜字谜和丝丝春雨(1)头戴兔耳帽,身穿弓字衣,身板站得直,一脚向左踢。
(2)有火才能煮熟饭,有水才能把田灌,蚕儿吐丝一圈圈,日头出来亮了天。
(3)田上一棵小草,小狗守得牢牢。
弟弟见了抱它,老鼠见了逃跑。
(4)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丝丝春雨丝丝春雨,哺育着刚刚苏醒的大地。
种子张开了小嘴儿,品味着乳汁的甜蜜;花苞笑了,饱含着快乐的泪水;柳条醉了,摇动着纤柔的腰肢;小溪乐了,漾起了笑的涟漪……春雨是彩色的,染红了桃花,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畦。
春雨是香甜的,你可闻到稻麦瓜果成熟的气息?小草说,春雨是仙女撒下的花瓣;蝴蝶说,春雨是天上落下的蜂蜜;我说,是花瓣,也是蜂蜜,更是辛勤的人们流下的汗滴。
——石祥5《梦圆飞天》课文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
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
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郑重地下达命令,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烈焰升腾,大漠震颤。
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三分钟后,电波传来杨利伟的声音。
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州”5号发射成功!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
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从200千米外的太空中,不时传来杨利伟发回的信息。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当飞船运行到第7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了问候。
“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在与家人通话时,杨利伟兴奋地对儿子说。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
炫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
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
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上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
”啊!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
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40多亿年前,火星与地球逐渐形成了。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该河床宽达上百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逊河。
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初,这兄弟俩都没有水,没有生命,不但荒凉寂寞,还经常遭到彗星和陨石突如其来的袭击。
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当火山爆发时,这些矿物便分离出水,随着熔岩释放出来。
其中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飘散在空中,一部分随后变成雨水落下来,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数以百计的干涸的河床和峡谷,河床上布满了洪水冲刷的痕迹。
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火星上洪水的咆哮。
火星的环境与地球相似。
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
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所以气体脱离火星就不需要太快的速度。
在太阳的照射下,火星表面水蒸发成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取得了足够的热量,达到能够脱离火星的速度而一去不复返。
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使得火星表面的液态水难以长时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