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1《我与社会》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我与社会》是学生在小学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开始从生理、心理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也有一定的社会认知。

但同时,他们又面临着许多困扰和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制性与冲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2.难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制8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优质(新教材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制8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优质(新教材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制8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优质(新教材2021秋季最新编辑教案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1.1我与社会教案课题1.1我与社会单元第一单复习人元我与国家和社会(一)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社会的发展课标1.1高度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加深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和亲社会犯罪行为。

建议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惜公共设施,严格遵守公共秩序,存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爱好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目标会上的其他人相处。

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重新认识和认知社会的复杂性;科学知识目标:初步构成相处与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而成功适应环境社会生活;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重新认识和认知社会的复杂性。

难点培育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带入社会的能力学法独立自主自学法、小组讨论法、写作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课前1、学生课前搞好复习,背诵本框教材内容,想一想自己参予过的社会课堂教学活动。

准备工作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8月30日引入新课播出视频:《荒岛余生》学生观赏通过在荒岛生活的极端例子,鼓励学生思索人与社会的关系,唤起学生兴趣。

回答:《荒岛余生》的主人公真的与世隔绝了并思索吗?他全然瓦解社会了吗?融合鲁滨逊的话和经历,恳请大家思索:人和社会就是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自学《人与社会》,探究本课内容。

独立自主自学恳请大家深入细致韵头课本p6-p9的内容,初步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必须自学的内容,并且通过自学,提问以下问题:1.你对社会生活的体会存有什么变化2.我们出席社会活动存有什么意义3.我们与社会的关系讲授新课一、体会社会生活活动一:写作《李铭的一天》,思索学生写作通过李铭的一1、参照“李铭的一天”,说道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图文并母舰,鼓励学生观哪些方式介绍社会生活?2、你通过哪些方式介绍社会生活?请问适当问察参予社会生活题的方式。

我与社会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

我与社会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在社会中,我们每天与很多人打交道。为了更好地定位自己,每人绘制一张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通过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不盲目备课,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结合图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
观察图片法是道法教学中常见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环节五:
探究与分享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P5):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2.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针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和自身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引导学生得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活动2:播放图片。播放暑期游玩图片加强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回答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分享暑假里发生的事情及相应感受和体会。
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亲身经分享,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同时让学生理解了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环节三:
欣赏视频
播放视频。播放《中国24小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中日新月异的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八上道法《》教学设计
课题
《1.1我与社会》
册别
八年级上册
班级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时间
教学目标
健全人格: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感情,关心社会、关心时政。
教学重点
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我与社会-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我与社会-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我与社会-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家庭、社区、学校等;3.掌握社会规范的概念,如公德、礼仪、法律等;4.了解社会问题的存在,并知道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社会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社会规范的概念;4.担当社会责任。

三、教学难点1.社会问题的存在;2.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过程1. 社会的定义和特点1.引入:小组讨论,思考社会的定义2.课件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的特点3.讲解:解释社会的含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社会的特点。

2. 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1.讲解:介绍家庭、社区和学校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2.图表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举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3. 社会规范的概念1.讲解:介绍公德、礼仪、法律等社会规范的概念2.课件展示:用图表等方式呈现社会规范的概念3.讨论:小组讨论社会规范的作用和意义4. 担当社会责任1.讲解:解释社会问题的存在以及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2.举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担当社会责任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五、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评价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成果2.课堂互动:评价课堂互动的质量和积极性3.测验评估:通过测验评估学生对社会概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掌握情况。

六、课后作业1.搜集一则社会新闻,并思考如何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2.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看法,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引导学生认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

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如何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教师活动】讲述一个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与社会”这个话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课程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与社会。

环节二:新课学习——我与社会的关系【教师讲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关系。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由个人构成(二)了解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理解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观察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我与社会》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章节,主要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社会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渴望独立,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

同时,他们通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有效自学和合作探究。

然而,由于社会经验相对匮乏,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仍有待提高。

此外,八年级学生可能对社会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纠正并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理智的选择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视频:“康辉2分钟带你看百年中国巨变”思考: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1—6页)思考: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2、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重点)3、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怎样的?(重点)4、社会关系有哪些类型?【新知探究】运用你的经验:情境一:周六早上6:30,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

(部编)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教案1.1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

(部编)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教案1.1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
1.1《我与社会》教案
年级:初一主备教师:授课老师:
章节名称(课题)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我与社会
计划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周第1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认识社会生活,参与并奉献社会。
2.正确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明白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享暑期生活,感受社会的绚丽多彩,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根据情境介绍自己
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与他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自我介绍的情况。
情境一:做客同学家,向同学的奶奶介绍自己。
(业缘关系)
情境二:到姑姑家玩,向姑姑的朋友介绍自己。
(血缘关系)
情境三:在国外碰到两个说新疆土话的帅哥(美女)。
(地缘关系)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一、感受社会生活
丰富多彩
需要我们献计献策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作业
待定
教学反思
2019年8月9日
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二】校园生活OR社会生活?请你来选择
Q:和校园生活相比较,你更喜欢社会生活还是校园生活?为什么?
生:略(社会生活的好,或者不好)
师:走进社会,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可能也会发现一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建言献策,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2.通过模拟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1《我与社会》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1《我与社会》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知识目标:明确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融入社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理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从而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养成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良好品质。

1.重点:(1)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懂得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3)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难点:培养人际交往、合作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导入新课大家都比较熟悉《鲁滨逊漂流记》,那么大家想一想:鲁滨逊真的是到了世外桃源吗?真的与世隔绝了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明确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感受到我们的美好生活与每个人承担的责任不可分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与我们密不可分。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活动二:探究实践1.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2.说说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3.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好办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确定一名发言人,其他人可以补充)提示:1.向他人主动问好;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微笑、点头致意;赞美他人……2.废水、废气、白色污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一节
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课时我与社会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鲁滨逊漂流记》情境视频(片段))初到孤岛的鲁滨逊是绝望的,慢慢地,他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大家想一想:流落孤岛的鲁滨逊是真的与世隔绝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我与社会。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
(一)基于生活经验,认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性
活动一:图片欣赏(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典型画面的描写呈现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横切面,意在让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在生活经验中体味生活、认识社会。

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
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二)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
活动二:小华的暑期“大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华暑期的“大事”为参照,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将暑假生活与个人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探究认识到,如果生活是一个圈,每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的过程。

1.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2.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例:敬老院做志愿者;旅游;参加兴趣班;参加夏令营等。

3.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目标导学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图片展示:社会关系网
2.思考:我们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提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和新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呈现网络化的权势,其特点是人们虽然属于若干群体,但可以通过熟人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与他人联系,由此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更多人,这种联系类似于计算机结点间的互相连接。

社会网络几乎可以以任何活动为中心,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结点之间的互相连接)而非“群体”(明确的边界和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称为“社会网络革命”。

(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活动一:情景探究
设计意图:以两幅情境图呈现同一个中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身份,意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

我是消费者 我是大哥哥
1.问题思考:
(1)在社会关系中,一个人的身份是确定的吗? 提示:不是。

(2)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提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想想自己参与了哪些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提示:父子(女)关系,扮演儿子(女儿);师生关系,扮演学生;同学关系,扮演同学;公共关系,扮演公民;等等。

2.相关链接:(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设计意图:援引社会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社会关系,意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理解社会关系的框架,明确几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和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师总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活动二:小辩论
学生分成两组,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辩论: (1)人是否可以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
(2)一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他个人奋斗的结果吗?
提示:让学生搜集资料,更进一步地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站,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了解到了我们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社会生活成就我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4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