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篇

合集下载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优秀8篇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优秀8篇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优秀8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一“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当1900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时,他以这样的选择告诉观众人生的意义绝不是取决于生命的长度。

也许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得到惊喜,来感受悲伤,来体会感动,托纳托雷导演也正是利用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海上钢琴师1900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朴实,儒雅,洗尽铅华在这个时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似乎能够在这种纯诚、洁白的单纯背后找到久违的遗憾,就让眼泪尽情地洗礼早已失落在物质和世俗背后的那片纯情森林。

在1900抑郁的眉宇间,在舒缓阴凉的背景音乐当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沧桑与孤独慢慢的侵蚀你的内心,让你在黑暗中无处可逃。

然而最后,镜头中的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影片在孤独平淡的音乐声中结束,1900也只能作为一个故事,活在Max和观众的幻想当中。

或许他不该属于这个浮华的岁月,这个渴求的时代,一个没有出生证明本来就不复存在的角色,赋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最终也为影片的孤独落寞打上了长长的省略号。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赋予了情感与奇迹之后,便开始渲染出让观众共鸣的氛围。

不经世事却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强的生活态度,演绎了不懈的追求。

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爱的钢琴,永远懵懂迷茫的爱情,和那看不清的未来:“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生于船或许并不意味着要死于船,但1900却全然固执己见,让观众含泪离席,却似乎在劝慰世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属吧,人生如此短暂!琴键是有尽头的,然而人生是没有尽头的,当1900极度挣扎着说出:“Theend?Please?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ends?”的时候,似乎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未来,却又不能看见自己的未来,于是无边的寂寞和惆怅悠然而生,让开始的期待变成同情,到最后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选择,就让他与维珍尼亚号一起埋在没有尽头的大海吧,这或许比选择一个女人,一间屋子,一块地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能诠释生命的意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篇_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篇_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他被人遗弃在邮轮弗吉尼亚号的钢琴上,后来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起名叫dannyboodmant.d.lemonnineteenhundred(丹尼博德曼t.d.雷蒙1900),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

能够通过观察人的神态来弹凑出相应的音乐。

在他战胜自认自己的才华无人能及的爵士乐始祖的jellyrollmorton后,名声大噪。

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但他的内心依然平静,以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为理由拒绝了。

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

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艘船,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到了最后,好朋友max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与弗吉尼亚号殉船于海底。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并不赞赏他。

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不敢面对现实,固执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整部电影最让人深思的就是结尾时1900与max的对话。

1900所说的似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个真谛。

1900不敢下船,是因为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

与其说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不如说是看不到人欲望的尽头。

在城市里,有太多的选择、诱惑,让人无所适从,使他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当1900与那一艘和他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穿越了无数次海洋的轮船一同爆炸之后,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这部电影那么短,应该还要继续下去的,我恨不得这个电影像电视剧那样长。

后来我发现我惋惜的是1900的生命为何那么短,他应该上岸继续他的生活的,可是就是他所说的,我之所以不上岸,并不是我看到了什么,而是我看不到什么。

我相信1900是大海的儿子,他出生在海上,生活也是在海上,直到后来他与轮船一起爆炸的时候也是在海上。

他面对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想目睹的茫茫海洋,他看到的无数张带着不同情绪的脸,他洞察着过往行人的内心算盘。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这部经典影片以音乐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天才钢琴师的一生作为钢琴师,1900的一生非常传奇,但同时也非常令人惋惜:他对弹奏钢琴有着极高天赋,无师自通,甚至打败了前来挑衅的Jazz创始人;但他的一生也非常“狭窄”,完全仅限于一艘轮船的一架钢琴上。

他不谙世事,不知如何向喜欢的一位姑娘开口,只一厢情愿想把自己的唯一一张唱片送给对方,即便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接受。

而在他为了喜欢的姑娘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轮船下到地面、走在下船的途中时他停了下来。

他的目光所及是高楼大厦与密密麻麻的街道,但无论他怎么眺望,就是望不到尽头。

那一刻,可能是他第一次感到害怕恐惧的时刻。

在他的眼中,钢琴是有限的,因为钢琴只有88个键,所以他能够很好地掌控,由此成为一名钢琴师;然而此刻他发现城市是无边际的,道路也是无限蜿蜒的,目之所及远无法看清前方的未知,他不知道下船后应该沿着哪条路走。

于是,他选择了后退、回到船上自己的避难所,并再也不动下船的念头,由此就有了最后耐人寻味的结局。

为何会产生如此悲剧?在我看来,1900之所以会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恐惧战胜了好奇,被未知的恐惧所扼杀。

看得见的事物是清楚的,我们不必害怕;但看不见的事物是神秘的,常常经由我们的想象变得可怕不只是1900,我们所有人都有过害怕未知的时候但未知难道就一定意味着毁灭吗?未知虽然看似恐怖,但有时不也是一种隐藏的机遇吗?如果1900当时鼓起勇气下了船,他难道就真的会因道路的纷杂迷路,因城市的繁华而喘不过气吗?而如果为此他遇到了他喜欢的姑娘呢?我们总认为自己很了解周围的事物、了解世界,于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触碰外部的世界,但其实这样做仅仅是为自己挖了口井,成为那井中的蛙。

不去尝试,不去向外发展,你永远不知道装在盒子里的是巧克力还是毒药。

那为什么1900会对世界有这样少的了解,因而产生这样的观念呢?那就涉及到第二点原因:环境决定我们的思维,而思维决定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篇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篇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轮船是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道具,而整个影片也是在一艘远洋轮船上发生的人们因踏上陆地而兴奋,而他电影的主人公1900却选取永远的留在船上,等着时间流逝等着船渐渐老化,等着人们渐渐遗忘,在爆炸的前一刻他遇到了好友,原本想静静的消失,就像他静静的躲藏在废弃的游轮中等待毁灭,在油轮中成长,在游轮中度过他的欢乐时光,海是寂静的又是波涛汹涌的,他是属于大海的,辗转于各个国家,却从未离开船一步,那最漫长的等待也是在下船间的停顿,陆地上的世界是精彩的,但是就像中国的浮萍一样,离开了船离开了海他就没有了根,在期间也有动摇是不是他的胆量不够,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会理解,在影片的开始他了句话是从他的好友口中道出的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

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改编义大利小说名家Alessandro Baricco的独白剧,讲述一位诞生于海上的音乐奇才,精采不凡且富争议的一生。

他以出生年代1900为名,成长于往返太平洋间,任风浪翻腾的蒸气船上。

天赋异秉的钢琴才华吸引了爵士乐史上普遍公认为第一位巨匠的Jelly Roll Morton注意,特地前来船上与他较量。

而这位从未接触过陆地的钢琴师,更因着对爱情与新世界的好奇,离开他原有的世界,去寻求更美的理想。

是的,在最富于戏剧性的新的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由一部讲述发生在上一世纪初的传奇故事的意大利影片,来为仅有区区百年历史,却早已在当今世界所有艺术形式中独领风骚的电影这门艺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以前我并不知道在海上生活也是生命的一种方式,纯粹,自然。

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简单地活着,生命中只有钢琴。

看了《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最初打动我的是主人公1900的个人魅力:自信而执着;优雅而潇洒;可以轻易的透过表象而通透他人的心迹;可以挥洒地通过88块音符表达自己想要表现的——自己的内心或所洞察到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15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在音乐上一直是个“白痴”,但是,这并不会成为我理解本片的障碍。

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动,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就像1900从没接触过钢琴却会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一样。

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死在海上,这就是1900的一生。

他从未离开过船半步,从未踏上陆地,虽然,爱情的力量曾经让他心动……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回来,回到这属于他的甲板上,因为他不属于这世界,这世界不属于他。

当看到1900走到楼梯一半又回来时,我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

说真的,我还是很高兴的。

世界不属于她的,又何必勉强呢?船上他很孤独,但起码他还有钢琴,还有一个演绎自己心中音乐的环境。

当他一踏上陆地,他或许将更孤独。

钢琴还有,没错,但,那是上帝的。

多走几步,到陆地上去,他或许真的会像他朋友所说的那样获得成功,因为他有那么好的天赋。

但他选择“浪费”上帝的礼物,因为,那是……。

很好的一部电影,看完后感触颇深,奈何笔拙,只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至此……《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在跟我姐一起看《海上钢琴师》,看到1900不肯下船,准备随船一起炸毁的时候,我姐一直在旁边叨叨:“闭嘴吧你!不要再说了!”然后转过头来跟我说,“是朋友就应该把他打晕拉下船,那个小号怎么不动手呢?”我在旁边吓得不敢说话,默默点头。

然后她又问我:“你能理解他吗?我感觉他有病!”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理解,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只能说:不理解不理解,我也觉得他心理有问题……1900说,陆地太大了,而他的世界只有船头到船尾的距离。

一条条街道没有尽头,是从小在船上长大的1900所掌握不了的.未来。

他能在88个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音符,但是在陆地上,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在这里演奏,他不能,他看不到尽头。

有限的数字都可以组合成无限的可能,更何况是由无限去产生无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不到万不得已,相信没有人会完全脱离之前生活的圈子,重新开始,用自己不了解的方式继续生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_观《海上钢琴师》有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_观《海上钢琴师》有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篇_观《海上钢琴师》有感《海上钢琴师》是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该片将于2019年11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

《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

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

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

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

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能够选择,那说明你是自由的,但是你的自由是有度的。

“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你相信一个出生起就一直待在船上且从没有去过陆地上的人吗。

起初我也不相信,直到我看了《海上钢琴师》后我愿意选择去相信。

“1900,过去是数字,而现在是名字了。

”1900是一个被船上的黑人捡到的孤儿。

“如果没有我,你将被关进孤儿院吗?”1900对自己的养父问道。

黑人锅炉工笑着说道:“是的,所以我要感谢你1900!”而养父被锁钩砸死后1900他成为真正的孤儿。

八岁的1900天赋异禀,无师自通的学会弹钢琴。

长大后的他在豪华间为上流人士弹奏钢琴,他为经济舱的穷人弹奏‘塔郎泰拉’。

每当1900弹奏的时候,他的朋友——一个小号手就会问道:“当你在弹奏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你的思绪都去哪里了?”而最后得到的答案就是他总是在旅行。

有一次1900独自一人在弹琴时,忽然听到一个男人正拉着手风琴。

男人称赞他的音乐有感染力,并且问他要不要抽烟。

1900摇摇头继续弹着钢琴,男人给1900讲述了一些过去的事情,他的田地都干了,五个孩子死于疟疾,妻子和神父跑了。

但是为了最后的一个小女儿男人决心与自己的坏运气斗一斗。

他开始出门旅行,路过一个陌生的小镇,爬上山顶直到看见大海。

男人突然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重新开始。

他的朋友小号手一直问他为什么不下船,不到陆地上去。

他可以挣很多的钱,然后娶一个妻子。

这一切对他来说只需要走下舷梯,非常简单的就可以得到一切。

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为什么?为什么?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手时间去问什么,冬天来临时,渴望着夏天,夏天到来时,就已经开始害怕冬天,所以人们用不厌倦旅行,总是在追寻远方,总是夏天的地方。

一直到影片的最后1900都没有离开船,即使是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孩。

在舷梯上1900望着看不见尽头的城市。

他转身又回到了甲板上,所有的人都好奇。

他说:“城市那么大,看不见尽头。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5篇看了《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最初打动我的是主人公1900的个人魅力。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清新欢脱的乐音挣脱出唱片的裂纹,消散于寒冬的萧条之中,小号手缓缓讲述着1900的故事。

1900,一个被发现遗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的钢琴上的婴儿,从小就生活在大海之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最终殉船于海底。

他无师自通,少年成名,曲子过耳不忘,在一举击败摇滚大师后名声更甚,人们都明白,这样的天才,到了陆地上,他将是乐坛中炙手可热的人物,最耀目的新星。

人人都在劝他下船,“只要你走下舷梯,那只是几小步而已。

”他没有反应。

我不由得好奇,生于船,长于船,一年往返大陆不下百次的人,究竟是否向往陆地?当他与小号手并肩躺在煤堆上,讲他曾经趴在舷窗边,望着下船的人们渐渐消失在新奥尔良冬天乳白色的薄雾中,那些身影变得朦胧,直到消失在街巷。

他那如痴如醉的神情,那眼中的光辉与痴迷,我想,他向往那片稳定的陆地,至少,曾经向往过。

他也曾收拾行装,为了心心念念的姑娘走下甲板,可走到一半,他停住了,面前就是陆地,星罗棋布的街道小巷,工业化散发出的滚滚浓烟,遥远的望不到的灰色天空,他伫立于舷梯之上,凝视着这块陆地,良久,他转过身,摘下礼帽,用力地扔了出去,他又回到了甲板之上,头顶,无边无际的蓝色中,有海鸥掠过。

一开始,我将他的行为理解为害怕,他在逃避他内心的恐惧,他不敢踏足陆地,直到影片末尾,他说:“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

”我意识到他或许是在追求自由。

自由不在于身处之地有多么宽广,而在于心灵是否有地方安放,让自己真正安宁,而大海与音乐就是他的容身之所。

陆地虽大,却不是他的归宿。

后来,小号手在废船找到了躲藏已久的1900,谈及为什么不下船,他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钢琴师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是经典中的经典。

下面是为你们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一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

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

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

1998年,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海上钢琴师》,获得金球奖最佳作曲和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而真正的让吉赛贝·托纳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同样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也屡获殊荣。

而为这部《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风格,著名的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

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
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就像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一样,钢琴演奏是电影的一大重心,何况这部电影最初正名就是”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它所描写的钢琴家1900是一个飘迫于大洋间的传奇爵士乐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少不了精彩的钢琴演奏,而且是爵士乐的钢琴演出来,莫里克奈的爵士音乐作品,向来就有鲜明出色的个人风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弹出基本上都是轻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娱乐性的作品,而《Danny’s Blue》是一首慵懒闲散,情调迷人的蓝调作品,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

影片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创作外,也特别邀请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钢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当代名家的爵士音乐作品(The Crave与Peacherine Rag),营造出浓浓的时代氛围,当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乐神韵的技巧之传神,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师级地位早已无庸置疑,《海上钢琴师》再一次印证其宝刀不老的实力,音乐风格轻易贴切的悠游于各种领域间,让古典的音乐技巧变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将各种音乐素材重新结合再造,一次又一次为人带来新的音乐创意与音乐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师。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二
《海上钢琴师》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个被遗弃在豪华的“弗吉尼亚人号”
邮轮上的婴儿,所幸由一个普通的水手抚养长大,因此取名1900。

随着1900的长大,他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给深深的打动,音符仿佛是自她的血液里流出一样,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每每动人心弦。

爵士乐的鼻祖杰尼也曾亲临邮轮与1900一决高下,但最终输得荒凉,自叹不如,黯然离去
1900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到过陆地。

故事的一切都发生在海上,发生在船上。

尽管有那么一天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1900准备下船站在那楼梯的中间时,他停住了脚步,竭力地望向远方。

可他最后还是没有下船,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陆地上的城市让他看不懂,看不到尽头,陆地有边界,却没有边际,因为陆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欲望,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却失去了方向,最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任由欲望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最终去向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

对1900而言,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1900害虫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

所以1900摘下帽子抛向远方,和陆地作别,毅然回到了船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1900的一生以大海为伴,直到后来的后来,邮轮废弃,被装满炸药,原本有机会逃生的他却毅然选择了留在自己生长的地方。

生在海上,也死在海上。

这本书很经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不要拿自己的价值观去丈量别人。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评判别人。

1900,一个“不存在”的人,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同时又是一个超越了生命,超越了尘世,超越了常人价值观的人。

他决定留在船上,坚守自己的船,坚守自己的音乐,坚守自己的纯真。

或许在今天看来,他很傻,但是他的执着和纯真确实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1900始终明白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代价如何,他都选择听从内心,默默守护一生所爱,这种平凡的伟大,最难能可贵,也带给我们思考,活在盛世的我们,面对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时代大势,也会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对不畅的处境时,我们能始终坚持做真实的自我,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吗?我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但如果能勇敢追随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再渺小的人生也能够闪闪发光。

永远坚信自己的珍贵,只问初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三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

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
度成为孤儿。

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

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

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

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

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

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

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

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

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

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

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

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
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

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