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①普遍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曾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尽管观点激进,但传统媒体通过融合主动寻求发展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全媒体”概念应运而生。

借鉴国际理念,实现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融合是高校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新闻媒体及其现状

这里主要针对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四种媒体,即通常所说的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分析研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它伴随着中国高校的创办而生,是最早的校园媒体形式。比如,北京大学校报创办于1917年,只比学校创建的历史晚19年,这份当时叫《北京大学日刊》的报纸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而更早的校报则是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迄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纸媒,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

校园广播是指在校园的范围内对受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的声音媒介和手段。它的出现比校报要晚,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

校园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随着学生公寓有线电视的接入,校园有线电视的受众已从教职工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校园新闻网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

青睐,对校园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校园新闻网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超出校园范围,延伸到整个社会。

在这四个校园媒体中,校报是目前所有校园媒体中唯一获得新闻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媒体。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中国高校校报有了“CN ”号,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校报也是教育部要求设立机构组建专职队伍的唯一校园媒体,因此它也是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据统计,截止2004年9月,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高校校报已有1000余家,编辑队伍超过3000余人,年发行量已超过3000万份,受众覆盖了中国高校的全体师生和部分社会人士。②目前,国内出版周期最短的校报是周报,大多为旬报和半月报,最慢的则是月报。周期性较长、时间滞后性明显已成为校报的最大缺点。

校园广播多是教师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形式较为松散,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尽管其时效性较强,但由于没有专职的队伍,校园广播的原创新闻严重缺乏,呈现出“有声音,无新闻”的局面。

就校园有线电视媒体而言,由于资金投入、人员技术等门槛较高,目前各高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校投入力度大,队伍建设、硬件建设以及内容建设均实现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电视台”的规模。总体上看,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在高校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校园新闻网已迅速地被各大高校建立起来。但一些高校在认识上也出现误区,把学校官方网站与学校新闻网划等号,视为一体,严重削弱了新闻性。一些高校的“新闻网”只发布动态消息,无异于电子公告栏,内容单一、编校质量低、八股文盛行等缺点表现突出,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目前,除有线电视外,其余三种媒体已基本在全国各高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王世华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摘要从媒体融合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并作了前瞻性预

测。

关键词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News Media Convergence

Wang Shihua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theory of media convergence,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news medi convergence.Key words news medi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vergence approach

作者单位:王世华,重庆工商大学。

新闻界

ISSN1007-24382010年第4期,2010年8月

Press Circles ISSN1007-2438No.42010.Aug.2010.

理论探索

-

-45

校建成。其直接受众已超过3000万人(在校学生2009年达2979万人,按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16:1计算,专任教师已经达到186万),而间接受众,包括校友、学生家长、其他社会人士等,数量可能更加巨大。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新闻媒体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在育人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要求“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对高校新闻媒体建设提出要求。③因此,办报高校新闻媒体,其意义已不止“内聚人心、外塑形象”那么简单,可以说,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遵循新闻规律,按照先进的传媒理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着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是校园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国内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现状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高校各媒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运转,且不涉及市场化运作,融合的可操作性远比社会媒体简单。但是,尽管媒体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但高校新闻媒体的步伐依然缓慢。从1996年6月起,清华大学在校园网上推出了《清华每周新闻》(中英文版),1998年校刊《新清华》推出电子版,后来又开设了视频和音频栏目。这是高校新闻媒体走向融合的雏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学校官方网站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各种格式的校报电子版(如利用Dreamweaver制作的简单网页、PDF格式等)或者网络版(主要由华文网报有偿提供技术),走出了报网融合的初级模式。也有不少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在学校主页菜单链接了各自建立的网站,上传了已播出的视频和音频节目。

但是,从传播内容、组织机构与人员等来看,融合时代并未到来。从目前各高校新闻网的现状来看,一些新闻网没有与其他媒体互动,栏目的内容设计深度不够,发布的多属于动态新闻,缺乏高校专题新闻、深度透视报道、校园热点评析等内容。同样,不少校报不仅没有与新闻网互动,形成优势互补,反而简单而机械地“抄袭”新闻网发布的内容,沦为新闻网的“纸版”,深度与可读性大为削弱。丧失了深度的校报,在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网的冲击下,愈加显得可有可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新闻中心,复旦大学等高校成立了新闻文化中心,但没有实现对校园媒体的统领。真正意义的高校新闻媒体融合尚未起步。

三、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

1998年,哈佛大学教授克瓦克(Bill Kovach)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森斯特(Tom Rosenstiel)在合著的《极速》中提出,“媒体联动和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装,而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新媒体百科全书》对“融合”的解释也指出,融合并不单单指技术上的融合,也包括制度和结构上的融合。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要基于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于专业化新闻宣传的要求,基于高知识分子受众的需求,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考虑,切实改进高校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坚持走专业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全力打造以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等多媒体融合而成的高校“全媒体”。

1.理念统一

融合不是简单的整合,要实现实质性融合,思想与理念必须统一。只有在同一个理念指导下,高校新闻媒体才能形

成一个整体意义的“全媒体”,从而达到聚合放大的功效。

2005年,教育部首次发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高校校报工作,明确了校报的功能、使命与宗旨:“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全面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牢固确立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办报宗旨。”④显然,由于媒体性质、所属对象、服务对象等具有完全一致性,这里的功能、使命与宗旨同样适用于其他校园媒体,可作为高校“全媒体”的核心理念。

2.主从关系

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校园媒体的现状,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绝不是简单的“1+1+1+1”。试图将各种形式的媒体平行地做大做强不仅有悖于融合的初衷,而且是难以实施的。这里的融合,必须明确现有媒体谁占主导地位,谁是主要形式;必须规避各自的弱点,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必须有各自不同的分工和取向,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问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同时提出,“充分发挥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导媒体的作用,促进校内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做到资源共享。”这为高校新闻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思路。鉴于此,加之校报的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人员最为齐备,笔者认为,在由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等组成的高校“全媒体”中,校报应占主导地位。由于网络具有多媒体特征,能包容其他媒体内容,加之时效性强、容量大、传播范围广,应为“全媒体”的主要形式,即通常我们说起“高校全媒体”应该是指高校校园新闻网。而广播、电视在高校现行体制下要做大做强相当困难,应摆在次要地位。由“媒体融合”而衍生出的诸如校园手机报等新兴媒体也只能属次要地位。即以“1+1+N”的媒体生态形式构建高校“全媒体”。

3.分工合作

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地位进行分工,取长补短,避免同质化,形成优势互补,形成高校“全媒体”的整体合力。

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因此,在“1+1+N”的模式中,占主导的校报应充分体现权威性和深度性,负责议程设置,拟定近期报道重点,实施重大专题报道,确定舆论导向,逐步转型为深度新闻、观点新闻的内容制造与提供者。充当主要角色的校园新闻网应发挥实效性和集纳性优势,一方面成为动态新闻的主要播报阵地,另一方面为其他媒体提供展示平台,成为不与报纸冲突的集中展示者。广播台、电视台弥补报纸与新闻网在音频和视频的不足,手机报其他媒体弥补空间性的不足。

从新闻内容与形式上看,如果按照新闻线索采集的时间性将新闻分为第一时间报道(告知发生了什么事,消息)、第二时间报道(还原新闻发生时的面貌,通讯)、第三时间报道(寻找事件发生原因、补充更多背景,长篇通讯、调查报告)和第四时间报道(探究原因、预测社会影响等,连续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评论),那么,新闻网、广播台应以第一时间报道为主(追求快速播报),电视台以第二时间报道为主(追求现场感),报纸则以第三、四时间报道为主(强调深度、高度与广度),而手机报只发简讯。由于新闻网能够容纳其他媒体的所有新闻内容,实际上最终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第一、第二、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理论探索

-

-46

第三、第四时间报道,内容实现了最大化,形式已有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全媒体特征得已充分体现。

除了分工,更重要的是互动与合作。各媒体的互动机制大致如下:

新闻网是互动的中心。报纸与新闻网的互动是最主要的互动,具体而言:报纸不再利用大量篇幅刊载动态消息而以简讯形式记载;报纸在当期出版后为新闻网提供当期刊发的深度报道与评论(确保首发的情况下供转载);报纸可以从新闻网刊载的消息、BBS的帖子中寻找新闻线索;新闻网承接报纸卸载的动态消息,以“文少图多”的形式进行密集播报,同时承接报纸因版面原因无法刊载的其他次要新闻;新闻网为报纸电子版(或网络版)提供展示平台。广播台与新闻网互动:新闻网为广播提供当天的消息,为广播的音频节目提供网络展示平台,或者为“网络电台”(广播与网络融合的衍生品,这是融合的更高级别)搭建平台;广播为“网络电台”提供内容,也可以从新闻网BBS的帖子中寻找校园话题。电视台与新闻网互动:新闻网为电视台的视频节目提供网络展示平台,或者为“网络电视”(电视与网络融合的衍生品)搭建平台;电视台为新闻网提供视频节目,也可以从新闻网寻找线索。手机报与新闻网互动:新闻网为手机报提供消息,提供手机报网络版展示平台;手机报可以预告新闻网当日的要闻和深度报道,提醒受众关注。

除了与新闻网互动外,其他一些媒体之间也可以实现互动。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标注新闻来源以放大、强化各个媒体的影响力。如此一来,各媒体分工明确但紧密交织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高校新闻媒体的价值。而新闻网作为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新闻产品的集散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媒体”。

4.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对高校各媒体组织机构进行融合,是实现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保证。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媒体的上级管理部门并不统一,如校报大多数隶属于党委宣传部,但也有的隶属于党委办公室,还有的是独立机构;校园新闻网有的还隶属于网络中心,有线电视也有的还隶属于电教中心,手机报则由校团委、学生处主办的居多。媒体之间也是相对独立,各自为阵,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都有各自独立的一套班子,都建有自己的记者(通讯员)队伍,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处于分治状态。因此,时常会出现采访撞车、新闻重复的现象,造成了校园媒体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另外,除校报因为要接受新闻出版局年度核验,在出版质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对规范以外,其它几种媒体管理较为松散。通过融合,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对高校新闻媒体进行管理、协调、评价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上述互动机制,结合高校实际,可考虑下述机构设置模式:

设置新闻中心,直接对学校党委负责,由党委宣传部统领。新闻中心下设办公室、采访部、报网编辑部和广电编辑部四个业务部门。考虑到高校的编制紧张,在建制上,可将办公室和采访部合为一个机构,报网编辑部和广电编辑部合为一个机构。

这里的采访部按通讯社模式运作,相当于学校的通讯社,可在专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建立大学生通讯社,既弥补高校新闻从业人员的配置不足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大学生通讯社可设新闻部(负责常规新闻采集)、摄影摄像部(负责图片和视频采集)、深度报道部(负责策划专题与实施深度报道)和副刊评论部(负责校报文艺副刊稿源和新闻评论撰写)。采访部负责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与调度以及采访的实施,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本着“特约稿件专供

特定媒体”(主要针对校报)、“一次采集,多次使用”的原则,所有稿件均进入待编稿件库,供各个媒体取舍并加工。

报网编辑部负责校报(含手机报)、新闻网的编辑,本着“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原则对采访部提供的基础素材进行分类、粗加工(供新闻网)、深度加工(供校报),然后在新闻网和校报(含手机报)上发布。如果需要进一步对素材进行挖掘或者配发新闻评论等,则反馈给采访部,采访部再反馈给深度报道部或者副刊评论部。

广电编辑部负责广播台、电视台的节目编辑、制作和发布。办公室负责新闻中心日常事务,负责组建审读、阅评专家队伍监督、评价各媒体质量,负责监督校报发行以及其他媒体的运行情况。

5.从业人员的融合

对人员的融合是实现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关键。

总体上说,对人员的融合便于学校主管部门的管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就高校而言,还可以起到其他重要的作用。

一是可以建设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目前,除部分高校校报编辑部被列为专业技术岗位,专职编辑可以评新闻类专业技术职称外,绝大多数高校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是按事业单位干部系列来管理,不能评新闻类专业技术职称,缺少新闻职业人的专业追求,没有明确的新闻职业发展规划,这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发展。基于上述机构设置,将这些新闻从业人员归口到新闻中心,并将新闻中心各岗位列为专业技术岗位,即可解决这一困扰已久的问题。

二是可以为学生记者搭建跨媒体实习实践平台。高校编制有限,无法为新闻中心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新闻中心只能通过建立“大学生通讯社”来解决采访部的人员紧缺的问题。将四个媒体的学生记者融合到大学生通讯社当中,让他们接触到各个媒体的风格,将他们培养成“多面手”,进而成长为“全能记者”,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记者成长,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率先灌输了媒体融合的理念。

四、高校新闻媒体融合前瞻

上述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是基于高校现实和可操作性而设计的,只能称之为媒体融合的中级阶段。但通过这种融合为更深层次的融合搭建了平台。例如,手机网络与报纸的融合,即前面提到的手机报,这在高校已经出现。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电信运营商的协作下,北京大学、中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相继推出自己的校园手机报,多数采用“飞信”传输。福建师范大学的校园手机报开设有“天下大事”、“校园资讯”、“青春师大”、“温馨提示”等栏目,内容架构已无异于校园外的主流手机报。电视台与校园网融合(网络电视)、广播与校园网融合(网络电台)也已纳入个别重点大学的探索范畴。而随着3G 的普及,手机与广播电视融合衍生出手机广播电视也即将在高校成为可能。密切关注这些因融合而生的新兴媒体,将其融入高校全媒体架构的探索范畴,有利于彰显高校新闻媒体的独特作用和地位,有利于高校新闻媒体实现科学发展。

注释

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269938404.html,/view/1276841.htm?fr=ala0_1。

袁贵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开创高校校

报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9(17).

胡勇华:《高校新闻媒体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J],《武

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

见》[EB],教社政[2005]13号。

新闻界2010年第4期2010年8月理论探索

-

-47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小学德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小学德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摘要:关于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太多,这篇文章就以海富小学融入雅成教育文化所带的传统文化传承为实例作为参考。传统文化教育的要素主要有国家情怀的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德育教科书跟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改进中国传统文化外部构建的三个方面,并提升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 小学教科书是现代学校的三项支柱之一,它是一种全面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材料,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价值所呈现的物质载体。而现代教科书的主要作用就是参照,使我们学习所用到的辅助资料,同时也是学习的一种工具,还有对思想文化的形成的一种辅助。那么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和文化是很古老的一个功能,它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那么作为小学德育教科书的课本当中,许多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还是保存的,过去的传统文化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所以它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象征着我们中华名族的历史,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并且也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根基。在古代孟子就写了许多关于伦理的书籍,从这可以看出伦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这种传统文

化的伦理性笼罩着个人和家庭。小学德育教科书通过呈现中?A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意涵来传递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从而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 一、关于小学德育的管理 1.小学德育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小学的德育管理存在许多不平衡的地方,由于应试教育的常年压迫,许多小学德育管理并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管理的作用和价值体现。总是认为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只是为了协调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所开展的一门课程,觉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而忽视了小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没有及时的帮助小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认识。其次当前的小学德育管理存在德育教学的内容太过于片面。一方面是因为小学德育主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的教材,这样容易削弱小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小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家长的思想观念非常落后,把所有的德育全推给学校,不够积极配合学校,这样导致小学的德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最后环境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社会环境在发生改变,外来文化不断的涌入进来,小学生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样的环境对于小学生无疑造成了许多的困惑,也影响着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许多小学生盲目的追捧外国文化,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和关注,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因此开展小学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①普遍认为,在市场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驱动下,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曾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尽管观点激进,但传统媒体通过融合主动寻求发展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全媒体”概念应运而生。 借鉴国际理念,实现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融合是高校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新闻媒体及其现状 这里主要针对高校校报、校园新闻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台四种媒体,即通常所说的高校主流媒体进行分析研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媒体中的主要形式。它伴随着中国高校的创办而生,是最早的校园媒体形式。比如,北京大学校报创办于1917年,只比学校创建的历史晚19年,这份当时叫《北京大学日刊》的报纸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而更早的校报则是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迄今已逾百年历史。作为纸媒,校报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载体,便于反复阅读。 校园广播是指在校园的范围内对受众进行有效信息传播的声音媒介和手段。它的出现比校报要晚,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 校园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随着学生公寓有线电视的接入,校园有线电视的受众已从教职工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海量信息等特点使得校园新闻网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 青睐,对校园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校园新闻网也使得校园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超出校园范围,延伸到整个社会。 在这四个校园媒体中,校报是目前所有校园媒体中唯一获得新闻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媒体。1998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中国高校校报有了“CN ”号,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校报也是教育部要求设立机构组建专职队伍的唯一校园媒体,因此它也是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据统计,截止2004年9月,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高校校报已有1000余家,编辑队伍超过3000余人,年发行量已超过3000万份,受众覆盖了中国高校的全体师生和部分社会人士。②目前,国内出版周期最短的校报是周报,大多为旬报和半月报,最慢的则是月报。周期性较长、时间滞后性明显已成为校报的最大缺点。 校园广播多是教师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形式较为松散,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出。尽管其时效性较强,但由于没有专职的队伍,校园广播的原创新闻严重缺乏,呈现出“有声音,无新闻”的局面。 就校园有线电视媒体而言,由于资金投入、人员技术等门槛较高,目前各高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校投入力度大,队伍建设、硬件建设以及内容建设均实现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电视台”的规模。总体上看,电视媒体的长处和优势在高校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校园新闻网已迅速地被各大高校建立起来。但一些高校在认识上也出现误区,把学校官方网站与学校新闻网划等号,视为一体,严重削弱了新闻性。一些高校的“新闻网”只发布动态消息,无异于电子公告栏,内容单一、编校质量低、八股文盛行等缺点表现突出,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目前,除有线电视外,其余三种媒体已基本在全国各高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王世华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摘要从媒体融合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并作了前瞻性预 测。 关键词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News Media Convergence Wang Shihua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theory of media convergence,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news medi convergence.Key words news medi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vergence approach 作者单位:王世华,重庆工商大学。 新闻界 ISSN1007-24382010年第4期,2010年8月 Press Circles ISSN1007-2438No.42010.Aug.2010. 理论探索 - -45

全方位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全方位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队别:研究生75队 姓名:曹洪浩 学号: 时间: 2011年1月3日

内容摘要 如今,如何高效率地战备成了各国军队之间竞相研讨的问题。身处于和平年代,过多地发展军工企业易耗散国家的精力,然而,一旦战争爆发,没有足够的军工后勤保障容易导致战争的失败。在信息时代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思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作战周期短、战争突发性强和战时消耗量大,客观上要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走向融合。 关键词:军备力量军民融合

全方位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古今中外,富国无不是各国一致追求的目标。但是,要想富国,必须强军。富国是目的,强军是手段,二者相依而存、结伴而行。秦国商鞅提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以及世界历史上强国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富国强军来实现的。 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上,尽管各国根据本国的安全环境和国情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做法,但是,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防现代化的军民融合建设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 1.世界各国军民融合情况说明 1.1美国:军民融合典型 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冷战结束后,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就是力图实现军民科技工业一体化的总计划。它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军政联合协同机构,构建军民结合型企业,制定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实施各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专项计划,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体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1.2俄罗斯:“军民分离”到“军民融合” 俄罗斯曾今承继了前苏联“军民分离”的国防经济管理体制,军用与民用划分过于详细,导致军事力量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普京上台后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强调在首先满足国防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军民结合和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尽管目前俄罗斯尚未摆脱长期军民分离的格局,但军民融合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1.3日本:寓军于民 日本作为战败国,因受国际公约的约束,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目标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注重“产、城、人”互动融合,借力金融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导向。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68-04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成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业竞争力弱的现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任务。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根本上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近年来,经济“新常态”在农业领域的表现突出,粮价大跌,橘子、冬枣、香蕉、苹果滞销,最近又是大白菜价格持续走低,似乎农产品滞销、价格走低成为了“新常态”。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小康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农产品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具有“安全保障”特征的高端农产品不愁销路,甚至出现“托人”代买的现象;二是部分产品虽然价格高,但依然供不应求。如陕西潼关的软籽石榴、眉县的猕猴桃等。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但事实上还是产销不对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销不对路的原因在于“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意味着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上,要与社会的总体需求相契合。通过“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了农业生产模式“工业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改造传统的农业“供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矫正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扭曲。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环境,同时优化农业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当代中国,要真正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需要认真研究推进其发展的基本路径。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制定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理念要变革现实,需要相应的战略平台。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尤其需要国家通过战略规划来推进。在历史上,我们党一直强调“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思想,并以此作为党和国家指导国防建设的重大方针。这些战略思想虽然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将其具体化为可供全局遵循的发展战略,缺乏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举措的约束和牵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解决军民分离问题的效果。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选择。要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就不能仅仅把这一体现时代潮流的大战略束之高阁,而要尽快研究论证并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等,应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国防军队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国家安全环境变化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相适应,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相适应,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相适应。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以重点带动全局。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将军事※※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国防经济布局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等等。当前的重点是加强党的十七大强调的四大体系建设,即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这四大体系建设,既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建设重点,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只有通过加强这些建设,才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军民体制机制。军民融合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利益调整,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军政部门协同推动。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权威性的高层决策机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之所以能把国防科研、中科院、民用工业部门、高校、和地方科研5个方面力量都统一组织起来,干了“两弹一星”等许多大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既能管军又能管民的高层领导机构。总结这一成功经验,需要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高层协调和决策机制。同时,还应完善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将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任务按领域分解到军地各职能部门,通过政策法规等形式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军地协调机制。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应针对当前面临主要瓶颈问题,确定各融合领域中政策制度设计的侧重点。比如,当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军民融合政策体系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解决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积极性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企业和其他主体参与融合式发展项目建设和军品研制生产;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和信息发布等制度,尤其应抓紧实施“军标体系瘦身计划”,凡是民用标准能够满足军事工作要求的应尽量直接采用,对那些低于民用标准或能用民品标准代替军用标准的,应明确采用民用标准,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三是改革完善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立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实现长效激励;四是设立军品投资风险基金,解决“民参军”产品长期售后服务难题,制定行业规范遏制逐利性恶性竞争等相关风险;五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效益的军民融合项目,可采取转移支付、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确保相关主体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六是充分发

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路径与意义

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路径与意义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五个深度融合: 一是内容融合,积极优化内容生产,带动媒体内容深度融合。就是在内容产品的生产、内容生产的技术,以及内容生产的流程等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改革; 二是渠道融合,积极创新传播渠道,带动媒体渠道深度融合。可以理解为“网络+终端”,在实际运营层面,还包括连接双方的接入平台。“网络”是指信息传播经过的通道,而“终端”是指使最终的内容产品得到呈现的设备。渠道融合的关键在于将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改造成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渠道; 三是平台融合,积极构建生态系统,带动媒体平台深度融合。是指用户由于各种功能的需要,在不同的群体里边,组合在一起。通过用户平台建设,汇集海量用户,形成用户数据库,实现用户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及应用。就是要将由不同用户入口形成的用户平台有效地连接起来,将不同的用户数据库有效地打通,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大平台; 四是经营融合,积极革新商业模式,带动媒体经营深度融合。是传统媒体根据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对其以广告为

主的商业模式进行彻底变革,在新的体制机制下形成可依托市场资源良性运转的新商业模式。经营融合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两大部分; 五是管理融合,积极重构体制机制,带动媒体管理深度融合。要求主流媒体对其网上、网下的传播内容实行“统一管理”;特别是在未来形成内容聚合的媒体平台之后,需要对平台中的所有内容负有导向管理的责任。 正文 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一年多来,湖北广电集团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媒体融合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借用中央关于媒体融合意见中提出的“五个融合”作为工具,来梳理并解读湖北广电集团的实践。 这五个方面到底指什么?我们结合对国内外媒体融合实践的认识,尝试初步给它一个定义。所谓内容融合,是指在内容产品的生产方式、技术应用、生产流程方面的融合举措;渠道融合,更多是指使用什么网络、使用什么终端、使用什么接入平台;平台融合,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就是用户平台的打通和建构;经营融合,是指媒体在组织架构、产品推广、用人机制、运作机制特别是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管理融合,主要是如何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保持正确舆论导向,实现网上网下的导向管理标准统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分析及其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分析及其融合发展 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杂志之外,电脑、手机等也都加入了“媒体”行列。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凭借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并对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挑战。但是,传统媒体所固有的优势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就可以仿效成功的,两者相互融合,互促互进,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体会到距离不是障碍,还能更有效地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新媒体逐渐融入大众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日益发达起来,我们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阶段——全媒体时代。目前,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能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毋庸置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逐渐融入大众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全媒体背景下,报纸已不是读者眼中一张传统的报纸,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独立地享有传播资源和传播对象。同样,任何一种资源或资讯都会同几种或多种传播手段相连接。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征比较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报道者,才真正实现了新闻视角的无孔不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 信息海量化。新媒体具有较高的信息开放度性和资源共享度,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

充分认识和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积极作用

充分认识和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积极作用 【摘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及校园网络在内的高校新闻媒体,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和文化娱乐等功能。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媒体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校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高校校园媒体地位与作用 高校校园媒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高校校报、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和校园网络等。其中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台是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校园网络则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的新型媒体。从更宽泛的角度来说,师生社团报刊、院(系)报刊、校友联谊报刊、班级墙报、宣传橱窗、宣传条幅等也可以说是高校校园媒体。校园媒体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此“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强对高校校园媒体的管理建设,善于运用校园媒体唱响主旋律。要重视发挥各种校园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作用,推动学校中心工作更全面有效地开展。 一、发挥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加速了社会文化变迁,人的思想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能固步自封,否则会被社会淘汰。校园媒体在担负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信息化校园的实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的资源整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向师生传送最新社会资讯,传播先进科学,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理念。一方面,高校师生需要大量的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高校要有一个完备而又系统的信息传播中心来及时地进行挖掘、筛选、加工和传播,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校园媒体要借助高校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迅速反映校内外最新科技文化动态,使其成为校内和校际间学术交流的桥梁和媒介。此外,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宣传后,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新闻媒体在传播先进文明思想的时候,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入侵,这就需要新闻媒体严格把关,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只要加强管理,精心规划,严格把关,高校新闻媒体传播先进文明思想的信息作用仍然会充分地彰显出来。 二、发挥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使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其规模、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相应地,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管理方式等。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校园媒体及时地反映这些变化并正确地引导舆论,有利于高校实现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各种校园媒体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不论是校报、校园广播、还是校园电视,在进行报道时总是要先确定自己的宣传导向。而这些宣传导向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后勤建设与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需装备作为我军后勤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军民融合的战略方针,积极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装备建设新要求,努力促进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军需装备建设需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军需装备是重要的后勤装备,对于提高保障功能、革新保障手段和保障模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所需,也是加快推进军需装备建设和发展所求。 1.1军需装备采用军民通用技术将越来越多 同武器装备相比,军需装备具有很强的军民通用性,特别是军需装备所采用的技术和材料更是如此。许多民用技术也可直接在研制军需装备时使用,有的民用产品稍加改装即可作为军需装备的组成单元。如炊事用具、野战被服洗涤车、防护服装以及通用电子和微电子设备和元件等。发展高性能的信息化军需装备,迫切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军事领域具有至关重要地位的计算机、半导体、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主要由民用市场牵引和推动,将为军需装备研制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利用民用的研究力量从事军用技术和军需装备的研究,不仅能将先进的军民通用技术迅速物化为军需装备,转化为部队战斗力,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提高军需装备的建设效益。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军民通用技术对装备发展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将更大更强。 1.2装备保障对地方保障力量的依赖将越来越大 随着军需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大,装备的维修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维修技术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装备保障的需求。充分利用地方的经济、科技和人力资源,走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路子,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军需装备系统的通用部分和部队通用装备的保障,完全可以由社会中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另一方面,军需装备技术的复杂性,也迫切需要地方保障力量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多种原因,军需装备建设一直处于注重解决有无问题。在研制生产中对战术性能和可靠性重视程度高,对维修性和保障性考虑不足,以至于大量的现役装备在维修和保障方面无法彻底摆脱工业部门的支持。而且老型号装备维修保障的智能化水平低,没有或很少研制装备检测诊断设备,也未预留装备状态检测信号提取接口,制约了智能化诊断设备的进一步开发配套。加之不同型号、不同批次装备的维修保障要求各不相同,维修保障不具备规模效应,对维修 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问题研究 史利娟赵威马金友 摘要随着军需装备采用军民通用技术将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军需装备建设需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针对当前军需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军需装备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应建立健全科研生产体制,积极探索关键技术军地联合攻关的途径和方法,加快标准化工作的机制创新,建立军民融合式的军需装备采购体系,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军需装备军民融合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E233文献标识码A 史利娟,硕士研究生,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大队4队 赵威,工程师,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训练部 马金友,讲师,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勤务系 ·16·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2019年文档资料

推进农村 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 同年 12月 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93 号) 正式发布,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到“拓宽农民增收 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农业发展 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等战略高度。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其全部六部分 30 条内容中 部分共 4 条内容部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 快 增长”。当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问题,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和促进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 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 产业范围拓展和产 业功能转型为表征, 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发展和发展方式 转变为结果,通过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 资生产和流通 业、 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 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 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 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及其在农村的整 合集成,带动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农 ,专列第三 以产业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通过以下路径或模式来实现。 路径 1: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立足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直销、餐饮、农产品物 流等农村服务业等顺向融合, 如兴办农产品产地加工业、 建立农 产品直销店等, 甚至直接形成链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的农业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参见案例 1)。少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甚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该路径的实施主体, 逐步形成影响 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开发能力, 并在构建本土农业产业链、 球农业价值链的过 程中, 逐步扩大对资源、 要素甚至农产品品牌 的整合能力, 形成对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 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辐射带动力,提升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 案例1:湖北省YC 市XXHD 柑橘专业合作社2006年成立时 纯粹从事柑橘种植,现已发展到集柑橘生产、加工、销售、果蔬 冷链物流、农业科技开发、柑橘文化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形 柑橘基地 1.7 万亩,辐射柑橘面积 10 万亩; 2014 年实现柑橘销 售 10.6 万吨,营业收入 3.6 亿元,综合利税 800 余万元;已被 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全省 5 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省 级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合作社按 照“合作社 +基地+成员+实体”方式,投资成立了 6家实体。牵 头15家合作社联合组建了湖北 XXH 柑橘联合社,实行“整合资 源、优势互补、抱团经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同时按照“成员股和投资股”的思路,探索成员资金互助方式, 解决合作社实体发展的资金困难。 合作社的标准化果园建设、 专 业化技术服务、商品化加工包装、 多层面宣传推广和品牌化营销, 有效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该合作社还通过疏通外贸出 口、农超对接、农商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构建畅通发达的市 场销售网络, 有效规避了柑橘销售由中间商把控、 利益向中间商 流失的问题,带动了柑橘收购价格和橘农收入的提高。 路径 2: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甚至高产的农产品原料基地,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逆向融合。 借 此,为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提供数量稳定、 质量安全的农产品 原料保障, 强化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案例 2)。 结合逆向延伸农业产业链, 深化农业产业链分工, 还可以丰富农 业产业链对接全 成围绕柑橘产业链、 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该合作社现有

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8 第2卷第5期 十九大专栏以“新的宣传、经营业态下,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题,结合绵阳广播电视台的实际,对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进行以下思考。 一、媒体融合的基本情况从2014年开始,绵阳广播电视台筹建全媒体中心,搭建新闻中央厨房,以官方手机客户端《直播绵阳》建设为核心,推进资源整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通过“新建平台——打通渠道——重塑工作流程——重新定义表述语境”,全媒体中心以手机客户端《直播绵阳》为抓手,以“新闻中央厨房”为平台,整合新闻宣传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并以新媒体发展反哺传统广播电视栏目。 2016年下半年,《直播绵阳》将成功经验和技术平台向各县市区推广,支持绵阳的各区、市、县低成本、短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移动传播终端。直播三台、直播平武、直播北川、直播盐亭、直播梓潼等手机APP相继快速建成。市县两级电视台APP独立运行又互联互通,互为二级页面,共同发展用户、共享用户。 目前,《直播绵阳》系列手机APP平台成为绵阳市用户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APP。截至2018年8月底,《直播绵阳》注册用户近9万,下载安装用户约45万。 二、媒体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动力不足促进媒体融合,以媒体融合为引领实现创新发展,既是绵阳广播电视台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许多人对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缺乏足够认识,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紧迫性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移动端优先发展这个大趋势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全媒体中心一家之事,谋划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工作欠缺主动性、积极性,新媒体整体包装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联动,缺乏相关方面的有效支撑与互动。 (二)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不是单纯的传播形态改变,不是简单地建设起所谓的“两微一端”,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型。是要借助于互联网思维,使我们生产的内容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尚任重道远。 比如:“全能记者” “超级记者”我们提了许多年,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得上这个称号的凤毛麟角。伴随广播电视行业的“唱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奢侈,部分编辑记者 功力欠缺,思维方式固化,满足于按部就班,新闻敏感不强、 对口联系不足、表达方式陈旧老套,出精品难,出有影响力的重头稿件难。 再比如:台部分自办节目在新媒体的呈现,往往是简单地进行复制粘贴或“忠实”的节目上载,“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不能以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再加工,从根本上忽视传播效果。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互动不足“用户中心” “服务意识” “产品思维” “交流互动”,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目前,从移动端来讲,我们已经让这些理念植根于发展之中。但从传统电视栏目角度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传统电视栏目创新发展步伐较慢。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更加趋向于对新媒体的单向打造而忽视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反哺。 (四)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融互动不足以《直播绵阳》为抓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并不代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直播绵阳》是唯一抓手。到目前为止,各部门、各栏目“两微”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指导,新媒体矩阵尚未形成,“两微一端”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未形成整体合力。 三、推进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从大处讲,是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战略举措;从小处讲,是绵阳广播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必然,事关每一位员工切身利益。目前,本台媒体融合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效,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全台上下务必进一步增强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从上到下,从骨子里转变观念,对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给予最大热情和支持。尤其是要牢固树立移动端优先这一理念,关注新媒体,维护新媒体,善用新媒体,为新媒体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二)坚守优质内容,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媒体融合进程中,新闻已经从单纯的报道逐渐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产品,媒体架构、采编流程、生产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演变,作为主流媒体来讲,媒体的属性不会变,用优质内容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的新闻理想不会变。智网时代,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而这也将是成就主流媒体主流地位的优势所在。 内容生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的不断更新,也给表现力不断提供着新的载体。文字、视频、照片、动图各有所长,近年来大家趋之若鹜的直播也许即将被各色短视频夺去市场。新媒体语境下,着眼传播效果,我们必(下转第10页) 摘 要: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是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内容生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优质内容的供给者,有责任着力提升“四力”,更好地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关键词: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008-02 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张 静 (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绵阳 621000) 作者简介:张静,女,汉族,山东荣成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辑。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初探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初探 摘要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使得传媒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台不再是媒体界的龙头老大,它不断受到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强大冲击。那么,地方电视台如何应对新形势,如何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是每一位电视人必须探究的问题。笔者以运城电视台《法治民生》栏目为例,浅谈新旧媒体的互动融合。 关键词新旧媒体的融合;市场变革;融合的方式; 1 电视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 1.1 电视用户被分流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因而逐渐抢占了电视绝大部分的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群。现在电视用户以中老年为主。运城电视台《法治民生》栏目的热线电话所记录的热心观众90%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收视率不断下降。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远人于传统媒体[1]。 1.2 电视广告被蚕食 不仅是观众被分流,媒体所承载的广告,也在被新媒体迅速的瓜分。随着新媒体被客户的广泛认可,广告商逐渐将宣传的重点转向了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诸多的新媒体。山此可见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有望成为中国传媒市场的主力军[2]。 1.3 电视影响力被削弱 在过去的几年内,电视一直占据着舆论主导的地位,几乎对于信息拥有着独家发布的权利。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的绝对霸主地位在渐渐地被瓦解。快捷性、及时性、多元性等特点是传统传媒无可比拟的特点,因而为新媒体带来了绝对的优势,因为新生代的团体更注重信息化的传播,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以及动员能力发展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2 电视媒体应对冲击的策略一一融合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不难看出,电视媒体的空间在逐渐的缩小,但是,并不是说我们电视媒体就该缴械投降了,向新媒体服输了[3]。恰恰相反,我们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有机的融合更有利于传媒业健康、稳定、迅速的发展。所以,电视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2.1 内容上的融合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_以中泰_崇左_产业园为例_欧阳东 (1)

[摘 要]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结合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规划方法;中泰(崇左)产业园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6-0025-07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n Urban Transition: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Ouyang Dong, Li Heping, Li Lin, Zhao Sidong, Zhong Yuan [Abstract]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s a basic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industry-city separation, points out the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will experience a separation-indifference-merging-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nine planning strategies: correct orientation, complex functi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tructural connection, infrastructural adjustment, spatial suture, planning coordination, mixed land use, and human integration. The paper tak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case to illu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above planning approach. [Key words]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th, Planning measures, Sino-Malaysia industrial park 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 —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 □ 欧阳东,李和平,李 林,赵四东,钟 源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被作为引领我国特色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战略手段,逐渐演变成为拉动我国地方经济、拓展城市空间、承载体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受历史性因素和开发模式的制约,我国产业园区在基本成型后往往成为了区域经济中的“孤岛”,从而导致建设方式粗放、功能结构单一、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脱节、职住失衡与钟摆式交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的出现。目前,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仍是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产业的快速转移和区域格局的剧烈重构,国家适应发展新形势、新诉求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对转型 期产业园区规划与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粗放式开发、单一化功能的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模式已难以承载发展新诉求。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1]。因此,转型期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和新政策,统筹城镇空间布局,通过产城融合使园区走向功能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 产城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基本战略,但其并非新生事物。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出的产城融合类论文已达164篇(检索时间截至2014年4月22日,以“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为关键词)。当前,学术研究多聚焦于产城融合的意义、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产城分离存在的问题等领域,对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对策的研究则较少。其中,曾振等人从功能、产业、生态和实施路 [作者简介] 欧阳东,硕士,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林,赵四东,钟 源,硕士,规划师,现任职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 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