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方法汇总 2020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中医疾病学把人的疾病从外到里分为四个层次,治疗也就分了四种方法。
1.肌肤腠理层面的治疗如果肌肤受邪,也就是肌肤腠理出了问题,那么最好采取刮痧、推拿、拔罐、足底按摩等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式,现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人体损伤不大,对于身体的康复很有好处。
这里提一个注意事项:刮痧、拔罐和按摩,这些方法不适合那些身体很虚的人,因为这些方法是通过手、刮痧板等在人的身上用力,使身体里边的病走到表层,也就是通过调元气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如果人本身元气就很虚,这样的治疗就会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对于身体太虚的人来说,需要先吃药,等到把身体养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使用这些方法。
2.经络层面的治疗肌肤腠理的病如果往里走,就会走到经络的层面上。
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是一种气血,它没有实体,它在中医里就是指人的一种生命现象。
经脉就好比一张巨大的铁路网,必须要很畅通,人才健康;一旦阻塞,就会造成身体出现很多问题。
人体的穴位就相当于经脉这个铁路网上的大站,是一些关键的点,穴位属于气血比较充足的地方,所以中医扎针一定要扎在穴位点上才最有效。
中医里还有句话,叫“错穴不错经”,治病之时,一定要扎在经脉上,能扎在穴位(金婆婆:因为太窄约1毫米)上当然最好,功效会最大;但如果扎错了的话,只要扎在这条经脉上,也能起到疏通的作用。
在扎针时还有个问题,有些经络分为两个层面:里支和浮支。
浮支是在体表,比如肺经,尤其手指上的【少商穴】,属于很明显的浮支穴位。
里支一般不可针刺,只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来活动它,这也是锻炼为什么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锻炼方法比如太极拳、易筋经之类都是因循着人的里支这一规律来编排的,只有那里面的一些动作才可以打开人身上的孔穴,比如易筋经里的“倒拽九牛尾”可以开【膏肓穴】。
3.五脏层面的治疗经脉里还有些继续往里走,走到五脏里,这些地方最好就采取按摩的方法。
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在胸上的穴位,扎针就比较危险,中医有“胸脏之间,不可以妄针”的说法,就是这里是不可以随便扎针的,像这样的地方最好采取按摩、按揉的方法,同样能达到针灸的效果。
老中医看病方法

老中医看病方法老中医作为中医界的精英,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诊断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老中医常用的看病方法。
一、望闻问切法望:老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如,患者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是湿热内生等。
闻:老中医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身上散发出腐败的气味可能是有湿热病变。
问:老中医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
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
切:老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比如,患者脉搏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搏滑腻可能是湿热病变等。
二、辨证施治法辨证:老中医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对病情进行辨证。
辨证主要包括辨证类型、辨证所属、辨别虚实等。
施治:老中医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中药的配伍使用,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病痛。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揉捏患者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是老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中药煎煮后,用药物的热气薰蒸患者的病部,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比如,患者腰痛可以用艾叶熏洗,患者腹痛可以用姜汁熏洗等。
四、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是老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中药煎汤涂抹于特定的穴位上,让药物渗透到穴位,起到调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比如,患者头痛可以贴敷太阳穴,患者腹痛可以贴敷关元穴等。
五、食疗调理法老中医注重食疗调理,认为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合理地搭配食材,可以起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比如,患者脾胃虚弱可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患者湿热内生可以多喝利尿的食物等。
老中医的看病方法包括望闻问切法、辨证施治法、中药熏洗法、穴位贴敷法和食疗调理法。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治病的方法 教您不外传的八个小秘方

中医治病的方法教您不外传的八个小秘方在没有对中医有了解之前,相信许多人认为中医非常的神秘,甚至还会觉得有点儿迷信,不过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说明我们的中医还是非常的神奇的哦!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病的方法!中医治病八法1.巧克力治咳嗽咳嗽时,药物就着巧克力一起吃,不仅容易下咽,而且止咳效果更好,因为巧克力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巧克力里的可可碱对止咳非常有效。
可可碱可以抑制迷走神经的活跃,这对慢性咳嗽很关键。
一项报告称,所有巧克力里都含可可碱,黑巧克力含量最高。
虽然准确量无法界定,但就黑巧克力而言,成年人吃2盎司(约合57克),小孩吃1盎司(约合28克)就会起效。
2.蜂蜜愈合伤口蜂蜜可以抑制大约60种细菌,同时产生较低浓度的过氧化氢,这种自由基对细菌是致命的毒药,对人类细胞却绝对安全。
蜂蜜涂在伤口表面,用敷料轻轻包扎,每天换药1—2次。
3.马蜂蜇了擦芦荟研究表明,芦荟凝胶具有抗菌性,能够消除蜜蜂刺里的毒素。
用法将芦荟凝胶反复涂抹患处,直到皮肤完全吸收为止,一天4次左右为宜。
4.蚊虫叮咬,牙膏止痒牙膏含有薄荷油,挥发时产生冷却效应,可以阻断瘙痒通过神经传输的路径。
某些人可能对牙膏过敏,所以尽量少用,一天不超过两次为宜。
5.嚼茴香籽或香菜籽助消化两者均富含高矿物质(特别是镁),可以减少气体形成,缓解肠胃痉挛。
如果消化系统一直有问题,一定要查清病因;如果只是偶尔消化不良,餐后或者在两餐之间咀嚼茴香籽(一天一匙)即可,或者一杯水加半勺茴香籽,煮5—10分钟,放凉当茶喝。
中医治病不花钱6.牛奶敷烧伤皮肤对于不太严重的烧伤,弗里德曼建议,把干净的纱布蘸上牛奶,敷在灼伤处,每次15分钟。
7.茶包治口唇疱疹急性口唇疱疹(也称为热水泡)是由传染性病毒引起的单纯性疱疹,往往分布在嘴唇及附近,一旦患病非常痛苦。
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因,都已经被证明可以抑制单纯疱疹病毒。
把湿茶袋放凉后敷在患处,一小时更换一次;或用冰块敷痛处(初次发作),不仅止疼,还可以消炎;也可以用棉球蘸上牛奶,每天擦拭10—15分钟。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如下是有关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一、“以神会神”,直透深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语言外,还需要心灵沟通,故望诊之中首重望神。
望诊虽有望全身、望局部、望舌、望排泄物、望指纹等内容,但能否一望便知,关键是医生要有犀利的目光,“以神会神”,善于捕捉病人的眼神,直透身心,抓取第一印象。
特别是对身心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患者。
“以神会神”这种提法见于清代石寿棠《医原•望神须察神气论》,其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既称之曰神,必能以我之神,会彼之神。
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泥则私意一起,医者与病者神气相混,反觉疑似,难以捉摸。
此又以神会神之妙理也。
”说明医者在望诊时,要在刚一接触病人的瞬间,病人还未注意(有意无意之间)时,静心凝神,明察秋毫,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直视病人的目光,并通过心灵的窗户,直透病人内心深处,从而窥探并掌握病人内部病情变化的信息。
因此,望诊时要求医者用神专一,明察秋毫,善于用己之神去察他人之神,以自己的意识与病人的意识进行交会、交流、沟通,从而获得病人神的有无、衰旺,内心深处的忧伤、悲愤、思恋以及内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的真实情况等。
因为人为万物之灵,富有思想、感情,当病人发现医生在注视自己时,往往会表现拘谨,有所掩饰,影响其神的真实情况。
而医生如果过于用意,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也往往容易产生主观想法,而影响了观察所得,反而不易作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望神的最佳时机是医生刚一接触病人的瞬间,病人尚未注意、毫无拘谨、没有掩饰的时候,此时所表现的神气、内心深处的活动才最为可靠。
周老强调,这种“一会即觉”、“以神会神”的能力,是中医望诊的重要技巧之一,需要平时在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加以训练才能逐步获得。
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来看,若能从“以神会神”、洞悉细微上不断加以训练,进而发展到能“尽见五脏癥结”的水平,则起死回生、“拯黎民于水火”,完全有可能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法的八法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医学家们在长期的诊断分析、治病救人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现在中医上使用的治病方法很多就是从这八法演变而来,所以说八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块宝藏。
中医学的治病八法具体内容如下:(1)清法。
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补法。
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3)汗法。
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4)和法。
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5)消法。
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6)下法。
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中医八法温:以温性食材祛除体内的寒冷,补益阳气及温中散寒,适合虚寒体质。
常用:羊肉 ,桂圆,板栗补:补气(大枣),血(猪肝),阴(银耳),阳(韭菜)四大类,补益阴阳气血,津液,适合体弱体质。
清:凉性食材(西瓜,椰子,苦瓜),清除偏热症状喉咙痛,口疮,烦躁,适合热性状态。
汗:将病邪通过发汗带出体外,食用发汗解表的食材,适合感冒/水肿状态,香菜,菊花,和:当邪气布满全身,五脏六腑,和解虚实,寒热状态,适合久病状态。
常用:甘草,大枣,半夏。
消:针对气滞血瘀等经络不通畅,化瘀散结,消食化气,适合气血不通。
常用:白萝卜,黑木耳,玫瑰。
吐:食物中毒,食之过多过急,病邪在上,则吐之,适合急救处理,方法:吐痰,呕吐,吐酒。
下:从大小便里把病邪排出去,病邪在下,则拉出。
清除体内废物,常用大黄、牵牛子、巴豆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
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
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有一套独特的看病方法,被称为“中医看病的十二条方法”。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从整体上考虑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等方面,实现治病的目的。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十二条方法,并解释其应用。
第一条:望诊法望诊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蕴。
第二条:闻诊法闻诊法指的是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例如,口臭可能表示胃火旺盛,体味重可能表示湿热重。
第三条:问诊法问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饮食等情况,来了解病人的病情。
例如,问病人是否有口渴、尿频、口干等症状,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内火旺盛的情况。
第四条:切诊法切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细、数、滑、结等不同类型,从而判断病人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情况。
第五条:查体法查体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敲击、听诊等手段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例如,通过敲击病人的腹部来判断是否有脾胃虚弱的情况。
第六条:触诊法触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触摸病人的腹部来判断是否有胃肠蠕动不畅的情况。
第七条:听诊法听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呼吸声粗重可能表示肺热,心跳声不规律可能表示心脏问题。
第八条:嗜睡法嗜睡法是中医诊断的一种特殊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嗜睡情况来判断病情。
例如,嗜睡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阳气不足。
第九条:饮食法饮食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调整病人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来改善病情。
例如,对于湿热内蕴的病人,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第十条:运动法运动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辨证、辩证诊断、辩证治疗、辩证施治、辨证施药、辩证调理、辨证用药、辨证预防。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个方面。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即通过搜集病史、观察症状、询问病情和望闻问切等方式,通过辨别病因、病位、病情、病机等,确定疾病的诊断和辨识出病情的变化,从而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诊断是根据辨证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型,进一步明确辩证治疗的方向。
辩证治
疗侧重于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和病机等,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治是根据
辨识的病情进行具体治疗,包括选用中医疗法和技术。
辨证施药是指根据辨证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合适的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
要手段之一,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法用量,以达到治疗
目的。
辨证调理是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根据辨证结果,指导患者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从而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辨证预防是根据辩证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制定
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看病方法汇总122种辩证思维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
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