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合集下载

诺贝尔奖获得者语录启示你: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

诺贝尔奖获得者语录启示你: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

诺贝尔奖获得者语录启示你: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谈恒心知识是无穷尽的。

——学者从小学到老,到死还是无知的。

——迈哈福兹(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现在和永远,我打算坚持我的信念,对人类精神中所藏能量的信念。

——安德烈·萨哈罗夫(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智能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

——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科学研究是一种永远的、不竭不尽的知识探索,不为名利,只为增加知识。

——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坚持活下去也真不容易,仿佛一条暴涨的河要穿过一个针眼!——塞弗里斯(196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命就是不停地创造。

——泰戈尔(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继承前人的成果,不断地总结进取。

——赫兹(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人什么都可以习惯,但要时间。

——约翰·斯坦培克(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人决不能回到过去,只有继续向前。

——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应该敢于坚持对正确理论的信奉。

——埃尔温·薛定谔(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谁想坚持下去,谁就得忍受。

——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伊伦娜·居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如果我坚持什么,就是用大炮也不能打倒我。

——巴甫洛夫(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一个人必须为求得生存而苦苦挣扎。

这是你应该坚守的人生第一要义。

——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惟一持久的幸福是耐下心,热烈地追求真理。

——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我们对和平的追求中不应留下没有尝试的领域。

——安瓦尔·萨达特(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忍耐和坚持善意曾避免了多少次的战争!——丘吉尔(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2014年第04期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理论化学家:哈佛大学的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教授、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莱维特(Michel Levitt)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教授。

诺贝尔颁奖公告指出,三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研究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表述。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三位科学家的工作及其重要意义,诺贝尔奖委员会还提供了两篇介绍性短文,分别面向大众和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

本文以这两篇短文涉及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理论化学本身的发展趋势,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工作,以及其中的一些启示。

1.理论化学简介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理论化学作为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通过直接的实验研究,而是采用理论和计算的手段,解释和预测各种化学现象。

理论的长处在于其普遍性和预测性,有没有完善的理论是一个学科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100多年以来,理论化学共获得16次诺贝尔奖,对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创造新的物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理论化学的基础是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前者揭示了微观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后者则提供了从原子分子的微观运动出发认识化合物宏观性质和现象的桥梁。

在上个世纪初由如一颗颗璀璨明星般的大师们如普朗克,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建立的量子力学,标志着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基本规律方面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现代化学研究的基础是分子,因此只有在量子力学建立以后,理论与计算化学才真正诞生。

早在1927年量子力学刚刚建立的时候,海特勒和伦敦就用之来解氢分子的波函数,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认识了化学键的本质,标志着理论与计算化学的重要分支——量子化学的起步。

1981年福井谦一和霍夫曼分别因为前线轨道理论和发现对称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1998年科恩和波普尔因为量化方法的实现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标志着理论研究在化学学科中地位的建立和巩固,正如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公报中所言:“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了”。

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五篇]

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五篇]

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五篇]第一篇: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原创于一年级)邹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得过诺贝尔的两个科学家,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

回到家里我看到科学之母——居里夫人的书,她是伟大的女科学家。

居里夫人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除了居里夫人以外,目前在没有第二个人了。

居里夫人所发现的镭对人类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尤其促使物理学和化学迈上新的途径,虽然我不知道居里夫人长的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从书上知道她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她的事迹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居里夫人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跟她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是分不开的。

读过她的书之后,使我感到,我和她相比真是天地相差。

古人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很不认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不去思考;有时还甩笔发脾气,总是让大人帮忙,读后感《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

我的作业得到很好的成绩,我也觉得很惭愧。

自从老师给我们讲诺贝尔奖的事和看了居里夫人的书之后,我想从今以后要好好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做好每件事,认真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长大以后我也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自然,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一代新人!!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450字第二篇:读《诺贝尔》有感读《诺贝尔》有感四二班王莞烨读朱自清的散文,给我心灵的平静;读《十万个为什么》,给我智慧的启迪;而读《诺贝尔》这本人物传记则给我精神上的激励。

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炸弹研究家,他为瑞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诺贝尔很用心地研究炸弹。

有一次,诺贝尔不小心引爆了炸弹,弟弟当场被炸死,父亲也被炸成残废。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而是更加谨慎、更加努力研究炸弹。

诺贝尔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

他遇到难题,即使绞尽脑汁也要把它解开,不像别人一样做事老是半途而废。

看完这本书,我被感动了,对学习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当中分量最重最高的一项,我们知
道诺贝尔就是研究化学的,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在我看来,没有
什么科学界的奖项可以媲美诺贝尔化学奖。

最近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以色列科学界舍特曼,舍特曼
发现了一种叫做“准晶体”的物质。

我很好奇什么物质可以成为
是准晶体。

原来,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物质,由于其
特殊性质结构可以应用广泛,可以给人类造福。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很大,核心关键就是我们做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发现造福人类,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舒适。

这样以来,即使你没有获得真的头衔,你的行为也体现了
诺贝尔奖的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作者:邹十践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3年第01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

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

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

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敢于向权威挑战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

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

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

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

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

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

2013化学诺贝尔奖

2013化学诺贝尔奖

解读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反应发生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电子在原子核之间的跳转不过百万分之一秒,令人无从窥探。

过去,化学家们曾利用塑料球和小棍来构建分子的模型,但现在,建模交给了计算机,设计和开展实验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

而这些反映真实情况、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过程的计算机程序,正是建立在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得主——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在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基础之上。

当时,这三位科学家结合经典和量子物理学,设计出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

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系统模型,为更全面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

画面胜过万语千言利用计算机对真实生命进行模拟,让复杂化学过程中肉眼不可见的每一个细微步骤都“历历在目”,这一有助于对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进行优化的过程,已成为当今化学领域中大部分新研究成果成功的关键因素。

让我们用一个小例子来解释这项技术如何让人类从中受益:如果能够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将能够研制出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当水分子分裂,会释出氧气,同时产生可用于驱动车辆的氢。

但这个过程的细节——当阳光照射绿叶,让蛋白质充满能量,整个原子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几乎不可能用传统的化学方法来反映。

要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就得知道这个充满能量的状态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能够逼真模拟这一过程的计算机程序了。

使用这种软件可以计算出各种似是而非的反应途径。

这就是所谓的模拟或建模。

由此你可以了解特定原子在不同阶段的化学反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而当你找到一个合理的反应路径,就比较容易开展真正的实验,来验证计算机正确与否。

反过来,这些实验也可以提供新的线索,使模拟更加优化。

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化学家们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而不是摆弄试管的原因所在。

量子化学与经典物理学携手那么,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这个计算机程序到底特殊在哪里?以前,科学家在电脑上模拟分子时所用的软件,要么基于经典的牛顿物理理论,要么基于量子物理学。

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作, 举 办过 多次个 人摄 影展
那么 , 谁设计 了这些软 件 ? 设 计 的依 据 又是 什么 ? 上世 纪7 0 年代 以前 , 科学 家 们在 电脑上 模 拟分 子 所 使用 的软件 . 要 么是 基 于 经 典物 理 学 的 , 要 么是 基
于量 子物 理学 的 。 经典 物理 的强 大之处 在 于其计算 过
中图 分 类号 : 0 6 — 1
文献 标 识 码 : B
北京 时 间2 0 1 3 年1 0 月9 E t 下 午5 点4 5 分, 瑞典 皇家 科 学 院诺 贝 尔 颁 奖委 员 宣 布 今年 的诺 贝尔化 学 奖 授 予马丁 ・ 卡 普 拉斯 f Ma r t i n K a r p l u s ) ,迈 克 尔 ・ 莱 维 特
亚利耶 ・ 瓦谢尔 ( A r i e h Wa r s h e 1 ) , 1 9 4 0 年j t j 生 于
理学 在化 学研 究 中“ 并肩作 战 ” , 为 用计 算 机程 序模 拟
和 预测化 学过 程奠定 了强 有力 的基 础 。
以色列 , 拥 有美 国和 以色 列双 重 国籍 瓦谢 尔 曾参 加 过两次 中东 战争 1 9 6 9 年 在 以色列魏 兹曼 科学 院获 得
为 了帮助人 们 理解 物质 的性 质 和变 化 . 化学 家 们 常 常会利 用 塑料短 杆 和小球 来 表示 分子 结 构 。今 天 , 借 助计算 机 软件 的帮 助 , 化 学 家们使 用 电脑 来 展示 各
种分 子模 型 , 甚 至可 以模拟 化学 变化 过程 。
利 出生 的美 国理论 化 学家 , 犹 太裔 。卡 普拉 斯 1 9 5 0 年
化 学视野
复 杂化 学体 系的 多尺 度模 型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诺贝尔化学奖是全球化学界最高荣誉,我对其非常敬佩和赞赏。

这个奖项的设立使得整个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都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奋斗目标,助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我认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和公正。

获奖者需要在化学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需要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使得获奖者们不仅在学术界得到认可,更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

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的关注,我了解到许多杰出的化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项目涉及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有机合成等多个领域,使得我对化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不仅给获奖者们带来了荣誉和奖金,更承载了社会对科学和创新的肯定。

我希望诺贝尔化学奖的存在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学者投身于化学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的来说,诺贝尔化学奖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奖项,它激励和推动了化学领域的持续发展,并为广大的化学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我对诺贝尔化学奖抱有敬佩之情,并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杰出的化学家获得这一殊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院 12级高分子材料一班罗本升 2012141431165
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9日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及阿里耶·瓦谢勒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奖项。

作为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诺贝尔化学奖是我们追求的崇高的目标,而诺贝尔奖评判的标准是该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仔细察看诺贝尔奖每年的获得者无一不是贡献突出者。

回顾诺贝尔奖的颁奖史,我发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只有八人是与高分子有关的,而且每一次获奖都是其作品对高分子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分别是:一、1920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发表了他的划时代的文献《论聚合》,他根据实验结果,论证了聚合过程是大量小分子自己结合的过程。

并预言了一些含有某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可通过官能团间的反应而聚合。

他建立了聚苯乙烯、聚甲醛、天然橡胶的长链结构式,他们是由共价键联结起来的大分子,但分子
的长度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用有机化学中纯粹化合物的概念来理解大分子。

这些大分子是许多同系物的混合物,它们彼此结构相似,性质差别很小,难以分离,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只能是平均值。

这样的真知灼见终于拨开了人们眼前的迷雾。

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毫无疑问地被公认为高分子科学的始祖。

二、美国人保罗·约翰·弗洛里(发明了PA-66的W·H·Carothers的学生)提出了聚合反应的等活性理论,并提出了聚酯动力学和连锁聚合反应的机理。

从而获得了1974年度的诺贝尔奖。

三、德国人卡尔·齐格勒和意大利人居里奥·纳塔各自独立的利用配合催化剂成功地合成出高
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并于195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今天这两种聚合物已成为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1963年,两人因此成就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四、1974年Rockefeller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将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大大提高了设计生命物质合成的效率,开创了功能高分子材料与生命物质合成领域的新纪元。

现在该方法已成为包括DNA在内的许多药物和生命物质合成的标准方法,为了表彰他在高分子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他。

五、1977年,日本人白川英树、美国人艾伦·黑格和艾伦马克迪尔米佳等合成了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让塑料也能导电了。

他们为此获得了2000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纵观高分子发展史,高分子学科随着燃油时代的发展与人类生活越来越联系紧密。

高分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无处不在,毫不夸张的说高分子的发现是人类进步史中的一大跨越。

国内高分子学科由于起步晚的原因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如今某些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他们。

据初略统计目前在我国从事高分子研究的约为5000人,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约占20%,从事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的约占80%。

在聚醚砜、聚醚醚酮、双马型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新型紫外光固化涂料、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合成技术、高分子单链单晶技术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高分子专业,并且国家依托高校大力兴建各类高分子研究重点实验室,作为近几年热门专业的高分子,高
校的高分子专业毕业生一直是供不应求。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的进步,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发展开拓了更广泛的前景。

高分子材料已由传统的有机材料向具有光、电、磁、生物和分离效应的功能材料延伸。

高分子材料正朝着智能化、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耐极端条件的高性能材料发展,为航天航空、近代通讯、电子工程、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提供各种新型材料。

新一代的高分子学员是未来高分子发展的生力军,更是诺贝尔奖再次花落高分子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伟大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