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机的起源与发展
工控系统发展历程简述

工控系统发展历程简述工控系统是指用于监视和控制工业过程的计算机系统,它将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网络等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工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自动化控制。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工业自动化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PLC能够根据预设的逻辑程序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此时的工控系统主要以硬连线为主,控制器和执行器的连接直接通过硬电缆完成。
进入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关键设备。
工控系统开始使用分散式控制器(DCS)和远程输入输出(RIO)模块,实现了控制器和执行器之间的远程通信和数据交互。
此时的工控系统开始实现了分层架构,可以对多个工艺过程进行集中控制。
80年代至90年代,工控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工控系统开始采用以太网作为通信手段,实现了工控网络的建立。
这一时期,工控系统实现了更高级的控制策略,如模糊控制和遗传算法等,提升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精度。
进入21世纪,工控系统开始朝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工控系统开始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工业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此时的工控系统不仅能够实时采集和处理传感器数据,还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优化控制。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工控系统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工控系统在汽车制造业中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建立和运营;在能源领域,工控系统实现了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控制;在化工行业,工控系统实现了化工生产的安全和高效。
总的来说,工控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硬连线控制到分散控制再到网络控制的发展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工控系统将会越来越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工业生产带来更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
工业计算机发展历史

工业计算机发展历史工业计算机,又称工控机,是指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设备。
它采用稳定、可靠、耐用的硬件和软件,并针对工业环境和应用需求进行优化和定制,能够在高温、高压、高湿、重载等苛刻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
下面是工业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代工业计算机,它们基于普通计算机改造而来,用于工厂的生产计划、指令控制等。
具有专用接口、数据采集、实时控制等功能,比如西门子FCC、ITT CAI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工业计算机开始涌现。
这一时期主要出现了三类工业计算机:一是基于通用计算机改装的工业计算机,通过增加插件或板卡,将普通计算机改为适用于工业领域。
例如:1)康普顿8000C-XL系列,它是将IBM PC XT改制而成,专门用于自动化控制;2)AT&T WGS系列,它是将AT&T 3B2改装而成,适用于化工、精细化工、电力、交通、固体火箭及其他应用领域。
二是基于工控板的工业计算机,是为适应工业环境和需求而设计的计算机,它采用的是工控板,是硬件、操作系统以及一些特定应用软件的组合。
例如:Ampro Little Board、Advantech PCM-3350等。
三是新一代嵌入式工业计算机,它们具有更小巧的体积,更低的功耗,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
其特点是“瘦+快+低”,即操作系统精简、开机速度快、功耗低。
例如:三星S3C2440、ARM9等。
而随着工业领域的发展,工业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除了常规的控制、彩色人机界面、视觉检测、数据采集等传统领域,工业计算机还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领域,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推进工业4.0。
工控机原理(一)

工控机原理(一)工控机原理1. 引言工控机(Industrial Control Computer,简称ICC)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的计算机设备。
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控制和调度功能。
本文将从工控机的定义、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工控机的定义工控机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集中处理和控制工业过程的计算机设备。
它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远程管理等特点,常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中。
3. 工控机的构成一台典型的工控机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组件组成: -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负责执行指令和运算处理。
- 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和程序。
- 硬盘或固态硬盘(Hard Disk Drive或Solid State Drive):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
- 显卡(Graphics Card):负责图像输出和处理。
- 输入输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s):用于和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 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s):用于和其他设备或系统进行通信。
- 电源(Power Supply):提供电能供应。
4. 工控机的工作原理工控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工业自动化控制任务: 1.接收输入信号:通过输入接口接收传感器或其他设备的信号。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控制决策: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和控制决策,确定下一步的操作。
4. 执行输出动作:通过输出接口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执行器或其他设备,实现相关动作或操作。
5. 监控与反馈:对控制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收集反馈信息,用于控制过程的优化和调整。
5. 工控机的应用领域工控机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等。
工控行业资料介绍

工控行业资料介绍工控行业是指工业控制领域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设备应用,旨在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
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工控系统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之一,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工控行业的相关资料。
一、工控行业背景概述工控行业的兴起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紧密相关。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工业控制开始出现了从传统的机械控制向现代化的电子控制的转变。
随后,基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控制系统逐渐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工控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工控行业涵盖了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网络和互联网等多个方面。
二、工控行业的重要设备和技术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LC是工控行业中最常用的控制设备之一,可以实现对工业设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PLC具有高可靠性、灵活性强、性能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制造业、能源、化工、交通等。
2. 人机界面(HMI):HMI是工控行业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旨在实现人机交互界面,方便操作人员对控制系统进行监控和操作。
HMI可以通过触摸屏、键盘、指示灯等多种方式呈现信息,并与PLC等设备进行通信。
3.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工控行业中实时监测和感知环境信息的重要设备。
通过感知温度、压力、湿度、流量等各种参数,传感器可以将运行状态反馈给控制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细控制。
多种传感器技术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被广泛应用于工控系统中。
4. 工业通信网络:工控行业中的设备和系统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因此,建立稳定的工业通信网络对于实现工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常见的工业通信网络包括以太网、无线网络、嵌入式通信等。
三、工控行业的应用领域1. 制造业:工控系统在制造业中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包括生产设备的控制、产量检测、品质管理等方面。
通过工控系统,制造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PLC发展历史

PLC发展历史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用于自动化控制的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机械和生产设备。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下是PLC发展历史的详细介绍。
1. 早期自动化控制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机械和生产设备的控制通常依赖于电气继电器和机械开关。
这种控制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布线复杂、维护困难等。
2. 第一台PLC的诞生1968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Ernest L. Gruenberger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LC,名为“Modicon”。
Modicon采用了数字逻辑技术,可以通过编程来控制设备的操作。
这标志着PLC的诞生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重要突破。
3. PLC的商业化1970年代,PLC开始商业化生产,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PLC的优点包括可编程性、可靠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自动化控制的首选设备。
4. PLC的功能增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LC的功能也不断增强。
1980年代,PLC开始支持更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数学计算,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控制任务。
同时,PLC的存储容量和处理速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5. PLC的网络化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PLC开始支持网络通信。
这使得多个PLC可以相互通信和协作,实现更复杂的控制系统。
PLC的网络化也为远程监控和管理提供了便利。
6. PLC的开放性2000年代,PLC开始支持开放式的编程环境和通信协议。
这使得不同厂商的PLC可以互相兼容和交互操作,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7. PLC的智能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PLC也开始融合智能化功能。
PLC可以与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连接,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自动化控制。
总结:PLC作为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重要设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Modicon,经过多次技术革新和功能增强,如今的PLC具备了更高的可编程性、可靠性和智能化能力。
工控机的介绍以及发展方向

工控机介绍及发展方向工控机的定义及介绍工控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IPC)是一种加固的增强型个人计算机,它可以作为一个工业控制器在工业环境中可靠运行。
工控机即工业控制计算机,但现在,更时髦的叫法是产业电脑或工业电脑,英文简称IPC,全称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
工控机通俗的说就是专门为工业现场而设计的计算机。
早在80年代初期,美国AD公司就推出了类似IPC的MAC-150工控机,随后美国IBM 公司正式推出工业个人计算机IBM7532。
由于IPC的性能可靠、软件丰富、价格低廉,而在工控机中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应用日趋广泛现在国内品牌主要有诺达佳、研祥EVOC、祈飞prafly等,可以到“”网站上了解工控机相关产品信息工控机的发展方向随着商用机的性能愈来愈好,很多工业现场已经开始采用成本更低廉商用机,而商用机的市场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倾向于比较人性化的触控平板电脑。
因此工业现场,带触控功能的工业平板电脑将会是未来的趋势,工业触控平板电脑也是工控机的一种,和普通的工控机相比它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工业触控平板电脑前面板大多采用铝镁合金压铸成型,前面板达到NEMA IP65防护等级。
坚固结实,持久耐用,而且重量比较轻。
2、工业触控平板电脑是一体机的结构,主机、液晶显示器、触摸屏合为一体,稳定性比较好。
3、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触摸功能,可以简化工作,更方便快捷,比较人性化。
4、工业触控平板电脑体积较小,安装维护非常简便。
5、大多数工业触控平板电脑采用无风扇设计,利用大面积鳍状铝块散热,功耗更小,噪音也小。
6、外形美观,应用广泛。
比如:事实上,工业计算机和商用计算机一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它们各有应用的领域,但是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之处。
工控系统发展历程简述

工控系统发展历程简述
工控系统是指用于控制和监测工业过程的自动化系统,它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工具以及相应的通信网络。
工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工业自动化的起源。
1. 早期机械控制系统:早期的工业生产中,使用机械装置进行简单的控制,例如使用水力、蒸汽、气压等力量控制机械的运动。
这些装置通常是单独的、独立的系统。
2. 电气控制系统:随着电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电力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能源。
电气控制系统使用继电器和电磁装置来实现电气信号的传输和控制。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出现:20世纪初,工程师们开始引入自动控制理论和反馈控制原理,实现对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
这些系统能够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 数字控制系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控制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
数字控制系统使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工业过程的控制和监测,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5. 网络化和智能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控系统开始向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网络化工控系统通过将各个子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了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
智能化工控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
工业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
总的来说,工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机械控制到电气控制,再到自动控制和数字控制的演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控系统正在朝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工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张赟枫自动化13040901130425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1、第一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一代工控机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盛行于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逐渐淡出工控机市场,其标志性产品是STD总线工控机。
STD总线最早是由美国Pro-Log公司和Mostek公司作为工业标准而制定的8位工业I/O总线,随后发展成16位总线,统称为STD80,后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吸收,成为IEEE961标准。
国际上主要的STD总线工控机制造商有Pro- Log、Winsystems、Ziatech等,而国内企业主要有北京康拓公司和北京工业大学等。
STD总线工控机是机笼式安装结构,具有标准化、开放式、模块化、组合化、尺寸小、成本低、PC兼容等特点,并且设计、开发、调试简单,得到了当时急需用廉价而可靠的计算机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和采用,国内的总安装容量接近20万套,在中国工控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2、第二代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正式推出了IBM PC机,震动了世界,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随后PC机借助于规模化的硬件资源、丰富的商业化软件资源和普及化的人才资源,于80年代末期开始进军工业控制机市场。
美国著名杂志《CONTROL ENGINERRING》在当时就预测“90年代是工业IPC的时代,全世界近65%的工业计算机将使用IPC,并继续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
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IPC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时市场上主要是国外品牌的昂贵产品。
90年代末期,ISA总线技术逐渐淘汰,PCI总线技术开始在IPC中占主导地位,使IPC工控机得以继续发展。
但由于IPC工控机的结构和金手指连接器的限制,使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散热和抗振动等恶劣环境适应性问题,IPC开始逐渐从高可靠性应用的工业过程控制、电力自动化系统以及电信等领域退出,向管理信息化领域转移,取而代之的是以CompactPCI总线工控机为核心的第三代工控机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摘要】工业计算机是工业自动化设备和信息产业基础设备的核心,如今,工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论述工业计算机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关键词】工业计算机起源发展产业一、计算机起源说到工业计算机,首先得了解计算机的起源。
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
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制造的,用于计算弹道。
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50千瓦的电力。
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非常不便。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运算速度大大提高的同时,体积也大大减小。
1959年出现的则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
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
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二、工业计算机的发展概况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正式使用以来,数字计算机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推广,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控制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
现代控制理论以及各种新型控制规律和组合控制规律的发展又给自动控制系统增添了理论支柱。
经典的和现代的控制理论与计算机相结合,出现了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数字计算机的运算和逻辑功能可以有效地满足当代复杂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
专门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计算机,通常称为生产过程控制用计算机系统,也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或工业计算机(简称工控机)。
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单片机、ARM、PLC、PC机、工控机等)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
顾名思义,计算机控制系统强调计算机是构成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
从美国工控机的发展和应用来看,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965年以前是试验阶段。
早在1952年,化工生产中实现了自动测量和数据处理。
1954年,开始使用计算机构成开环系统。
1957年,由计算机构成的闭环系统开始应用于石油蒸馏过程的调节。
1959年,在美国一个炼油厂建成第一台闭环计算机控制装置。
1960年,在合成氨和丙烯腈生产过程中实现了计算机监督控制。
1965-1969年是计算机控制进入实用和开始逐步普及的阶段。
小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可靠性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计算机在生产过程的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但这个阶段主要发展的仍然是集中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经验证明,在高度集中控制条件下,若计算机出现故障,则整个生产装置和整个生产系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虽然多机并用的方案可提高集中控制的可靠性,但这样要增加投资。
1970年以后是大量推广和分级控制阶段。
现代工业的特点是高度连续化、大型化,装置与装置、设备与设备之间联系日趋密切。
因此,要降低能量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仅仅实现局部范围的孤立的控制,是难于取得显著效果的。
为了实现对现代化工业的综合管理和最优控制,目前已经出现运用工程学的方法来实现大规模综合管理的系统。
这种控制系统通常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或数台独立的,相互无关的小型机来控制,而是由大、中、小型计算机组合起来,形成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控制的。
在这种采用分段结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按照计算机各自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下,形成分级控制。
近几年,微型计算机具有可靠性高、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为分级计算机控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工业计算机的特点工业计算机一般有以下特点:1.工控机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们决定着系统在控制上的可用程度。
可靠性的简单含义是指设备在规定的时间内运行不会发生故障。
为此,需采用可靠性技术来解决。
为了实现高度的可用性,可维修性是重要的。
另外,维修工控机必须有诊断程序,这些程序能在闲余时间里,通过检验和测试计算机的不同部位来确定故障。
2.环境的适应性强:工控机一般应用在生产现场,易受环境条件,如强电流、强磁场、腐蚀性气体、灰尘、温度变化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而工控机应该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保证正常工作。
3.控制的实时性:所谓“实时”是指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亦即计算机对输入信息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作出反应或进行控制,超出了这个时间,就失去了控制的时机,控制也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工控机必须配有实时时钟和完善的中断系统。
4.较完善的输入输出通道:为了对生产装置和生产过程进行控制,计算机要经常不断地与被控制的工业对象交换信息。
通常,需要配备较完善的输入输出通道,如模拟量输入、开关量输入、模拟量输出、开关量输出、人机通信设备等。
5.较丰富的软件:工控机应配备有比较完整的操作系统和适合生产过程控制的应用程序,使机器的操作简单、使用合理、控制性能好。
6.适当的计算精度和运算速度:一般工业对象,对于精度和运算速度的要求并不苛刻,通常字长为8-32位,速度在几万次每秒至100万次每秒,内存容量为4-64KB等。
但随着自动化程度的发展,对于精度和运算速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对象及使用方式选取合适的工控机。
7.较长的生命周期:由于工业控制行业注重设备的稳定性,少变更,因此相对于商用PC短暂的一两年生命周期,工控机的生命周期一般长达7-10年。
四、现代工控机的发展传统意义上,工业计算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测量、控制和管理,但今天的内涵已经远不止这些,其应用范围也已经远远超出工业过程控制,而是应用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随着近年来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家电、汽车、以及医疗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使得原本“鲜为人知”的工业计算机如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在以上这些行业中工业计算机正越来越多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便使得工业计算机产品在未来行业市场上的需求和发展也变得更加旺盛和迅猛。
工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由智能建筑、智能交通、车载计算机、医疗仪器等工业领域扩展到无线基础设施、网络应用设备、网络安全、多媒体应用、金融服务等网络通信与数字多媒体相关的领域。
3C融合、三网融合、企业信息化加速进行,无论是信息产业基础设备、还是企业计算市场,对工业计算机的需求从来都未像今天这般为IT业所重视。
工业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基础设备的核心,包括移动计算平台、通讯计算平台、车载计算平台、工业控制、商业控制、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家电。
从软交换机到即插即用的通信服务器,工业计算机将成为一个与信息网络融为一体、以人为中心的随时随地的服务平台。
各种各样的工业计算机技术将无处不在,它们将通过多样化网络通信方式(无线或有线,局域网或广域网,短或长距离),无缝地集成在一个信息网络里,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所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服务。
新的工业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更强的交互和互操作性,同时也是多种信息系统的融合平台。
最后,工业计算机将朝着创建一个开放、标准化平台的方向发展。
五、中国工业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特点1.企业向自主创新的方向转变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工业计算机企业正在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例如国内有名的研华、威强等工控企业,不仅解决了工业计算机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还具有开放性、良好的散热性和抗振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等特点,而且加工工艺容易,成本低,便于推广。
2.工业计算机越来越被行业用户所接受工业计算机产品和技术是属于中间产品,是为其他各行业提供可靠、嵌入式、智能化的工业计算基础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关键任务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工业计算机,而以工业计算机为共性技术和基础平台的低成本工业自动化正在成为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主流技术路线,中国的工业计算机厂商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从银行柜员机到地铁安检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加油站管理、制造业生产线控制,金融、政府、国防等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对工业计算机的需求很大,工业计算机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工业计算机走向服务化近年来国际厂商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预集成平台或整合平台。
它是在工业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产业链下游发展的结果。
国际厂商不再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工业计算机的供应商,而是针对用户的某一个项目或装置的开发,从系统方案的制定开始,包括部件集成、硬件采购、软件配置、现场调试、直到验收,全过程都由其承担。
它们既是方案供应商,又是产品供应商,还是系统集成商。
这种做法既可以进一步满足用户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解决工业计算机厂商目前价格过于透明,利润率降低的问题。
但是这将要求厂商对应用行业技术发展走向、目标系统的设计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技术发展、不同类型模块的功能和性能都要十分了解。
这对国内工业计算机企业的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产业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中国工业计算机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格局基本稳定,即使在全球经济萧条的阴霾中,中国工业计算机市场依然将保持较快增长。
不论面向工业控制的传统IPC市场,还是面向汽车电子和金融电子等新兴领域的嵌入式计算机,国内企业与台湾品牌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备注:1.3C融合:3C指的是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
3C融合即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3C的三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信息关联应用来方便自己的生活。
2.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