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沿袭千年的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记载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2(一)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者( ) 以( ) 从( ) 及 ( )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衽以从阴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注释] ① 神:灵性。
② 厮:相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故吾位居汝上( ) 我若居眼鼻之下( )6.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何能,而位居吾上?译文: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3-4(三)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一、原文呈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字词解释1. 内集:家庭聚会。
就像是一家人都凑到一块儿啦。
2. 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可不是光说儿子和女儿哦。
3. 文义:文章的义理,就是讲那些学问知识呢。
4. 俄而:不久,一会儿的功夫。
5. 骤:急,就是雪下得很急很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差不多;拟,相比。
8. 未若:不如。
三、句子翻译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2.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四、阅读理解1. 这篇短文里,谢太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就像是我们在雪天的时候,突然突发奇想,看着雪就想问个究竟。
2. 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想法很直接,觉得盐撒在空中那种颗粒感和雪有点像。
但是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更妙啦,柳絮在空中飘飘扬扬的,很轻柔,和雪花那种轻盈飞舞的姿态更接近,而且更有美感。
谢太傅大笑乐,说明他对兄女的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比喻更有诗意。
3.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古代文人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浓厚,下雪天不只是看雪玩雪,还能一起讨论学问,玩这种文字游戏呢。
一、原文呈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字词解释1. 期行:相约同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27篇:1-9篇(共40张PPT)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二)西湖七月半 吾辈始舣舟①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 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②,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 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座。韵友③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④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 拘人,清梦甚惬。 【注释】①舣(yǐ)舟:将船向岸边靠拢。②靧(huì)面:洗脸。③ 韵友:风雅的朋友。④竹肉:竹,指箫、笛等竹制管乐器;肉,歌喉。
(2)尝月下戏(玩耍)
(3)人语之曰(对……说)
(4)当极明邪(亮)
(5)不然(这样)
(6)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解析】A.才;B.重新/又;C.到/达到极点;D.安放/安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目录1.愚人食盐2.战国策·秦策二3.王右军诈睡4.戴震难师5.曾子杀猪6.千金市骨7.高帽子8.赵威后问齐使9.学弈10.11.魏文侯从谏12.原谷谏父13.截竿进城14.陈太丘与友期行15.乐羊子妻16.子产不毁乡校17.18.陈实与梁上君子19.割席分坐20.临江之麋21.木兰从军22.《李将军列传》(节选)23.当止不止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25.工之侨为琴26.三人成虎27.郢书燕悦28.赵普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译】【参考答案】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
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③小者..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

适合初一学生的课外文言文一、文征明习字【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一世于书,何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讲解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一世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归纳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念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 [ 媪] (ǎo)年迈的妇人。
[ 杵] (chǔ)棒槌。
[卒业 ] 达成学业【阅读训练】1、讲解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讲解以下句子中"之 "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 "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归纳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尔后已。
”【讲解】①攘:这里是盗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讲解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尔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 4 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尔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平生不敢言归。
【讲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别。
郊衢,田野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致歉。
【阅读训练】1.讲解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若是有,是什么?答: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一)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吃饭。
他觉得菜太淡了,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就加了更多的盐。
吃起来很美味,愚人就想:“这么好吃,一定是因为加了盐。
” 晚上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了。
他问:“有盐吗?”母亲拿出盐来,但奇怪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母亲说:“这样可不行啊。
” 愚人回答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美味都在盐里。
” 然而,他吃了太多盐,反而让味道变得不好,变成了他的困扰。
这说明,过度的东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1)但XXX惟食盐不食菜: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2)愚人食盐不已:愚人一直吃盐,没有停下来。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所以美味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
”4.过度追求某些东西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适度而为。
二)释盗遗布XXX,XXX,是XXX的长官。
有人被发现在XXX上行窃,XXX看到了,就叫他的儿子教育他说:“并不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
” 然后那个人自己承认了罪行。
XXX说:“从他的外表看,他不像是坏人,应该是因为贫困而做了这件事。
” 于是,他送给那个人两个布匹,让他改过自新。
从此以后,那个人再也没有行窃了。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C.乃遗布二端(赠送)3.因为他认为那个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迫。
4.XXX是一个宽容和善良的人,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而是愿意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从前有个庸医,他只会开一味药,叫做“驼背”。
他认为,只要人喝了这个药,就能治好所有病痛。
有一天,一个人来看病,庸医照例开了“驼背”药。
这个人却问:“我是腿疼,怎么能用驼背药治呢?”庸医回答:“你不懂,这个药能治好所有病,包括腿疼。
”那人只好喝下了药。
结果,他的腿疼更加严重了。
他气愤地找到庸医,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读《孟尝君传》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①,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归:投奔。
语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②虎豹之秦:语出《史记〃苏秦列传》;“夫秦,虎狼之国也”。
孟尝君出使秦国,被拘留,赖鸡鸣狗盗之徒帮助而脱身。
③特:只不过是。
雄:首领。
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强大的力量。
⑤南面:面向南,表示至尊地位。
【练习】1.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士以故归之B.鸡鸣狗盗之出其门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D.余闻之也久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⑵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3.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但本文中王安石是如何评价他的?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二、《木兰诗》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练习】1.解释加点字。
①少.习骑( ) ②长而益.精( )③易.男装( ) ④市.鞍马(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②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3.本文所表达主旨的一句是“”,在《木兰诗》中相类似的句子是:三、《资治通鉴》故事选羽①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②;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权欲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蒙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
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日前之戒也。
”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可也。
”【注释】①羽:指关羽。
②擅取权湘关米:擅自抢夺了孙权存于湘关的粮食。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②虽事决.于瑜()③几败国事,此日前之戒.也()④权寤.,谢蒙曰……()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
①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②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可也()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翻译下列句子。
⑴权欲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
⑵此日前之戒也。
4.阅读短文,说说吕蒙向孙权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吕蒙怎样的品质?四、得时者昌,失时者亡①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②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③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
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⑤施氏。
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注释】①选自《列子〃说符》,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②干:求取(官职)。
③宫:阉割男性生殖器的一种刑罚。
④刖: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砍掉双脚。
⑤让。
责备,责怪。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 ( ) ②所务.兵食而已( )③若全.而归之( ) ( ) ④遂刖之,而还.诸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好学者以术干齐侯 B.①所业亦同,而窘于贫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C. ①因从请进趋之方D. ①为吾之患不轻矣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②孰为汝多知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4.施氏二子和孟氏二子所业相同,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其原因何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五、狼(第一则)蒲松龄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歘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以刀,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
昧爽②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③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④,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金余,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⑤之。
是可笑也!【注释】①歘(xū):突然。
②昧爽:黎明。
③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审:细看。
⑤罹(lí):遭遇凶害。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 )②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 ) ( )③屠惧,示.以刀,少却.。
( ) (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 )⑤时狼皮价昂.,直.十金余,屠小裕.焉。
( ) (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屠惧,示以刀 B. ①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①缘木求鱼,狼则罹之 D. ①示以空担,狼乃止②又数刀毙之②屠乃奔倚其下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将省略成分补足。
①及走,又从之。
②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③迢巡近视,则死狼也。
六、义犬蒲松龄周村有贾①某,贸易③芜湖,获重资。
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③舟上。
舟上固积④寇也,窥客装,舟荡入莽⑤,操刀入杀。
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臵江中。
犬见之哀嗥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
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
犬泅⑦出,至有人处,狺狺⑧哀吠。
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因未死,始言其情。
复哀⑨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窥探)盗船之归。
登舟失犬,心甚悼(悲伤)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商船)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里(同乡)估客(行商),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
客下舟趁(追逐)之。
犬奔上一舟,啮人胫(小腿)骨,挞之不解。
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
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
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
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注释】①贾(ɡǔ):商人。
②贸易:买卖,交换。
③豢(huàn):喂养。
④积;习惯。
⑤莽:草丛。
⑥嗥:大声叫。
⑦泅:游水。
⑧狺狺(yín):狗叫的声音。
⑨哀:哀求。
【练习】l.解释加点的宇。
①周村有贾.某( ) ②舟上固积寇.也( )③从.之而往( ) ④心甚悼.焉( )⑤适.有同里估客( ) ⑥客下舟趁.之(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A.赁舟将归(买)。
B.或以为异(有人)C.将携俱归(都,一起)D.而报恩如是(正确)3.下列加点字解释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
A. 倍价赎之B. 盗乃以毡裹置江中客近呵之或以为异C.从之而往D.则所啮即前盗也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则裹金犹在4.翻译句子。
①口衔裹具,与共浮沉。
②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5.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题。
七、狼(第二则)蒲松龄一屠①暮行,为狼所逼②。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③,奔入伏焉。
狼自苫④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⑤。
惟⑤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⑦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⑧,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⑨。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⑩。
【注释】①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②为狼所逼:被狼逼迫。
为,被。
“为……所”是文言文常用的被动句式。
③行室:农田中供暂时歇息的简易房子,多用草苫或谷秸搭成,北方俗称“窝棚”。
④苫(shàn):盖上,这里指用来遮盖的草或谷秸等物。
⑤死之:杀死它。
之,它,代狼。
⑥惟:只。
⑦豕(shǐ):猪。
⑧移时:过了一段时间,移,改变。
⑨方缚(fù)以带: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
方,才。
缚,捆绑。
⑩乌能作此谋也:哪里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呢!乌,同“何”,哪里。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③惟有小刀不盈.寸( ) ④股.直不能屈。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3.本文表现了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4.作者对屠户的态度是怎样的?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八、知音《列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①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③,初为《霖雨》之操④,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⑤?”【注释】①峨(é)峨:高耸的样子。
②洋洋:宽广的样子。
③之:代词,代琴。
④操:琴曲。
⑤哉:表感叹语气。
【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卒.逢暴雨。
( ) ②乃援.琴而鼓之。
( )③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 ( ) ④吾于何逃.声哉?( )2.翻译。
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3.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4.你有知心朋友吗?请用一句经典的诗句表达你们的交往情谊。
九、蜃说林景熙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①”,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于避寇海滨。
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
父老观以为甚异。
”予骇而出。
会颍川主人走使②邀予。
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
第③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山献,列如崒岫,隐见④不常。
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
又称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
日近晡⑤,冉冉漫灭。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噫!秦之阿⑥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
何暇蜃之异哉!【注释】①蜃气象楼台:《汉书〃天文志》有“海旁尾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之句。
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