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衣服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变化

改革 开放 后
行
• 衣食住行的变化是以经济为前提 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 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反 映了龙岩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龙岩人 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龙岩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变 化
小组成员:8号、13号、31号、37号、40号、43号、44号、46号
我们所熟悉的闽西…
• 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 它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条大江――闽江、 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远 古时代“古闽人”的天堂,是“闽越人” 的祖籍地和“南海国”的国都所在地及 其中心区域,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 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聚居地。
改革 开放 后
• 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提高, 对饮食的要求也提高了 • 食物种类品种多种多样 • 中西餐并存 • 饮食业快速发展 • 注重健康营养
食
改革•
低矮的平房甚至是棚户房、 “筒子楼”、破旧拥挤的民房 • 一家几代人挤在十几或几平方 的房间里 • 夏天潮湿闷热;冬天漏水阴冷
住
改革 开放 后
• 房屋宽敞化、美观化 • 在注重房屋面积的同时,更加 重视房屋的质量与室内外的装 饰。 • 装修现代化 • 家居富裕化
住
改革 开放 前
• 出门主要是依靠步行,最主要 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是自行车了。 • 道路建设十分落后,大都是 泥土地,凹凸不平
行
改革 开放 后
• 的士、公交车、私家车逐年增 多,方便出行 • 出行选择多样化:汽车、火车、 动车、飞机
行
改革 开放 后
行
• 龙厦动车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龙厦铁路开通 后,厦漳龙三地将形成1小时旅游圈,预计日 发送旅客将达5000人次左右,日到达旅客也将 有4000人次左右,使龙岩旅游市场呈现出“井 喷”之势,迎来旅游的“黄金时期”。 6月30 日,龙厦动车即将开通,将缩短厦门至漳州、 龙岩的时间,真正实现便捷的“双城”生活。 三城也将由此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 6月起,龙岩向福州市民主推新航线和汽车线、 火车线等旅游线路,主要旅游产品有龙岩永定 土楼、长汀历史文化名城、培田古民居。龙岩 旅游局还重点介绍了“海峡客家・欢乐龙岩” 精品游、“神秘东方古城堡”世遗土楼探秘游、 客家故里寻根游、古田圣地探寻伟人足迹游、 奇山丽水天然氧吧游等5条福州―连城航线旅 游线路。
改革开放-服装的变迁

• 的确良
• 一种合成纤维纺织物,是英文dacron的音译,通常被称 作“涤纶”。文革时期极少数可以被称为“料子”的化纤 纺织品,主要用于制作衬衫。
•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 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了一场服装表演。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 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 我们坚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 吴迈辉 杨俊科 叶德枝 吴文俊
• 张概 叶振斌 余伟权 张志坤
•
钟宝斌 周迪 周志峰 林达辉
•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 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服装的 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 体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 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 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
• 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 受到注目和尊重。
• 健美裤
喇叭裤
• 1986年 中国大陆的原子弹-比基尼
“比基尼”
这个而今家喻户晓、司空见惯的事物,30年前,即使是在 以“开风气之先”闻名的深圳,依然被视作洪水猛兽。
1986年,当参加全国第四届“力士杯”健美大赛的女运动 员们,穿着“比基尼”走上舞台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瞪大 了眼睛。全中国沸腾了,全世界轰动了。
• 改革
•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 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 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 开放
• 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 的必由之路。
衣食住行三十年[精品]
![衣食住行三十年[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753f372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7.png)
衣食住行三十年人民群众消费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时代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衣食住行上。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消费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衣:30年前,在所有人的身上,绿、蓝、黑、灰颜色的衣服一直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走在大街上,千篇一律。
也许,稍微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会引来“资产阶级思想”的指责;30年前,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以轻松装下。
用好听的话讲,人们的衣着穿戴以艰苦朴素为荣,其实还是供应紧张。
那时买布得有布票,一个人一年就给三四米布,加上挣得也少,一个月三四十元钱的工资,想置办件新衣裳得在过年时。
如今,人们大衣柜里五彩缤纷,很多女性朋友开始不得不为换季时清理衣柜而感到烦恼。
当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现在的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现在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
21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由时代。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
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章子怡在柏林电影节领奖台上惊艳亮相的一袭肚兜式晚礼服更是让中式服装跻身世界时尚前列。
这种东方韵味十足的唐装,使穿惯了现代时装的人们产生了亲切感和新鲜感。
于是乎,唐装也随着这股热潮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老人春节置办一身唐装尽显雍容华贵,孩子过百岁穿上唐装小袄越发喜庆可爱,时尚女性身穿经过改良的中式礼服参加小型party,所有男士都会行“注目礼”。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衣、食发生的变化

•
改革开放前,爷 爷奶奶穿的是肩膀上, 屁股上,膝盖得把最宝 贵的解放鞋拿出来穿。 冬天就把破旧的衣裤 当做秋衣裤穿在里面 保暖,盖的是传了几 代的旧棉被。
改革开放后,我 们过上了小康生活,衣 服不再打满补丁,也不 会穿不起鞋子了。大家 穿的都是崭新的衣服, 冬天也有暖和的棉衣穿 了,不是只穿破烂的衣 服在里面保暖,而是有 了各种各样款型的保暖 内衣。鞋子也有皮鞋、 棉鞋等穿了,不会像改 革开放前没有鞋子穿, 只能打赤脚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啊!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 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 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 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 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 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 “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 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 想解放史。
改革开放前,因为 在农村插队,与农民一起 同吃住、同劳动,一日三 餐都是稀饭。一般没有肉 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 上一点肉。猪肉炒头菜就 是上等菜了。有些人有了 猪肉炒头菜吃就很得意的 说:“我今天的菜真难吃 哦,没油没盐。”指的就 是这道菜。
改革开放以后,家里 吃的东西跟改革开放 前相比,就像是每天 都在过年。改革开放 后每天都有肉吃,每 天都能吃饱,还有瓜 子、糖果、饼干之类 的小零食吃。比改革 开放前不知道好了多 少倍!0.0所以,改革 开放后的生活是有多 好啊。
30年前服装变化

30年前,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以轻松装下。
如今,人们大衣柜里五彩缤纷,很多女性朋友开始不得不为换季时清理衣柜而感到烦恼……中山装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中山装成为后来成为中国男子标准服装文革时称“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
“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并不凉快的“的确凉”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70年代末),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少量的料子布——“的确凉”。
“的确凉”,它是一种化纤织物,通常用来做短袖衬衫。
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凉”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洋气”的象征。
它的流行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同“泡泡纱”等布料做成的服装一起风靡全国。
有领子的“假领子”假领子其实是真领子,但它不是一件真正的内衣服装,只是一件领子而已。
曾做过裁缝的师傅解释道:“假领子又不完全只是领子,它还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但只保留了内衣上部的少半截,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
改革开放初期,衬衣更是服装中的上品,穿上它,人显得精神体面。
可是衬衣价格相对要贵,且需要布票,于是人们穷则思变,假领子应运而生,风行一时。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
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有人说,是皮尔.卡丹揭开了中国服装的“红盖头”。
3 80 年代流行的阔腿裤。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 MM的服装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MM的服装变化原载:和平论坛改革开放30周年,在国家发生巨变的时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晒一晒那些“压箱底”的老照片,与大家一起追昔抚今,一起来讲述这30年中的变化和感受。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
1986年,《中国纺织报》登载了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当时对行情反应灵敏的个体服装摊贩,迅速推出一批黄裙子。
在西单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黄裙子有如一丛丛盛开的黄玫瑰……”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1.图为《街上流行红裙子》剧照。
这部拍摄于1984年的电影讲述了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故事。
2. 这是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姑娘在聊天(资料照片)。
3. 80年代流行的阔腿裤。
4. 80年代流行的健美裤。
5. 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全国的女孩子夏天都流行穿红裙子,冬天都流行穿一身红羽绒服。
6. 90年代流行的的吊带裙。
7. 大连1991年流行的超短裙风韵独具(1991年9月21日发)。
8. 1994年夏日,成都的姑娘们身着长裙走在大街上。
当年,姑娘们的这种装扮曾被认为具有大胆、奔放、俏皮的特色。
9. 2005年4月5日,两名身着夏装的女青年走在山东济南市泉城广场上。
10. 2007年2月5日,三位女士穿着裙子行走在长沙市黄兴路步行街上。
11. 2008年3月4日,一名身着春装的女青年行走在北京西单商业街。
12. 2008年7月,两位女孩走在上海街头。
附录:(此文来源于网络)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服装的特点(1)服装的色彩。
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折射出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
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
广东近30年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Your company slogan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 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 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 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 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 一种时尚。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台式电脑
液 晶 电 视 机
Your company slogan
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 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 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 上升。
在
衣食住行中亦是如此。
Your company slogan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 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 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 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 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 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 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PPT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20
大连1991年流行的超短裙风韵 独具(1991年9月21日发)。新 华社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 短裙出现,加上“迷你”两字, 曾经被部分保守媒介视为洪水 猛兽。进入21世纪,中国女性 对于服装诉求越来越趋向凸现 个性、标新立异。同时,具有 中国特色的唐装开始走向世界、 各式旗袍炙手可热,中国服装 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如 今,一步裙、吊带裙、泡泡 袖……裙子冲破季节和式样的 束缚,在一年四季、各种场合 扮美着女性。
13
这是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
姑娘在聊天(资料照片)。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14
80年代流行的阔腿裤。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15
改革开放30年的模特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16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17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18
80年代流行的健美裤。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19
90年代流行的的吊带裙。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34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35
经历文革的洗礼后,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开 始变得稳定而得到了发展,部分地方出现了发展 的征兆,但更多地方贫苦依旧。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9
•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
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了一场服装表演。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 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 • 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 • 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 • 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 有人说,是皮尔.卡丹 • 揭开了中国服装的“红 • 盖头”。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活色生香的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
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正可谓“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会惊奇的发现30年的服装变革史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改革开放发展史。
改革初期:走出“灰暗”的年代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
“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来临,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
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
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于是在70 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
并不凉快的“的确凉”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物质还比较贫乏。
吃肉、吃油、吃糖要票,连吃豆制品也要票,穿衣更是按人头供应布票。
穿的颜色不外乎老三种:蓝、灰、黑,拥有一套草绿色的军装在当时来说是很“提劲儿”的行头。
随着物质慢慢丰富,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少量的料子布——“的确凉”。
“的确凉”,生活在七十年代末的人对它最熟悉不过,它是一种化纤织物,通常用来做短袖衬衫。
挺刮、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效果,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灰暗国”里的中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
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凉”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洋气”的象征。
它的流行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同“泡泡纱”等布料做成的服装一起风靡全国。
曾做过学徒工的张大妈如是说:“那时买一节的确凉布需要5至6元钱,几元钱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毫不在乎,可在当时却是一个学徒工工资的三分之一,一个一级工人工资的四分之一,是半个月的伙食费,其珍贵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羊绒大衣了。
”七十年代一旦穿上了的确凉,就好像代表了一种时尚,其感觉并不凉爽,但它的优点很多:挺直不皱、不缩水、干得快、不变形、不怕霉蛀,不用熨烫。
“的确凉”最初是女性穿着,主要用来制作衬衣,以白色和蓝色的单色居多。
后来各种花色的“的确凉”布料不断面市,给沉闷的生活色调带来了更多的光彩。
女性从牙缝里抠出钱来,纷纷置办“的确凉”,使抽象而臃肿的妇女形象逐步向“女人”的本义回归。
男人们也不甘寂寞,也穿起了雪白的“的确凉”衬衣,把下摆扎在裤腰里,显示出自己的精干与挺拔。
现已年过半百的张女士在回忆起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时,无限感慨的说:下班的年轻姑娘们穿着碎花的“的确凉”裙子,结伴站在栏杆边旁若无人地聊天、看风景,随意的摆弄她们的连衣裙,金色光线斜照着她们细长的腰肢,成为了贫瘠年代唯一的风景。
作为时尚主语“的确凉”,已大有一统天下的味道。
人们开始排班站队,竞相争穿摩擦就生火花的“的确凉”。
谈恋爱阶段,男士给女朋友送条“的确凉”裙子,她们就会欢喜不已,犹如现在的女人得到珠宝首饰时的狂喜心情。
女人们还常把“的确凉”衣服拿出来,在邻居面前摆弄,显示男人对她的关心。
看来,小小一件衣服,体现的时代风化还相当复杂。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的确凉”逐渐退出公众的视线,被其它更高级好看的布料和成衣制品所代替。
但它却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选择和追求,也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时代风尚,更是我们生活越变越好的历史见证。
有领子的“假领子”假领子其实是真领子,但它不是一件真正的内衣服装,只是一件领子而已。
曾做过裁缝的王师傅解释道:“假领子又不完全只是领子,它还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但只保留了内衣上部的少半截,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贫困,听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回忆时说:当时收入少,供应紧张,购买许多东西需要票证。
单说购买服装,除了有钱,还得有布票、纺织券等等。
纺织品基本上也是定量供应,不到年节,一般人是极少添置新衣服的。
衬衣更是服装中的上品,穿上它,人显得精神体面。
可是衬衣价格相对要贵,且需要布票,于是人们穷则思变,假领子应运而生,风行一时。
那年月,满大街爱体面的人们穿着干净整齐的衬衣,那其中就有不少缺衣短袖的假领子混杂其中,招摇过市。
好在假领子穿在外衣里面,真假难辨,谁也不会扒了你的外衣,看看里面穿的是真衬衣还是假领子。
况且假领子已经成了一种服装时尚,穿的人多了,人们也都见惯不怪了。
俗话说:需求产生供给。
在贫困经济时代,假领子成了世上独一无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替代品。
买件假领子穿,不仅节省了开支,也照顾到了着装者的体面。
小小一件衬衣,竟能改良得如此完美而周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真是发挥到了极致。
80年代:色彩缤纷时代的来临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
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80年代流行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影片的创作人员在拍摄时也许没有预料到,这部影片会成为那个年代中国人服装革命的写照。
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随着对文革极左思潮清算的深入与扩大,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必然相连。
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80年代初,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走的话,那就和现在裸奔的效应一样。
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镜头,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被警察局拒捕,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全部给剪破了,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街头被压迫的事例。
所谓喇叭裤,因裤型状似喇叭而得名。
当时刚进入工厂工作的冯女士详述了它的特点:“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
”当年喇叭裤在街头的出现引起过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
但是引领时装新潮的,从来都是以青年人为主。
人们从海外电影中受到影响,将裤腿悄悄放开,体现了一种青年人“后文革时代”叛逆的性格。
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
虽然喇叭裤作为一种“服装怪”出现,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让喇叭裤的追捧者们在人群里突现出来,这就必定得到喜欢自我表现的年轻人的喜爱。
健美裤也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以黑色为主,带着很大的弹性。
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后来健美裤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不过基本的特点都没有变:贴身,高弹力,且透风。
冯女士笑着回忆道:“由于当时流行,凡是女生,无论年龄几乎人人都穿,大街小巷出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和高调,冬天时候,为了保暖,里面套的真是有N层,上下一条线现在看来大家一致认为是有些可笑,不过回想那个年代,似乎的确可爱。
”蝙蝠衫也绝对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装。
说起蝙蝠衫,不能不再提到霹雳舞。
《霹雳舞》是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实在是受人瞩目,田壮壮的电影《摇滚青年》就是对那段日子的真实记录。
牛仔裤可能是在中国服装主流舞台上站立最久的一种款式,虽然今天它仍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但在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前卫、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被主流社会拒绝。
上海某大学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
所有那个年代在穿戴上追求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可能都被扣过“不良青年”这样一顶帽子。
这些被看似过于反传统的形象同那个年代的时代主流是如此的不协调与格格不入。
1985年8月,全国体育界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家体委规定,参加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的女运动员,必须穿三点式泳装,因为这样才符合国际标准。
可是,各地的选拔赛穿不穿三点式,没有规定。
于是许多大城市一次一次地讨论研究,一次一次地请示报告。
结果,这么大一个中国,竟没有一个城市敢领这个先。
而第一个穿着三点式在选拔赛上成功地登台亮相的,竟是广东省的一个体育健美专业户——熊国晖培养的四名女运动员,因为,他不需要那么多的研究、请示、汇报。
这就是在今天已经极为平常的比基尼首次在国内亮相。
多少年来,封建思想的幽灵顽固地盘桓在中国人的脑海中。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穿衣不能露出皮肤,笑时不能露出牙齿的陈规陋习,如同一道道镣铐,紧紧地束缚在中国女性的身上。
即使时间已跃进到80年代,即使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即使我们已拥有了众多女政治家、女教育家、女企业家等中国女性的骄傲。
西方有句俗语:“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
”对于80年代的中国,“女性的形体不能袒露于众”——这种观念如同最后一道镣铐,仍然紧紧地锁着国人的心。
一个巨人苏醒的年代,凌乱和杂芜是它的必然特征。
当第一个女人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美好的肢体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时,整个民族对美好的追求开始对全世界表露。
“新浪潮”大概是这个时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世界以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中国人面前时,中国人也以极快的速度赶上了世界的潮流,而女性服装往往充当着潮流的风向标。
女性自我性别意识的觉醒是一个社会的幸事,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存在这这样一条真理: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更加相信这一点。
90年代:这个世界变化快1998年,某时尚杂志上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兰或巴黎发布的一种时装款式今天出现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万不用奇怪。
90年代,中国服装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同步。
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