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专家詹纯玲:分离焦虑、人际关系克服法

合集下载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儿童分离焦虑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儿童分离焦虑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儿童分离焦虑1. 温暖的环境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安全、亲切的环境,让孩子感到舒适和放心。

可以通过贴心的问候、适时的拥抱或温和的语言来帮助孩子减轻分离焦虑。

这种亲和力的体现,能够使孩子感到被关爱和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

2. 适当的过渡在孩子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新环境之前,教师可以用轻松温暖的方式来过渡。

可以逐渐增加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适应时间。

可以让家长陪伴孩子在幼儿园呆上一段时间,以此来缓解孩子的不安和焦虑。

3. 温和的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温暖。

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班级的生活中,从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降低分离焦虑。

4. 提供安全对象在孩子分离焦虑较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安全对象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可以是一些孩子熟悉的玩具、布娃娃或者一张照片,让孩子在不适应时能够觅得一种安慰。

5. 配合家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对于孩子的分离焦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和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共同协商最合适的应对方式,以此来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期。

我的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教师应对儿童分离焦虑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创造一个亲切、温暖和安全的环境,提供足够的温暖和关爱。

通过适当的过渡、温和的分离、提供安全对象和与家长的合作,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克服分离焦虑,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帮您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教师应对儿童分离焦虑的方法和原则。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需要,欢迎随时与我联系。

幼儿园教师应对儿童分离焦虑的方法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经历一段适应期,特别是与家庭分离的感觉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保证孩子的顺利适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儿童分离焦虑,以及如何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

2024年家长教育活动击破分离焦虑!幼儿园免费教案

2024年家长教育活动击破分离焦虑!幼儿园免费教案

2024年家长教育活动击破分离焦虑! 幼儿园免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第四章“幼儿情绪管理与辅导”,具体内容为“击破分离焦虑”。

主要围绕幼儿在入园、放学等场景中产生的分离焦虑现象,通过故事、讨论、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分离焦虑的概念,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2. 培养幼儿表达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学会在面对分离焦虑时进行自我安慰。

3. 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应对分离焦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情绪,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学会自我安慰,家长掌握正确引导孩子应对分离焦虑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故事书、情绪卡片、玩具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幼儿入园、放学等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在这些场景中产生的情绪。

2. 故事分享(10分钟):讲述一个关于分离焦虑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分离焦虑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故事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情绪卡片和彩泥制作情绪调节工具,学会自我安慰。

5. 游戏环节(10分钟):组织“情绪猜猜看”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和表达情绪。

6. 家长指导(15分钟):向家长讲解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应对分离焦虑,并进行互动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课程主题:击破分离焦虑2. 内容要点:分离焦虑的概念情绪调节方法家长指导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在面对分离焦虑时的情绪,并分享给家长。

2.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课程效果和幼儿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人际关系治疗法

人际关系治疗法

人际关系治疗法
人际关系疗法(IPT)是一种心理疗法,由柯勒曼和威斯曼在20世纪80年代首创,主要应用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研究。

这种疗法主张通过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善来减轻抑郁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
1.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要学会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真诚地赞美他人:真诚的赞美可以增强他人对你的好感,同时也可以使你自己感到愉悦。

要注意的是,赞美要发自内心,不要过于夸大或虚假。

3.善于倾听他人: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

要注意的是,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到别人的话,而是要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4.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要尊重他人的观点、感受和经历,不要对他人进行无谓的批评和指责。

5.保持诚实和透明:诚实和透明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要始终保持诚实和透明,不要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6.学会妥协和宽容: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

要学会妥协和宽容,以避免冲突升级,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7.保持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可以增强他人对你的好感,同时也可以使你自己感到愉悦。

要注意保持乐观、自信和向上的心态。

总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

处理分离焦虑的策略

处理分离焦虑的策略

处理分离焦虑的策略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普遍。

它表现为对与亲密关系的分离或离开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

这种焦虑可能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一些有效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那些受到分离焦虑困扰的人们更好地处理这种情绪。

策略一:建立安全感建立安全感是处理分离焦虑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为受到分离焦虑困扰的人们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测的日常生活环境,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活动安排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生活的信任和安全感。

培养亲密关系:与家人、朋友或其他亲密关系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通过分享感受、倾诉困扰,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们可以减轻内心的负担。

建立自我安全感:通过培养个人的自信和独立性,受到分离焦虑困扰的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分离情境。

这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参与独立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自我认同等方式实现。

策略二:逐步暴露逐步暴露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分离焦虑的方法。

它通过逐渐面对和适应分离情境来减轻焦虑感。

以下是一些逐步暴露的策略:分离训练:从小规模开始,例如在家中短暂离开,然后逐渐延长离开时间。

这样可以帮助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们逐渐适应分离情境,并建立起对自己能够处理分离的信心。

视觉化练习:使用图片或玩具等物品来模拟分离情境,让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们通过观察和互动来减轻焦虑感。

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分离情境。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们模拟分离情境,并尝试应对焦虑感。

这可以帮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应对策略,增强自信心。

策略三: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减轻焦虑感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认知重构的策略:意识到分离是正常的:帮助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们意识到分离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每个人都会经历分离。

这可以减少他们对分离情境的过度担忧和恐惧。

持积极态度:鼓励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们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例如关注分离后的积极体验和成长机会。

如何消除幼儿分离焦虑

如何消除幼儿分离焦虑

《如何克服幼儿分离焦虑》之南宫帮珍创作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初期罕见的现象。

目前“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们将从幼儿分离焦虑的现象、影响入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着重对幼儿园工作及家庭工作两方面进行剖析,探讨克服幼儿分离焦虑的战略。

* 什么叫分离焦虑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分离时,往往会发生恐惧感和不良情绪。

具体表示为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

现代医学研究标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它会造成人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疾病。

因此,我们有需要对幼儿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将来的创造力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早期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解决好幼儿分离焦虑问题,对幼儿园、家庭、幼儿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 消除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与措施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介入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

为了尽早克服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忙他们建立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在实践研究中归纳了几点分离焦虑的缓解战略。

一、幼儿园方面的措施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幼儿园生活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转折期。

当幼儿走出围着他转的家庭,走进集体生活,开始他的新生活时,由于幼儿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分歧,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示也各不相同。

对初入园的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心理上难免会有不适应。

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往往就是这时发生的。

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工作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老师会这样做:(一)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1、庭院户外活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11项技巧远离分离焦虑

11项技巧远离分离焦虑

11项技巧远离分离焦虑(一)执行/吴佩儒高子茗采访咨询/陈玉馨小儿心理科主任医师编辑/建波分离焦虑是幼儿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当宝宝与父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分开时,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表现,一旦处理不当,将对宝宝日后的人际互动与生活适应造成恶劣影响。

因此,父母亲应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陪伴宝宝一起走过分离焦虑。

1岁至1岁半是高发期所谓“分离焦虑”,就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紧张不安、沮丧、闷闷不乐,或者特别黏人、爱哭、固执,希望照顾者能留在身边。

一般来说,宝宝的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通常在1岁至1岁半时会比较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

不过,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11项技巧应对分离焦虑1 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适。

如果要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也应该先确认替代照顾者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另外托育环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2 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

当然,如果能预先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预告”与“预先熟悉新事物”的习惯,就能让宝宝在未来的生活历程中更为顺利。

3 记得和宝宝说“再见”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

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宝宝分开。

11项技巧远离分离焦虑(二)4 慎选临时照顾者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务必要将宝宝托育给自己和宝宝都信任、都熟悉的临时照顾者,这对于减轻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5 带上喜欢的物品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

缓解小班幼儿分离焦虑

缓解小班幼儿分离焦虑

缓解小班幼儿分离焦虑作者:周灵捷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3期一、概念界定幼儿与家庭成员产生亲密的依恋关系后,面对入园分离产生伤心、痛苦、焦虑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用各种方式表示拒绝分离。

二、成因分析(一)家庭的因素第一,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的溺爱。

现在入园的幼儿的家庭模式多为独生子女,六个成人抚养一个幼儿的模式。

六个成人以幼儿的衣食住行为中心忙碌,几乎包办了幼儿的一切事物,包括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和需要学的事情,在情感上的溺爱也让幼儿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任性的性格品质,在与固定的家庭成员分离后,这份依恋关系的断裂会让幼儿感到焦躁不安,失去安全感。

第二,家庭环境使幼儿缺乏交往的经验。

公寓居住的模式和家长的高威调控使得现在的幼儿失去了更多与外界交往,与人交流的机会,幼儿的交往技能、接触陌生环境和融入集体的能力丧失,导致幼缺乏交往经验。

第三,亲子依恋关系质量的影响。

亲子依恋的质量好,在家庭中以民主、和平等家庭教育方式为主的,那么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亲子依恋质量差,多以粗暴、独断等教育教育方式为主的,那么幼儿接触陌生环境和人的时候则更多表现出退缩、攻击性等行为。

(二)幼儿自身的因素第一,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是目前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生活节律的变化是导致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生活环境改变入园前幼儿生活活动的范围相对单一,家、小区、周围经常活动的地方。

但是到了幼儿园,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任务。

陌生带来的恐惧也是幼儿不安、害怕的原因之一。

三、教师可以做的事(一)家访家访时我们接触小班新生及其家庭的第一步,充分的家访工作、全面的了解沟通及家园共育意识的统一可以为我们带来事半功陪的效果。

1.沟通沟通中我们要尽量详细的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自理能力、兴趣爱好、有无挑食偏食习惯、有无对食物过敏等,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力争对幼儿有全面的完整的了解,及时消化这些信息,与幼儿对号入座,将会在开学的几天帮助你对幼儿了如指掌,灵活机动调整适合各个幼儿教育引导策略。

爸妈不见了就哭闹,6招帮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爸妈不见了就哭闹,6招帮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4岁的小倩曾接连好几次因睡着而被妈妈短时间留在汽车内,醒来后看不到妈妈而大哭大闹,从此极度没有安全感,常常担心父母会不见。

后来上幼儿园,每次总是跟妈妈在幼儿园门口哭闹半天,“十八相送”到妈妈上班都快迟到才肯罢休。

此外,小倩每次午休都需要老师陪睡才肯闭上眼睛,而且很难入眠,一有动静就焦躁不安,让老师、爸妈都很头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友缘基金会执行长、亲子婚姻关系专家,也是东吴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廖清碧表示,孩子因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以及脱离熟悉的人事物而产生分离焦虑的情况非常普遍,若放任不管,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失序的行为。

当孩子和长期照顾自己的人分开,产生极度恐惧、焦虑、哭闹不休的情形时,有哪些小技巧,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减轻孩子焦虑,父母能做什么事?友缘基金会专任老师詹纯玲及林慧芬教授表示,要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减低分离焦虑,建议父母可以这么做︰1.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爱常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给他听、带他出去玩、透过谈话了解他的想法,加强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的关怀与支持。

2.不在旁边时,给他代替品给一张孩子想念的人的照片,比如说,把孩子从祖父母身边带回来自己照顾时,可以给他祖父母的照片,告诉他想念时可以看看照片。

3.离开孩子时要表现温暖而坚定暂时离开孩子身边时态度要温和,而且明确告知什么时候一定会回来,千万不要偷偷跑走。

4.准时接送一旦和孩子约好何时要接他,就要信守承诺。

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准时接他,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事先知道,并告诉孩子何时会去接他。

5.玩躲猫猫的游戏父母可以透过玩“躲猫猫”游戏让孩子体验,就算父母临时不见,但最终还是会出现。

6.对孩子有同理心当孩子因焦虑而哭闹时,千万不要责骂孩子,而是抱着同理心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上幼儿园会紧张,如果是妈妈,刚到一个新环境也会紧张,但是幼儿园好好玩,而且还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慢慢地就会习惯了喔!”藉由上述这些方法,一步步重建孩子的安全感,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養專家詹純玲:分離焦慮、人際關係克服法
作者:詹純玲(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
送小孩去上學,他哭個不停,不肯進教室;可是大人上班快遲到了……孩子回家哭說,小朋友都不跟他玩,有時搶他的玩具,還跟老師告狀……怎麼做,才能舒緩孩子的分離焦慮,幫他交朋友,讓他天天快樂去上學?
圖片來源:陳怡安攝
【分離焦慮篇】
好不容易把小其從床上叫醒,一陣忙亂的幫他梳洗完畢,準備要出門時,小其又開始掉眼淚了,半哄半騙的把他帶上車。

到了幼稚園門口,他卻怎麼都不肯下車,一直抓著媽媽,哭喊著說不要上學。

眼看著自己快遲到,媽媽的心裡又氣又急又難過,只好硬把他抱下車,交給老師,然後帶著不捨的心情「逃離」現場。

類似的景象在各園所多少都曾上演過,可是身為父母總想著如何讓孩子能順順利利的就學,開啟人生的第一個社會化及學習的階段。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想上學呢?不外乎:
一、離不開父母產生的分離焦慮;二、因為園所環境,適應困難。

分離焦慮和年齡成反比
孩子跟父母(或熟悉的照顧者)分離時,呈現焦慮不安、傷心,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這樣的感覺源自於嬰兒期約八、九個月大,當父母離開時對父母的依戀及抗議。

因為嬰兒還無法在心裡塑造父母的形象,所以當父母離開時會很焦慮,以為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有研究指出,父母(或熟悉的照顧者)如果在嬰兒期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連結(也就是愛的連結),孩子在進入幼稚園時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這樣的孩子較願意探索新事物、容易與人相處。

所以一般來說,隨著年齡漸長,孩子了解到父母的離開只是暫時的,也就較能適應。

只是當離開熟悉的環境,到了陌生的園所時,難免還是會有初期的不安,有的會哭、有的不講話。

有的一開始就無法適應;有的則是前面幾天因有新鮮感、好玩的事情,而未出現適應上的問題,但隔幾天後就出現分離焦慮,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與孩子年齡的成長成反比,愈小的孩子需要愈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

例如剛入學的情況,兩、三歲的孩子可能需要約一個月;三、四歲的孩子可能需要約三週的時間;四、五歲的孩子則可能需約兩週時間,就能完全適應環境。

當然,上述時間不是絕對的,畢竟孩子也會有個別差異。

因個人特別狀況及對父母的信任程度,導致分離焦慮時間拖一個月,甚至一年也有可能。

基本上,如果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夠;跟老師的關係也很好;跟小朋友也能相處愉快,焦慮感覺就會逐漸減少。

分離焦慮克服法:
爸媽可以做的五件事──
一、增進親子關係。

有空時陪孩子玩他想玩的遊戲、說故事、帶他出去玩、了解他的想法等。

另外,留意家裡是否有些變動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不安,例如有剛出生的弟妹、有生病手足需要照顧、爸媽常吵架、改變照顧者等等。

這些都會引起擔心失去愛的感覺,
因此與父母分離時就更不安了。

所以如有這些情形,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關懷及支持,才有可能減低分離焦慮。

二、培養孩子降低分離焦慮的方法:給他一張你的照片或其他可以代替你陪伴他的東西,告訴他若想念你時可以看看照片、告訴老師、跟小朋友玩、或看書等等。

三、離開孩子時要表現得溫暖而堅定:離開時抱抱孩子,溫和但明確告知什麼時候一定會去接他,希望他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也相信他做得到。

然後才把他交給老師。

四、準時接送。

跟孩子的承諾一定要信守,如遇臨時情況無法準時接他時,一定要事先告知何時會去接他。

五、在家裡玩躲貓貓的遊戲:透過遊戲讓孩子體驗,父母不見但還是會出現的感覺。

爸媽不能做的五件事──
一、偷偷溜走:心想孩子看不到就好了。

可是孩子反而會因無法確認父母什麼時候會在、
什麼時候會離開,而讓不安感更加嚴重。

二、大人呈現不安:父母的不安也會傳染給小孩。

三、用大人的情感威脅:例如對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帶你回家了。

」「我不要愛你
了,我要愛妹妹,她比較乖。


四、只考慮解決問題,忽視孩子的情感:例如跟孩子說:「我不管你了,弟弟在家等我。


或將孩子直接交給老師,說「讓他哭」,然後逕自離開。

五、威脅處罰:例如跟孩子說:「明天去幼稚園如果你又哭,回家就要罰站。


其實這些都會讓孩子更害怕,更增加他們的分離焦慮。

因為他們本來就沒
有安全感了,從這些話語或行為,更讓他們相信爸媽的確是不愛自己了。

還有一種說理說服,例如:「你長大了,要勇敢!不能哭囉!」雖然孩子
的確會希望自己勇敢及長大,可是若不覺得父母是了解他、愛他的,這樣
的話語其實是沒有幫助的。

【人際關係篇】
大班的元元跟大寶、小玉在玩扮演遊戲,元元想扮演公主,大寶不同意,而且說:「那你就不要玩。

」備感委屈的元元回到家後跟媽媽哭訴:「大寶不讓我玩!」
進入幼稚園後,孩子開始發展同儕的人際關係,被拒絕,是多麼令人傷心的事啊!
學前兒的人際特質:自我中心
學齡前孩子在人際發展上,從嬰兒期開始發展與大人的關係,慢慢轉移到跟小朋友關係的建立,同時也展開社會化之旅,學習跟別人相處。

透過一些社會性及非社會性遊戲類型,可以看出他們的人際發展情形。

最早,他們把焦點放在與大人愛的連結、互動上,對其他小朋友沒有興趣,都是自己一個人玩;後來看起來似乎會跟小朋友在一起,玩的玩具也可能一樣,但事實上是各玩各的,此時稱為「平行遊戲」。

隨著年齡漸長,幼兒跟大人的關係已穩定,也就是分離焦慮的情緒較少後,對他人的興趣就愈來愈濃厚。

他們會開始一起玩遊戲或玩具,享受在一起的樂趣,此時稱為「聯合遊戲」。

但遊戲內容沒什麼組織,也就沒有所謂的分工與合作。

他們可以分享、輪流、談論好玩的事情,但大都依自己的觀點,較少去考慮別人,偶爾會出現決定別人可否參與的情形。

年紀再長一些,他們漸漸開始發展合作性的人際關係,學習角色分工,比之前更在乎團體的歸屬感,因此對於被排擠更敏感,此時稱為「合作或組織的遊戲」。

三、四歲孩子已開始進入聯合遊戲的階段,雖然想跟朋友一起玩,跟同儕的互動漸趨頻繁,但也因認知、情緒、語言、動作等各項能力發展的限制,而產生一些人際的問題。

例如:搶玩具、肢體碰撞的衝突、常用哭或打人或告狀解決問題、排擠別人或被排擠、自我孤立、命令別人、各說各話引起的誤會等等。

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包括:自我中心(也就只能以自己觀點思考)、等待能力不及、要別人都聽他的、尚未有能力玩有組織的遊戲、不懂得如何制訂簡單的遊戲規則、無法明白表達自己想法、情緒表達能力不足、不了解別人的感受、缺乏解決問題能力、不知如何接近朋友、有分離焦慮一直黏大人……
四個方法幫孩子交到好朋友
有些父母煩惱無法直接幫忙孩子經營在外的人際關係,但其實家裡也是一個人際關係的舞台。

好好經營並以親子關係為基礎,再逐漸培養孩子的各項社會性能力,就是協助孩子克服人際問題的最佳管道。

該怎麼做呢?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一、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例如營造正面溫馨的關係;需要教育時,用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遵守符合其能力應有的規範,孩子才能了解原因且才有能力做得到。

這樣的孩子通常較有自信、能體貼別人、自我控制能力較佳、能跟別人合作,因此也較受歡迎。

二、本身與孩子的互動做為學習模仿的基礎:行為的學習方式之一就是模仿,所以要教導孩子好的人際溝通,父母可以從自身做起。

例如爸媽一生氣就打罵小孩,卻要求他們生氣時不能打人、罵人。

假使爸媽能透過分享心情、想法抒解負面情緒,也協助孩子這麼做,他們就會習慣這樣的處理方式。

三、發生問題就是孩子學習的機會:當孩子與手足或在幼稚園有人際問題時,大人勿用責備方式處理,通常這樣只會造成孩子閃避問題的結果。

利用玩偶或直接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孩子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每個人的想法、及思考事情的解決辦法,然後跟孩子一起演練。

平常也可透過說故事或共讀繪本,幫助他擴展對人、事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模式。

四、依據孩子該有的發展能力及需要,培養社會性能力:想想孩子在人際關係上需要培養的能力是什麼?例如表達能力、等待能力、輪流分享的能力或其他。

當孩子好的能力出現時,就要誇獎他;有不足的部分,可在日常生活裡,依據孩子年齡適當的加以引導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