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兴起与区域治理范式转变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殷为华;沈玉芳;杨万钟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7(26)5
【摘要】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总页数】5页(P12-15,47)
【作者】殷为华;沈玉芳;杨万钟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
【相关文献】
1.地域生产综合体和新区域主义的比较研究*:基于区域规划实践视角 [J], 许可双;杨犇;何丹
2.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研究 [J], 高小博;欧国立
3.新区域主义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J], 戚常庆;李健
4."新区域主义"及其对(泛)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启示 [J], 高涵
5.新区域主义与风景区域规划研究 [J], 钱伊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新区域主义的概念与发展新区域主义是由美国学者J.Scott等提出的理论,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区域共同体的建设,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强调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区域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二、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经济一体化: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倡导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经济一体化。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减少地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同发展。
2.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意识和改革能力:新区域主义将地方政府视作区域发展的主体,强调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对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意识和改革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3.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新区域主义注重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提倡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强化区域的创新能力。
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促进我国区域内各类实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4.推动城市群的发展:新区域主义要求区域间协同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的集聚和优化,提高交通和物流的效率等。
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推动我国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5.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区域主义提倡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促进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新区域主义的案例分析1.加拿大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在污染控制上的合作:这两个省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合作进行污染控制,建立了污染控制委员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辖区内工业的污染管制。
东盟共同体: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

东盟共同体: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地区主义开始在欧洲出现并逐渐盛行,之后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很快传到了东亚地区,成为研究东亚地区主义的新理论框架。
而在东亚地区合作模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东盟共同体最能体现新地区主义的基本内涵,成为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
现如今“东盟共同体”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三大领域同时推进、相互加强的地区组织,使得新地区主义在东亚拥有了可见的成果。
东盟共同体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超越传统地区主义思路等特征体现了新地区主义的内在逻辑。
“东盟”俨然成为了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的新动力,东亚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新地区主义范式。
标签:东盟;共同体;新地区主义一、概念界定:重新定义的“地区主义”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所谓的新世界秩序逐渐萌芽,各国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寻求方法同大国和周边国家建立新型关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相互补充和依赖,以扩大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地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这时期的区域一体化或地区主义与冷战时期的地区主义不同,新形式的地区主义不再强调地区的政治意识形态,区域内国家对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形式的选择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不再受区域外大国的影响和牵制。
与此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趋势使得各国家行为体意识到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此时,地区合作已然成为联结国家与全球化的重要桥梁,尤其对中小国家来说,基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发展的现实,地区范围內的团结合作使得它们更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大国的庇护。
于是,地区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旧的思路已无法解释当今复杂多变的地区现象,研究地区主义的学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思路,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新地区主义”理论。
新地区主义吸收了旧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不同的是它与旧地区主义相比更具“全面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范式研究及其制度转型

Paradigm Study on Southeast Asia New
Regionalism and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作者: 赵银亮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纵横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新地区主义 制度转型 东南亚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规制 国际体制 国际机制 国际制度
摘要:当前,新地区主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该研究范式逐渐摒弃旧地区主义研究中的某些理论缺陷,不再过分强调“一体化(integration)”概念,而是借助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新概念,即“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s)”(又译“国际体制”、“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等)来描述当今地区化潮流的性质、程度和意义。
借助“国际规制”概念来定义地区主义,虽然可以避免围绕“地区主义是过程还是状态”问题而产生的分歧,但因其带有静态分析和“国家中心主义”的褊狭,不能很好地解释地区主义内在的动态本质。
比较视野下的大都市区治理_概念辨析_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_张衔春,陈轶,经济地理

收稿时间:2014-10-17;修回时间:2015-05-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2084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05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720140519)作者简介:张衔春(1988—),男,安徽巢湖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治理、区域政策与经济。
E-mail :xchun0127@ 。
※通讯作者:赵勇健(1990—),男,河北正定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E-mail :zhao_yongjian88@ 。
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转轨下,大都市区逐渐成为国家空间管制的主要尺度单比较视野下的大都市区治理:概念辨析、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张衔春1,赵勇健※2,单卓然3,陈轶4,洪世键5(1.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中国香港999077;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北京100045;3.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74;4.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江苏南京211800;5.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治理”是国际上处理区域事务的基本理念,强调多利益协调、多元协同等理念,大都市区治理是区域治理的重要尺度层面,也最能体现“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者关系。
在剖析治理、区域治理及大都市区治理等概念基础上,梳理了大都市区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一步研究国内外大都市区治理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比较与评述。
国内外大都市区治理理念一致,但由于国情差别,研究领域、关注重点、治理机制和具体实践差别较大。
国外较为注重“多元利益协调”基础上大都市区治理问题研究,充分考虑各方面诉求,并关注地区社会公平、公共资源和环境问题;国内较注重“政府间关系”基础上的大都市区治理研究、本土化探讨等,实践中均以政府为主导,对其他利益诉求考虑不充分。
关键词:治理;大都市区治理;理论内涵;机制;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7-0006-08DOI :10.15957/ki.jjdl.2015.07.002City-Region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ConceptionClarification,Theor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ZHANG Xian -chun 1,ZHAO Yong -jian 2,SHAN Zhuo -ran 3,CHEN Yi 4,HONG Shi -jian 5(1.Faculty of Architectu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China ;2.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ityPlanning and Design ,Beijing 100045,China ;3.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Hubei ,China ;4.College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00,Jiangsu ,China ;5.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Fujian ,China )Abstract:"Governance"is a basic concept in regional affair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emphasizes different interests andmultiparty coordination.City-region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regional governance,which can best embod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market and civil society".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the governance,regional governance and city-regional governance,the paper hackle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content of city-regional governance at home and abroad connotation,then do comparison and analysis.City-regional governance theory is consistent at home and abroad connotation.But due to national differences,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governance mechanism,research focus and practice method.The resear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multiple interest coordination"of city-regional governance issues,fully considers all aspects of the demands and concerns of social justice areas,public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board.The domestic research pays more attention on city-regional governance and localization discussing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view.It ’s based on government-led in practice,and lacking of other interest demands.Key words:governance ;city-regional governanc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mechanism ;comparing research第35卷第7期经济地理Vol.35,No.72015年7月ECONOMIC GEOGRAPHY Jul.,2015元,“治理”作为大都市区协调多重地方行政单元、推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制度设计、多元参与及利益协调三方面深刻影响区域产业一体化与城乡发展统筹。
新区域主义范式下对我国区域合作治理的分析与思考

新区域主义范式下对我国区域合作治理的分析与思考杨凌霄【摘要】As urbanization of the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advances due to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oncentration-deconcentration urban de-velopment mode has undergone a turn–from simple expansion to complicated gradual expansion. As a re-sult, both coordinated opera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restructure of urban functionalities have be-come a necessity. Ushered in by the global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new regionalism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cooperation governance promoted by the new regionalism paradigm can be benefi-cial and practical to the need of better urba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in an economic transition if well guid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 contemporary regional governance.%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增进,向外扩张和向内集聚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得其规模从原来的单一分散到冗杂繁复从而发展到后期的逐渐外延,区域合作的协调运作和城市功能重构成为必然.新区域主义理论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诞生,结合我国当前区域治理战略转型的困境分析,在新区域主义范式的催生下形成的区域合作治理实践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加强城市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0)012【总页数】7页(P58-63,78)【关键词】新区域主义;区域治理;制度创新;政策转型【作者】杨凌霄【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一、新区域主义理论阐释(一)理论渊源20 世纪30 年代末,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中型城市工业水平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区域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主导下的区域主义(Regionalism)应运而生,以其强大的组织推动力度为城市区域规划和协调运作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撑。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一个综述

机关人员难于管理 、改革无法实施等组织性问题 ,降低政府的办事
悄 然 形 成 的 最 新 一 波 区 域 发 展 理 论 和 实 践 ,在 过 去 二 、 三 十 年 中 已 经 成 为 区
域研 究的主导课 题。论文将通过对 国 内外主流 文献 的综合评 论 ,从 历史 沿革、 理论兴起 、实践发展 等方 面全 面 阐述 新 区域 主义 的发展 和动 向 ,并 尝试 分析
在 过去 的 1 0多年 中 ,在 日趋变 化 的经 济 、社 会 环境 下 ,世 界 0 各 国一 直致 力 于寻找 能够 最有效 地 提供公 共 服 务 、促进 经 济发 展 的 政 府结 构 。区域 主义 在几起 几伏 之后 逐渐 成 为 了各 国政 府 日渐 趋 同
的有效 模式 之一 。在 欧美 主要城 市 和地 区 ,区域 主 义 理论 与 实践 的
求助于成立 “ 区域 型 ” 政府 , 以解 决 公共 服务 问题 。合 并 的 “ 大
纽约 市 ” 就成 为 了 当时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 区域 型 ” 都 市 。但 由 于 在 美 国政治 思想 中根 深蒂 固 的 “ 小政 府 ” 传统 以及 市郊 社 区和政 府强 大 的经 济 、政 治 势力 ,这样 的大 规模 市郡 合并 并 没有 在 很 多地 区 推
发 展在 过去 10年 中经 历 了几个 主要 阶段 。 5 第 一个 阶段 是 在 1 9世纪 中后 期 ,包 括 费 城 并 ( i -o nyC noia o ) Ct cu t o sl t n y di 的 区域政 府 。在 19 8 8年 ,纽约 市宣 布其 周 边 的 4郡 2 0市 合并 成 现 在的 “ 大纽 约市 ” 。这个 在 当 时影 响 最 大 的市 郡 合并 ,标 志着 北 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与创新方向

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 第45卷 №. 5,2019 Vol. 4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与创新方向张可云,何大梽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在渐进式改革并吸收国外区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区 域管理模式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以“改革开放”的提出为标志的行政区管理模式、以 “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为标志的经济区域管理模式、以“五年计划变五年规划”为标志 的新区域主义兴起模式和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为标志的迈向区域治理模式的阶段, 这一转变过程也反映出了政府对区域一体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面临新 的变革和挑战,原有的管理模式在解决区域公共问题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区域管理 迫切需要新的模式。
为此,借鉴新区域主义的区域管理主张,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 国未来的区域管理创新,旨在形成“中央统筹,地方为主,非政府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 化区域治理格局。
关键词:区域管理;区域治理;区域一体化;新区域主义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9)05-0129-08一、引 言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政府只不过是“全国一盘棋”中的棋子,地方、企业与个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主体,因而,不存在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
在这30年中,中央政府力图通过实施严格计划经济下的区域战略,用行政手段实现全国的“均衡布局”,但始终未能如愿。
随着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区域一体化”逐步受到关注,虽然各级政府在促进和完善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但市场力量与治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区域管理之中。
这一过程同时伴随着以政府角色转变为特征的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
因此,加深对政府行为转变的理解,有助于厘清中国区域管理的发展脉络。
此外,国外区域管理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区域管理模式的变迁方向,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以“由区域统治向区域治理转变”为特征的新区域主义,同中国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区域主义兴起与区域治理范式转变作者:吴瑞坚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大都市区治理成为区域治理的主题内容,在这一背景下,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在区域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上先后经历了“区域主义”、“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区域主义”三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新区域主义”无论是在“区域”概念、还是在运作机制上都显示出其相对于其他理论的成熟性与优越性。
基于“新区域主义”对于区域政府间的协调功能,从理论溯源、理论内涵、与“区域主义”的比较以及其在西方国家大都市区政府间的协调实践等方面,对“新区域主义”理论做出简要述评。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区域主义;范式转变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04(4)早在1938年,社会学家Howard W.Odum和Harry Estill就曾用“新区域主义”来描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现象。
[1]随着二战的结束,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带动的各种国家间多边协议的签订,“新区域主义”开始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开始走向国际政治学、区域经济学、城市发展等多个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所以目前学界对“新区域主义”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范畴界定。
但从区域发展的视野来看,“新区域主义”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兴理论,其对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群规划,尤其是对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1 “新区域主义”的溯源“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源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区域主义(Regionalism)”浪潮,“旧区域主义(Regionalism)”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初期欧洲工业化迅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内部出现了显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以及隐性的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以社会生态学家盖迪斯(P.Geddes)和规划学家芒福德(L. M umford)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城乡均衡、分散发展,而被称为生态学派的区域主义。
但区域主义真正出现发展演化则是在二战后期,尤其是瓦尔纳(Viner,1950)关税同盟理论的引入,其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理论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理论大大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此区域主义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理论之一。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后,区域主义无论是在理论的内涵和实践的外延上都出现了极大的拓展,表现为:“一方面,从权力结构、社会动力机制、区域治理模式等视角,研究和解决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区域主义通常被用来分析社会凝聚力(共同继承的民族、族群、语言、宗教、文化、历史、意识等)、经济凝聚力(贸易模式、经济执行程度)、政治凝聚力(体制形态、意识形态)以及组织凝聚力(正式区域机构的存在)等的程度,尤其关注区域互相依赖关系及其走向。
”[2]在实践上,区域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实践推动力:第一个推动力来自欧洲一体化的实践。
区域主义作为一种具有推动力的思潮,对当时欧洲一体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未能提出真正解决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分隔问题,未能有效促进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未能有效抑制个别超级大国的国际政治力量上的“单级化”。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区域主义日渐式微。
区域主义的另一实践推动力来自美国和欧洲城市群(大都市区)各政府间的合作。
[3]具体案例有1960年代的加拿大多伦多大都市政府,1964年荷兰的大鹿特丹政府,1965年英国的大伦敦政府及成立与1974年的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联合政府,二战后至90年代前期美国的“大都市区政府”实践。
2 “新区域主义”的内涵2.1 新区域主义理论兴起的时间新区域主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之后对传统的区域主义的再思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美苏霸权的衰落,和欧洲在一体化进程中的迅速崛起,区域主义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先各国签订的带有对抗性质区域贸易协定(RTA)已被更加自由的贸易环境所代替,区域主义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复苏,此时的区域主义研究已不同于以往超国家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条路线、区域治理的网络化决策机制等一系列主张。
2.2 新区域主义对区域的分类新区域主义将区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层面之上的各类区域,这类区域主要是跨大洲的经贸合作组织,如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另一类是国家层面之下的各类区域,这类区域在近些年的城市化浪潮中主要表现为区域空间规划和区域治理。
在欧洲“新区域主义”是欧盟空间发展蓝图(ESDP)的重要理论基础,较有影响力的实践如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新大伦敦空间总体规划[4]、德国在1997年《德国的欧洲大都市地区》(European Metropolitan Areas Germany)中要引导打造的7个大都市地区[5]以及美国洛杉矶、东北沿海地带的大都市区治理。
无论哪一类区域,它完全不同于自然地理特质的空间概念,而是不同尺度的制度、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空间。
[6]2.3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论点“新区域主义”是在反思“区域主义”的基础上而得以兴起的。
所以,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论点无论是其对作为子概念的区域的表述、还是对区域主义的运作机制都做了较为深刻的变革。
这些变革使得新区域主义已经成为不同学科和不同价值的聚合理论。
3 “新区域主义”与“区域主义”的比较新区域主义在理论上源自对传统区域主义的发展,同时又在很多理念上与区域主义有着重大区别。
在区域管理机构上,由于旧区域主义主要是冷战时期两极政治架构制约下的产物,它主要呈现的是以强权为中心的统治格局。
而新区域主义则产生于后冷战时期全球多极架构下,它呈现的是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企业公司共同构成的治理格局。
[7]在区域成员所承担的责任上,传统区域主义的科层制机构使得区域成员在成本收益上出现不匹配,而新区域主义强调的自愿协作是区域内成员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着眼于相互信任和依赖的分工与合作,可以确保区域成员间形成可信任的承诺和协调,从而有利于促进区域内成员间的信息迅速交流和实现既定目标。
[8]在对外开放程度上,传统区域主义强调行政边界的划分和因此形成的权利和义务,而区域主义在强调行政边界的融合外,更加强调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有机融合。
在区域化的内容上,传统区域主义的实施存在着大量的前设性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主义的主题内容。
而新区域主义则对前设性条件要求较少,因此,区域内成员的协作主题内容更加充实广泛。
“新区域主义”与“区域主义”的比较具体内容见表1。
4 “新区域主义”与西方大都市治理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在对大都市地区区域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中形成了阶段性鲜明的三种大都市区治理理论:以建立科层制集权型大都市区政府为目标的“区域主义”;以分权化的市场机制实施大都市区治理的“公共选择派”;以在大都市区建立网络化治理机制的“新区域主义”(图1)。
作为新型的大都市区治理理论,沃利斯(Wallis)认为,新区域主义的关键,是要依靠公民的广泛参与和责任,创建治理的合法性,提高治理的能力。
[9]藉此,同过去的区域主义相比,新区域主义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治理能力的发展,而非政府的扩张;治理的主体为跨部门联盟,而非单一的公共部门;跨部门的合作代替政府间的协作;治理的性质为过程性的,而非结构性的;构筑以任务和项目为驱动的合作治理网络,代替正式的政府组织。
[10]基于大都市区在空间上和职能上是多中心的、空间连绵不断、服务功能相互交织扩散的广域地区。
新区域主义认为,建立统一的大都市区政府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应该强调通过综合性政府改革来促进形成治理战略。
[11]它提出有效的大都市区治理可以不依赖成立统一的区域性政府,相反,区域性治理可以通过合作性安排来实现,这种安排建立在政策相关者之间的谈判过程之中。
[12]与区域主义主张以县市合并实现大都市区政府的主张不同,塞维奇(Savitch)和(Vogel)认为新区域主义主要有三条实践途径:多层级政府方法(“multitiered” approach),由处于不同层级的政府提供与之相对应的不同范围的公共服务;功能链接方法(“linked functions”appraoch),建立区域功能的合作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协议;综合网络方法(“complex networks” approach),通过多层次,多主体的合作协议网络来促进区域治理。
[13]新区域主义的这种有别于传统区域主义的治理理念已经成为代替科层制与市场制的第三条治理之道。
代表着大都市区治理理论的新趋向。
5 新区域主义与区域治理的“第三条道路”新区域主义理论在区域发展理论上的创新之处就是其对传统的二维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由区域多层级政府、区域发展多功能融合而形成的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区域各类资源的高效动员,并且其将区域发展的视野拓展至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全方位领域。
在治理方式上走出了一条超越于政府干预和市场自发调节的“第三条道路”。
更为重要的是,新区域主义已经逐渐成为对区域管治最具影响深远的方法之一,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机制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在欧洲,大都市政府作为一种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开始复兴,如1994年意大利的波各那省的48个自治市组成了大都市政府ACM,1996年成立的荷兰鹿特丹大都市政府以及1994年成立的德国斯图加特地区政府。
在北美,Calforma州政府设立一定的基金或税收优惠政策,以奖励投资于区域利益行为的地方当局;Oregon地区那样设立区域基础设施发展基金等。
[14]新区域主义倡导建立信任、互惠、合作、创新的治理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政府、私营部门和非赢利部门积极参与区域项目;其将区域看做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空间,新区域主义被视作一个过程和社会构建[15];以及其淡化模糊区域界限和行政区界限的内涵,新区域主义的这些理论精髓也为我国同城化浪潮中城市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1] Stephen M Wheeler.The new regionalism: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gingmove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2,68(3):267-278.[2] 殷为华.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新概念区域规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 袁政.新区域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11,(2):99-100.[4] 杨滔.“新区域主义”在新大伦敦空间总体规划中的诠释[J].城市规划,2007,(2):19-23.[5] 唐燕.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7-31.[6] Keating, M. The Invention of Regions: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and Territorial Government in Western Europ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Government and Policy, 1997vo115:384.[7] 汪涛,等.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及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3,(5):54.[8] Rossi,U.New Regionalism Contested: Some Remarks in Light of the Case of the Mezzogiorno of Ita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4,(2): 468.[9][10] 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地区的政府与治理——地方政府间关系与区域主义改革[D].厦门:厦门大学,2005.[11] 殷为华.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新概念区域规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2] Kiibler, D.&Schwab, B.New regionalism in five Swiss metropolitan areas: An assessment of inclusiveness,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07Vo146: 474.[13] 唐燕.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14] 吴超,魏清泉.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方法论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2003,(2):92.[15] HETT NEB.The new regionalism revisited [ M ]//SODERBAUM F, SHAWTM( Eds.).Theories of new regionali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22-42.转引自:罗小龙,等.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管治尺度构建——以南京都市圈建设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7):604.责任编辑:王凌宇作者简介吴瑞坚,广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