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步道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与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北京门头沟国家步道规划

将门头沟定位为首都国际山地高端旅游文化度假区,着力培育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体系,围绕“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空间布局,实现全域景区化。
依托门头沟京西古道群及其串联的自然人文资源,提出“国家步道”概念,以数百公里“国家步道”倡导生态旅游新理念,引领新型旅游产品发展。
——《门头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战略规划2011-2020》(AECOM编制)门头沟-北京之脉绿色山脉●蓝色水脉●历史文脉首都发展地位京西古道遗产自然人文地位区域战略导向提升首都公众健康与环境教育振兴山林与乡村经济引导生态与文化资源有序永续利用促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国家步道典范循京西古道脉络684公里覆盖全域的重要步道脉动门头沟全域的“串珍珠计划”依托首都面向世界的“国家步道运动”工作框架与工作重点Part1:基础研究与愿景定位Part2:门头沟步道系统规划门头沟重要步道遴选Part3:重要步道规划Part4:运营与保障策略门头沟发展国家步道缘由系统规划思路转运路线规划保障体系开发运营模式门头沟步道发展条件门头沟步道定位目标沿长城古军道妙峰山香道百花山-灵山登山道转运站与咨询中心规划步道邻近村落发展策略步道规划设计导则管理机制营销策划政策保障永定河通道京西古商旅道Part5:一期细部规划A-1西山大路A-10石羊沟步道A-9天津关古道中国国家步道定义标准国际国内国家步道研究方向DIRECTION1套国家步道系统定义、标准1个门头沟步道GIS数据库平台结构STURCTURE5大建设维度系统规划计划PLAN10年重要步道发展方向导引保障OPERATION4维详尽保障运营策略行动ACTION3 条一期细部规划创意表达Part1.基础研究与愿景定位MENTOUGOU TRAIL SYSTEM DEVELOPING VISION 1.1 宏观背景研究1.2 中国国家步道定义分类与标准初步研究1.3 门头沟步道发展条件分析1.4 国家步道标准下门头沟各步道分析与指认1.5愿景定位1.1.1国际国内步道发展研究国际国内步道发展对比世界:成熟国家步道系统•发展历程:起步早,步道建设相对成熟•定义:清晰的步道定义•分类分级标准:明晰的步道分类分级体系•管理机构:明确步道管理运营机构•成效:资源保护开发\户外游憩\文化生态教育等复合化功能中国:亟待与世界接轨的国家步道系统•发展历程:出现多种线性廊道概念,尚无真正意义的国家步道•定义:定义缺失•分类分级标准:国家步道系统定义、标准缺失•管理机构:亟待协同的步道管理机构•成效:综合成效的步道尚未出现VS文化/生态资源永续 旅游产业 促进 国民健康引导乡村经济发展 多种发展诉求下,以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目标,集合多个机构实力,建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步道系统。
国家步道专题研究

国家步道专题研究1 美国国家步道情况简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为保护开放空间、户外区域和国家历史资源、并增加其可进入性和游览性,所建立的步道应该:①位于国家的城市区域附近;②位于地处较为偏远风景区域且沿着国家历史性事件分布。
通过建立游憩、风景和历史步道等组织机构来实现上述目的,是美国步道立法的基本目标。
the Appalachian Trail and the Pacific Crest Trail两条步道是国家步道系统的首要组成部分。
美国法律认可和尊重自愿者和非盈利步道团体在国家步道开发和维护中的巨大作用,鼓励和支持志愿者积极参与步道的规划、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
1.1 美国国家步道系统美国国家步道系统包括:国家游憩步道,旨在提供多样化的户外游憩或实现与城市区域的联结。
国家景观步道,是实现户外游憩最大化,实现提升步道穿越区沿途的国家重要景观、自然、历史、文化景观游览乐趣的一种延伸性步道。
国家景观步道可能位于沙漠、草地、山地、河流、森林以及代表国家地理位置或地质特征的区域内。
国家历史步道,是实现追溯国家重大历史路线最近化和可能化的一种拓展性步道。
国家历史步道,正如其设立的目标,应该有历史路线的鉴别和保护,应该有为公共使用的历史遗存和艺术品。
只有那些联邦拥有所有权的土地上,并经由选择的陆地和水体构成的历史步道,并满足法律所确立的国家历史步道标准的历史步道,才纳入历史步道的保护之内。
基于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申请,如申请地段满足国家历史步道的标准和条件,秘书处可以认定该申请地段作为历史步道的保护段。
联结步道,旨在增加国家游憩、景观和历史步道及其相互之间的公共进入性。
1.1.1 国家游憩步道美国国家游憩步道设立的标准:内务部(interior)秘书和农业秘书,在联邦和州或附属机构的许可下,在其管辖的土地领域内,如步道满足下列条件,可以建立和授牌国家游憩步道:(1)步道与城市区域合理联结;且,或步道满足法律所确立的标准。
浙江宁海国家级登山步道攻略八--龙宫-马岙-龙王尖-望海岗

浙江宁海国家级登山步道攻略八
龙宫→马岙→龙王尖→望海岗
(约15公里)
宁海总站坐马岙班车到龙宫村桥头(不过桥)下车,延村中大溪往上走0.3公里,有二条溪流合并处,过桥走古道10分钟左右到公路,再往下走一小段公路右上古道,约走30分钟左右到公路再左下(马岙方向)0.8公里,左转古道10分钟就到瑜峰寺,出瑜峰寺就是马岙村,龙宫至马岙需用1小时;过公路桥再延望海岗方向走0.7公里,再过公路桥左转延溪边机耕路走到竹林处右转再延山弯上到竹林中间,有一废弃石屋,从石屋右边直上到岗头,左上龙王尖,从第二座公路桥到龙王尖需用1.5小时,龙王尖岗上有二条路,一条可以从山中直下上盈坑,路近,是有人用柴刀砍的路,一条延山岗继续走,也到上盈坑,但相对较远,最后还是合在一起的。
从龙王尖岗到上盈坑公路需用1小时;串过公路延小溪对面古道向上溪走0.7公里,左转另一小溪,再左上杨梅林到公路,从上盈坑公路到双峰公路需用1.5小时;再从公路向下走5分钟右转延小溪边的古道向上走约40分钟就到望海岗村,望海岗在村的左上角,从村左边茶树的水泥台阶上10分钟就是望海岗。
沿途有路标,龙宫→望海岗,约15
公里,需用5小时。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和生态绿道建设标准

健身步道一、概念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二、分类(一)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线状步道(相互不重合)、环形步道(闭合的环形)、网状步道。
注意: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二)依据步道功能分类山野步道、探险步道、亲子步道、自然科普教育步道。
山野步道,融山地、丛林等为一体。
探险步道有不同探险主题,如:原始森林探险步道、喀斯特探险步道等。
亲子步道,步道难度级别低,富有趣味性。
自然科普教育步道,可结合动植物环境设计不同的区域,如:科普游览区和科普试验区等,成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旅游休闲、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教育基地。
三、步道及设备要求(一)步道设计要求1、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无断路,无死路。
2、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
(二)步道建设要求1、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
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
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
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用于山中湿地部分。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
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
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
●桥梁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
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
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国家游步道标准

国家游步道标准
一、游步道总则
1.1本标准旨在规范国家游步道的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保障游步道使用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1.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各类游步道的建设和管理,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游步道选线与布局
2.1游步道选线应遵循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合理布局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规划。
2.2游步道布局应注重功能分区,合理设置休息区、服务区、标识标牌等设施,确保游步道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游步道设施与装备
3.1游步道应配备必要的设施与装备,包括但不限于入口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休息区、观景台等。
3.2设施与装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注重实用性和环保性,体现地方特色。
四、游步道环境保护
4.1游步道建设应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4.2游步道沿线应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保持环境整洁。
五、游步道安全保障
5.1游步道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确保安全性能。
5.2游步道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救援设施,配备专业的救援队伍,确保游
客安全。
六、游步道运营管理
6.1游步道应制定具体的运营管理方案,明确经营期限、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
6.2游步道应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的原则进行运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游步道服务质量
7.1游步道应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导游服务、租赁服务、餐饮服务等。
7.2游步道服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
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旨在指导和规范健身步道的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健身步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因此,针对国家健身步道建设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规范建设行为,提高运营效率,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对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结构和阐明文章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国家健身步道的重要性,介绍设计原则与要点,以及建设管理与运营的相关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并给出结语。
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1.3 目的:国家健身步道建设指引的目的在于为各地健身步道建设提供规范和指导,促进健身步道建设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优质性。
通过本指引,可以使健身步道的设计与建设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提高健身步道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同时,指引也旨在加强对健身步道建设管理和运营的规范,确保健身步道的安全性和普及性,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指引的落实,可以有效提升健身步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正文2.1 国家健身步道的重要性国家健身步道的重要性:国家健身步道是为了促进民众健康、提升生活质量而建设的公共健身设施。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身体健康:健身步道是人们进行户外锻炼的重要场所,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慢性病,促进身体健康。
2. 提升生活质量:健身步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然、舒适、安全的健身环境,让人们可以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名录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名录
在中国,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
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则是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
∙河北
o下花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经过地区标识系统采用名称,亦称“石佛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
∙山西
o神池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o代县雁门长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内蒙古
o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浙江
o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o温州大罗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湖北
o崇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广西
o乐业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新疆
o水墨天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国家步道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国家步道系统,为方便起见,我们选择美国的国家步道系统作为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国家步道。
步道美国人叫做trail,英国人叫way或者long-distance footpaths、tracks、routes,至少要50公里以上,最长的有数千公里。
欧美各国的国家步道都是多用途步道(multi-use trails),就是步道、直排轮滑道、马道和山地车道多用途合一,设计了专门的标识系统部署在步道每处重要节点,不允许各种机动车上路。
美国第一条公认的步道是1921年建成的Appalachian步道,目的是让美国人民浏览自然景观和享受徒步健身,现在叫做阿巴拉契亚国家景观步道。
1950年代美国开始动员联邦资源研究休闲产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众休闲娱乐条件的法案,于1968年国会通过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National Trail System Act)和其它国会法案,正式开始了国家步道系统建设,2008年美国全国范围开展了国家步道40周年的庆祝活动。
国家步道系统法案规定:“创建步道系统的目的是为促进公众保护、使用、享受和欣赏国家自然和历史资源”。
美国的国家步道分为“国家景观步道”(National Scenic Trails)和“国家历史步道”(National Historical Trails)和“国家休闲步道”(National Recreation Trails)以及“连接步道”(Connecting Trails)等四种类型,国家连接步道目的是要把前三种步道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国家步道系统。
每条步道都要经过国家步道法案的法定程序予以认定,并由联邦政府直接投资,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和内务部国家公园服务管理局联合执行管理,根据他们制定的2006-2016年机构间谅解备忘录来协调各个行政机构和联邦各州之间的关系。
大量私人资本和志愿者参与了国家步道投资和管理。
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不久,2009年4月国会又通过了一项有关公共土地的法案授权修建“国家地质步道系统”,地质步道的路线是11万年前冰川纪洪水流经的路线。
美国的国家步道系统由美国内务部的国家公园服务系统负责管理维护,一条步道的建设都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的正式程序:提交一项对国家步道系统法案的修正案根据修正案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美国国家公园服务系统负责)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把可行性报告被通过了的步道加入到国家步道系统中步道建成后,组成管理委员会和内容全面的管理任务书欧洲各国的国家步道系统的立法程序和管理体制与美国比较接近,差不多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通过立法修建的。
一条羊肠小道或者一条荒郊野路被称为国家步道,这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找不到对应的元素。
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对于公地(Public Land 或者Open Space)之用于公众福祉的愿望和意识非常强烈和明晰,而我们中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和土地集体所有制,但是并没有形成国家统一管理公地设施的清晰概念和完善体制。
美国公共土地托拉斯组织的口号是:“保护土地为人民”(Conserving Land For People),有许多联邦和地方政府及民间组织专注于国家公园、社区公园、所谓greenways、步道、海岸线、历史遗址、森林和河道走廊的研究、设计开发和保护,国家步道是这种理念的一个反映。
欧美国家的国家步道系统的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市民体育运动”概念密切相关,现在英语国家差不多都接受了德语里面市民运动这个词:Volkssport,例如“美国市民运动联盟”(American Volkssport Association),又如由欧洲14个国家组成的“国际市民体育联盟”(IVV,International Volkssport Verband)。
市民运动指的是非竞技的、非商业的体育健身运动,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登山、徒步、山地车、骑马、游泳等等,美国常年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1.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一半。
国际徒步者联盟总部设在比利时,我国大连市前几年成为它的会员城市。
徒步者联盟每年都举办徒步者节日庆祝活动。
英国的徒步者协会直接参加国家步道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
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已经逐渐接近于接受了这样的理念,由国家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从2008年才刚刚起步,10月8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已批准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我国引入国家公园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为了完善我国的保护地体系,规范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有利于将来对现有的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整合,提高保护的有效性,切实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我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强调国家公园、国家步道体现出我们从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发生的一些重要转变。
全国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将于4月20-22日在浙江宁海,4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将向与会代表介绍国内外健身步道和登山步道建设情况,讲解《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宁海登山健身步道是全国第一条符合标准的步道系统,于2009年12月份竣工投入使用,涉及宁海县7个乡镇(街道)和1个林场,包括100公里的登山步道、50公里的山地自行车道。
路径上设计了休息站、露营区、接待站、报警点、垃圾处理系统等辅助设施,适合开展露营、徒步、登山、攀岩、峡谷穿越、野外生存等活动。
相信国家步道的概念也会很快为中国社会所接受。
此前,我国已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概念,但是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显然有较大区别,许多前面冠以地方行政区划名称,说明我国的管理体制还不够清晰。
我国台湾省对步道资源的定义可资参考: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2004)于「国家步道系统蓝图之规划」中将国家步道定义为:「位处台湾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区,经过审慎勘察遴选所指认的国家级步行体验廊道,其步道本身除应具备台湾地区自然人文资源或景观美质的代表性外,并应能提供国民生态旅游、自然体验、环境教育、休闲游憩与景观欣赏等机会」美、欧、日国家步道系统探讨各国为便于国家步道系统的政策推行、经营管理上及营销推广等的顺利进行考虑,而各自针对其国家步道的环境特性及人文史迹资源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步道系统考虑,并依照步道系统的不同,而研拟出该步道的规划发展方向,以下系参考「国家步道系统设计规范」对实际国外案例进行说明。
(一)美国国家步道系统美国自从「国家步道系统法案」公告推行以来,以长时间的建立其政策制度,其将国家步道依照使用机能、步道长度等,分为四大类型,而其中对于史迹古道上的设立原则及要求,更有多项申请上的条件限制。
1.美国国家步道法案推动背景为因应民众对户外休闲活动快速提高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国会于1968年通过『国家步道系统法案-National Trails Systems Act』,以可提供「保护」、「休憩」、「公共通行」、「娱乐」、及「感知」等活动之步道规划与设计,塑造国家优良户外活动空间。
该法案对于步道的设置路线,以邻近都市地区为首选原则,其次则为经过风景优美或具历史意义之开阔地区。
催生此法案之成立为分别在美国东西岸的两条著名步道,Appalachian National Scenic Trail及Pacific Crest National Scenic Trail,经由此两条步道之实际设置标准及设计规范之检讨,建立了第一套全国统一标准的相关步道规范,用以评估步道之休憩、景观及历史价值等级及管理办法。
直至今日,通过此法案之审查标准而设置之国家级步道已达19条。
2.四大系统(1)休闲步道(recreational trails)都市近郊地区,能提供多样性的户外游憩活动者。
(2)景观步道(scenic trails)各游憩据点延伸或串联性步道,目的在于开发或增加各游憩点的潜力。
其起讫点及路线通常经过各游憩据点最重要之景观、历史、自然、文化地区,而其设计则以能充分体验上述地区之精华为重点。
(3)史迹古道(historical trails)指步道本身即具有历史意义或游憩价值,需加以保存及管理者。
新设置之步道系统除须与其串联外,并尽可能邻近或利用古道。
但遇较脆弱或困难之路段需加以保护时,则应绕道新辟步道,但以利用国有地为首要原则。
(4)连结步道(connecting or side trails)在上述三大类步道中,为使形成全国步道网络能串联形成整体之大系统,设置部分路段以串接。
设置方式可以循最短路径设置或沿既有道路侧设置等方式。
上述四大分类,分别对于各类型的步道长度,有着基本原则上的定义与要求,其中仅景观步道有限制其长度,应至少在100英哩(约167公里)以上,而其余步道虽然无特定之长度限制,但仍希望其总长度亦能在100英哩以上。
例如美国Appalachian scenic trail全长约2,200英哩,穿越14州及十数个国家公园,为美国最早且最负盛名之国家级景观步道。
3.国家步道系统申请(1)国家步道系统修订申请书应具备以下之几项要件:■新设置或修订步道系统之必要性、意义及主要目的。
■此步道系统之设置价值与定位。
■与既有步道系统之整合方式与计划。
■需具备如国家农业局的核准证明、步道经过之各州州政府的同意证明,及其它相关之公私部门团体的意见汇整等。
(2)计划可行性研究当国会初步通过「国家步道系统修订申请」时,内政部秘书处(Secretary of the Inerior)则进行可行性研究,从「实质面」及「财务面」的角度检讨修订计划,此研究必须要在初步通过申请三年内提出,内容应具备以下十项主要信息,但可视状况酌予增减:■步道区位的各种比例地图及注记。
■经古迹评鉴委员会或国家公园委员会评定具有历史意义或景观价值之证明(此条件为核准修订申请之重要条件)■该步道通过地区之土地权属状态,末来发展状况,及接邻该步道的土地使用概况说明。
■相关费用预估,包括土地征收路段之成本概算、植栽加强路段之成本概算。
■涉及单位建议,包含未来的管辖单位、取得土地过程中可能接洽的公私部门名单。
■邻近同构型据点或该步道既有路段的相关统计资料,如游客量、尖峰月份、特殊节日或活动的游客量、若该土地作为其它使用的经济及社会效率、可能提供及附加带来的就业机会与收益、维护该步道顺畅使用所需之年度预算等。
■对特殊环境保护区或古迹保护区可能带来的环境冲击,相对于引入休憩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费挹注,两者间的评估比较。
4.国家级古道申请标准为达到国家级古道的标准,申请成为国家级古道应完全符合以下需求:(1)应有明确的设置目的,而此目的应能彰显特定之历史古迹的重要性。
(2)上述所谓历史古迹的重要性应能符合美国国家级之认定标准,在美国历史上具重要之地位,如商业贸易、探险踏勘、移民与定居、军事战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