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联系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联系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
经济全球化在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同时,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生冲突,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标签: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联系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
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有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的经济联盟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经济活动、产业、资源和市场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相互依存的区域经济整体。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国家和地区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实现共赢。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加强地区内部的联系,进行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进而提高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例如,欧洲联盟内部的国家开放市场,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加快物资、人员、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使整个欧洲区域形成高优化的产业分工和内部互补的产业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欧洲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和互换日益增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地区的经济活动发生联动效应,构建一个共同的市场和产业链,扩大市场规模,从而促进地区经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竞争已经成为日益激烈的现实。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规模、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创新力,从而提高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有诸多的优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社会制度、文化习惯和制度管理存在差异,导致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意识和力度不同,因此有可能出现竞争加剧和冲突问题。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不均衡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分析摘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它们使世界经济在趋于融合的同时,又不断地以一些地区为核心进行聚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两者的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与基础,为全球化积累经验,又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但是要达到经济全球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7 年定义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的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有关主权国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从本国经济展要求出发,为实现区域内外的经济合作、联合或融合而实行的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的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自由化,这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所要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与基础,又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但是要达到经济全球化,短期之内很难实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现状国际贸易的增长反映了全球化的进程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越快,全球化的进程越快。
1950 年全球总贸易额为 1130 亿,2007年为 13.6 万亿,不到十年的时间增长了 120 多倍,远远超过了 GDP 的增长速度。
究其原因,首先,世界经济全球化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全人类的福利水平;其次,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背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含义: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空间距离;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例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背景因素包括()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②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③区域经济合作加强④冷战结束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C解析: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出现在冷战时期,是不利于经济全球华发展的因素,故选C。
例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B.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C.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所致D.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答案:A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答案A。
1.当今,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是()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长B.跨国公司的出现C.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D.国际分工合作的加强2.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一趋势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B.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C.加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D.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3.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不包括()A.科学技术B.国际贸易C.跨国公司D.战争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是()A.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B.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稳定C.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赶上发达国家D.区域集团化趋势消失1.【答案】C【解析】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答案C。
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

●沈 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 [内容提要] 本文循着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以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都市区的管制策略为例,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六种基本管制模式。
论述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问题以及整合发展现状,借鉴美国都市区的管制经验,提出长三角都市区的区域管制基本策略。
[关键词] 美国大都市区 长三角 区域管制 管制模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区域和城市的作用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从工业革命以来,先后经历了城市革命(18、19世纪)、大都市区革命(以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大规模的郊区化拓展为主体),到20世纪90年代则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区域革命时代①。
同时,城市也经历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历程。
区域和城市被看作是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国家竞争的主要场所单元、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走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迫切需要诸多功能性的城市网络去支配其空间经济运行和增长,不同程度、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城市联盟”或“区域联盟”全面崛起。
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发改委启动“长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作为试点,标志着“长三角洲都市区”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城市区域”。
协调并管制好大都市区域成为实施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与核心任务。
因此,总结美国的大都市区的管制模式,对于我国目前基于行 收稿日期:2005108118 作者简介: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221116。
政区域的城市管理、缺乏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的区域管制模式借鉴意义十分明显,尤其是对于已经作为“国家发展增长极核”的跨越沪、苏、浙的长三角洲大都市区的来说,更为重要。
美国的大都市区管制的基本模式1.管制思潮与美国大都市区管制发展历程管制(G overnance),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可以说它和“政府”一样古老,原意是治理的方式、引导或领导的行为,后被政府(G overnment)取代而停止使用。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
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
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
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主权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
Global-Region: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现象

2 城市、城市密集区和 Go a- e i l lR go b n
纵 观 历 史 ,人 类 聚 落 一 直 处 于 演 进 的 过 程
【 者简介】 作
李 红 卫 .男 . 同 济 大 学 建 筑
【 关键词 】 G bIPg n Ia , i ;全球 化 ;珠 江三 角洲 o -, o e
GL B - O AL REGI ON: A NEW URBAN・ REGI N O P HENOMENON I THECONTE O队 L N ×TOFGL . I TON ZA I
p e o n n wh r a a dr lt e y l t t n i n h n me o , e e sp i a i l t e at t e v il e o
t h ut e o he er g on .Th spa e s f — O t e f ur ft s e i s i p rput or w ad h on e “ o lRe o , l ng t t r t e c c pt of Gl ba— gi n” ho di ha “ lb — gi ”s ul ec m et ed v l pmen — G o a Re on ho db o e e o l h t di
惜监旧 加 虽 霈蓐 j 世界上的 Goa R g n 一 l l e i 进行实证分析 .对我 国的 I b- o 中图分类号】 T U9 84 珠 江 三 角 洲 发 展 进 行 了展 望 。 【 献标 识码】 A 文
t x f l b l ai n Re e c e s i l o u e n e t o ai t . s a h r ny f c s d o og z o r ma
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及应对措施

宏观经济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及应对措施王怡靓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加快国际分工,提升了经济效率,但也引起了贫富两极分化、环境破坏等问题。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改变了其曾力导的自由贸易原则,并利用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地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
我国发展得益于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要坚持改革开发、创新驱动和包容普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球经济向互利共赢的模式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措施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021-02经济全球化以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实现了商品、资本、技术、服务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的自由流动和全球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替出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新形势,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世界各国资金、技术、商品及人员的自由流动和相互开放,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经济全球化提高了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全球分配和流动,促进了全球生产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了生产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化的配置和组合,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强了世界经济活力,提升了全球经济效益[1]。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促进了先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提升了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的专业化合作与分工,促进了全球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全球社会化大生产的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必需的资金,引发了各国经济制度创新,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城市规划2004 Vol.19, No.3
1
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in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张京祥
不同于对城市的感知,区域是一个地域弹性很大的空间概念,它泛指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基于其上的社会经济联系,使得有关地区得以相互结合并同时具备相当程度的依赖关系。因此,它既可以指一个国家之内的若干具体地域的结合,也可以指代超越主权国家的某些空间层次,全球化使区域空间层次的弹性变得更大(Newman,1996)。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我们大致可以认为从工业革命以来,先后经历了城市革命(18、19世纪)、大都市区革命(以1950年代~1970年代欧美国家大规模的郊区化拓展为主体),到1990年代则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区域革命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全球化既包含了空间分裂化的倾向,也同时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全球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用诸多功能性的城市网络(而不再是单一的城市或都市区)去支配其空间积累的过程,因此各种区域性层次的制度与空间架构,就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从区域主义的渐渐发展直至今天的区域革命,是有着其深刻的政治与经济背景的。二战以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持和平作为未来世界的首要问题,并认为地区性组织能够求得世界秩序,更好地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从而确立了各种地区性组织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合法性,为随后的区域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对于区域主义(Regionalism)的理解是:在具体区域的基础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团体或组织的结构化。1960年代伴随着非殖民化运动,区域主义掀起了第一次全球性高潮。而在冷战时期,区域主义也被用作建立两个军事集团和两个社会体系的理论依据之一。1990年代以后,伴随者冷战体系的解体和愈渐加深的经济全球化影响,在西方国家,区域研究、区域复兴等被重新理解与重视,并成为众多学科的中心议题,区域不仅被看作是参与当今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单元与组织单元,也被理解为推动全球化的基本动作者:张京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博士。goldfly1973@hotmail.com力,从而兴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区域主义浪潮。事实上,区域发展与规划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主导层面的问题,在这种整体背景转变中,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区域政策与管治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
1 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源于贸易分工理论的深化,加之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创新,都促使国际间联系更加紧密并进一步细化分工,所有这些都催生着国家、区域、城市间各种合作的深化。有人将全球化与区域化比作一对孪生体,全球化在世界的盛行同时也伴生着区域一体化的衍生。在非均衡、非对称的世界环境中,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同时由于全球贸易一体化不可能短期内实现,区域一体化就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和地方增强竞争力的必由手段。但是人们已经注意到,全球化时代的区域一体化早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区间联合,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等跨国的区域经济与政治联盟在空间地域上的叠加,使得区域一体化的形式与内容愈加丰富。欧盟当之无愧地是当今区域一体化的杰出代表和重要推动力量。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陷入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困难之中,各国认识到任何单个国家都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恢复经济和政治影响,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欧洲与各国的复兴与繁荣。经过艰难的努力,欧盟终于在1990年代实现了经济与政治的初步一体化,在国际事务中作为一个实体,其政治和经济影响远远超越了单个国家。作为依靠区域主义思维建立起来的跨国组织,继续在各个层面全面推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毫无疑问是欧盟的核心使命。欧盟的发展轨迹代表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发展的一种模式和方向,其影响波及到国家内部及国际间区域发展与张京祥2国外城市规划2004 Vol.19, No.3
规划的各个方面。今天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中试图孤立发展都将是前景渺茫的,只有通过区域整体优势的结合和协作型的竞争,才能保证它们未来立于不败之地。从全球化发展的态势看,目前各种区域性的合作方式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欧盟模式: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的发展水平和制度相近,着重通过产业的水平分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区域内各成员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围绕某些核心国或核心城市形成区域性市场体系,并形成一定排他性的贸易区域;雁行模式:区域内有明显的强势核心,以其为领头形成以垂直分工为主的产业联系;增长三角模式:利用毗邻地区或城市间的明显互补性,形成跨地域的经济合作区。2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在全球竞争时代,区域的角色与作用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挑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政府重塑等角色转型和将管治权力向区域转移的战略,这包括国家权力的下放和城市间通过联盟方式将某些权力上交(例如各种大都市区、区域性组织的兴起),以形成新的制度竞争优势,进一步突出了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Donald,1999)。区域被看作是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种以生产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发展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就是目前西方盛行的“新区域主义”(苗长虹,2002)。如果将二战后的区域发展归结为旧区域主义观念的主导,那么这种所谓的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则出现于1980年代末期。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看,这时候国家、地区之间的多边自由化更加完全,而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也已摈弃封闭、反市场的做法,尽量融入到多边贸易体系之中,原东欧国家与中国是最典型的代表。虽然关于新区域主义的特征还在争论之中,但是宏观发展背景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区域发展的方式与政策之中。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先后奉行过重视政府作用的凯恩斯主义和鼓吹市场至上的自由主义,但是进入1990年代以后都遇到了极大的挫折,导致了“第三条道路”等的兴起。与已有的发展政策相比,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不可或缺的价值并认为其应该成为现代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鼓励区域内基于多元主体互动、激发内生发展潜力的各种长期政策与行动;各种区域政策的关键在于增强“合作网络”的集体认识、行动与反应能力,强调经济与社会行为的区域化特征;改进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制度基础,培育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等等。与旧区域主义相比,新区域主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狭隘的安全和经济目标,它所关注的内容和要求实现的目标不断增加,空间效益集约、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和文化网络交流与平衡等,都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强调区域发展与规划中的社会多极化,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互动。如果说旧区域主义过于强调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和对外的封闭性,新区域主义则是以“开放”为特征的,不只是在区域内部开放,也鼓励向其他地区开放,因此这种区域内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网络化环境是相容的。与旧区域主义具体、单一的目标相比,新区域主义是一个综合、多元的进程,它既包括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同时也包括环境、社会保障政策、安全和民主等方面,即在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安全和文化的趋同。旧区域主义过于重视边界、政府的作用,而新区域主义特别强调非政府组织(NGOs)应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欧洲学者认为,新区域主义的出现体现了“新世界秩序观”,也与和平、发展、生态可持续等当代全球性命题密不可分。新区域主义是目前影响西方区域发展与规划的主流思想,甚至被用来作为解决某些国际问题的基本框架,例如为了稳定巴尔干地区的局势,欧洲国家1999年签署了《东南欧稳定公约》,被认为是新区域主义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重要尝试。
3 转型中的区域规划及重点在上述背景下,国家、城市的竞争力都越来越有赖于区域的竞争力,区域规划成为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一种积极和重要措施。19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国家兴起了新一轮区域规划的高潮。欧盟15国为了促进持续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共同实现区域与城市空间的集约发展,1993年开始了“欧洲空间展望(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的跨国规划。欧盟希望通过各种区域性规划,使得各个城市、国家由单一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策略性的联盟。欧洲21世纪议程、阿姆斯特丹条约、欧盟人居会议(1996)等,无一不强调维护区域意识,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规划上的管理与合作,并成立了欧洲城际联盟(Eurocities)、欧洲大都市联盟(Metrex)、欧盟发展实施计划署(IDO)等区域组织,担负起为整合欧盟区域政策而努力的重要使命。因此可以说,全球化时代的区域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区域内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更具有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空间形态以外的内容,即区域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成为参与全球性竞争的一种战略手段。在全球化环境中全面提高国家、区域与城市的竞争力,是新时期区域规划的核心目标。1992年通过的大巴黎地区规划,总面积12 072平方公里涉及7个省,规划认为协同巴黎盆地整体合力的大巴黎地区,将成为欧洲以至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区域。1998年国外城市规划2004 Vol.19, No.3
3
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日本的五全综规划(Grand Design for the 21st Century),完全是着眼于世界经济一体化,通过重新审视国家的定位及各地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来谋划未来50年日本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战略。规划提出推进地区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建立和改进有利于国际交往的基础设施和政治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打破行政界线,形成全国性的跨区域合作走廊;形成国际交流圈,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使每个地区都能在国际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等等。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个网络性世界和瞬息多变的发展环境,多极化是新时期发达国家区域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区域规划鼓励通过建立多极化的城市体系,特别是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来应对单极化所带来的区域发展二元落差等负面影响。近年来,大伦敦的发展战略规划(Draft Spatial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Greater London, 2002)、大巴黎规划(1992)、兰斯塔德规划(将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城市群作为整合体参与欧洲与世界事务)、柏林/勃兰登堡统一规划,以及1996年公布的第三次纽约区域规划等,都强调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加强整体联系,实现共同繁荣、社会公平与环境改良的目标。在区域规划及其随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数的激励、调整、金融和财政手段,被用于抑制过度的社会与空间不平衡的出现。例如由于地形原因和长期经济政策的影响,日本战后形成了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单轴型空间发展态势,造成了国内不同区域间发展的巨大落差。因此,平衡地区经济布局就成为五全综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该规划中,基本理念是要改变目前的单极、单轴结构,建立一个多轴网络(东北带、日本海沿岸带、新太平洋沿岸带、西部带)并实施相关的政策。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和适宜的人居环境,依然是现代区域规划的终极目标之一。在日本的五全综规划中就提出了创立“居民为之自豪”的区域,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基础设施,保障老年群体生活稳定,建立安全和舒适的家园;享受并保护自然,重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一个以自然物质循环为基础的国土结构。对于这一点文章不再赘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全球竞争时代的区域规划对“可持续”的理解,除了大家业已熟悉的生态、产业与社会可持续之外,还特别强调培育区域的自我成长尤其是持续的创新能力,以形成强劲的区域创新系统(RIS)。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系统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提高区域集团经济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全球化时代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关键内容。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地区是出现最早也最著名的区域创新系统,欧盟对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会议也已举行了5届。北欧环波罗的海地区创新系统,德国亚琛、荷兰南里姆勃格及比利时列格省之间的跨国创新网络,莱茵——阿尔卑斯地区及英格兰东北部等等都是重要的区域创新系统。这些地区往往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区域,有关的区域规划中,都着重对其持续创新所需的空间与政策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与以上相对应的是,欧美特别是西欧国家区域规划中对重振经济衰退地区活力的巨大努力。与许多城市的复兴一样,区域复兴也是当前发达国家区域规划中的重要议题之一。鲁尔区是德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二战以后,以煤、钢铁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显弊端,区域经济陷于结构性老化的危机之中。为摆脱危机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1960年代以来鲁尔区就开展了全面的区域规划整治工作。通过持续、不间断和务实的区域规划,鲁尔区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创新,以新技术革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全面更新和提升,成为老工业区持续发展的典范和德国区域整治中最成功的实例。鲁尔区区域规划的核心就是开展区域全面整治和更新,改变原有的单一经济结构,使区域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以重塑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为重整衰退的经济,英国政府于2000年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重点努力推进传统产业区域的再发展。利物浦地区、格拉斯哥等传统产业地区等都成功地实现了区域发展转型,特别是格拉斯哥——爱丁堡高速公路地带,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带,吸引了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跨国公司达15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