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湖北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北的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该省的GDP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
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该省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为主要支柱,三者协调发展。
制造业在湖北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以汽车、电子设备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为主要产业。
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湖北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旅游、金融和物流等领域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湖北省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开放。
近年来,该省不断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创新创业。
特别是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外资吸引方面,湖北省迅速行动,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投资。
此举不仅促进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此外,湖北省还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对绿色经济的重视,湖北省加大了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工作。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然而,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湖北省在物流和交通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对湖北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湖北省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挑战并持续实现经济增长。
总体来说,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态势。
随着深化改革和开放,该省将继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为湖北的长期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抢抓机遇促进湖北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1 1 — 1月, 湖北 省规模 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2 4 .亿元 , 5 46 增长 2 .%; 35 实现 主营业 务收入 8 0 . 48 4亿元 , 增长 3 . 实 01 %; 现 利润 5 76 7 . 亿元 , 增长 6 . 税金 52 42 %; 1. 7亿元 , 增长 3 . 03 %;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 45提高 2 .。 0 ., 5 有以下主要特点 。 3 一是工
济又好又快发 展 , 为湖北 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主要预期 目 标是 :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 实现 利润增 规模 6, 增加 值 能 耗下 降 斗5 . %。为 了 实现 这 一 目标 , 们将 重 点 我
抓 好 以下 工作 。
1 加 强 经 济运 行 监 测 分 析 。 进 一 步 完 善湖 北 省 经 济 运行 、
是 : 入贯彻党 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 代会精神 , 深 认真落实湖 北省经济工作会议和湖北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 ,
坚定不移 地推进“ 工业兴省” 战略 ,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紧
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加强运 行调节 , 推进技术进步 , 抓
好节能减排 , 大县域经济 , 壮 实施成长 工程 , 力推进 工业经 奋
业结构改善 。“ 干亿元产业 ” 加快发展 , 20 年汽车产 业过 在 06
干亿的基础上 , 又增加 了石化 、 钢铁两个 干亿元产业。工业内 部结构得到调整 ,— 1 月 , 1 1 轻工业增加值增长 2 . 快于 重 8 %, 2 工业 65 .1
业和年内关停的 18 五小企业”实际新增 12 家)1 1 家“ , 73 ; — 长 1%, 5 产销 率 9 %, 损 企业 亏损 额 下 降 5 万 元工 业 7 亏 %,
武汉2023经济报告

武汉2023经济报告引言武汉是中国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武汉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武汉市2023年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1. 经济总体情况1.1 GDP增速根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武汉市的GDP增速预计将达到6.5%。
这一增速相比于去年的5.8%有了明显提升,显示出武汉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产业结构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武汉市经济的三大支柱。
制造业方面,武汉市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钢铁等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服务业方面,金融、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市已经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2.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2.1 城市建设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特别是在2023年,武汉市启动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和改造项目,包括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武汉市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2023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武汉市加大了对地铁、高速公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了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 人才引进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武汉市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2023年,武汉市吸引了大批本地和国际优秀人才,特别是在高科技和创新创业领域。
这些优秀人才的涌入进一步推动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作为内陆城市,武汉市也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2023年,武汉市的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2000亿美元。
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是武汉市的主要出口商品。
同时,武汉市也加大了对外贸易伙伴的拓展,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发展现状目录第一节、湖北省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1)1.1湖北省经济发展概况 (1)1.2湖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情况 (2)1.3湖北省经济在中部六省中的地位分析 (4)第二节、重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6)2.1湖北省工业整体情况 (6)2.1.1工业利润逐月好转 (6)2.1.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 (7)2.2重点行业情况 (7)2.2.1电力行业利润增加 (7)2.2.2汽车行业产销稳步增长 (8)2.2.3冶金行业效益有所改观 (10)2.2.4房地产形势有所好转 (10)2.2.5交通运输行业建设提速 (11)2.2.6电子(设备制造)行业提速明显 (12)2.2.7轻纺行业利税快速增长 (12)2.2.8石油加工行业扭亏为盈,化工行业利润减少 (12)第三节、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13)3.1总体发展概况情况 (13)3.2制造业二级子行业结构特点 (14)3.3应收账款及库存情况 (15)3.4用电情况 (15)第四节、明年信用业务投向思路和建议 (16)4.1总体思路 (16)4.2主要行业及业务投向建议 (16)4.2.1电力行业 (16)4.2.2公路交通行业 (17)4.2.3铁路行业 (17)4.2.4钢铁行业 (17)4.2.5汽车行业 (18)4.2.6光电子行业 (18)4.2.7房地产行业 (18)4.2.8政府信用项目 (19)4.2.9其他行业 (19)插图清单图1.1湖北省GDP变动趋势图 (1)图1.2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变动趋势图 (2)图1.3湖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分布图 (2)图1.4湖北省主要城市经济指标对比分析图 (4)图1.5湖北省在中部六省经济实力对比分析图 (5)图2.1工业利润增长变动趋势图 (6)图2.2工业不同分类收入、利润对比图 (7)图2.3汽车产业产量变动图 (9)图2.4房地产成交量及价格变动趋势图 (11)图3.1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变动趋势图 (13)图3.2装备制造业收入、利润变动趋势图 (14)图3.3湖北省全社会及工业用电变动趋势图 (15)表格清单表1.1湖北省各州市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3)表1.2中部六省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4)表2.1湖北省主要火电企业分布一览表 (7)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行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第一节、湖北省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1.1湖北省经济发展概况来自湖北省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省GDP总量为8656.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3.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速度为12.5%,较去年同期下降 1.7个百分点,但较今年一季度10.2%的增速提高了2.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11.3%的增速提高了1.2个百分点,我省GDP总体呈现逐季回升的态势,变动趋势如下:图1.1湖北省GDP变动趋势图从三次产业增速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83.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8.0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773.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25.84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359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9.5亿元,增长11.7%。
武汉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武汉的经济发展趋势如何武汉,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那么,武汉的经济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汉拥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
在近代,它就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武汉的“光谷”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光通信产业基地,拥有众多的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
这不仅提升了武汉在国内的科技地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交通方面,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网络发达,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流支持。
这种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促进贸易往来,进一步推动了武汉经济的增长。
武汉的服务业也在蓬勃发展。
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发展迅速。
众多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武汉的电商产业也日益壮大,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汉创业就业。
人才的聚集为武汉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武汉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可能会出现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和人员失业的问题。
另外,与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武汉在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武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汉投资;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展望未来,武汉的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作总结_运行人员工作总结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工作总结_运行人员工作总结一、我区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一、一季度大型企业生产情况。
XX,**区大型企业计划完成工业总产值45.38亿元,比XX增长22%;大型企业增加值计划13.2亿元,比XX增长20%。
1-3月,全区大型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同比增长30.26%,一季度完成全年任务23.2%;预计年增加值3.06亿元。
2、1-2月规模企业效益情况。
元至2月,全区规模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31.32%;实现利税总额2264万元,同比增长13.41%;完成利润总额1391万元,同比增长20.46%;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61万元,同比下降0.19%。
3、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
10家产值超过1亿元的骨干企业产值约占全区大型企业总产值的46%。
据一季度运行情况,十大骨干企业预计完成产值3.7亿元,增长26.3%。
十大骨干企业中,除通威饲料外,一季度产值(预计)同比下降20.16%,其他企业一季度产值(预计)增长22%以上,双饲料增速有望超过350%,而金力建材的增长预计将超过100%二、我区一季度工业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区实体经济的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区围绕保持增长、调整结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真金白银扶企业,携手同心保增长。
区政府出台了XX年一号文件,对企业的发展给予实质性的帮扶,金额达一千万元。
在不久前的全区三级干部会上,从支持企业信贷、贴息、技改、品牌建设、节能减排、技术培训、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对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给予倾力扶持,政府已兑现首批扶持资金346万元。
2、全面落实任务和职责。
召开区域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迅速传达省、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分解XX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层层落实,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对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加强服务企业建设,加强市场开发提出了具体要求。
3、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
在去年成功同市商行合作的基础上,召开银企对接会,加强了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信用联社及担保机构的合作;深化“1+1+1,赢动力”合作项目,与市商行签了XX年度合作协议,从扩大贷款总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扩大支持范围、增加单笔贷款额度、简化审批手续等方面入手,加大了合作力度,目前实质性的运作已经开始。
2012年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1 、 总量规模 持续扩张 , 生产增速 高于全 国。1 —1 2月 , 全省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 3 万亿元 , 达3 1 8 8 2 亿元 ,增长 1 8 . 3 %, 增速位居全国第 5 、 中部 第 1 位, 总量超越上海 、 四川 、 福
建, 在全国位次 由第 1 1 位跃升至第 8位 ; 完成 增加值 9 5 5 2 . 4亿 元, 占全省 G DP比重达 4 2 . 9 %。单 月增加值规模持续扩 大 , 6月 份超过 8 0 0亿元 , 1 1月份突破 9 0 0 亿元, 1 2月份再创 1 0 0 8 亿 元 新高 。工业增速 仍处 于较 陕的增长区间 , 一季 度增长 1 7 . 3 %, 二
续稳定在高位 , 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 象。 二、主 要 行 业 运行 情 况
3 、 企业效益逐渐好转 , 利润增速 持续 回升 。1 —1 2月 , 全省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收入 3 1 3 7 3亿元 、 禾 闰1 6 0 2 . 9 亿元 、 税金 1 4 0 2 . 2亿元 , 分别增长 1 7 . 5 %、 1 0 . 6 %、 1 8 . 9 %, 高于全 国增 幅 6 . 5 、
食品制造 、 饮料制造 、 医药 等行 业回升 1 0 个 百分点 以上 。企业 亏损状况持续好转 , 1 2 月末全省 工业 企业亏损面 9 . 8 %,低于全 国2 _ 2 个 百分 点 ; 亏 损企业亏损额 上升 1 6 . 4 % , 升幅较上 半年回
落4 1 . 1 个百分点 。
一
增长 1 9 %, 占全省 工业 比重达 2 8 . 3 % 。 民营工业 产值增长 2 4 . 6 % ,
高于全省工业 产值增速 6 . 3 个 百分 点。汽车 、 钢铁 、 电子信 息等 支柱产业实力进一步提 升 , 食品( 含烟 草 ) 产业 突破 5 0 0 0亿元 ,
湖北省产业结构概况

湖北水果资源丰富,全省果树栽培面积40万公顷,总产量350万吨,畅销全国各地。湖北三峡库区是中国柑桔主产区之一,其宽皮柑桔、纽荷尔脐橙是享誉中外的优质产品。
湖北省产业结构概况
一、工业
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
湖北纺织工业到2010年底,实现化纤及化纤原料产能50万吨;棉纺锭1000万锭,其中先进纺纱设备750万锭;布机超过10万台,其中各类无梭布机4万台;中高档染整面料能力6亿米;针、棉制品折用纱量8万吨;服装生产能力25亿件/套。且全行业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达到60 %以上。同时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利税50亿元。
(六)纺织产业
湖北纺织工业是湖北省传统支柱产业,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现已形成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染整、针织、色织、丝绸、化纤、服装、鞋帽、纺机纺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湖北纺织工业产纺纱能力达到633万枚纱锭,织布能力达到6.63万台布机,服装能力达到15亿件(套)。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32.52亿元,纱、布、服装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81.78 万吨、18.69亿米、1.71亿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内容提要】湖北是工业大省。
工业既是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战场。
作为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我省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当前,湖北工业虽取得了长足进步,拥有了完备的基础,但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仍面临着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的双重任务。
下一步,我省应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提供首要支撑。
一、湖北工业经济处于“扩能增效提质”的加速扩张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注重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着力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全省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推进。
2012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7年的8996家增加到11230家,资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达到9552.35亿元,是2007年2.92倍,年均增速达到20.0%,快于生产总值增速6.6个百分点。
目前湖北已形成了基础雄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和生产能力跨入全国前列,处于中部领先。
(一)市场主体成长较好截止2012年底,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1230家,较2007年增加2234家,年均增加447家。
从所有制类型看,私营企业发展迅速。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人控股企业达9117家,占全部企业的80.4%,三资企业541家,占到4.8%。
从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成长良好。
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有322家,占2.9%;中型企业有1333家,占11.9%;小型企业有7439家,占66.2%;微型企业有2136家,占19.0%。
(二)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在市场主体快速成长的带动下,湖北工业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张迅速。
2012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25720.50亿元,是2007年的2倍多,资产规模5年间年均增长达16.2%;企业户均资产达2.27亿元,较2007年增加0.93亿元。
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占到全国工业资产总规模的3.45%,较2007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1位,在中部仅落后于河南,居第2位。
(三)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省一批优势和特色产业渐成规模。
汽车、农副产品加工、化工、钢铁、电力、建材、纺织、通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等10大行业跨入“千亿元行业”。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钢材、水泥、汽车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2012年,湖北钢材产量3558.42万吨,是2007年1.9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3.73%,居全国第7位;发电量2204.09亿千瓦时,是2007年的1.4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4.46%,居全国第9位;水泥产量10255.53万吨,是2007年的1.8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4.64%,居全国第10位;汽车154.81万辆,是2007年的2.0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8.03%,居全国第7位。
(四)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较2007年增长147.4%,年均增长19.9%;利润总量占全国总额比重达2.88%,较2007年提升0.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中部第2位。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14.03%,较2007年提高2.9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率为5.48%,较2007年降低2.3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9.8%,较2007年降低7.0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24711元/人·年,是2007年的1.99倍。
(五)贡献作用不断增强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拉动”效应日益凸显。
2012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到42.9%,较2007年提升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7%,拉动经济增长4.26个百分点。
同时,工业经济对我省就业增长带动作用不断提升。
2012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年度平均从业人员达294.18万人,较2007年增长93.82万人。
(六)产业结构持续改善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全省工业结构持续改善。
一是轻重工业比重更趋协调。
2012年全省轻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4.6%,较2007年提高5.1个百分点。
二是高耗能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2012年六大高耗能产业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1.0%,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702.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28.3%,较2007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湖北工业经济存量大而不强经过快速的发展,我省工业经济存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但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来看依然是大而不强。
(一)总体规模仍显不足2012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72.82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居9位,处于中上游水平,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2012年我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江苏的26%、广东的34%、浙江的55%。
在中部湖北虽有优势,但面对邻省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优势也在不断缩小。
2012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仅比安徽多12.4%,较2007年缩小6.9个百分点;比江西虽多40.9%,但较2007年也缩小了9.6个百分点。
(二)市场主体发展不够2012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虽达11230家,居全国第12位,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相距甚远,其数量不及江苏(43810家)、广东(38544家)的三成。
与中部省份相比,我省企业总数也低于河南(18766家)、安徽(12970家)、湖南(12949家),仅居第4位。
(三)整体盈利水平不高由于单位成本居高不下,我省工业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偏低。
2012年我省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达85.4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5元。
41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的成本高于全国同行业水平。
钢铁、化工、农副食品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成本分别高于全国同行业4.99元、1.55元、1.27元、0.63元。
受此影响,我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5.1%,低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
41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的利润率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
钢铁、水泥、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纺织行业等重点行业利润率分别低于全国同行业0.9个、1.4个、1.4个、1.3个、1.4个百分点。
(四)产业分布结构不优近年来,湖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现有的存量结构来看,其中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是过于依赖重化工、高耗能行业,轻工业发展不足。
2012年,全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65.4%,高于轻工业30.8个百分点。
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31.0%,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
在实现增加值前10大工业行业中高耗能行业占据了4席。
二是过于依赖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小微型企业发展不足。
2012年全省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9.7%,高于全国41.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数量虽占到全部企业数量的85.4%,但增加值占比仅为41.2%。
全省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部企业数量的49.5%,但实现增加值占比仅为27.7%,低于全国2.1个百分点。
三是过于依赖“一主两副”,中小城市发展不足。
我省区域之间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一主两副”三个城市的企业总数接近全省的四成,达37.0%;其中,武汉市的企业数更是接近两成,达16.8%。
而从实现增加值情况看,“一主两副”三个城市占比超过五成,达54.9%,武汉市占比接近三成,达28.4%。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湖北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创新水平却远低于沿海省市,自主创新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尚未形成。
2012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5.8 %,不仅远低于沿海发达省市,也低于中部地区的湖南13个百分点、河南2.7个百分点。
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仅1成,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例仅1:0.27(日本、韩国达到1:8),而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均达到0.5以上。
全省工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不多,在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也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六)龙头企业竞争力弱龙头企业竞争弱是湖北工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从2012年我省总产值前20强企业来看,其发展速度普遍偏慢,盈利水平低于全省平均,对我省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
一是规模大但速度慢。
2012年我省前20强企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其中,产值在100至200亿元之间的有6家,200至500亿元之间的有11家,500亿元以上的有3家。
从总量来说,20强企业的产值规模还较为可观,但从速度来看,其增长水平却较为缓慢。
全省前20强企业产值增长率仅为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仅为4.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率仅为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
二是占比大但贡献小。
2012年全省前20强企业实现总产值6641.58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达20.8%,但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94.30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达24.8%,但对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贡献率仅为6.4%;实现利润351.32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达21.9%,但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仅为2.5%。
表1 2012年湖北工业前20强企业生产效益情况三是地位高但盈利能力低。
我省前20强企业中主营汽车制造业的4个,钢铁行业的4个,化工行业的3个,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的3个,农产品加工业的2个,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2个,有色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各1个。
单从规模来看,这些20强企业在我省重点打造的“千亿产业”中处于领军地位,其中流砥柱作用不言而喻。
但与其重要地位不相符的是,其盈利能力却远低于行业平均。
4家钢铁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3家化工企业仅为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2家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仅为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1家有色企业仅为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表2 2012年湖北工业前20强企业总体情况三、湖北工业经济增量快而不优经济学上,存量是指系统在某一时点时的所保有的数量;增量则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系统中保有数量的变化。
一方面,增量源于存量。
存量是增量的基础,增量的规模和水平受制于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