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考纲2、考情回顾3、考向预测(二)教学过程1.识记层级在教学学案中展示必背答题术语(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理解层级(1)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两种表达方式:在理解时遵循教材结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方式;在表达原理与方法论时遵循第二种方式。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相通问题。

(4)易混易错点判断(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不可改变。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联系。

(5)人们可以建立新联系,规律也是一种联系,所以人们也可以建立新规律。

(6)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所以部分统率着整体。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8)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9)只要着眼于整体性就一定会达到系统优化的理想效果。

3.应用层级(1)点明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个高频考点,各地高考命题年年都有考查。

试题既有客观试题,也有主观试题,试题考查往往通过选择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三、【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四、【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第一小组: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一、唯物辩证法考点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⑴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⑵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⑵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42.联系的普遍性⑴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⑶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误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考点43.联系的客观性⑴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关系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doc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doc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目标(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学习发展观、矛盾观打下基础,在整本教材中,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组: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说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例子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
第二组:
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组:
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要从理论上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不难,难在实际运用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开场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材料分析: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4、牵一发而动全身
5、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内容;3.理解联系观在实践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内容;2.联系观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演示;2.小组讨论;3.课堂练习。

四、教学内容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回顾在上一课中,我们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辩证法为核心,与唯心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包括辩证思维方法、阶级斗争观、实践性和历史观。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1 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观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这种环境和条件的联系作用,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

2.2 联系观的基本要点联系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的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辩证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3. 联系观的实践应用3.1 实践是联系的来源联系观认为实践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反映和实践的辩证过程。

3.2 实践是联系的展示通过实践,事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展示。

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得以暴露和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3.3 实践是联系的实现实践活动的进行,实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是连接认识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1 开展辩证思维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联系的含义•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2、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学会用联系的原理分析社会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二、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三、教学难点• 联系的客观性与有条件性四、教学过程(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探究活动1】课本第54页●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的原因3、联系的客观性的要求【探究活动2】课本第55页●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的多样性2、把握联系多样性的意义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探究活动3】课本第56页(上)●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活动4】课本第56页(下)●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四、教后感第二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理解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剖析生活实例,理解系统优化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三、教学难点•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四、教学过程(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区别2、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探究活动1】课本第57页(上)●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之的画?●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活动2】课本第57页(下)●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探究活动3】课本第58页●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

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部分影响整体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家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选A。

材料中虽然受灾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参加会议的国家不是包括受灾国的整体,因此B项不能选。

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探究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

故应选B。

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答案:B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进而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2)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课堂练习: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①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④是主观臆造联系,应排除,故选A。

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探究: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必将受到惩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同时也承认联系具有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环境,而且还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库。

人们一旦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成为自然的朋友。

◇课堂练习: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C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错误,C项点明了题干主旨,故应选C项。

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

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

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答案:C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