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中国古代化学史
高中化学学史归纳整理版

高中化学学史归纳整理版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
在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了物质是由无数微小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理论,这被认为是原子理论的雏形。
古罗马时期的化学主要是研究金属的提炼和合金的制备,这为后来研究金属反应和金属离子提供了基础。
而古中国的化学则注重于药物和爆炸物的制备。
《周髀算经》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数学和化学著作,其中涉及到了锻炼合金、调和药剂等实验。
二、近代化学的发展近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安托万·拉瓦锡提出了反应比例定律和氧的概念,这是化学定量分析方法的重要基础。
而还有其他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如达尔顿、贝尔塔隆、阿沙尔·博嘉顿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他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质量。
这一理论进一步巩固了原子学说的地位。
接下来,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电化学的发展也为化学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20世纪初,化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玻尔提出了氢原子结构的理论,标志着原子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除此之外,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希尔伯特的基本原理也为原子结构提供了深刻理论基础。
这些发现和理论的推动,使得化学从实验为主向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化学的发展现代化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个分支领域。
这些分支不断推动着化学的发展。
分析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来确定物质的组成以及测量物质性质。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这是化学中最广泛的分支领域之一,也是药物研究和生物化学的基础。
无机化学主要研究无机化合物、无机元素和无机反应。
无机化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无机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还在材料科学、能源和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物理化学是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领域,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热力学和量子化学等方面。
化学史PPT课件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总结词
化学在药物和医疗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人类健康水平。
详细描述
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技术等方法,人们开发出了许多新药和治疗方法,如抗生素、疫苗和靶向治疗等,有效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问题。
总结词:近代化学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这一时期科学家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反应,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化学理论。
02
化学的发展历程
Chapter
拉瓦锡的革命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他通过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确立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拉瓦锡通过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同时,他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氧化的过程,这一理论取代了燃素说,成为现代化学的基石。
化学键理论的建立是化学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它解释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本质,为化学反应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结词
化学键理论认为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的形成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和能量转移所引起的。这一理论为化学反应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得人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为新材料的开发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原子理论的发展是化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解释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为化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结词
原子理论认为物质是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不能被创造、消失或改变。这一理论为化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得人们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认知更加深入。
中国古代化学

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化学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
中国古代化学也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其发展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中国是“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化学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主要的化学成就中国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明了精美的陶瓷技术中国早在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原始的制陶术,成为世界上最早能够制陶的国家之一。
在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在今河南地区就出现了具有红、黑图饰的“彩陶”制品,反映了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制陶技术和社会文化水平,形成了著名的“彩陶文化”。
尧时代的朝代名就叫陶唐时代,充分反映了尧时代属于上古时代陶器时代。
在约四千五百年前,中国在不断改进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开始用较纯净和精细的瓷土取代粗糙的陶土为原料,制胎和挂釉,并以较高温度进行煅烧制出了世界最早的原始瓷器。
到了汉代,由于烧瓷技术不断改进,中国已能造出精细的青瓷。
以后,再经晋、唐、两宋到明,历代名窑已能制出极其精美的瓷器,并远销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盛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瓷”几乎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
2.掌握了超群的冶金技术(1)青铜冶炼。
中国开始冶炼青铜的时期记载说是晚于西方,但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冶炼铜器的水平远高于西方。
例如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国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制出了造型复杂、精巧、庄重、雄伟的青铜器,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和成熟的技术,为世界其它地区所不及。
特别是在战国至汉代成书的《考工记》中,还提出了以六种不同的铜锡配比冶炼不同性能的青铜的“六齐”规则,成为世界上最早总结青铜冶炼规律的国家,反映了当时超群的冶炼水平。
(2)铸铁冶炼。
中国冶炼块铁技术也很早,冶炼铸铁的技术却比欧洲早2000年。
中国铸铁的发明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而欧洲则迟至公元后的15世纪。
由于铸铁的性能远高于块铁,所以真正的铁器时代是从铸铁诞生后开始的。
中国古代化学

金属冶炼
▪ 青铜是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的合金,以铜为主, 颜色呈青,故名青铜.作为合金,熔点比纯铜(红铜)低 ,硬度比纯铜高,有较好的铸造性.使青铜具有广泛 的适应性,发展很快.
▪ 黄铜是铜锌合金.古代也称“tou石”.宋朝《外丹本 草》中说:“用铜一斤,炉甘石(碳酸锌矿石)一斤,炼 之即成 tou石一斤半.”
▪ 白铜是铜镍合金.北宋、元朝、明朝的一些史书均 有记载.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水法炼铜”,利用的铁是天空中落下来的陨铁.从铁 矿石中将铁冶炼出来的技术的发明----冶铁技术,标志着 冶金史上新阶段的来临.
▪ 早期的冶铁技术,大多采用“固体还原法”.缺点是炼出的 铁粗糙,状若海绵,没有明显金属特征,后经实践摸索发现, 将炼的铁块反复加热,压延锤打,才能使它柔韧不脆.人们 还发现再将红热的锻铁猛淬入冷水,会变成坚韧的好铁. 这种好铁的性能凌驾于青铜之上,当人们能广泛用这种 铁制造工具时,青铜工具才逐渐被取代.
▪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渗碳成 钢的经验.钢、生铁、熟铁的主要成分都是铁,它们之间 的区别主要在于含碳量的不同.
本草学对化学的贡献
▪ 《本草纲目》中把无机药物按照当时化学知识将其分为 六类:水、土、金、玉、石、卤六类.
▪ 本草学著作里记载着许多矿物化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 民采矿、冶炼方面的宝贵经验的间接记录.
▪ 本草学著作里还对金属与非金属单质也有一定的认识, 对金的化学稳定性等、硫碳等非金属也有记载.石硫黄 就是元素状硫.硫能和许多金属作用而成硫化物. 《神农 本草经》记载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还认识到金刚石的物理性质,说它是“其 砂可以钻玉补瓷.”
中国古代化学古代化学的实验与发展

中国古代化学古代化学的实验与发展中国古代化学:古代化学的实验与发展中国古代化学,作为世界化学史上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成就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从古代化学实验的起源、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古代化学发展的历程等方面探究中国古代化学的实验与发展。
一、古代化学实验的起源从最早的奠基人——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时期,我国的炼金术便有了初步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缺乏系统的实验方法和体系,只能通过观察和摸索来逐渐寻找炼制黄金的方法。
到了周朝时期,中国的铜制技术已经很先进,这也为后来的实验提供了适宜的金属工具和容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才开始逐渐形成。
在《荀子》中就有史载:“非有变形化性之数,未可以验于天地之间也”。
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开始将观察到的现象形成体系化的实验方法和规律。
二、实验的方法和手段中国古代炼金术中采用了很多实验方法和手段。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时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个原始的物质元素,在四季之中各有万物生成和衍生的规律。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制、化学合成等领域。
另外一个重要的实验方法就是观察法。
不仅自然界中的化学反应,而且人体疾病的症状、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等都成为化学实验的对象。
尽管当时没有像今天这样科学的实验方法,但是人们通过观察事物现象来探索本质规律,还是很有价值的。
三、古代化学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尤其是从三皇五帝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炼金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实验化学的基础。
在后来,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化学理论,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等。
唐代尤以历史名垂,中国炼金术与铅石学派兴起,张仲景等医学家也在药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到了宋明清时期,古代化学中的实验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统一,中国化学理论的内涵与发展进入高峰阶段,涌现出了很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如钱穆等。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古代化学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
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其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化学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等。
1. 中国古代化学中国古代化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金石学、火药学、药物学等。
在中国古代化学中,最为著名的是炼金术,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冶炼技术,并在汉代得到发展。
炼金术包括金属冶炼和药物制备两个方面,对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和药物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印度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后来与希腊古代化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古代化学体系。
印度古代化学在药物学、冶炼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技术,对全球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希腊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阿那克西美尼斯、伊拉克里特斯、德摩克利斯等著名化学家。
希腊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对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探讨,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
希腊古代化学对欧洲中世纪以及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化学的理论古代化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原子论、元素理论、炼金术等。
1. 原子论原子论是古代化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粒子——原子组成的。
古希腊化学家德摩克利斯、阿那克西美尼斯等提出了原子论的理论,认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具有独立的质量、形状和大小。
这一理论对后来现代化学的原子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元素理论古代化学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元素,这就是元素理论。
希腊古代化学家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
这一理论奠定了后来化学元素的研究基础。
3. 炼金术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将低级物质转化为高级物质,包括黄金制备、药物研制等。
历史化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等国家都有对物质和化学变化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逐渐发展为现代的化学学科。
本文将从古代化学、近代化学以及现代化学三个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化学1. 古代化学知识概述古代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的化学知识。
在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和药物配制活动可以看作是古代化学的开始。
《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化学的代表作品。
在印度,古代印度人对化学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在希腊,希腊的柏拉图學派代表美维神话学家万一说人是由水、火、土和空气四种元素组成,是古希腊化学的开始。
2. 古代中国的化学知识古代中国对化学有着深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炼丹术和药物配制方面。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化学实验活动,主要包括炼金术、炼丹术和炼金术。
炼金术的主要目的是将低质硬质金属变成高质硬质金属。
药物配制方面,古代中国有许多名医和药物学家,如神农、华佗、扁鹊等。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著名的药物学著作,对中药的分类、用法、用量、药性有着详细的记述。
这些都是古代中国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
3. 古代印度的化学知识古代印度对化学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金属冶炼和药物配制方面。
印度人擅长金属冶炼,尤其以冶炼铁器而著称。
在药物配制方面,印度有许多古老的医学著作,如《阿育吠陀》、《卢巴蒂》等,这些著作对中药的分类、用法、用量、药性等方面有着详细的记述,对古代印度的化学知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古代希腊的化学知识古希腊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腊人对化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腊的柏拉图学派代表美维神话学家万尤说人是由水、火、土和空气四种元素组成。
此外,古希腊人还提出了“原子说”,并提出了许多物质的基本属性,如盐是水和土共同构成的基本物质。
这些都是古代希腊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
化学发展史课件

化学发展史课件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的发展史可追溯至古代,经历了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演变。
本课件旨在梳理化学发展史的主要脉络,探讨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以期为化学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古代化学1.炼金术古代化学起源于炼金术,炼金术士们试图将普通金属转化为黄金,以实现永恒的财富。
虽然炼金术并未成功,但炼金术士们在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化学知识,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古代药物化学古代药物化学起源于埃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
古人们通过实践发现,某些天然物质具有药用价值,于是开始研究药物的制备和应用。
这一时期,人们还发明了蒸馏、煮沸等分离技术,为药物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阿拉伯化学阿拉伯化学家在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们总结了古代化学知识,编写了化学专著,如贾比尔·伊本·哈扬的《七十书》等。
阿拉伯化学家们还发明了大量的实验仪器,如烧瓶、蒸馏器等,为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近代化学1.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小颗粒——原子组成。
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则提出了分子的概念,认为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提出,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有机化学19世纪初,化学家们开始研究有机化合物。
德国化学家维勒于1828年首次人工合成尿素,打破了生命力学术的束缚。
此后,有机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分析化学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分析化学得到了迅猛发展。
化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分析方法,如滴定、光谱分析等,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
四、现代化学1.结构化学20世纪初,结构化学取得了重要突破。
化学家们通过X射线衍射等技术,成功解析了多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的物理规律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中国古代化学史
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胆铜法
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
这种工艺是利用金属铁将胆矾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还原为金属铜,再熔炼成锭。
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
淘冶黄金
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
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
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
炼银
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黄银)存在于自然界的,但很少,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并多与铅矿共生。
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铅)结金银的“灰吹法”。
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
炼汞
在自然界中虽有游离态汞存在,但量很少,主要以丹砂(硫化汞)状态存在。
方士们在密闭的设备中升炼水银,先后利用过石灰石、黄矾、赤铜、黑铅、铁和炭末来促进硫化汞的分解。
南宋时期发明了蒸馏水银的工艺,设计了专用的装置,《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图2)。
在中国的医药化学中还曾利用过铅汞齐、锡汞齐。
唐代已开始用银锡汞齐作为补牙剂。
黄铜
明代以前,这种合金是利用炉甘石(碳酸锌矿)和金属铜、木炭合炼而成的。
这个炼制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末期的“日华子点庚法”,是一个炼金术的配方。
炼锌
明初中国已掌握了从炉甘石炼取金属锌的技术,那时称这种金属为“倭铅”。
明代著作《天工开物》中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关于炼锌术的文字记载。
镍白铜
镍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
”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镍铜合金,含铜40%~58%,镍7.7%~31.6%,锌25.4%~45%,称为“中国白铜”。
中国古代的酿酒
酿酒起源
据《礼记》记载,西周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其中“月令篇”叙述了负责酿酒事宜的官“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监管好的6个环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
”
中国古代的制糖
饴糖
《诗经》中已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可知西周时已有饴糖。
战国时成书的《尚
书·洪范篇》有“稼穑作甘”之句。
“甘”即饴糖。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饴,米蘖煎也。
”最早对饴做了解释。
《齐民要术》对饴的制作,分门别类作了阐述。
中国古代的本草和炼丹术
“本草”是汉代以来中药的传统名称。
记载中药的书,也称“本草”或“本草经”。
本草学即中药学。
刘文泰等所编《本草品汇精要》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明代本草学著作的杰出代表。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为校勘增补《本草纲目》,撰《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增补药物716种,其中一部分是明末清初由国外输入的药物,如金鸡勒(金鸡纳霜)、镪水(硝酸)、鼻冲水(氨水)、鸦片等。
炼丹术中和医药中的化学知识
①硫化汞:中国古代的炼丹家由丹砂(即硫化汞)升炼水银,曾取得丰富的经验。
其中由硫黄和水银再升炼出红色硫化汞这件事,在化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一项最早的无机化学合成工艺,而且是用合成方法确定一种物质(丹砂)化学组成的最早范例,也是人类对可逆化学反应认识的开端。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这是古代炼丹家对该可逆反应的简单概括。
②氧化汞:它可能是较硫化汞更早制得的人工制品。
《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鎔化(加热)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神符”、“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水银制得。
这些“丹”实际上都是红色氧化汞,当时人们把它误认作“丹砂”。
陶弘景最先明确区分了这两种红色的丹药。
明代以后,氧化汞广泛用作疡科药,称为“红升丹”,因为那时是用水银、硝石、白矾三味混合升炼而成,又称“三仙丹”。
它的纯度很高,不含游离水银。
③氯化汞:它的合成是中国古代汞化学中重大成就之一。
氯化高汞俗名升汞,中国古代称为粉霜、霜雪;氯化亚汞俗名甘汞,中国古代称为轻粉、水银粉。
中国古代炼丹家很早就将水银、硫黄(或直接用丹砂)和戎盐、绿矾(或白矾)一起升炼,以制取甘汞;这两种人工制品后来都成为重要的药物,并有多种配方。
清代曾把升汞定名为“白降丹”。
中国古代的铅化学
商代的墓葬中发现有各种铅器和铅戈,说明中国当时已会炼制和使用铅。
炼丹术中也常将铅及其化合物作为实验对象。
①铅粉:中国最早的人工铅制剂是铅粉,即碱式碳酸铅。
铅粉的出现可能始自殷代,因为当时用铅器贮酒,低浓度的酒易发酵变为乙酸,乙酸与铅作用生成的乙酸铅,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后,便会沉积出铅粉。
战国时,铅粉已普遍用作化妆品。
《周易参同契》里说:“胡粉(即铅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抱朴子·论仙篇》说:“胡粉……是化铅所作。
”这说明汉晋之际对铅粉与铅的互变关系已有较多认识。
铅粉自古以来就用作颜料、化妆品和药物;汉代以后又成为制釉原料和炼丹要药。
②乙酸铅:中国古时称作铅霜,实际上往往是铅粉制造工艺的第一步产物,所以制得可能较早,但关于它的制备方法的记载则较晚,最早见于唐代问世的一些丹经,称为“玄白”。
铅霜之名最早见于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
③氧化铅:金属铅在空气中焙烧即得氧化铅(PbO),中国古称黄丹,其色泽金黄,受到早期炼丹家的重视,称为“玄黄”。
若将黄丹以猛火加热,即变为橘红色的铅丹(Pb3O4),秦代已
用作红色颜料,因其色红似丹砂,也被炼丹家视为炼丹大药。
汉末或晋代发明了用硝石、硫黄和金属铅炼制铅丹的方法,称为硝黄法,纯度较高。
《名医别录》对该法已有记载。
明代又有改进,采用硝石、矾和金属铅合炼的制法,称为硝矾法,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宋代以后,则普遍作为灰吹法炼银的副产品而取得。
中国古代的砷化学
中国古代医药和炼丹术中很早就利用了含砷矿物,其中有雄黄(As2S2)、雌黄(As2S3)、礜石(FeAsS)、砒黄(不纯的砒石)等;后来又利用了信石(As2O3,信州产者良)。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医方中有“冶礜石”和“燔雄黄”,是在空气中焙烧礜石和雄黄,所得升华产物就是人工制造的砒霜。
①雄黄和雌黄:它们初时用作颜料。
宝鸡西周墓出土的丝织物上的黄色纹痕,表明就是以雌黄着色的。
东汉时有疡科“五毒方”,以石胆、丹砂、雄黄、礜石、慈石(即磁石)在土釜中合炼,所得药物的成分为升华的雄黄、砒霜和少量的硫酸亚汞。
《神农本草经》把雄黄列为中品,礜石列为下品,说明对它们的毒性和医疗效用已有一定的了解。
雄黄和雌黄在炼丹术中始终被视为炼丹要药。
《神农本草经》中说,炼食雄黄可使人轻身神仙。
《黄帝九鼎神丹经》所记载的“神丹”就是升华提纯的雄黄。
②砒霜:至迟到隋代时,中国炼丹家已知焙烧雄黄制得纯净的砒霜。
唐代著名医学家兼炼丹家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最早用它治疗疟疾、牙痛等病,因其毒性猛烈,称为“貔霜”。
较晚的本草学著作则写作“砒霜”。
雄黄、雌黄、砒霜在炼丹术中所以受到重视,还在于它们在炼金实践中用作“点化药”。
③单质砷:中国古代砷化学中的最大成就为单质砷的制得。
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中有以雄黄、雌黄与金属锡合炼的丹方,在密闭坩埚中升华的产物即单质砷。
南宋方士们将砒霜和草木药或蜜合炼,得到了“色如银”或“如黑角色,甚硬”的单质砷晶体,称为“死砒”、“伏砒”或简称“砒”。
可以说,在化学史上是中国炼丹家最早发现了元素砷。
中国古代的矾化学
中国古代在染色、医药、炼丹术中都曾广泛地应用各种矾,包括绿矾(FeSO4·7H2O,又名青矾,用于染黑,所以又称皂矾)、白矾[KAl(SO4)2·12H2O,又名明矾]、黄矾〔KFe3(SO4)2(OH)6〕、胆矾(CuSO4·5H2O,唐代以前称石胆)。
①绿矾:为中国制取和应用最早的一种矾。
战国时期已用于染黑,那时是通过焙烧涅石(含煤黄铁矿)取得的,所以得到“儦石”(后改称为礬石)之称。
《山海经》已有关于涅石和以涅(绿矾)染黑的记载。
在北宋盛行胆铜法后,便得到了廉价的副产品绿矾。
黄矾是绿矾经自然风化氧化而形成的,很早就用于染色;唐代以后又成为炼金术中的“染色剂”。
②胆矾:石胆和白矾在中国古代用作医药。
《神农本草经》将石胆列为中品。
炼丹家因为它具有“能化铁为铜成金银”的神异特性,将它视为“延寿、成仙”的圣药。
唐代以前,它的主要产地是遥远的陇西羌道,十分难得,所以唐人所辑《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有胆矾的制法:用黄矾、绿矾和曾青(碱式碳酸铜)合炼后经浸取、重结晶而制得。
东汉炼丹家狐刚子曾干馏胆矾,从挥发物中收集到硫酸,但未曾推广。
矾在中国古代化学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和硝石一起加热时所起的反应和作用。
这时,它们便部分地起硝酸的作用。
例如,红升丹和白降丹的升炼、铅丹的“矾硝法”炼制、南宋以后出现的“炸金法”(金银分离术)都依靠这种混合药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