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观后感

合集下载

电影《城市广场》观后感(3)

电影《城市广场》观后感(3)

电影《城市广场》观后感(3)
所谓“红卫兵”与其说是一种政治产物不如说是一种阶级立场及其情绪的产物。

现代的“红卫兵”就是古代“基督兵”达乌斯的新版。

当登上“真理”的“宝座”的新体制不再站在最贫穷的人一边、不再关注苦难与不公平,愤怒的情绪就会把那些遭受着不公平带来的痛苦的人们驱赶到“基督兵”的立场上去,在这样的情形下,这世界上一切的其它的“真理”或者合理就都被一种“真理”给取代了———但凡不站在贫穷与受苦人立场上的一切,都应该遭到清算、予以打倒。

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立的希帕提娅(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象征)也会变成阶级斗争的陪葬品。

这样的一边倒的群众运动造成了破坏,我们已经领教得够多了。

被牺牲的别的真理总会站出来讨要它们的权利,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提出来后,“希帕提娅”的灵魂借用实用主义的外衣又开始探索起宇宙的奥秘来。

世界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穷人依然受苦,剥削与压迫依然流行。

而重登“真理”的宝座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却对此漠然地旁观着,仿佛理应如此一般。

《城市广场》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对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基督徒的偏狭与反智生出厌恶的情绪、并对被牺牲的“希帕提娅”及其所代表的理性精神感到无比痛惜。

我们也很容易将电影中的亚历山大城的“基督兵”与我们过去的“红卫兵”做一个类比、并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但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如果剧中的达乌斯依然忍受着奴隶的待遇、如果我们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依然对这世界的贫穷与不公平漠然旁观,则我们对悲剧之不再重演又能抱多大的期望呢?。

城市广场观后感

城市广场观后感

城市广场观后感我不禁沉思,大都市的广场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展示着城市的活力和繁华。

最近我有幸游览了一些城市的广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对城市广场的观后感。

首先,城市广场的设计与规划非常重要。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场需要有精心设计的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广场的大小、形状、座椅和景观设计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考虑。

一个成功的广场设计能够吸引更多人前来聚集、活动和休闲,提升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

同时,广场的设计也需要考虑交通、通行和安全的问题,确保人们可以自由便捷地前往和离开广场。

其次,城市广场的氛围和活动也是观察的重点。

一个繁忙和有活力的广场能够让人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和生命力。

在我游览的广场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音乐表演、舞蹈演出、艺术展览和市集等。

这些活动为广场带来了欢声笑语和热闹的氛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居民。

同时,广场上的外卖摊位和咖啡店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交流的场所,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享受城市的悠闲。

除了氛围和活动,城市广场的绿化和景观也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因素。

一个充满绿色植物和花园的广场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

在城市的喧嚣中,广场的绿化带给人们一种自然和宁静的感觉。

我记得在一个广场上看到了一个大型的喷泉,水花四溅,给人们带来清凉和惬意的感觉。

而在另一个广场上,有一片开满鲜花的花坛,鲜艳的花朵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绿化和景观设计不仅美化了城市的环境,也提供了一个舒适和宜人的场所。

此外,城市广场还承载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我游览的广场上,我注意到了一些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存在。

有很多商店、餐馆和咖啡厅在广场周围,为人们提供了购物和用餐的便利。

此外,广场还设有公共厕所、休息区和公共设施,方便人们的日常需求。

这些设施的存在使广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城市广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应该被重视。

城市广场(风暴佳人)观后感

城市广场(风暴佳人)观后感

《城市广场》观后感对于影片中狂热的基督徒的行为,虽然我好像能明白他们这么做的理由,但是并不能从心理上真正地理解他们。

也许是因为“宗教”这个词,对于我们这代人太过遥远了吧。

我平时也会偶尔看一下美剧,我隐约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当一个美国人听到中国人不信仰上帝时所流露出的那个表情。

从我的感觉来看,中国人在对于宗教这个问题上相较于西方人来说好像宽容地多。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曾这样描述过中国的宗教。

中国的古人们并不是信奉唯一的宗教,有人信奉佛教,有人信奉道教,也有回族人信奉的伊斯兰教,以及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无神论者。

而且即使信奉的同一宗教,信奉的神也有可能不同,比如佛教中可能信奉佛祖,也可能信奉观音菩萨。

另外,不同职业的人也有各自的神,比如商人的“财神爷”,读书人的“文曲星”;甚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都可能有神,如水里有龙王,山上有山神,甚至灶台里都有灶王爷。

他们各自供奉着他们心中的神,互相尊重,互不打扰。

也许就是因为中国的这个历史传统,在我看到影片里的人们为谁的神才是真正的神而发生冲突甚至刀兵相向时,始终无法在我心里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让我理解他们为何如此极端的行为,为何要如此极端地证明为何别人的神是虚假的,自己的神才是真正的神。

当然,这部电影的重点并不是东西方在宗教观念上的差异,上面这些都是我的一点有感而发而已。

影片除了展示了狂热的基督徒们用自己的“神”疯狂地排斥其他宗教的信徒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女主角希帕提亚对于真理的执着了。

她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思索那些复杂天体的运动究竟遵循怎样的规律,探求存在于宇宙间的真理就仿佛是她的使命一般。

所以作为图书馆馆长女儿的她一生都在致力于探求宇宙真理和教学工作,终生未婚,在狂热的基督教徒进入图书馆之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走更多最重要的书籍,在基督教全面占领亚历山大后依旧孜孜不倦地进行天文工作。

她曾在政府的会议上公开说自己信仰的只有哲学,她的学生辛奈西斯尝试说服她信仰基督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她的命,她回答说:“你对你的信仰深信不疑,但我不能,我必须怀疑”。

城市广场观后感学习资料

城市广场观后感学习资料

《城市广场》观后感长江大学物理0902班张相业当智慧和爱情进行选择时,她选择了智慧;当生命与信仰进行选择时,她选择了信仰;当她发现地球的椭圆运行轨道时,她却被诬蔑为巫婆而被基督教暴民野蛮地杀害并焚烧。

她就是美丽而聪慧的希帕提娅,《城市广场》就是她的故事。

太空中,蓝色的地球在我们的眼中,逐渐被放大,最终定位到了1600年前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电影所展现的是亚历山大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社会图景,群众的狂热源于迅猛发展的基督教信仰。

自创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迫害并没有瓦解基督教,反而不断刺激了其时而松弛的神经,并帮助其克服了内部的分裂。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多神教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及希帕提娅所教授的哲学,难以见容于宗教激情日益高涨的基督教信众。

这时,亚历山大城,新的宗教冲突正在日益激化,基督教和犹太教互相残杀,占据数量和政治优势的基督教徒,开始残杀和驱逐犹太教徒。

公元412年,西瑞尔成为基督教大主教,他要求杀光亚历山大所有的犹太教徒,包括女人和儿童。

这引起了希帕提娅的极度不满,并利用自己的影响,试图说服作为提督的俄瑞斯西斯,利用军事力量对宗教冲突进行干涉,以安定亚历山大的正常秩序。

由此造成西瑞尔大主教对其的极度仇视。

影片主线围绕希帕提娅的活动展开,美丽的女主人公希帕提娅,著名学者赛昂的女儿,她帮助父亲修订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和欧几里德《几何学原本》。

大约在公元400年时,希帕提娅凭借卓越的学识,成为亚历山大城柏拉图学派的领袖。

她除了进行个人的研究之外,也热心于教学,她作为很多当地罗马贵族子弟的老师,教授他们天文学,数学,哲学,招来了很多外国热切求知的学子,也引来了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

虽然她本人的著作全都亡佚,但她智慧的形象却得由同时代人的记载而流传。

通过不断的试验和论证,希帕提娅终于猜测到地心说是不正确的,并研究出地球应该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转,从而在早期进一步论证了日心说天文学。

当亚历山大信奉多神教的罗马贵族们,开始与新兴的基督教徒发生宗教流血冲突后,贵族们被日益增多的基督教民打败,退守到亚历山大的图书馆。

城市广场观后感

城市广场观后感

《城市广场》影评
《城市广场》是古希腊女哲学家希帕提娅的传记史诗。

当智慧和爱情进行选择时,她选择了智慧;当生命与信仰进行选择时,她选择了信仰;当她发现地球的椭圆运行轨道时,她却被诬蔑为巫婆而被基督教暴民野蛮地杀害并焚烧。

在当时,人人敬重古希腊众神,但是这个时候,另一种宗教力量却悄然兴起,那就是扯起当今世界道德文明旗帜的基督教。

督教兴起的初期也总是用愚蠢的杀戮去解决一切问题,推翻希腊神教、屠杀犹太教等等。

苏帕提娅身处这样的时代,基督教和希腊神教水火不容,尤是希腊神教教徒围剿基督教徒、却被基督教徒庞然教众反戕之后,基督教摇身变作国家道貌岸然的统治阶层,而在他们的打压下,一切科学与哲学的研究都变成对上帝不敬的怀疑。

在此压力下,苏帕提娅却无畏也无谓地继续她对地心说的修订研究,深信哲学的发展最终能解决世人心中矛盾的一切问题,从而消除人世间的一切战争,只是从哲学到真理的路途远比想象得更漫长崎岖,有时候走到人生尽头也未必得见全貌。

希帕提娅也曾不止一次表示过,她信的是哲学。

哲学即人学,是人对宇宙的看法,同时也是人在这个星球上如何自处生存的前提,每个人选择自己的信仰,也无形中选择了自己的站队,只是有时这站队会变成战队。

希帕提娅选择了自己的哲学,也选择了自己的结局,难得的是,达乌斯竟成为最后送她一程的那个人。

他听到教徒捕捉她的消息,本想跑去救她,却措手不及、只来得及亲手送她离开人世,以免她的神圣遭到侵犯。

《城市广场》混杂了历史和哲学、情欲和道德、人性和社会的作品,把个人命运和情感牢牢捆绑进宗教与政治、宗教与哲学的斗争中去。

城市广场观后感450字

城市广场观后感450字

城市广场观后感450字城市广场观后感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的重要场所。

我最近去了一个城市广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个城市广场的设计非常精美。

从远处望去,广场的大门上方有一座高大的拱形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着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进入广场后,眼前是宽阔的空地,四周绿树成荫,花草点缀其中。

在广场的中央,有一座华丽的喷泉,水流如丝,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广场的地面铺设有鹅卵石,人们在上面行走非常舒适。

其次,这个城市广场的氛围非常浓厚。

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广场上总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人们有的在广场散步,有的在草地上野餐,还有一些人在广场上跳舞、唱歌,充满了欢声笑语。

广场上还有一些临时摊位,摆满了各种小吃、手工艺品等,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广场的周围商店林立,大家可以在这里购物消遣,使整个广场的气氛更加热闹。

再次,这个城市广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

广场上有一个大舞台,经常有各类文艺演出、广场舞、街头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在广场上看到了一支舞龙队,他们身穿五彩斑斓的服装,舞龙灵动夺目,引得观众纷纷驻足观看。

另外,广场还有一个儿童游乐区,有各种游乐设施供小朋友们玩耍。

这个城市广场的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前来参与。

最后,这个城市广场的环境非常整洁。

无论是广场地面还是周围的设施,都保持着良好的卫生状况。

广场上设有垃圾桶,人们使用后会很自觉地将垃圾扔入桶内,使广场保持整洁。

广场周围的花坛也被精心打理,花朵绽放得十分美丽。

整个广场环境干净、舒适,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总而言之,这个城市广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它的精美设计、浓厚的氛围、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及整洁的环境,使得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理想场所。

我相信,这个城市广场会继续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欣赏和参与,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城市广场电影观后感

城市广场电影观后感

城市广场电影观后感城市广场电影,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

以往,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常常感到无比的压抑和疲惫,每个人都像机器般奔忙,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然而,城市广场电影的出现,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与陌生人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连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喧嚣。

每逢周末的晚上,广场上的大屏幕亮起,播放着各种电影作品。

这时候,人们从各个角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观影团体。

人们带着自己的折椅,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准备进入电影的世界。

当电影开始时,熙熙攘攘的广场顿时安静下来,只有银幕上的画面和声音在扩散。

我被吸引住,逐渐进入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中。

这种与陌生人共同观影的体验,让我感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归属感,在繁忙的都市中,我找到了一个值得留恋的瞬间。

这种观影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电影院,让人更加自由舒适。

在电影院里,人们往往面对着大片鲜花的银幕,没有了彼此的交流,只是静静地享受着电影带来的视听盛宴。

而在城市广场电影中,人们坐在折椅上,面对着广场,背靠着不同的人,有时候,他们会交谈,讨论着电影的情节,分享自己的观影心得。

这样的交流,让我感到那些繁忙的陌生人也与我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除了与人交流,城市广场电影还让我有机会发现自己对影片的情怀和理解。

这些影片,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场景。

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风情,看到了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看到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这些影片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愿意探索未知的领域。

每一部城市广场电影,都是一扇向外开启的窗户,让我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城市广场电影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它所带来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在广场上观影,我会认识到与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有时候我们还会一起举办小型的电影讨论会。

这样的社交活动,不仅增加了我的社交圈,也扩展了我的思维边界。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城市广场电影观后感是我对这种观影方式的深深喜爱。

观《城市广场》后感

观《城市广场》后感

读《城市广场》后感14081099 王育飞《城市广场》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公元4世纪发生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事情,120多分钟的影片给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精神上的冲击,很能引发人内心的思考。

发生在一个小地方的故事却把人性凸显的淋漓尽致,有宗教、自由、爱情、理想、权利……《城市广场》这部影片没有让观众失望,特别是影片后半部分完全可以将用心观看的观众彻底征服。

观众的心紧紧地被它的情节所吸引。

影片公元4、5世纪的埃及著名的女学者希帕提娅的故事搬上银幕,并以此为依托,展开了苍凉悲哀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发生在亚历山大港的故事。

这部影片充溢着恢弘磅礴、庄严悲鸣的史诗气质,仿佛回溯到历史长河中黑暗而血腥那一页,将宗教狂热分子以及个人权利主义者对于历史和文明的践踏、阻隔和毁灭,以极其宏大又精细有致的方式留在胶片上,更留在人们心底,仿佛一种警醒与反思。

这恰恰也符合了“和平、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

告诫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影片中的亚历山大城学术气息浓厚,藏书颇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那个时代科学与知识的象征,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新柏拉图学派的代表希帕提娅,这位馆长之女,天赋出众,智慧与美丽并重,毕生致力于对古代科学文明的收集和修正,又不断钻研出新发现,并将知识传播给自己的学生。

处在知识启蒙时代的亚历山大城同时也处于宗教狂热蒙昧的气氛中,注定难逃一劫。

这座繁华而瑰丽的城市处处涌动着骚动和不安,居民混杂,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犹太人等虽共享着这座城市,但各种宗教信仰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常常争个你死我活。

想反击猖獗基督教徒的多神教,不幸被基督教和犹太教合伙给收拾了,两派教徒们摧毁焚烧了多神教的神像和建筑,打死打伤多神教信徒,毁掉了图书馆,在我看来,这是这次宗教时间造成的最大的危害,用网上的话说“让世界整整倒退了1200年”。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思考,人类思考的结晶都成为了一本本的书,成了知识。

都说知识是无价的,但基督教徒大举来犯时候,所有人没有第一时间逃走,而是考虑图书馆的重要意义,想尽办法转移图书馆里面的资料,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无论是谁都希望知识能够传承下去,而不是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之后,这种行为怎能不让人动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城市广场》观后感姓名:
班级:
学号:
联系方式:
写作时间:
《城市广场》观后感
摘要:本文讨论了女主人公希帕提娅,以及对女性的一些思考,还略微用尼采的日神概念分析了图书馆的象征意义,并且浅析了影片中的宗教斗争和权力斗争。

《城市广场》这部影片对我的思想冲击还是蛮大的。

对于情节,反正看过的人都知道,我也就不再具体叙述了。

然而,老师居然“严禁”我们谈情爱,这就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了,甚至使我不得不求助于伟大的尼采先生了。

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来谈谈那位美丽且智慧的女神——希帕提娅。

她是一位不寻常的女性,受到众多男子的爱慕与追求。

面对美男子俄瑞斯忒斯当众以音乐向她求爱,她回送了带有经血的手帕。

可见,希帕提娅是一位不愿受到束缚的女性,不愿沦为男人的附庸品,而受制于人。

她的父亲相当理解她,说的相当到位:“希帕提娅嫁给一个男人,不读书,不教书,甚至不谈她的那些想法吗?我认识的最杰出的科学家,必须要放弃科学,不,这会让她生不如死。


我认为希帕提娅是一位行动同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的追求真理者。

她在论辩时,她坚定地表示她信仰哲学,显然,在当时信奉基督教的世俗人眼里,她是一个异类,一个异教徒,一个造反者。

在动乱的亚历山大港,动荡不安,而希帕提娅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潜心研究学术,差不多已经接近了真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
圆。

可惜,她最后为捍卫信仰,被视为异教徒,被宗教狂热分子所杀害,她在注定死之前,甚至还仰望着天空,就这样结束了其探索真理的生涯。

其实,我在考虑,希帕提娅为什么不装作表面诚服于基督教,而内心可依旧坚守本心,保全自己后,再继续研究学术?像提督俄瑞斯忒斯一样,表示自己已经信仰了基督教,而这其实是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以巩固统治。

表面屈从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但是,希帕提娅不是政客,对这类狡诈的手段不感兴趣,也决不允许自己违心去那样做,所以,我将希帕提娅评价为“行动同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的‘造反者’”。

希帕提娅的死,早已被西方世界作为“文明消失”的象征而供奉,在她死后,亚利山大港也逐渐失去了吸引一流科学家前来教学的魅力。

由于希帕提娅是一个美貌和智慧并兼的女子,所以她的死也经常被文艺作品渲染成浪漫主义的终结。

在此,我想通过希帕提娅这位伟大的女性浅谈一下女权问题。

在男权世界里,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女性,那么就一定要放弃生命的一部分:要么是放弃梦想,选择结婚;要么是放弃爱情,坚守梦想。

但是,我坚信波伏娃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构建的”。

在世俗中,女人被男权社会要求按一定的规范行事,这是男人们制定的标准。

就像大主教西里尔所宣读的那样:“女人要学沉静之道,一味的顺服,我不允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

”如果女人自出生后,不受男权文化的熏陶,不梦想做一位白雪公主或者灰
姑娘,就不是我们男权社会所需要的女人形象了。

就像希帕提娅一样,是一个不按世俗模式教育出来的女性,思想里不再有女人是“第二性”的观念,她相信女人也可以主导自己的命运,不会小鸟依人,如:不结婚、追求自由、献身学术、拒绝了提督士兵的保护,选择了死……她决不乐意成为“被扶上皇位的奴隶”。

本影片最主要是围绕宗教、权力斗争展开的,从最初的宗教争端最终演化为一场政治上的博弈。

412年,西里尔就任基督教的大主教,他与亚历山大港的长官俄瑞斯忒斯之间的政治斗争也随之白热化。

当时,由于基督教慢慢兴起,加之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南端的要塞重地,教会和罗马贵族都想领导此地的思想权并掌握统治权,所以基督教和政府的斗争在亚历山大港便异常激烈。

当时,希帕提娅在学习数学和哲学的时候就遭到了基督教会的不满,加之她又与罗马贵族交往甚密,提督之类的大人物很大程度接受着希帕提娅思想的影响,基督教会一直视其为眼中钉。

其实,希帕提娅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她的思想,既同时与宗教有关(试验室中的巫师),又同时与政治有关(议会中的国师)。

因此,在动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杰出的女性学者希帕提娅。

最后,她没能逃脱基督教会的迫害,注定成为宗教和科学角力下的牺牲品。

基督教之所以会兴起,而成为主流宗教,统治一方,是大有原因的: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即兴起的社会基础是穷人、被压迫者和弱势群体。

而在当时,基督教的教义更符合达乌斯这类奴隶阶级的渴求。


基督教下,只有兄弟之别,而没有等级之差,能够做到相对的平等,并且让每个教徒都有机会参与教会活动。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这符合人希望参与社会事务的本性。

即使是最不通世俗的人,对社会、政治都有一点兴趣,且渴望尊重与平等,这就是人性。

影片中,达乌斯是一个奴隶,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的焦虑和愤懑都来自于认可的缺失。

在穷苦教徒面前,他不再是主人家里挨打的卑微奴隶,当他把主人的饼分给众人的时候,达乌斯尝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伟大感。

所以他最后不得不选择基督教,只有在那里,他才不是什么人的奴隶,并且还可以成为战士。

基督教给他的东西,就是平等与尊重。

况且,基督教作为一种弱者哲学,为奴隶们提供了更好的思想慰藉。

所以,处于思想变革期的亚历山大港,占人口多数的下层民众更愿意信仰基督教。

在各种因素的杂合下,基督教成为主流宗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破与立中前行的。

多神教VS基督教,基督教VS犹太教,一场场文化浩劫,血腥而愚昧。

在人类的发展长河里,信仰和宗教起了很大的影响。

影片中,基督教徒攻占了图书馆,并且要销毁书籍。

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的图书馆,它有着象征意义,哪个宗教教派占领了图书馆,就说明哪个宗教处于统治地位,它差不多是犹太教徒的精神寄托。

基督教徒驱赶了犹太教徒,占领了图书馆,在形式上,基督教已经完全把犹太教踩在脚下了。

而书籍则代表着思想文化,基督教徒销毁书籍,则是要从根本上剔除先前一切教派的思想,以达到思想牵制,领导此地的思想权,而这一点主要是对于利用
宗教手段参与政治角逐的大主教西里尔而言的。

至于图书馆,我们应该再深入探讨一下。

事实上,亚历山大图书馆,不是现代概念的图书馆,而是献给缪斯女神(艺术女神)的神庙。

按照尼采的观点,像建筑、塑像、神像之类的造型艺术,是一种日神艺术,图书馆里的一切造型艺术(如神像之类),是日神精神的体现。

基督教徒攻占图书馆后,开始肆意破坏神像,而众多神像是多神思想的体现,毁坏神像是对多神教的彻底打击。

古希腊人所崇尚的日神艺术,是一种美化生活的手段——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它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这是古希腊人面对生活的日神精神。

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基督教的举动是为了打击基于古希腊精神的其他一切宗教的生活精神,图书馆、神像的象征意义是远超实物的,破坏造型艺术,可视为碾压、遏制一切不属于基督教范畴的日神冲动。

基督教要求人们信仰他们的神,一个唯一的神。

虽说亚历山大港属于埃及行省,但其深受古希腊文明影响,多神思想可能源自古希腊精神。

据此,我读出的是古希腊精神的破灭。

当影片中大主教西里尔要求执政者们在圣经面前下跪时,基督教打败了其他一切宗教,已成事实,不容置疑了,这场戏转变为打着宗教旗帜的政治斗争。

当阿摩尼阿斯用石头砸提督俄瑞斯忒斯被绳之以法后,大主教说:“因为英勇捍卫对基督的信仰而献身,我追封你为圣徒。

……愿上帝指引我们,亲爱的圣战士们,我言尽于此!”这完全是忽悠没有思想的人的一种演讲。

面对如此狂热的基督教徒,提督
俄瑞斯忒斯注定失败,他被流放,正式宣告了在亚历山大港,神权已凌驾于一切之上。

我认为,影片不仅仅反映的是当时亚历山大港的一次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其实象征了基督教从此登上了欧洲的大殿,宗教斗争将宣告基本结束,长期且不断的皇权与神权的斗争即将展开。

残余的古希腊精神的破灭,基督教思想已成为没有任何精神文明可以阻挡的洪流,这可以认为是为开启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