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读书方法

合集下载

巴金的读书方法

巴金的读书方法

巴金的读书方法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毛主席怎样读书特殊爱好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

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

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1.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2.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3.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4.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曾国藩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许名奎8.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佚名9.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

——佚名10.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佚名11.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佚名12.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英国)谚语13.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

——《格言联璧》14.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15.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16.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1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1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19.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作家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1、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莎士比亚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7、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1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1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1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有关读书的方法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

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

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

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

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

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

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经典著作阅读法麻醉性的阅读法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

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

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

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

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

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

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经典的读书方法一、研究法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

(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

(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

(5)精通唯物辩证法。

”二、回忆法“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书方法。

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巴金《家》读书笔记

巴金《家》读书笔记

巴金《家》读书笔记《家》读书笔记作者:巴金一、引言《家》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富有的家庭的历史变迁和家庭成员的性格与命运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富有的神职人员家族为背景,通过叙述家庭成员的成长、婚姻、事业和社会事件等方面,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二、第一章:家族的起点1.1 家族的背景:小说家族的起点是衡阳市的富裕家族,他们世代都是神职人员。

1.2 家族成员介绍:张家家庭的成员包括父亲、母亲和三个子女。

1.3 家族的价值观:小说展示了家族的价值观,包括重视教育、重男轻女等观念。

三、第二章:家族的兴盛与变迁2.1 父亲的事业:父亲担任寺庙的主持,家族逐渐积累了财富。

2.2 子女的成长与教育:三个子女分别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中大儿子最终出人头地。

2.3 家族的变迁:家族逐渐受到时代的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财富和地位逐渐下降。

四、第三章:家族的破碎3.1 大儿子的婚姻:大儿子在选择妻子时考虑了家族的地位和利益,但婚姻却不幸离婚。

3.2 家族的分裂:随着各子女长大成人,他们对家族的传统观念开始产生怀疑,家族关系逐渐疏远。

五、第四章:家族的重建4.1 家族的新起点: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已经衰落,然而,家族成员不断努力奋斗,尝试重建。

4.2 子女的新选择:家族的子女开始选择自己独立的生活道路,不再完全依赖家族的传统。

六、第五章:家族的延续与遗忘5.1 子女的后代:第五代家族成员的出现,继承了家族的血脉。

5.2 家族记忆的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传统和记忆逐渐在后代中消失。

附件:1.家族族谱2.巴金相关作品的阅读指南3.巴金的研究论文集法律名词及注释:1.离婚:夫妻法律上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2.传统观念:特定社会或文化中传统的、被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

3.血脉:人或动物体内流动的血液,代表生命的连续和家族的传承。

名人读书的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白寿彝的“研读”法: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巴金《家》读书心得2023(精选5篇)

巴金《家》读书心得2023(精选5篇)

巴金《家》读书心得2023(精选5篇)巴金《家》读书心得2023(精选5篇)小说《家》里面有一句话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

我感觉作者一直在强调这件事情,幸福是需要争取的。

巴金家读书心得【篇1】里面尽是残酷的刑具,杀人的器物。

那是保守者的天堂,进步者的地狱。

在那里,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毫无家的温馨。

在那里,只要你服从,绝对的服从,容不得争辩。

家,家,家是什么?家是一个权力的试验场,家是一个争斗的火药库。

高家大院,这个千年的僵尸集中营。

高老太爷无疑是那高高在上的“盖世太保”,他的那些保守的儿子,也许就是那残忍好斗的“纳粹分子”。

而他的那些渴望自由与光明的孙子们就成了受苦受难的犹太人了。

他们在经受了五四的洗礼后,俨然成了进步的细胞。

可他们那些自以为是正统的卫道家长们,却把他们当成了腐蚀身体的坏细胞,想把他们用中国那数千年的包含着杂七杂八的枯草的中药治好,甚至不惜从身体中剔除出去,最后来一句大公无私。

然而进步与保守是不可妥协的,犹如正义与邪恶一般。

而正义终会战胜邪恶,进步终会打倒保守。

他们唱着自由的歌,迈着豪迈的步伐,昂首挺胸,迎接那冉冉升起的光明。

高家大院,这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苦难,一个民族的屈辱。

也深深地印证着一个真理:当社会陷入苦难之中,青年才是真真的救世主。

高家大院,走近一步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仿佛是地狱修罗的道场。

高老太爷,这个千年的僵尸,不死不生,不生不死,两只眼就是做梦也挥之不去的阴影,注视着自己年轻时所挣下的那一切,谁敢破坏,他可要用那千年的朽木吓死他,打已经不是他的所长了。

他用他的余威使他的孙儿们颤抖不已,就是他死了,进入了坟墓,这种余威仍不可抹杀。

但这种余威总有消失的时候,况胆大的人对它早已司空见惯,吓吓可以,但绝不至于死人。

因而,光明是压不住的,黑暗总有消失的一天。

这不,光明驱逐了黑暗,在我们的头颅上照耀。

读《家》,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仿佛被什么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

2、政治泛化的极端
在那个政治挂帅,一切以政治立场为主导的荒谬年代,政治触角长长
的深入到家庭人伦、工作生活、学术创作等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在 《怀念萧珊》中作者悲痛万分的描述“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
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
死者的名字,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 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
出歌德的“遵命文学”,若真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声音也被不分是非、 不辨真伪的残害。其中在悼念的几篇文章中揭示出知识分子在那个极
端的环境下被奴役、迷失、压制中走向极端的灵与肉的惨痛记忆。
在《悼念老舍同志》中作者谈到“今年上半年我又看了一次茶馆的演
出,太好了。在戏快要闭幕的时候,那三个老头在一起最后一次话旧,
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
《随想录》思想主题
随想录开篇序里作者写了一篇 《没有神》的一段话作为作家版代序言: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 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在
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
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在照耀未来,人类的心灵就会在茫然中游荡。
过去式需要被物质化的,过去是需要通过文本和记忆的形式来留存的。
只有当过去被嵌入到当下时代的意识结构之中,过去才没有真正地
‘过去’。”
如果过去最终成了沉默的历史,或者成了被选择性地记忆因而变成一
种怀旧情感的投射对象时,那么我们就是在第二次伤害过去。苦难虽
一位外籍华人知名的女作家曾经说到“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很了不起的,

现代名人勤奋好学小故事

现代名人勤奋好学小故事

现代名人勤奋好学小故事【篇一:现代名人勤奋好学小故事】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一些名人刻苦读书的,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