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专业毕业的论文范文浅谈武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作用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摘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古语有云:“武有八卦定乾坤,文有太极安天下”,可见武术对中国古文化的影响之深,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助人为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顾带刀的人就不会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白面书生,即带刀就与武术有关,中国古书上常常有武侠这个字,我想,侠就是带刀的侠客。
关键字:侠义精神;行侠仗义;武术修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的中国文化,武术更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民间流传的武术拳种就有几百种,拳术套路以及各种器械套路有上千种。
现在人们谈论武术文化时总是不自觉的想到“侠义”两个字,可以说侠义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灵魂,侠义精神使得中国武术文化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什么叫侠义精神呢?要对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侠义精神作出一个简明的概念表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论著中都谈到这个词“侠义精神”,为了便于讲述,我们这里把侠义精神的概念理解为所谓侠义精神是指历史上习武者以武技为手段,以道义为规范,在社会活动中显示出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
侠产生于春秋战国,墨家与侠的生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和理论主州。
《墨于·经上》日:“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注日:“谓任侠。
”这里墨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侠”观念,“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
接着,在《墨于·经上》中,墨于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的实践方式:“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是说要尽力牺牲自己来解救他人的急难,这正是侠的行为准则。
《墨于·兼爱下》主州“言必信,行必果,便言行之合,犹合复节”。
并且为求“兴天下之大利”便不得不用“天之罚”,以除天下之大害,甚至必要时“不惜以身为牺牲”。
侠一般指的是有着过人本领的人称得起侠。
但侠义往往是跟后面那个义连在一起的。
一个品格高尚,助人为乐,除暴安良甚至劫富济贫的人大家都会把他当作侠客。
武术论文5篇范文

武术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武术论文太极拳习练对我院学生性格塑造的价值“虎借风威抟阵式,龙乘云气显功夫。
乾元虚实凌霄剑,坤道柔刚太极湖。
竞技包容增智慧,武林拳艺演真如。
”-----------题记时间太窄,指缝太宽,不经意间,昨天已是流年。
刺眼的阳光照射着宿舍,坐在电脑前,开始敲击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不觉间,在塔沟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武术练习也已成了习惯。
匆忙的日子总不给人闲暇的喘息机会,只能意犹未尽的去回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对我的影响颇深,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回想刚入学时自己的模样,练习武术扭扭捏捏,到现在却已经能够淡定自若,不能不说练习武术的功劳,而作为武术项目中的精华---太极拳,更不得不提。
伟大领袖邓小平曾在1978年会见日本友人时赞誉“太极拳好”,可见太极拳的地位。
而国家领导人为何如此重视太极拳呢?不得不与太极拳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人的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有关。
下面是我对太极拳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一些见解。
我们在进行每一次的太极拳练习时,教练都会要求我们先站桩,目的就在于使心情静下来,而练习时保持心无杂念才可能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追求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内心的自我更新。
在太极拳的习练中,唯有心静才可能练出太极的韵味,因为太极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天人合一的运动。
心静,自然无杂念,忘记自我,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平缓,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有益。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的偏激,心理承受能力非常的脆弱,遇事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一些傻事蠢事,酿成不可收拾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在大学都普遍开设了武术教程,而太极拳往往是最主要的,可见人们已经意识到太极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就拿我们教练来说,经常练习太极拳,使他看上去是那么谦和。
如果我们可以坚持把太极练下去,那么我相信我们也可以达到太极所教授的‘修心养性,尽性如天’的境界。
我们要把武术精神发扬光大作文

我们要把武术精神发扬光大作文哟,武术精神哪,这可可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呀!唉呦,就像电影里的武侠一样,嘿嘿,威武霸气!不管是打打杀杀,还是修炼身体,都得有一颗顽强的心啊。
我就喜欢看那些功夫片,哎呀,那些帅气的武林高手,绝对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每次看他们激烈的对决,我就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要学一两招,哎,要不然也太没劲了吧!
哎,可是学武术可不是说说就能练成的呀,得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这些都是武术精神的一部分嘛!嘿,真正的武者,哪能怕苦怕累,得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咦,还得有尊重师傅的态度,学武术可是要吃苦受累的呀!唉呦,得谢谢师傅的教导,不然自己怎么办!学武术嘛,得像发疯一样拼命
练习,才能有所成就嘛!
哎呀,武术精神就是要有拼劲,有激情,有斗志,这才叫做努力
向前啊!不要怕失败,更不能放弃,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走得更远,真正的武者,可不能半途而废!
要把武术精神发扬光大,就要有磨练意志的决心,有顽强拼搏的
精神,有不断进步的态度,哎呦,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武林高手!嘿,走,咱们去练武去吧!。
武术的主题作文字精选

武术的主题作文字精选武术,作为一门体育运动,其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而在众多的武术著作中,有一些主题作品,被誉为文化经典,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与认识。
本文将以敬业、修身、练气、团结、拳理及传承等几个主题,为读者呈现武术经典著作中的文字精选。
敬业主题敬业精神是武术家的必备品质,只有敬业的心态才能把武术练好。
以下是陈长兴老师在《少林功夫》这本著作中提到的一段话:只有全神投入,才能练好武术,如果看似很努力,其实不是在敷衍自己,也不是在炫耀,而是要始终保持对武术的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修炼的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
敬业精神不仅是对武术的敬畏之心,更是对自己的责任和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武术练好,把武术传承好。
修身主题修身是武术家的根本要求,武术不但能够强身健体,更能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修养。
以下是朱天心老师在《太极拳》这本著作中提到的一段话:修身以达于道,方能领略武术精髓之所在。
武术最重要的是内功,一切招式和技巧只是其表面的显现。
只有在内在修行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体现武术的深奥和神妙。
修身的过程也是武术实践的过程,如果不能够做到修身,不仅是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对武术的不尊重。
修身不但需要身体修炼,更需要心灵修炼,只有心灵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把武术练到高深的境界。
练气主题练气是武术入门的基础,只有通过练气,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内功和外功,以下是关信州老师在《八段锦》这本著作中提到的一段话:练气是武术修行的基础,也是武术技巧的泉源。
只有通过练气,才能够增强自己的肺活量和心脏功能,对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
练气也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和修炼,只有通过练习和追求,才能够在练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高。
练气的过程不仅需要肺活量和心脏的提升,更需要修炼心态和内心的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武术练习中获得真正的提高和进步。
团结主题团结是武术传统的精髓所在,只有在良好的团结和合作氛围中,才能够发挥出武术团队的最大效益。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正义、自我提升的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首先,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以德行武”,注重内外兼修。
传统中国武术注重武德的培养,追求“武德兼修”,即通过练习武术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在中国武术中,学习者被教导要尊重师长、尊重对手、尊重规矩,讲究礼仪和道德修养。
通过练武术,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意识,培养正直勇敢的品格。
其次,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注重“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学中强调忠诚、诚实、正直等品德,要求练武者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术训练要求练习者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动中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承诺。
这种武学精神不仅仅在武术训练中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忍耐与坚韧”。
在武术训练中,往往需要经历枯燥和辛苦的练习,需要长时间坚持和不断克服困难。
武学精神教导练习者要有忍耐和坚韧的品质,能够面对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坚持,练习者可以培养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耐力。
最后,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还注重“自律与自控”。
武学训练要求练习者要具备自律和自控的能力,在实践中保持冷静、沉着,不受外界干扰,做到心如止水。
自律和自控是武学修炼的基本要求,也是武术者提高自身修养和技艺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律和自控,练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心,做到心神专注、意志坚定,从而在武术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这些武学精神不仅仅是武术训练中的修养要求,更是对每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的引导。
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统一。
关于中国武术的作文

关于中国武术的作文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一种武技,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中国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中国武术的魅力在于其丰富多样的招式和内涵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表现,也是一种思想境界的体现。
中国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军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坚韧、智慧和包容的品质。
从古至今,中国武术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的各种战争和武术家的不懈努力,他们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学习中国武术,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中国武术还注重内在修养,要求练习者要有崇高的品德修养,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不谋私利,不欺凌弱小,以和为贵。
因此,中国武术在培养人们的身心健康、塑造人们的品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武术的魅力还在于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中国武术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套路、散打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武术的拳术注重内外兼修,讲究内功和外功的结合,注重气的调和和内力的修炼;器械注重技法的熟练和身法的灵活,有着独特的表演艺术价值;对练则是两人相互配合进行练习,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反应能力;套路是一种固定的招式组合,是武术技艺的集中体现;散打则是一种实战性很强的中国武术形式,有着搏击的特点。
这些形式各具特色,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观赏性。
中国武术的精髓在于其内涵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军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坚韧、智慧和包容的品质。
中国武术强调的是“以柔克刚”,“化敌为友”,“以和为贵”,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武术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武术精神作文

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武术精神作文《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武术精神》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有一种超级厉害的东西,叫中华武术!中华武术可了不起啦!就像电影里的大侠一样,他们的功夫特别厉害。
比如说李连杰叔叔,他的武术动作又快又帅,能打败很多坏人。
还有成龙叔叔,他的功夫充满了灵活和机智。
我家旁边的公园里,每天早上都有爷爷们在练武术。
他们有的打太极拳,动作慢悠悠的,但是很有力量;有的耍长枪,那枪在他们手里就像听话的小伙伴,特别威风。
我们学习武术,不只是为了变得厉害,能打架。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武术里的精神。
武术精神就是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很难的数学题,就像面对一个厉害的对手,我们不能害怕,要勇敢地去思考,去解决它。
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武术精神,做勇敢、坚强的小朋友!《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武术精神》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中华武术!中华武术可有意思啦!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人变得强大又帅气。
比如说,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多厉害呀,三拳两脚就把大老虎打败了,这就是武术的力量。
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上,有个大哥哥表演武术,他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踢腿,大家都给他鼓掌叫好。
学习武术可不简单,要能吃苦,要坚持。
就像我们跑步一样,跑累了也不能停下。
而且,武术还能让我们学会尊重别人,不欺负弱小。
让我们都来喜欢中华武术,把武术精神传下去,让自己变得更棒!《传承中华武术,弘扬武术精神》小朋友们,你们看过武侠电影吗?里面的英雄人物武功高强,飞檐走壁,是不是特别酷?这就是中华武术的魅力!中华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有很多武术高手。
像黄飞鸿,他凭借着一身好武艺,行侠仗义,帮助了很多人。
我邻居的小哥哥就在学武术,他告诉我,学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锻炼意志。
每次他练习的时候,就算满头大汗也不会放弃。
有一次,我们在外面玩,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小哥哥马上跑过去,用他学的武术技巧,轻轻地把小朋友扶了起来,大家都夸他厉害。
高校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研究

高校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正在逐渐受到重新重
视和关注。
作为高校武术教学的一员,教师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武术中的民族精神,使之
能够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指历史、文化、习俗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在民族智慧中形成的精神内核。
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勤劳、坚韧、刚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也是中华文化和哲学的体现,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们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武术中的民族精神。
首先,教师们应
该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识,了解武术的来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摆脱权术、追求成就的思想,更加注重武术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本质,保护和传承好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
统文化。
其次,教师们应该注重育人,将武术教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通过武术的训练和
磨练,培养学生坚韧、勇敢、团结、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和精神。
最后,教师
们应该注重实践,将武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武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高校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注重历史文化意识、注重育人、注重实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武术中的民族精神,让其在现代社会中
发挥出更加独特的作用。
只有这样,武术才能更好地进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
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和精神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谈武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作用摘要武术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武术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关乎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这种精神在中国作为强劲的民族精神流传百世,在当今时代更应树立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在武术的发展中起了不可逾越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承载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星辉灿烂的支柱,是民族独立富强的保证。
关键字:武术精神;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武术发展AbstractWushu is a part of Chinese bright culture. The martial arts strive constantly for self-improvement is China's national spirit and one of Chinese culture basic spiritual. Concerns to the country prosperous and powerful and nationality's promotion。
This spirit takes the strong national spirit in China to spread hundred years should set up the national spirit which in the present era develops strives constantly for self-improvement. Strove constantly for self-improvement played the insurmountable role in the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The day line is healthy, the gentleman strives constantly for self-improvement. The topography Yin principle, the gentleman carries the thing by thick Germany. Has inherited several thousand years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load bearing the national spirit which strives constantly for self-improvement is the Chinese nation star splendor bright prop, is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prosperous and powerful guarantee.Key words: Martial arts spirit; National spirit; Striving constantly for self-improvement;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目录1 前言------------------------------------------------------------------------5 2研究方法-------------------------------------------------------------------- 5 2.1 文献资料法--------------------------------------------------------------52.2 访谈法------------------------------------------------------------------53 本论------------------------------------------------------------------------5 3.1传统文化中体现的自强不息------------------------------------------------ 5 3.2 武术中的自强不息-- -----------------------------------------------------6 3.2.1 武术的形成发展----------------------------------------------------6 3.2.2 武术精神之“自强不息”--------------------------------------------6(1)武术精神的发展--------------------------------------------- 6(2)武术精神“自强不息”的内涵--------------------------------- 6(3)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历史体现----------------------------- 7 3.3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之根本,要传承和发扬-----------------------------------8 3.3.1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要在青少年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大、中、小学生中广泛传播发展----------------------------------------------------------------83.3.2奥运会以后,更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94 结论 -----------------------------------------------------------------------95 参考文献-------------------------------------------------------------------106 致谢-----------------------------------------------------------------------111 前言今天,进入了21世纪,人们对中华武术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世人较多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以后,因为武术作为了举办国家的特设项目进入了奥运会(不计入金牌总数)。
武术将会在世界上得到更好、更广泛的发展。
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武术成为人们健身的良好方式。
特别是中老年人,更是非常热衷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健身运动的首选项目。
在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的今天,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受到的溺爱太多以致缺乏锻炼的机会而不能磨练坚强的意志,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随着时代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武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对武术的基本知识、武术的精神进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自强不息精神进行研究,以期唤起国人的自强不息精神。
2 研究方法2.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需要,查阅了有关的社会学、体育学、武术专业书等相关的资料书,又通过查询网络资源和检索期刊等方式查询了70年代以来的相关论文30余篇,有武术专业技术的,有武术发展状况的,有武术自强不息精神的,有中国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有民族精神发展的状况的等等。
通过查阅和搜集的资料及其整理分析,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2.2 访谈法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走访的方式对山东省聊城市的几位老拳师进行咨询以了解武术在民间的发展状况,武术的起源和武术的作用,武术在中国抵御外敌中的典故和威力以及武术传承的精神。
3 分析与讨论3.1传统文化中体现的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一语最早出自《周易》中“乾”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梁启超先生对“乾”卦的卦辞进行了解释,他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虽遭颠沛流离,不屈不挠。
”“健”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变易性的特点,所以人效法天的“健”同样也具有积极、主动和变易性。
这恰恰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健:即运行不止,亦即刚强不屈之意。
这整句话的意思是“天”为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进取,决不懈怠。
因此“自强不息”即是要人们具备像天那样的坚忍刚毅,永不停息的优秀品质。
有首诗写得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还有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但忍辱负重,发奋读书,终成《史记》。
这些圣贤正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有了大成就。
由此看出:人在效法天“健”而践行“自强不息”的人道时,就是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全过程。
在一个人的人生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要永远保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坚强的毅力来克服各种困难,永不停息的前进。
中华民族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们当志存高远、奋发向上、多难兴邦、不屈不挠、励精图治,都视为“自强”的具体表现。
自觉培养自己自尊自信的品格,不卑不亢的人格,以及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的精神风貌等,努力将自强不息发扬光大。
3.2 武术中的自强不息3.2.1 武术的形成发展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其中武术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以至今天武术成为中国的国粹、国宝,武术的很多项目都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术发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形成于军事战争,发展于自商周到唐的几千年里,成熟于明清。
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成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一个能对许许多多的人产生巨大吸引力体育项目。
3.2.2 武术精神之“自强不息”(1)武术精神的发展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武术的精神。
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作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爆、戢兵、保大、定公、安民、合众、丰材”。
《春秋·谷梁传》也曾告诫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道”“术”兼修。
武术的各门各派都很讲究“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德精神。
佟忠义著的《武士须知》一书中,就以“有恒心,守纪律,尚谋略,勿骄矜,重信义”作为武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