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呐喊的著名篇章

呐喊的著名篇章
1. 《狂人日记》:这是《呐喊》中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2. 《孔乙己》:小说描写了一个心地善良但穷困潦倒的书生孔乙己,他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3. 《药》:作品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
4. 《阿 Q 正传》:该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 Q 的形象,揭露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5. 《故乡》: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以上只是《呐喊》中的一部分著名篇章,每一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思考。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

赏析鲁迅的作品呐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呐喊》。
这部作品以其激昂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呐喊》中,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作品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鲁迅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使人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呐喊》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便是《狂人日记》。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疯狂的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犀利的笔触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孔乙己》。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一个酒馆里的酒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绘,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这个故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呐喊》中的这些故事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呐喊》好段摘抄

《呐喊》好段摘抄1、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
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
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2、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
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3、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6、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7、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呐喊》各篇中人物

一件小事: 我”、车夫、一个老女人
狂人日记:“我”、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看病的老头子、陈老五。
(大略有名字的就是这些,还有一些类似“年轻人”、“妹子”、“佃户”这样的,由于不详细,不加赘述)昆仲
鸭的喜剧:爱罗先珂仲密夫人
端午节:方玄绰
故乡:闰土,宏儿,豆腐西施(杨二嫂),水生
孔乙己:孔乙己、“我”、掌柜、丁举人、另有一批共同在酒馆里取消孔乙己的客人
药:人物:华老栓、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牢头阿义、夏四奶奶、红眼阿义、驼背五少爷、另有一批茶馆里的客人
阿Q正传:阿Q、钱太爷、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吴妈,邹七嫂,赵司晨,小D,秀才
兔和猫-兔子、:三太太等
社戏:“我”阿发,双喜,桂生,六一公公,八公公
风波: 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子、六斤、赵七爷、八一嫂
头发的故事:“我” N先生
明天:单四嫂子、宝儿、蓝皮阿五、王九妈、老拱、咸亨酒店掌柜何小仙、红鼻子老拱
白光:陈士成。
呐喊的意思

呐喊的意思
一、意思是大声呼喊,尤指士兵在战斗或追击时大声叫喊助威,动词。
出自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甚么人鸣锣击鼓,呐喊摇旗?”
二、《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概括分篇简介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呐喊》各版本(6)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
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
“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⑵《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
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⑶《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
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⑷《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
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
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
⑸《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
虽然不能将其判定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着许多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情绪的特点: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痛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尤为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
鲁迅《呐喊》内容简介

鲁迅《呐喊》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呐喊》收人了鲁迅先生1918年—1922年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的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缘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作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一“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最终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鲁迅《呐喊》好句好段摘抄_优美段落素材

鲁迅《呐喊》好句好段摘抄鲁迅《呐喊》好句好段1、读书人偷书,不算偷。
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5、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6、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7、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www.)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8、“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9、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10、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资料整理《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1、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
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
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
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
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
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
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
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孔乙己》1、故事梗概《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
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2、主要人物:孔乙己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贫困不能自存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社会原因。
第一,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无能迂腐,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
第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比他们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
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向了死路。
当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还有其个人原因。
他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形同乞丐的境地。
孔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得意于自己的“之乎者也”;他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鄙视体力劳动,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
以致后来因偷窃被打折腿,麻木不悟地“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药》1、故事梗概《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2、出场人物: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主要人物:夏瑜、华老栓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
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他爱子心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浸泡的,可见他愚昧、落后;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不敢拿人血馒头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
《明天》1、故事梗概《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
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
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
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向,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
这里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2、出场人物:主要人物: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
善良(单四嫂子的“单”又音近善良的“善”),愚笨,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
《一件小事》1、故事梗概《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在五四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主要人物:车夫、“我”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显露出“我”自私自利的渺小,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
《头发的故事》《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N先生的独白)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
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文章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风波》1、故事梗概《风波》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
七斤住在农村,靠撑船度日,经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
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复辟)了又要辫子了。
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
一时七斤家聚集了许多看客。
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里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
作品通过七斤家庭里的辫子风波,表现了农村封闭落后,气氛灰暗,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主要人物: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
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
七斤嫂的精明泼辣。
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
《故乡》1、故事梗概《故乡》作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通过儿时好友闰土的外貌和精神的变化,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
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
2、主要人物:闰土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阿Q正传》1、故事梗概《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
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
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
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
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
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
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
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