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统 课 堂 教 学 的 诸 多 弊 端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心得体会5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心得体会1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
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发现存在着如下两种情形:一是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课中存在着以追求吸引和满足学生感官刺激为目标的教学倾向,还美其名曰为“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
这些值得提醒广大一线教师。
一、“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大多数时候只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试过后大部分还给了教师。
我们称之为“吹气球式”课堂教学,即学生如同“气球”,在学习期间,教师不断地对着“气球”吹气,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其冲出去,即参加各类考试;不论冲得远还是近——考上或考不上,冲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完了,学生脑中仍空空如也。
这是完全背离新课程理念的。
这些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讲解策略:首先检查学生过去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然后呈现新的内容,并使用大量的时间予以讲解;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新的学习内容;最后布置较多的作业来强化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课型下存在着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而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但就此就认为策略和效果之间存在着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则是一种简单化思维。
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
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
导学法(资料)

“导学法”及其相关问题“导学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教法。
它的基本形态是教师“导学”,学生“自学”。
是在否定传统教学基本教法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改成果,通过持续改革实践和总结验证而逐步形成的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新的教法体系。
一、为什么要否定传统教学的基本教法?因为传统教学的基本教法是教师通过“讲”向学生转述知识;教师通过“讲”控制课堂;教师通过“讲”构建“教”为中心的课堂。
用现代教学的理念来审视,“转述知识”、“控制课堂”、“教为中心”都是不科学的。
(一)为什么说“转述知识”是不科学的?理由有二:1、“转述知识”往往转述结论性的内容,而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
系统论与结构原理认为:世间一切具体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有的,而且这种存有有其内部结构的原理与法则。
转述知识只能传达事物“是什么”方面的信息,而往往忽略“为什么”方面的信息,所以转述知识的结果学生得到的基本上是“知其不过不知其所以然”的囫囵吞枣式的知识。
现代教学强调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以便了解和感悟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的原理和法则,其间的情与理及其价值取向学生都能够通过参与得到一定的感知和认同,这样学生得到的是知识生成的始与末,是在抽象基础上得到对新知规律性的理解。
2、“转述知识”在客观上迫使学生动耳听、动脑记,往往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心态和情绪不振、昏昏欲睡的精神状态。
这是因为只让学生听和记造成了神经系统的疲劳。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学说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是交替实行而形成感化的。
教师的转述只让学生听记,势必造成学生总处于“听”的状态,教师发出的信息也总要首先传入学生的听觉区,而后扩散至其他协同作用区,这样就使得听觉区必须总处于兴奋状态,长时间不能与抑制交替,这就容易形成听觉神经系统习惯化状态。
这种状态使神经系统因为不堪重负而处于疲劳状态。
这就是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精神萎靡甚至瞌睡的原因。
《老子本义》清·魏源(卷上)

《老子本义》清·魏源(卷上)论老子一文景曹参之学。
岂深于嵇阮王何乎。
而西汉西晋燕越焉。
则晋人以庄为老。
而汉人以老为老也。
岂独庄然。
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
老子不复生。
谁定之。
彼皆执其一言而阂诸五千言者也。
取予翕辟。
何与无为清静。
刍狗万物。
何与慈救慈卫。
元牝久视。
何与后身外身。
泥其一而诬其全。
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夫不得言之宗。
事之君。
而徒寻声逐景于其末。
岂易知易行。
而卒莫之知且行。
以至于今泯泯也。
老子曰。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非不知有无之不可离。
然以有之为利。
天下知之。
而无之为用。
天下不知。
故恒托指于无名。
藏用于不见。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之道。
必自无欲始也。
诸子不能无欲。
而第慕其无为。
于是阴静坚忍。
适以深其机而济其欲。
庄周无欲矣。
而不知其用之柔也。
列子致柔矣。
而不知无之不离乎有也。
故庄列离用以为体。
而体非其体。
申韩鬼谷范蠡离体以为用。
而用非其用。
则盍返其本矣。
本何也。
即所谓宗与君也。
于万物为母。
于人为婴儿。
于天下为百谷王。
于世为太古。
于用为雌为下为玄。
故如盖公黄石之徒。
敛之一身而徼妙浑然。
则在我之身已羲皇矣。
即推之世而去甚去奢。
化嬴秦酷烈为文景刑措。
亦不啻后世羲皇矣。
岂若刑名清谈长生之小用而小弊。
大用而大弊邪。
吾人视婴乃如昨日也。
万物之于母无一日离也。
百谷于其王未尝一日离也。
动极必静。
上极必下。
曜极必晦。
诚如此则无一物不归其本。
无一日不有太古也。
求吾本心于五千言而得。
求五千言于吾本心而无不得。
百变不离宗。
又安事支离求之乎。
反本则无欲。
无欲则致柔。
故无为而无不为。
以是读太古书。
庶几哉。
庶几哉。
二老子道太古道。
书太古书也。
曷征乎。
征诸柱下史也。
国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故左史在楚。
能读坟索。
尼山适周。
亦问老聃。
今考老子书谷神不死章。
列子引为皇帝书。
而或以五千言皆容成氏书。
至经中称古之所谓。
称建言有之。
称圣人云。
称用兵有言。
故班固谓道家出古史官。
庄周亦谓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D.“人”
是“不能堪”的主语,不可断,故选 B。
( 2) D.“只有兼具文韬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错,得此谥号的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
的文臣。
( 3) C.“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错,原文“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
非朝夕可革也” ,范仲淹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 4)①“推” ,把……让; “食”,供养;“晏如”,安然自若。
)( 3 分)
A. “六经”是孔子晚年整理的《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先秦古籍。
B. 手诏一般指帝王亲手所写的诏书,多不经别人草拟及颁宜等程序而直接下达受诏人。
C.朋党原指同类人相互勾结,后为因政见不同相互倾轧、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统称。
D. 文正是古代文臣最尊荣的谥号,只有兼具文武略之功的人才能获得,如范仲淹。
译为:(范仲淹)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天下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轮换
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安然自若,不以为意。
②“更张”,改革措施; “规摹”,涉及面;“行”,实行。
译为: 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步推行, 改革涉及面太大, 谈论此事仲淹,字希文。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
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 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而
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元渐,规摹阔大,论
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 多所举劾, 人心不悦。 会病甚, 请颍州, 未至而卒, 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 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
蠢子医(校编注文)

五是重视脾胃。作者于书专门立“补脾歌”、“万病皆以脾胃为主 ”二节强调脾胃 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补脾歌”中言:“治病须先明主气,主气不明空欷歔。问是主气 何处来?一身之宰曰脾胃。……胃为水谷海,脾为生化源。生化旺时病易已,生化亏损病必 繁。凡是久病要扶脾,扶得脾时病不危。”在“万病皆以脾胃为主”中云:“自古方术有万 端,不得一贯总枉然。吾读医书浩无涯,偶于脾胃到真家。”此外,还多次在不同章节表达 了重视脾胃的学术主张。如:“补养脾胃为正宗。转动胃气便无病,此是治病之大关。守住 关头有把握,不要案上书如山”、“治病须要顾脾胃,疮症尤须兢兢持”等。
纵观全书,龙氏之学术主张与临床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主张治病要针对患者当时之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不泥于古,不拘于书,不套成 方,强调古今有别,不可执死书以对活症。书中在不同章节不厌其繁地表达了这一主张。如 -- “今人动说古方好,不知以古治今多有错。古人未看今日病,安知今日之用药?病 症皆从气运生,今日气运与古大不合。古人但知古人病,未知今日之病痪。今日病痪须得今 人治,安得妄用古人药?古人用药条条好,安得今日病情恰恰合?” “只要脉理透,药味详,何往不得神奇方?不必冤《素问》,不必溯轩黄,胸中自有 真主张。方知岳夫子不泥宗泽意,自足驰骋古战场,楚霸王不拘项梁法,自可立扫秦边疆。 不然今检壶中药,明读《肘后方》,愈看愈夹杂,愈读愈荒唐。胸中毫无真是非,纸上总是 妄诪张,用心格物固然好,神明致知亦甚良。我无上池水,我无古锦囊。只是心中有把握, 手里有提纲。一看这人是甚人,便知这人用甚汤。药味就在人身上,更从何处寻药王?” “古人结胃伤寒见,今人结胸百病生。古人结胸症多死,今人结胸尚从容。古人结 胸因行早,今人结胸并未行。不从此中讨消息,不知今日之病情。非是后学好奇异,愿学君 子而时中。” “古今气运大不同,……更变运转不能停……,脉已移,气已冲,温凉补泻皆无功。 若依古人方,便失主人翁。” 二是用药王霸兼施,刚柔相济。所谓霸药,谓峻猛凶悍之剂也。所谓王药,当为与 之相对平和之药也。二种药均不可少,只看善用不善用也。若当用霸药而用王药,则药轻病 重,缓不济急,以平淡而误事;反之,当用王药而用霸药,则药过病所,病人不耐其峻。龙 氏当用霸药不避其险,当用王药不嫌其缓,恰得其宜,可谓君子而时中也。他在书中以形象 化的语言阐述了这一主张-- “大热大凉有几番,用得好时病立痊。病一痊时便须已,不如和缓为上仙。大补大 泻有几番,用得好时病立痊。病一痊时便须已,不如平妥为上仙。凡是病症皆有偏,不得矫 枉过正必不安。好似秦人之暴虐,必得霸王之铁鞭。一若平定了,便须治世之曹参。治病亦 如治天下,有时用霸王霸药专治暴症,有时用曹参。” “一切大毒药,并未绕笔下。但具翻山倒海力,不得不谓霸。……一切攻伐大毒药, 往往用之若食蔗。岂是后学好奇异,如今世道人心甚可诧。不用此药便不灵,用得此药回造 化。……如今之人多鬼窟,不用此药不能下。……虽有堂堂正正药,舍了此味不神化。譬如由 基射伯棼,只在当面那一诈。譬如关帝斩蔡阳,只在背后那一叱。” 三是龙氏诊病重视脉诊。他言:“治病先把脉来摸,有了脉理好用药。若是脉上无 有病,纵遇轩岐无奈何。”在脉诊中注意运气对脉的影响 ,强调时运变,则脉亦变。而气运 之变,中指应之最验,故其颇重视中指诊脉。在书中“今日脉症有不甚相合者,是今日气运 与古稍有变迁,不可不知”一节,主张诊脉“必将中指细细参,非是后学好奇异,如今气运 最为先”。其后又在多处论及中指诊脉,如“一诊中指始了然”“此等病儿中指定”,“祟 脉恒在中指间”等。 四是重视小方与外治。小方即民间偏方验方,龙氏虽由儒入医,然并不死守书本,
清人笔记

○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
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
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
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
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
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
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
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後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论韩愈

论韩愈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论韩愈陈寅恪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
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
今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
至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也。
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一一原道略云: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退之自述其道统传授渊源固由孟子卒章所启发,亦从新禅宗所自称者摹袭得来也。
新唐书一七六韩愈传略云: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昌黎集一复志赋略云: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
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
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
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
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
同书二三祭十二郎文略云: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李汉昌黎先生集序略云:先生于大历戊申,幼孤,随兄播迁韶岭。
寅恪案,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之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宋儒仅执退之后来与大颠之关系,以为破获臧据,欲夺取其道统者,似于退之一生经历与其学说之原委犹未达一间也。
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读《新课程实验与研究》的心得体会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几项转向姚集中学周小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们面前展开,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广大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教师在面临型新课程改革是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该根据新课程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20世纪以来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
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信息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之后的课堂中,学生活动多了,几乎堂堂都是在探究问题中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能亲身体验全过程,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更显著的是用实际行动来接受了情感教育。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
蒋笃家
(双牌县第一中学,湖南双牌425200)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式、教学主体、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五段教学法”传统课堂教学指l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
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大家熟知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段教学法”。
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
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
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
本文欲
就其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如下梳理。
一、教学思想上,传统课堂教学是“主知主义”、“教师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
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
“主知主义”培养学生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则忽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
依教育心理学观点。
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致“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低水平的。
为此,联系实际,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就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过程至关重要。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追问、评判、创造知识的“好学生”、“书袋子”。
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恩格斯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毛泽东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才、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教学目标上,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实现轻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能力形成过程才是学习本身。
学生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是种子.思维是耕种,只有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堆积。
盲目追求知识掌握、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严重违背教育本质规律。
当然千改万改,知识不能改,实现认知目标的确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任务。
但在新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
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除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
三、教学程式上,传统课堂教学重学轻用,重预设轻生成。
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
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不重视知识运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
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按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堂就是教师展示设计好的教案。
传统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教什么”.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
泾渭分明。
课程内容由政府和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扮演着“执行者”、“传声筒”的角色。
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
而是“教教科书”。
师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老师精心钻研的是教法,而不是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的学法。
课堂上。
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
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显性内容,隐性内容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四、教学主体上。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
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展开教学活动,当学生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
“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不幸福。
这样的状态不被教育者关注、理解;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追求、爱好。
传统课堂使孩子失去许多宝贵东西:失去主动学习习惯,变得低能;失去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失去梦想激情,变得麻木呆板;失去天真活泼、开朗乐观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五、教学评价上,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都是单一性的标准、主体、内容、形式、过程、目的。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基本教学目标,评价功能只定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上,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
评价主体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教师。
评价内容只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只关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价形式主要是测试.只关注学生成绩和排名,学生人人自危,彼此互相敌对。
评价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小考和测试.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结束课程后的检测或阶段性考试。
评价目的过于关注甄别与选拔.忽视改进与激励,一切为了“分数”,只见“分”不见“人”.造就大批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的学生。
某学校高考励志牌上写着:“世界上有四种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你要当哪一种人?我们不能成为贵族的后代,但我们可以变成贵族的祖先。
”传统课堂教学就这样让我们“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这样极端功利化、自私化、庸俗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
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我们高举新课改的大旗,力克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为培养有道德有人格的新公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