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2、选择身边值得佩服的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做到内容具体,语言通顺。
3、学会评改习作,并在互评互改中感受写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选择具体事例,通过具体的描写,表达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具体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以及自己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习作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审题立意1、师:早就听说四(2)班的同学聪明能干,个顶个的棒,今天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这是一段绕口令。
出示ppt:门口吊刀,刀倒吊着。
谁来试试?指名说,师说。
第一次就能说得这么流利,我由衷地敬佩这些同学,引出“敬佩”。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具有令人敬佩的地方。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练习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板书题目)。
2、ppt出示习作要求,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1、指名读2、学生汇报3、这个人可以是谁呢?4、出示ppt,教师小结:同学们很善于从习作要求中把握信息,这次作文要求写人,是我敬佩的一个人,他(她)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
重要的是要用具体的事例写清让人敬佩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为:抓品质(特征),具体写(板书)二、确定对象,抓住品质1、“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敬佩的人是谁呢?请在纸上写出来。
2、他(她)长什么样子呢?真想见识一下呀,谁想介绍一下你最敬佩的人?在请大家介绍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小朋友。
ppt出示文段1:小虎子不但名字帅,长相也帅。
圆圆的脸庞上嵌着一对虎里虎气的大眼睛,看上去是那样有神,他那乌黑的眼珠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是那样的机灵。
高高的鼻梁下面长着一张肉嘟嘟的小嘴,两个深深的小酒窝,印在那活泼可爱的小面孔上。
指名读,你从这段话读明白了什么吗?(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小虎子帅气可爱的形象,我们作文的时候只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也能突出表现物的形象。
课堂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课堂教学设计(精选7篇)课堂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文贵真实”的道理,表达真实情感;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己写作时常范的毛病,提高写作水平;3、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和习惯,乐与和他人交流习作经验,体验习作的成功。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被叫来这里上课,而且又有这么多的听课老师,大家肯定很紧张,我也是,但我相信我们能上好这节课的,你们说我们行吗?请看;二、作文指导。
1、正确地使用标点。
课件出示:(学生读,教师点拨)住在医院的第三个夜晚,我梦到了活泼开朗的自己,我梦到了健康无病的自己,我梦到了……(这个省略号用得好,让人意犹未尽,可见他是个会写作的人)A、指名读。
B、引导学生联想,练习说话。
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请同学们看看这一句和前一句有什么不同之处?(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的表达效果。
所以,前一句我们再添一句,再用省略号更好,谁来添添?)C、指名添句子。
“哈哈,你那可怕的病魔被我战胜了!”我自言自语地说。
(请看:还是贺浩岚同学的作文,一个感叹号让人感受到了他大病初愈的那种自豪、幸福的感情,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不要随意使用标点符号,要仔细斟酌,标点用得好会起到景上添花的作用。
2、正确地使用“说”。
说到“说”,我想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话,课件出示:神鸟说:“你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叹气,又不许闷头不语。
”安妮说:“好啊!”神鸟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安妮说:“好!”神鸟对哈桑说:“虽然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把我捉住,但是您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并且要回答正确,用最简洁的语言。
”“好吧,你快讲。
我是国王,我绝对回答的出来。
”“好,我给你讲一个。
”A、请同学们想想:这两段话,哪一段写得好,好在哪里?如果要你修改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B、活学活用。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目标: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教学难点: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
(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
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
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
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教学评价: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札记: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
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
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带来的好处。
课堂教学设计锦集六篇

课堂教学设计锦集六篇课堂教学设计篇1 活动目标:1、了解煤气的作用和危险性,知道人在煤气中毒时,会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
2、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解救自己的方法。
活动准备:1、因漏气而造成的事故事例。
2、煤气灶一个。
3、关于一些煤气发生的事故录象。
活动过程:一、认识煤气灶、煤气包,了解煤气的用处1、出示煤气灶和煤气包,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家使用煤气吗你们家的煤气是从哪里来的煤气有什么用2、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我们家用的煤气有两种,一种是管道煤气,一种是煤气包。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二、观看录象,了解煤气的危险性。
1、教师:煤气的用处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煤气,煤气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2、展示有关图片或相关的报道,使幼儿初步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漏气或爆炸事故。
3、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煤气造成的危险性有哪些教师小结。
三、组织幼儿讨论,知道安全使用煤气的方法以及发生以外后的自救方法1、怎样安全使用煤气。
2、怎样知道漏气了如何辨别呢3、我们人体吸进了这些有毒的会有哪些反映呢四、教师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重点讲解几个问题。
1、当成人在厨房使用煤气烹饪时,小朋友尽量不要到厨房。
2、小朋友在家中,不要自己随便动煤气灶的开关。
3、如果闻到异味,要及时提醒爸爸妈妈。
课堂教学设计篇2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2024年9月期刊《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教材分析《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一文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说现在孩自制力的情况;二是心理专家对自控力做了跟踪实验;三是该怎样如何做呢?学员分析本次家长主要是一年级家长,平时都比较溺爱孩子,当孩子们遇到自制力不能控制时如何是好,所以本次授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帮助家长怎样控制孩子自控力,并引导家长掌握教育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心。
教学过程:各位家长朋友好,首先感谢各位家长的到来。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精选7篇)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精选7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扩句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使句子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
是写作中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
因此在小学语文扩句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扩句中的一些重要方法,从而提高扩句准确率。
教学目标:1、掌握扩句要求和常用的扩句技巧。
2、通过归纳学习,能正确熟练地扩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掌握扩句要领,能按要求正确扩充句子。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看到这光秃秃的树干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你更喜欢哪一棵呢?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和老师一样,更喜欢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课件出示)同样,为了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我们就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这就是扩句。
扩句就是在原来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后添加适当的修饰词语。
(课件出示)二、扩句原则(课件出示)(一)不能改变原意。
(二)不能改变句型。
(三)修饰词语搭配得当。
(四)符合例句要求。
例举病句:1、我们热爱家乡。
我们热爱家乡的田野。
2、大地是个宝库。
地大物博的大地真是一个宝库啊!注:第一组例句是在原句的基础上扩充,原句的意思是“我们热爱家乡。
”但是扩充后改为“我们热爱田野。
”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
所以这样的扩句是不正确的。
第二组例句中,扩充的词语“地大物博”与原句的“大地”搭配不得当,而且原句是陈述句,扩充后却成了感叹句,改变了句型,所以在扩句时任意加词,最后弄巧成拙,产生病句。
同时有的题目要求照例子扩句,所以要扩句前,首先要明确例句的要求,明确需要在什么地方添加词语。
三、扩句步骤第一步:找一找,在什么地方扩充。
第二步:想一想,加上哪些修饰词语。
第三步:读一读,扩充后句子是否通顺。
重点:第二步:想一想,加上修饰词语的方法。
1、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添加合适的修饰词语,修饰词语可以是一处或多处。
如扩句:孩子们看书。
主干词语“孩子们”前可以加上“可爱”来描写孩子们,还可以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一群”。
课堂教学设计(集合15篇)

课堂教学设计(集合15篇)课堂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2、利用提问探讨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原因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结历史规律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认识到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以史为鉴,知兴衰得失,继往开来。
【重点难点】一、重点:朝代更替顺序。
二、难点: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规律。
【授课类型】自设专题综合课。
【版本及教材】岳鹿版,涉及七八年级历史共四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课本相关内容。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列表法、歌诀法多法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知道中国哪些朝代?你能完整说出朝代更替的顺序吗?(点学生回答)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看出,同学们对朝代更替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全面准确掌握朝代更替顺序、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历史朝代更替》。
二、问题引导问: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名称是什么?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第一个朝代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课堂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通用5篇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通用5篇第一篇:互动小组讨论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课堂参与度。
教学内容: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教学步骤:1. 老师引入主题,简要讲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3. 老师布置一个问题或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出解答或解决办法。
4.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5.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6. 全班讨论,学生就各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意见。
7. 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第二篇:项目式学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步骤: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2. 老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实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3.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5.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6. 全班讨论,学生针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第三篇:综合素质课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一款创意产品。
教学步骤: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创意产品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兴趣。
2.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3. 老师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款创意产品,并给出相应的功能和特点。
4.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方案。
5.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善产品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6.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设计的创意产品,并解释其功能和特点。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12篇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12篇课堂教学设计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本文将为您提供12篇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四季变化的特点,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词汇进行表达。
教学内容:四季变化特点、相关词汇。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外面的天气并谈论。
2) 学习: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四季的变化特点。
3) 练习: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相关词汇进行表述。
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四季变化的特点,并进行简单评价。
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直线和曲线的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直线和曲线的特点、问题解决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直线和曲线的思考。
2) 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理解直线和曲线的特点。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直线和曲线的特点,并进行讨论和反思。
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能够进行相关计算和实验。
教学内容: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计算和实验。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电流和电压的思考。
2) 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3) 实验: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电流和电压的测量和计算。
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并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口语水平。
教学内容:口语表达、口语练习。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游戏等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 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学习并模仿口语表达。
3) 练习:设计口语练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供遗传学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能力目标: 1.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的基础上,说出每个实验证明的问题,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2.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
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
情感目标:在了解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1.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已经涉及,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
此外,由于遗传学的发展特点和应用价值,各种媒体大量宣传,学生从媒体学习了不少知识。
2.遗传变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细胞结构和成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内容之后,学生已经了解有关细胞核、细胞器、核酸、蛋白质、染色体、DNA、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以及生物生殖发育的知识,了解了染色体的成分以及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中的数量变化,这些知识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知识。
3.学生在化学课的学习中学习了同位素的知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相关知识分析
有关实验现象。
4.尽管遗传变异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日常生活中,遗传变异的现象也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学生还缺少知识。
学生希望能够自己去分析所见到的遗
传变异现象。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生共同探索遗传变异中的为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教材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遗传学上两个著名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物质,通
过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本小节教学的重点,分析这两个实
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DNA是遗传物质。
本小节教学难点有两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原理是难点之一,学生对于杀死的细菌能够引起细菌的转化感到迷惑。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何观察噬菌体在细菌中的活动,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本小节课题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仅仅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获得本节课题的结论
不够充分,所以若有时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关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采取不断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思
维活动,在老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参与分析讨论。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鼓励学生自
己设计实验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媒体:
1.几个遗传学实验的挂图;
2.若有条件可以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内容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2.介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认识DNA是遗传物质。
3.与学生共同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设计实验,研究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并且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4.分析细胞中DNA分布情况,获得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的结论。
5.分析三组实验结果,讨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6.以问题结束本课题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建议:
1.以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遗传和变异是怎样发生的?生
物体内什么物质对遗传变异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什么是遗传物质?你认为遗传物质应该有
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
答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认为核酸或者DNA是遗传物质,依据是什么?是否能够通过一
定证据来证实你提出的看法是正确的?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在分析什么是遗传物质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从个体和细胞水平分析,在生物个体或者细胞上下代延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或者结构是什么,然后从分子水平对细胞中染色
体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水平认识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上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比较容易得到结论,染色体在生物上下代具有连续性,染色体中的DNA是遗传物质。
学生认为这个结论是理所当然的,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不是那么容易认识了这个问
题的。
同时,作为一个科学结论,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支持。
那么,“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这个结论是否有支持的依据?让学生了解一个科学结论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获得的。
3.关于“细菌转化实验”的教学。
细菌转化实验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前,可以与学生共
同做出一个假设“如果DNA是遗传物质,那么各种生物的遗传必定与DNA有关”,带着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的任务去分析教师介绍的实验。
同时还应该说明,实验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
不支持假设。
实验一旦不支持假设,假设不能成立,或者被推翻,或者需要修订。
教学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说明肺炎双球菌的特点,特别要强调两种类型细菌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差异。
(2)介绍1928年格里菲斯实验,重点放在对教材上第四组实验的讨论。
在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什么是“细菌转化”,细菌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转化,发生转化的细菌有什么特点。
同时提
醒学生分析:这个实验发现了什么,实验留下了什么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科学家在这个实验中
并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物质使R型细菌变为S型细菌的,如果你是一个研究工作者,下一步会怎
样进行研究?
(3)介绍1944年艾弗里等人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所介绍的资料。
(4)这组实验对所提出的假设是支持的。
通过这组实验,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发现需要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人类正是在这个不
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认识自然中的秘密。
4.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
(1)教师在介绍两种实验材料的特点后,要与学生一起分析科学家选择这样两种材料进行
研究的原因:噬菌体结构简单,化学组成与真核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成分相似;侵染细菌的方式
有利于进行研究。
(2)由于细菌和噬菌体都是微小不易观察的生物,怎样才能了解实验中两种生物的活动,
科学家利用了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是生物学研究常常使用的方法。
但是利用
什么同位素,标记什么元素才能使实验获得成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
(3)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假设。
根据这两个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做出结论,生
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
教师提出烟草花叶病毒,让学生继续讨论。
5.关于“烟草花叶病毒实验”的教学
教师首先介绍烟草花叶病毒的特点,学生可以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实验,
然后再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这一组实验是否也支持我们的假设?若不支持,是推翻还是修订?怎样修订?
最后需要强调,凡是含有DNA的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若生物体内仅含有RNA,那么这类生物是遗传物质应该是RNA。
因为绝大部分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关于本节课的小结。
这节课主要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是让学生在分析或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的工作
经历,学习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若能对所介绍的实验做出正确的解释,就能够
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多,也不存在困难。
所以,教师在小结时,可
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和结论,并且适时提出问题“DNA为什么可以作为遗传物质,而细胞内其他物质却没有这种可能性?DNA具有什么特点?”,以问题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又
激发学生新的想象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设计者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肖乐和)
点评:
本节课教师通过介绍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实验,来启发学生提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首先介绍遗传学发展史上几个著名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分析,了解科学家进行
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在了解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及其结果
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假设),分析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所能证明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过
程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在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后,
启发学生设计能够证明什么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学习设计实验的技能。
突出了
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体现了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生物学科
教学中运用科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