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_图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5.教学各部分名称
大屏幕示范画一个三角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46页)
小结:为了更好的使用图形为我们服务,我们有必要研究它们的特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三角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27~40页)
从这些图案中抽出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的表象。
1.欣赏了这些美丽壮观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看到画面中的图形了吗?生活中的图形多吗?
小结:的确,生活离不开图形,正是许许多多的图形才构造了生活的美。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的美,美,无处不在。
2.抽取图形,抓住已研究的平面图形切入新课教学。
师:这些画面中都有哪些图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21~26页)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
演示实验法
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能跟老师说说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吗?指生说。有的同学想做科学家,作家,医生,教师……,还有的同学想当建筑师,工程师,由此老师引导:同学们想去欣赏一下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创造的奇迹吗?
(二)预学案
多媒体呈现一组美丽壮观的建筑画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2~20页)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43页)
小组合作摆三角形,交流汇报摆的过程
中小学教案模板

中小学教案模板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小学教学时使用的模板,以确保教案的内容简明、明确,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
教案模板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文中不应出现相同的标题文字,以避免混淆和重复。
教学目标:1. 确定学习目标,并明确学生在本节课中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2. 梳理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框架和思维导图。
3.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重点: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关键知识点和能力培养。
2.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1.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准备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具、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 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准备解答和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和策略。
3. 做好教学环境的准备,确保教学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教学过程:1. 导入:用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提出问题: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启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3.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4. 总结与归纳: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和思维导图。
5. 讲解与示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和演示。
6. 练习与巩固: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活动、让学生个自主学习,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7. 拓展与延伸: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宽知识面。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目标,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目标: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材简析: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教学难点: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
(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
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
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
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教学评价: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主题。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札记: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
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
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带来的好处。
《图文并茂》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小学美术公开课教案

《图文并茂》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第一章: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美术教育,认为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设计,展示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成果。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文并茂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设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介绍图文并茂的概念和作用。
教授图文并茂的基本技巧,如构图、颜色搭配等。
分析优秀图文并茂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思路。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图文并茂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步:教授图文并茂的基本技巧,如构图、颜色搭配等。
第三步:分析优秀图文并茂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思路。
第四步: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图文并茂作品。
第五步: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画具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构图、颜色搭配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评价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开阔性。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安排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鼓励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提高绘画技巧和信心。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准备6.1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6.2 教学准备教师提前备课,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资源。
教室布置,确保画具和作品展示空间充足。
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教师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规则,确保教学秩序。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山东省诸城市昌城树一中学隋永奎《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按导学稿预习课文。
二、教学课题: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归纳文章中心。
2、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如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欣赏品味,可分析,可背诵,可画画,可写导游词、可编歌曲等。
4、主题阅读: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资料、图片等。
5、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说明顺序2、多方式、多角度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三、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文中作者把握住苏州园林“图画美”这一特征,先从总体上介绍,然后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是说明文的典范。
2、学情分析:学生早已接触说明文知识,对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判别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知识基本能做准确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演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根据预习,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哪些小组预习成果突出。
(二)展示过程第一步:抢答展示目标1和2:(各小组抢答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特征说明苏州园林、本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本文的中心等)教师点评时出示“叶圣陶先生简介”:百度链接/view/34089.htm第二步:目标3开展对抗赛:3组:“我们组根据课文内容改编了一首歌,套用《好一朵茉莉花》的曲子。
下面我们与大家共享。
”然后四人齐唱:“好一个苏州园林,园林再美也美不过它。
小学美术_《图文并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图文并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用连环画或插图的方式表现自编的故事。
2、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图文并茂的创作方法。
3、感受画面搭配故事的创作乐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自编故事,用画面搭配故事,使故事图文并茂的呈现。
难点:故事有趣,画面生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名家作品、动画视频、图片等学生准备:绘画笔、素描纸,彩色纸,双面胶,剪刀等四、教学设计1、探索激趣,巧引课题。
师:让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
出示没有配文字的朱德庸漫画,提问画面中的人物在干什么?生:看电视师:如果没有文字是不是四幅图都是人物在看电视?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给图片配的文字,看前后是不是有什么变化了?生:加上文字和图片互相搭配能知道作者通过这四幅图表达的意思了。
师:这幅作品就是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所画,像他这样用图片和文字相互陪衬,使内容丰富多彩就是图文并茂。
引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图文并茂》2、欣赏分析,拓展联想。
(1)师:怎样恰到好处的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呢?让我们先来欣赏两幅画。
一幅是华君武《公牛挤奶》一幅是丰子恺《庆祝国庆》,请同学们读读文字,看看画面,作者画了什么?写了什么?(2)师:看看课本中的画面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大家仔细观察画面,画家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动物们的心里变化的?生:表情。
师,看来丰富的表情在连环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对比欣赏三幅作品,想一想一幅图文并茂的故事画需要元素是什么?(人物、环境、事件)(4)师:同学们,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编成故事、我们朝夕相处的文具可以编成故事,就连我们喜欢的卡通形象也可以编成故事画下来,瞧,有个叫酷儿的小东西要去旅行了,它的经历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吧!(18页下方范作欣赏)从故事主角的造型、表情、动作,背景和构图角度分析画面。
(动态表情适当夸张,要有趣味性。
故事中的环境背景要为主角服务,与故事情节相关,体现生动性。
人物与环境处理要得当,突出主体,创新构图。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学习了这节课,你打算怎样珍惜时间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长针短针
分针时针
指着12指着几就是几时
指着6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的学生反应来看,他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组织形式非常喜欢,学生一直处于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状态中,学习得比较开心;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学习也是比较有效的。通过准备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自己拨一拨,小组内拨一拨、说一说,学生课堂表现活跃,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设计使孩子深化了知识,开启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本课的设计比较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但也有些地方学生显得有些浮躁,特别是体现在一些总结的过程中,因为这时思维的参与显得比较重要了,而且如果反复的练习说一些结论性的话时,也使得这个环节与其他环节比相对有些枯燥。
生(齐声):钟表
师:你们真聪明,它的谜底就是钟表(出示实物钟),出示钟表的图片:
师们按时睡觉。
生3: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钟表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合作解疑。
1、认识钟面
生读:6时半,2时半,10时半。
三、知识应用。
1.小明的一天。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下面我们看一下小明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出示“小明的一天”情景图)
/i?ct=5033=%E6%95%B4%E6%97%B6%E9%92%9F%E8%A1%A8%E5%9B%BE%E7%89%87&ie=utf-8&in=26077&cl=2&lm=-1&st=-1&pn=5&rn=1&di=74505820200&ln=1995&fr=&fm=result&fmq=1365745581354_R&ic=0&s=&se=1&sme=0&tab=&width=&he(学生分别认一认,说一说。)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翠鸟》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品词析句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
通过教师提出引领全文的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并作适当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适当播放相关图片及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渲染课堂气氛。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我来读一读。
三、理解课文。
1、我要认真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兴趣及方法,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蹬开”“像箭一样”形象地写出翠鸟捉鱼动作()。
5、翠鸟活动是多么迅速敏捷啊!我要和同学赛一赛看谁读得好。
过渡:此时此刻,我们真想干什么?(捉一只来饲养)听了老渔翁的话,我们的脸为什么有些发红?
6、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翠鸟的(),
7、学习了课文,我们懂得了()板书: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导学案?
• 按字面理解。“导”就是指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 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 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 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制定出明确的要求,哪些知识是我 们应该记住的,哪些知识是我们难以理解的。要记住的知识直接指出 来,难以理解的给学生指示方法,理解它与以前哪个地方内容相似, 这就是指导。“学”就是指导学案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为什 么方便学习呢?因为我们在制定导学案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一些梯 子,本来坡度非常大,我们把坡度变小。大的问题化成小的问题来做。 “案”就是一种方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学习知识的特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 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 方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 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科学性
• 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 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 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导学案如何设计?
导学型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 2 3 4
知识链接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反馈总结
导学案设计式样
文字呈现式样
表格呈现式样
文字呈现式样
• ×××导学案 学科: 年级: 班级: 姓名: 审核: • 【学 习 目 标】 • 【学习重点难点】
一、知识链接 内容 方式 手段 二、自主学习 内容 方式 手段
三、合作探究 内容 方式 手段 四、反馈总结 ⒈课堂检测 ⒉课堂小结
学案、导案、导学案的区别
•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
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是给 学生设计使用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自 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
目中有纲
“三性”指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科学性和主导性
探索性
科学性
主导性
探索性
• 指导学案设计的问题是真问题,能够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 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 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的 问题。
主导性
• 指导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 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 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 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 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 自信心
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导学案的编写
鄂托克旗教研中心 刘燕ຫໍສະໝຸດ 题目质疑: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导 学案的编写有什么关系?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 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 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 过程。
•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 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 价。
教案
• 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 过程、教学反思。
•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安 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时间分配,板书 设计及作业布置等
“两有”和“三性”。
“一个中心”
“
以学生的“学”为中
心,促进学生自主学
习。
”
“两有”指“心中有人,目中 有纲”
心中有人
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 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充分考虑导学案怎样导学生学,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 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 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
演示法、参观法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 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现代 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 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等。现代化教 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 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等 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 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2019/3/3
8
太困了
首都师范大学郜舒竹 2019/3/3
9
9
没在听
首都师范大学郜舒竹 2019/3/3
10
10
不爱听
2019/3/3
11
听不懂
2019/3/3
12
如何设计导学案?
一个中心
两有 三性
如何设计好“导学 案”,是学生“愿
学”、“乐学”和
“会学”的基础。因 此,“导学案”设计
要做到“一个中心”、
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 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 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 别人(领导、所谓专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 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 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 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 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 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 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习的一种教学方案,是供教师导学所使用的。 • 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 学生能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
为什么使用导学案?(变教为学)
• 教师讲的累死 • 学生听的烦死
• 讲课的时候
– – – – – 有人没在听=白讲 有人没听懂=白讲 有人已知道=白讲 有人不爱听=白讲 有人会忘记=白讲
表格呈现式样
学科: 年级: 班级: 姓名: 审核: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反馈总结 课堂检测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课堂小结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 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 读书指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