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技术方法

合集下载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K yw rs oi n u —u aef w cnt c dw t d( F C ) ioe d pop o srm v ;i u ne e od :hr ot sbsr c o os t ea z a l f l u r e l n H Ws ;nt gna hshr oa n ec r n u e l l f
人工湿地 的运行 数量 最 多 , 已超 过 5 00座 , 00 奥地 利
前, 已在德 国 、 捷克 、 比利 时 、 萄牙 、 大利 亚 、 国 葡 澳 法 等 国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过 去 二 三 十年 来 , 工 湿 人
地 用 于营养物 去除 的研究 也逐 渐兴起 。
表 面流人 工湿地 和潜 流人 工 湿地 是最 常见 的 2
e ce c fnto e n h s h r s wee as eem ie rm i ee ta p cs T e a p iain l tto xsi g i i f in y o i g n a d p o p o r o d tr n d fo df r n s e t . h p lc t i ain e it n r u l o mi n te r n ig o h h n n fte HF CW si ic s e n d t e d v lp na e d n y i rd ce u sd su s d,a h e eo me t tn e c s p e itd. l
水 平 潜流 人工 湿 地脱 氮 除磷研 究 进 展
周艳丽 , 余宗莲 , 孙文杰
( 洋环 境 与 生 态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中 国海 洋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海 山东 青 岛 260 ) 6 10

水解-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脱氮工艺优化研究

水解-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脱氮工艺优化研究

2013年第39卷第12期工业安全与环保D ecem ber2013I ndust r i al Saf et y a nd Envi r onm e nt al Pr o t ect i on21水解一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脱氮工艺优化研究*苏成西尚宇南侯云洪(普洱学院云南普洱665000)摘要研究水解池一垂直潜流一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C/N等工艺参数和运行条件对C O D、N V i4+一N、N03-一N、T N去除效率的影响,优化水解池、人工湿地结构和运行工艺,建立高效去除C O D、N附一N、N03-一N、T N的好氧/厌氧串联潜流人工湿地。

结果表明,水解池H R T= 3h,垂直潜流湿地H R T=7d,水平潜流湿地Ⅲ汀=5d;浅根植物与深根植物搭配,设置通气管建造垂直潜流湿地;提高水平潜流湿地的C/N,系统的N ng—N、N03-一N、T 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51%、85%,提高了系统的脱氮能力。

关键词水解池潜流湿地脱氮工艺优化P r oce ss O pt i m i za t i on of N i t r ogen R em oval i n H ydr ol yt i c T a nk—-V e r t i c al—-H or i z ont a lS ubsur f ace Fl ow Cons t ruct ed W et l and Syst emSU C he ngxi SH A N G Y unan H O U Y unhong(Puer‰浙A舸,Y t am an665000)A b s t r act A hydrol ydc t ank——ver t i cal..hor i zont al subsur f ac e f l ow cons t m ct ed w et l a nd sys t em f or t r eal i ng r ur al dom es t i cw a s t ew a t er i s st udi e d a nd t he ef f ect s of H R T,D O a nd C/N o n t he r em oval of C O D,N l讨一N,N03-一N,T N ar e di scussed.11圯r e sul t s s h ow t hat t he r em oval r at e of M E—N,N03-一N and T N c an r e ac h89%,51%and85%re spe ct i ve l y and t he ni t r ogen r em oval ca pac i t y C an be i m pr oved under con di t i o ns t hat,t hi s sys t em i s cons t ruct ed w i t h hydrol妒e t a nk m H=3h,ver ti cal subsur f ac e f l oww e t l ands卸朗=7d and hor i z ont al subsui fac e f l ow w et l and卸盯=5d。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要:人工湿地是一种采用湿地生态系统特性来处理废水的方法。

其广泛应用于城市排水、农村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中,脱氮除磷是其重要的水质净化机制之一。

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机理,并对影响脱氮除磷效果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人工湿地的脱氮机理人工湿地脱氮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反应三个层面来实现。

1. 植物层面:湿地植物具有喜氮性,通过吸收底部废水中的氮素,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所需的氮营养物质,并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根系分泌的氧气也提供了氧化亚氮的基质,进一步促进脱氮反应的进行。

2. 微生物层面: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是脱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硝化细菌将底部废水中的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放氧兼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反硝化细菌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氮素的去除。

微生物的作用不仅包括氮素的转化,还涉及到生物吸附、颗粒沉降等过程。

3. 土壤反应层面:湿地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底部废水中的氮素。

同时,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作用也可以促进氧化亚氮氧化成硝酸盐或还原为氮气。

人工湿地通过这些机制协同作用,实现了废水中氮素的去除。

二、人工湿地的除磷机理人工湿地脱除废水中的磷主要通过吸附、沉降和磷铁共沉淀机制实现。

1. 吸附机制:湿地土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底部废水中的磷。

湿地植物的根系也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2. 沉降机制:底部废水中悬浮的磷颗粒会与湿地土壤中的颗粒结合,逐渐沉积到湿地底部。

湿地植物的根系也能够减缓流速,促进磷的沉降。

3. 磷铁共沉淀机制:湿地土壤中的氧化铁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

废水中的磷与氧化铁结合形成磷铁沉淀物,从而实现磷的去除。

三、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被、环境条件、水质特性等。

1. 植被:湿地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生长状态对脱氮除磷效果有重要影响。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一、概览在随着社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氮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去除效果有限,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

深人研究潜流型人工湿地对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潜流型人工湿地的基本原理出发,概述了其处理氮污染物的优势与挑战,并通过系统综述相关研究文献,旨在深入了解潜流型人工湿地在氮污染物去除方面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1. 人工湿地的概念及作用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环境系统。

它主要由人工介质、植物和微生物等组成,并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染物流的净化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富集和降解水体中的含氮污染物,减少水体中的氮含量;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氮的生物转化,将氧化态氮转化为还原态氮通过介质的吸附和过滤作用,阻止泥沙和其他悬浮物对水质的恶化作用;通过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质对水体中氮的吸收,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的净水技术,不仅投资成本低,而且运行费用低,尤其适用于一些干旱、缺水地区和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治理。

2. 氮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农业化肥:农业活动中的化肥使用是水中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氮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过量施用以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会导致氮肥的流失,对水体造成污染。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转化为氮污染物并流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

工业污水: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含有较高氮污染物的废水,如合成氨生产、石油化工等。

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这些废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会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时,会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形成富营养化现象。

这不仅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可能引起水体溶解氧下降,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根区氮转化细菌及脱氮效果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根区氮转化细菌及脱氮效果
对其 T 的去除 能力进 行 了比较 ,以期 揭示 潜 流人 A 水 生美 人焦 )B( 1 车 草 ,2水生 美 人 焦 ,3 N 3 , B 风 B B 工 湿地 中氮转 化细 菌 的消长规 律 与 T N去 除效果 的 花 叶芦荻 )c c 再 力 花 ,2风 车 草 ,3水 生 美人 ,( 1 c c , D D D ; 关 系及 其 内在 机 制 ,为 进 一 步 研 究 人 工 湿 地 处 理 焦 ) D( 1水生美 人 焦 , 2再力 花 , 3菖 蒲 ) 植 物
文章编 号 :10 0 6—54 ( 0 8 2— 2 2— 4 4 X 20 )0 0 2 0
潜 流 人 工 湿地 植 物 根 区氮 转 化 细 菌及 脱 氮效 果
蒋永荣。 ,莫德 清。 ,段钧元 ,彭竟康。
(. 林 电子科技 大学 电子 工程 学 院 ,广西 桂 林 1桂 5 10 ; . 南水务 工程 技术有 限公 司 ,广 州 404 2 华 505 ) 165
图 1 人 工 湿 地 系统 流 程 设 置 示 意 图
Fg 1 S h mai iga o h o sr ce ta d s se i. c e tc da r m ft ec n tu td weln y tm
作者 简介 :蒋永 荣 (90一) 17 ,女 ,硕士 ,讲师 ,研究方 向 :环境微 生物 学 ,Em i s sn29 @s aem。 — a : v ug9 6 i .o l m n
维普资讯
第2 期
蒋永 荣 等 :潜 流人 工湿 地植 物根 区氮转 化细 菌及脱 氮效 果
23 2
湿地 填料 为 石 灰 石 ,第 一 、二 、三 级 湿 地 填 氮化合物转化 成氨 ,进行 氨化作用 ,是后 续作用 料粒 径 分 别 为 2 、1 、1 4 3 1mm,填 料 厚 度 均 为 1 的基础。系统 中氨化细菌数量见表 2 ,测定平均值 . 0 4 6X1 F / 基 0 ,同级 不 同 m;在进 、出水池 边上 均匀 布设 水管 ,湿地 正 常 运 为 50X1 ~ . C U g ( 质 )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水体的净化和环境保护领域。

其中,对水体中氮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氮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过高的氮含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本文将从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人工湿地在氮去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在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主要包括氮素转化和氮素沉降两个过程。

首先,氮素的转化是指将水体中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或氮气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到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形式的氮素。

人工湿地的植物和微生物是氮素转化的主要驱动力,它们通过吸收和利用水体中的氮素,加快氮素的转化速率。

植物通过吸收和利用水体中的氮素,使其转变为有机氮,并存储在植物身体中。

同时,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等代谢过程将水体中的氮转化为氮气,从而实现氮素的去除。

其次,氮素的沉降是指水体中的氮沉积到湿地底部或沉积物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湿地底部的沉积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湿地底部的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其中的微生物能够吸附和转化水体中的氮素。

此外,湿地底部的沉积物还能够吸附和沉淀氮素,从而实现氮素的沉降。

此外,湿地植物的根系也能够通过吸附和沉淀氮素的方式,促进氮素的沉降。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是复杂而多样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湿地的水深和水流速度对氮的去除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水深和适度的水流速度有利于氮素转化和沉降过程的进行。

其次,湿地中植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影响氮的去除效果。

不同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同,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数量的调控对氮的去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水体的温度、光照强度、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氮的去除过程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通过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或氮气,并促使氮素沉积到湿地底部或沉积物中,从而实现对氮的去除。

然而,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氮去除的效率和效果,为水体的净化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综合考虑湿地底部沉积物和湿地植物的作用,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潜流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脱氮效果的研究

潜流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脱氮效果的研究

潜流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脱氮效果的研究
潜流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脱氮效果的研究
人工湿地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污水方法,对氮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实验主要测定了泗洪潜流式人工湿地芦苇根面及填料表面上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情况,并初步探讨了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结果显示湿地中细菌数量丰富,氮去除效果较好,其中氨氮、凯氏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5.5%,60.1%,53.6%.
作者:郭如美刘汉湖周立刚潘道永孙红波 GUO Ru-mei LIU Han-hu ZHOU Li-gang PAN Dao-yong SUN Hong-bo 作者单位:郭如美,刘汉湖,GUO Ru-mei,LIU Han-hu(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周立刚,潘道永,孙红波,ZHOU Li-gang,PAN Dao-yong,SUN Hong-bo(泗洪县水务局污水处理厂,江苏,泗洪,223900)
刊名:江苏环境科技ISTIC英文刊名:J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19(5) 分类号:X5 关键词:人工湿地脱氮微生物氨化细菌亚硝化菌反硝化菌。

人工湿地对尾水中氮的去除及其机理

人工湿地对尾水中氮的去除及其机理

人工湿地对尾水中氮的去除及其机理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污染物在人工湿地中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去除,一般这些途径包括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三方面的协同作用。

其中,颗粒态的污染物进入湿地系统后可通过基质的过滤吸附、湿地植物根茎的拦截、湿地动物的摄食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

基质的吸附作用包含固体颗粒向基质颗粒表面的迁移以及被基质表面黏附两个部分。

湿地植物密集发达的根系能对固体颗粒起到吸附拦截的作用。

系统中的动物能吞食湿地系统中沉积的有机颗粒,从而将颗粒物带出体系。

此外,通过微生物部分有机态的颗粒进行降解也能去除一部分的悬浮固体。

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内,不同形态的有机物通过不同的方式去除。

可沉淀的有机物在系统内经过沉淀及过滤后得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通常被附着在基质上的生物膜和悬浮于流动水体内的微生物代谢去除。

微生物在厌氧和好氧环境中都能对有机物实现降解,系统内的氧气是依靠自然复氧和植物根区泌氧提供。

植物也参与有机物的去除过程,但其所吸收利用的有机物远低于微生物代谢所消耗的有机物。

好氧降解反应方程式如下:CH2O+O2→CO2+H2O从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氧气不足将会影响降解的速率,而当氧气充足时可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变成了限制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

厌氧降解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两步,反应过程如下:第一步:C 6H12O6→CH3COOH+H2C 6H12O6→2 CH3CHOHCOOHC 6H12O6→2 CH3CH2OH+2 CO2CH3COOH,CH3CHOHCOOH,CH3CH2OH是厌氧发酵的中间产物,这个过程称为产氢产乙酸(产酸)过程。

第二步:CH3COOH+H2SO4→2 CO2+2 H2O+H2SCH3COOH+4 H2→2CH2+2 H2OCO2+4 H2→ CH4+2 H2O这个过程称为产甲烷过程。

产酸过程是由产酸菌完成,产甲烷过程由产甲烷菌完成,产甲烷菌相比于产酸菌对环境条件要求更高,适合的pH范围为6.5~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技术方法在当前我国面临的水环境污染形势中,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突出的污染问题。

氮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水体中高效脱氮已成为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SSFCWs)作为一种生态化、低成本的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其可承受较大的水力负荷和污染物负荷,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污废水的脱氮处理。

污染物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去除和转化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能力正是源于其中的协同机制。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存在多种脱氮机理,包括植物吸收、基质吸附、硝化-反硝化等,利用微生物进行硝化-反硝化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

影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基质、植物、碳源及运行条件等。

笔者综述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各种机理和影响系统脱氮的主要因素,同时论述了提高系统脱氮效果的措施,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机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方式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等,其中硝化-反硝化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脱氮机理。

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和无机氮2种形态存在,污水进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后,有机氮被氨化成无机氮,通过硝化及反硝化作用被进一步去除。

硝化过程在好氧条件下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来完成:硝化作用取决于湿地中的溶解氧含量,当湿地中的溶解氧含量足已支持好氧硝化细菌的生长时,硝化反应才得以顺利进行。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反硝化过程则在缺氧条件下由反硝化细菌来完成。

根据反硝化原理,反硝化过程是从NO3-到NO2-、NO、N2O、N2。

每个半反应如下:反硝化作用取决于湿地中的碳源含量,充足的碳源可以为反硝化作用提供足够的电子供体,进而推动上述各半反应的顺利进行。

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过程中,硝化反应仅仅将氨氮转化成硝态氮,并没有使氮从水体中真正脱除。

反硝化作用则将硝态氮转换成N2或N2O,使水体中的氮转化成气态氮逸出系统。

因此,反硝化作用被认为是系统脱氮的关键因素。

2影响脱氮的主要因素2.1植物植物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重要的组成部分。

植物通过生物量增长从湿地中吸收氮素被认为是湿地脱氮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表明,植物吸收的最大总氮量占进水量的5%~15%。

此外,植物根系的输氧功能可改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内部的溶解氧环境,为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进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进一步促进氮的去除转化。

不同植物因其生理特性、根系输氧能力等的不同,对氮的吸收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湿地除污效果的明显不同。

表1对比了几种常见湿地植物的脱氮效果。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在选择湿地植物时,应根据当地环境、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等筛选生物量大、耐污能力强、根系发达且抗逆性强的植物。

同时,应重视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及使用,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去污特点,通过优化物种组合提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2.2基质基质作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还能够通过沉淀、过滤和吸附等从湿地中去除氮素。

不同种类基质,对氮的净化机理不同,对氮的去除效率也有明显的差异。

表2比较了几种常见基质的脱氮效果〔25,26,27〕。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湿地基质的理化属性也可能影响其对污水的脱氮效果。

基质的粒径大小与孔隙度决定着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渗透系数的大小。

一般孔隙率大的基质可使废水比较容易地渗透到其中,除氮的各种机理可以在基质内部发生,从而提高脱氮效率。

在选择湿地基质时,应遵循材料的易得、高效、价廉及安全无毒等原则。

应首先筛选对污染物去除能力强的当地材料,这样既能提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又能减少成本投入。

此外,应重视基质材料之间的组合使用,通过发挥各基质的优势效应提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去污能力。

2.3碳源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而碳源是系统反硝化脱氮的重要保障之一〔28〕。

不同碳源物质被反硝化菌利用的程度及代谢产物均不相同,因而对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影响亦不相同,即使外加碳源投加量相同,反硝化效果也有所不同〔29〕。

目前,人工湿地脱氮工艺大多采用传统碳源,包括一些糖类物质和易生物降解的液体碳源(甲醇、乙酸等),费用较高,且该类有机碳源具有一定毒性。

为了降低脱氮成本,寻找经济、无毒、高效、实用的新型碳源成为研究趋势。

其中,天然植物材料不仅富含纤维素且可作为资源化利用的有机碳源,包括湿地植物的枯枝落叶、废弃的木材、农用废弃物稻杆或麦秆等各种植物秸秆材料。

表3对比了新型植物碳源和传统碳源的脱氮效果〔30,31,32〕。

在达到近似脱氮效果的前提下,植物碳源提取液的使用成本仅占传统碳源的19%~27%,且其使用量仅为传统碳源的28%~40%,对出水水质没有任何影响。

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2.4溶解氧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机理。

其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氧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硝化作用是好氧过程,通常情况下发生硝化作用时溶解氧应高于2.0mg/L;反硝化作用则是厌氧过程,溶解氧应低于0.5mg/L〔33〕。

湿地氧环境关系到湿地的正常运转及其净化效果〔34〕。

和垂直流人工湿地相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构造决定了其内部整体厌氧的环境,使其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效果。

为了保障湿地硝化-反硝化这一重要脱氮机制的畅通,需同时提高硝化和反硝化脱氮的效率。

周斌等〔35〕研究发现,间歇运行方式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床体中上层氧环境有较明显地提升,落干时间的延长可以增强复氧效果,硝化反应强度可随湿地氧环境的改善而提高,且间歇运行方式下的反硝化能力高于连续运行方式。

周健等〔36〕的研究也表明,采用间歇进水方式,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9.0%和74.0%,比连续式进水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提高3.0%和32.0%.因此,间歇运行方式被认为是保障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湿地系统脱氮效率,可采用人工增氧技术改善湿地氧环境,主要包括改进湿地工艺设计、自动增氧、进水预曝气和铺设曝气管等〔37〕。

2.5运行条件2.5.1进水水质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进水碳氮比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很大,污水中低碳氮比是导致系统脱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进水总氮含量恒定的情况下,碳源的增加有利于系统反硝化作用的顺利进行。

但是随着碳氮比的不断增加,碳源与氨氮竞争消耗溶解氧,导致硝化反应无法有效进行。

贾文林等〔38〕研究发现,总氮去除率随碳氮比的增大而逐渐提高,而氨氮去除率则随着碳氮比的增加而降低。

碳氮比越高,反硝化过程越彻底。

陈庆昌等〔39〕的研究也证实,碳氮比的提高抑制了硝化反应的进行,从而限制了氨氮的转化。

因此,合理调整进水碳氮比将是提高湿地脱氮效率的重要途径。

对以硝态氮为主的污水,提高碳氮比可保证反硝化脱氮的顺利进行。

对以氨氮为主的污水,还必须考虑系统复氧的问题。

2.5.2布水方式出水回流的运行方式可以增加污水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停留时间,使污水与附着在植物根系与基质上的生物膜充分接触,有利于提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5〕。

包涵等〔40〕分析了不同回流方式及回流比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回流比为10∶1时,湿地内部的溶解氧升高,氨氮去除率显着提高;而无论有无回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内部都能进行高效的反硝化反应。

张涛等〔41〕研究发现,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出水按1/3的回流比回流到湿地进水口时,可获得较好的总氮去除率,总氮去除率达到60%以上,相比未回流处理,总氮去除率提高了约20%.当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出水回流时,回流混合液中的反硝化细菌可利用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将回流中的硝态氮还原成N2或N2O,从而达到脱氮目的。

2.5.3水力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污水中的氮与附着在植物根系与基质上的微生物有充分的接触和反应时间,因而脱氮效率也会随之升高。

崔芳等〔42〕研究发现,水环保水处理工程就找“武汉格林环保”力停留时间在4~24h时,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仅为29.0%~30.69%;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在48h时,氨氮去除率达到40.25%;随后氨氮去除率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是因为停留时间过长,系统处于缺氧状态,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氨氮去除率下降。

YiDing等〔18〕研究发现,在进水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d时,硝态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仅为70.0%和46.0%,而当水力停留时间为4d时,硝态氮和总氮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1%和94.4%,水力停留时间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反硝化过程有着显着影响。

3结语和展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在水环境领域亟需经济高效的工艺设备和技术。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因具有投资省、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等优势,目前应用非常广泛,尤其适合于我国农村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作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氮素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主要经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被去除,如何确保硝化-反硝化的顺利进行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

当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关注新型“绿色”碳源和基质材料的研发,这些材料符合无毒、经济、高效的使用原则,可更好地提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

此外,针对目前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的不足,已有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占地面积小的塘床耦联复合型人工湿地净水系统,旨在通过组合技术更高效地净化污染水体,同时可有效缓解当前用地紧张与治污建设之间的矛盾,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