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期末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教案
顿时 逐渐 犹如 霎时 余波
依旧 柔和 河床 新鲜 修补
庄稼 风俗 葡萄 满意 水稻
成熟 招待 传说 鹅卵石
板块三----课文整理
《观潮》一文是怎样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描绘出来的?
《观潮》一文是怎样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描绘出来的?
《观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潮 走月亮 鹿柴
板块四----巩固练习
给下面红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昂首(yáng áng) 地震(zhèn zèn)
霎(sà shà)时 习俗(sú shú)
鸟巢(cháo cáo) 坠(zhuì zhuì)落
一、积累我在行。
1.黄昏,红红和家人一起到树林里散步,此时她看到太阳的余晖映入了深林,接着又照在青苔上,她不由得吟诵起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课 题:第一单元复习
上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的拼音与书写。
2.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让学生找到文章的顺序园地中日积月累部分中的内容。
教学
重难点
弄清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找到文章顺序,初步体会课文情感。
教师个性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板块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以及《语文园地》,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
板块二----字词整理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生字。
1、易读错的字
2、易写错的字
3、读词语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单元中每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并能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2.掌握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学习运用华丽的词语和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运用华丽的词语和语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分别是《大雁》、《春》、《龙的传人》、《蚕的生命》和《梦粘鼠》。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并学习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同时,本单元还包括华丽的词语和语句的学习以及写作。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这些华丽的词语和语句,写出自己的作品,并通过老师的点评改进写作能力。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练习-总结”的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导入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针对每篇文章,老师进行详细的解读,并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华丽的词语和语句。

3.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安排本节课需要安排2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10分钟)。

2. 讲解《大雁》和《春》两篇文章,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修辞手法(40分钟)。

3. 练习: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0分钟)。

第二课时: 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0分钟)。

2. 讲解《龙的传人》、《蚕的生命》、《梦粘鼠》三篇文章,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修辞手法(40分钟)。

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第一单元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复习-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强调字词的音、形、义。

- 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

2. 课文内容复习-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 教师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阅读理解复习-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4. 写作技巧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写作要求。

-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步骤1. 生字词复习-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强调字词的音、形、义。

- 学生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

2. 课文内容复习-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 教师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阅读理解复习-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4. 写作技巧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写作要求。

-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生字词书写、课文理解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教学资源- 课文文本- 生字词卡片- 阅读理解练习题- 写作练习纸张六、教学时间40分钟七、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生字词书写、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复习。

第一单元主要包括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和《繁星》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到了自然、家庭和诗歌等主题,通过复习这些课文,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巩固第一单元所学的生字、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重点知识点和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3. 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物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篇复习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4. 互动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第一单元复习课》2. 板书内容:- 第一单元课文回顾- 重点知识点梳理-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学生分享和交流七、作业设计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的教案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的教案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第一单元的生字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正确书写。

2. 巩固第一单元的语法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复习第一单元的重点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复习:根据课文内容,挑选出重点生字词,进行复习和巩固。

2. 语法和句型复习: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语法和句型,通过例句和练习进行巩固。

3. 课文复习:选择一两篇重点课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复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复习方法,如归纳总结、划重点、做笔记等,提高复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2. 生字词复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进行书写和读音练习,巩固记忆。

3. 语法和句型复习: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法和句型。

4. 课文复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5. 复习方法指导:教师介绍合适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生字词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句子或小故事。

3. 选择一篇课文进行朗读,并和家长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和语法运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法句型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知识。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备课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备课教案(含2课时)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

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

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六、问题归纳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3.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4、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5.课后链接选自(斯妤)的《除夕》。

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

七.课文主题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提高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3.通过复习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内容1. 认读生字词从字词、拼音、词义三个层面巩固第一单元的生字词,包括“大,小,月,棵,好,把,草,叶,张,红,黄,树,枝,叶子”等。

2. 词语搭配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词语搭配,增加词汇量,如“大树,小鸟,好心情,把书,黄叶子”等。

3. 阅读理解选择第一单元中的课文进行阅读,并通过提问、答案等方式进行阅读理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4. 作文训练通过给学生出示图片或者讲述一段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认读生字词1.给学生分发生字词,让学生在黑板上列出这些字的拼音和词义。

2.点名,随机提问学生读哪个字,或者读出某一个拼音,让学生快速找出对应的字。

3.黑板上列出一些句子,让学生用这些词去填空,巩固词语。

2. 词语搭配1.向学生讲解什么是词语搭配,列举常见的词语搭配。

2.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判断词与词之间是否搭配合理,让学生学会自己搭配。

3. 阅读理解1.带领学生跟读或自读课文。

2.出示针对课文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强调课文中的关键字汇。

4. 作文训练1.展示几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写作练习。

2.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查看每个学生所写的文章,并对文章中的语法、篇章、用词等进行点评和修改。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生字词、词语搭配、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讲授。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举手回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其作业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PPT课件、黑板、生字卡片、图片等。

期末复习教学案1

期末复习教学案1

期末复习教学案(1) 第一章一、知识点:1.什么叫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的两个部分沿某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

②轴对称是反映两个图形的特殊位置、大小关系;轴对称图形是反映一个图形的特性。

联系:①两部分都完全重合,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

②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这两个部分图形就成轴对称。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线段、相交的两条直线等。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也称线段的中垂线)5.轴对称的性质: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⑵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任何对应部分也成轴对称。

6.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时,应先确定对称轴,再找出对称点。

7.线段的轴对称性:①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另一条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③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结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8.角的轴对称性:①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③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期末复习学案
命题人:管阿俊审核人:栾心乙时间:2011年12月15日
【学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华夏之祖黄帝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

【课堂探究】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自主学习】
1、元谋人
距今年代:地位:
2、北京人
距今年代:特征:
使用工具情况:
生活方式:过着生活
3、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特征:
使用工具情况:
生活方式:过着生活
【巩固检测】
1、(2010.湘潭)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

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我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2、(2009.长沙)假如你去北京旅游,你可以参观下列哪个原始人类遗址?()
A.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3、小明来到周口店龙骨山,他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距今的北京人。

()A.80万—30万年 B.70万—30万年 C.70万—20万年 D.80万---20万年
4、(2006.大连)北京人的生活中不会出现的是()
A.使用打制石器
B.过着群居生活
C.使用骨针
D.用火烧烤食物二.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巩固检测】
1、(2010.衡阳)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
史信息。

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
2、(2010.深圳)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

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2009.娄底)我们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今天吃什么菜”?历史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这个最早种植地你认为是()
A.北京周口店
B.浙江河姆渡
C.陕西半坡
D.云南元谋
4、(2009.岳阳)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

你不能体验到的是()
A.吃上用陶器煮熟的猪肉
B.穿着麻布缝制的衣服
C.用石刀收割农作物水稻D。

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
5、(2006.庐江)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猪狗等家畜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
三、华夏之祖
【自主学习】
1、炎黄战蚩尤
性质:部落战争
结果:
2、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的贡献:
为后人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3、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的实质:
禅让制的终止: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
【巩固检测】
1、(2008。

绍兴)2008年5月17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

大禹()A.是治水英雄,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D.最早实行禅让制
2、(2008。

常德)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应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的?()
A.禹
B.炎帝
C.黄帝
D.舜
3、(2006。

无锡)“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综合检测】
1、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请回答:
⑴“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⑵“平定蚩尤乱”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叫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这样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材料二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材料三他们的墓葬里,大都有随葬品,但数量多少差别很大。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他们”是指什么人?
⑵材料二重的“他们”是指什么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多少年?
⑶材料三中随葬品的多少说明了什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头看】请同学们将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中自己尚未掌握牢固的地方记下来,及时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