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三季度院感质量管理持续改进PDCA

合集下载

院感PDCA

院感PDCA

院感PDCA院感PDCA是指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管理的一个循环质量改进模型,它包括四个步骤:计划(Plan)、实施(Do)、评估(Check)和改进(Act)。

院感PDCA模型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循环的过程,提高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一、计划(Plan)计划阶段是制定院内感染管理策略和目标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确定院内感染的目标:例如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手卫生合规率等。

2. 采集数据和信息:通过采集和分析院内感染的数据和信息,了解当前的院内感染情况,确定改进的重点和方向。

3.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目标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包括改进的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等。

二、实施(Do)实施阶段是执行改进计划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实施改进措施:根据改进计划,执行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手卫生培训、改善环境清洁等。

2. 采集数据和信息:在实施改进措施的过程中,及时采集和记录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便后续的评估和改进。

三、评估(Check)评估阶段是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分析数据和信息: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改进措施的效果和成效。

2. 比较目标和实际结果:将实际结果与制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改进效果。

四、改进(Act)改进阶段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以下工作:1. 确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2. 制定改进计划: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包括改进的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等。

3. 实施改进措施:执行改进计划,持续改进院内感染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4. 循环迭代:根据实施和评估的结果,不断循环迭代,持续改进院内感染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总结:院感PDCA模型是一个循环质量改进模型,通过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的过程,不断提高医疗机构院内感染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院感PDCA

院感PDCA

院感PDCA院感PDCA是指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循环质量改进模型,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四个阶段。

该模型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循环的过程,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一、计划(Plan)阶段:在院感PDCA模型中,计划阶段是整个循环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医院感染管理团队需要明确目标和确定改进措施。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目标:医院感染管理团队首先需要明确改进的目标,比如降低院内感染率、提高手卫生合规率等。

2. 采集数据:团队需要采集相关的数据,如感染发生率、手卫生合规率等,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3. 分析数据:团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4.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团队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手卫生培训、完善感染预防措施等。

5. 制定计划:团队制定改进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二、实施(Do)阶段:在实施阶段,医院感染管理团队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改进措施。

具体步骤如下:1. 培训和教育:医院感染管理团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技能。

2. 实施改进措施:团队按照计划,实施各项改进措施,如加强感染监测、完善手卫生操作规范等。

3. 数据采集:团队继续采集相关的数据,以便后续的检查和评估。

三、检查(Check)阶段:在检查阶段,医院感染管理团队对实施阶段的改进措施进行评估和检查,确定改进的效果和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分析:团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施先后的差异,评估改进的效果。

2. 评估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团队评估改进的效果,确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 发现问题:团队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改进措施的执行不到位、培训效果不明显等。

四、行动(Action)阶段:在行动阶段,医院感染管理团队根据检查阶段的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改进措施。

感染科持续改进PDCA

感染科持续改进PDCA

感染科各项管理质量持续改进PDCA感染科各项管理质量改进内容:1)医疗服务管理:包括:a.服务质量 b.医疗质量 c.护理质量 d.规章制度e.岗位职责2) 医疗安全管理:3)院容院貌管理4)仪器管理,药事管理感染科各项管理质量持续改进一、持续改进的目的:1、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推进医院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引导和促使医院规范执业行为,重视内涵建设。

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思维模式,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强化质量控制。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医技学习、医德建设,树立医生良好形象,促进医患和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努力让群众看好病,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提高患者满意度,争创群众满意医院、文明卫生单位。

3、明确岗位职责,熟悉规章制度,完善病历管理,灌输团队意识,增强科室内部工作环境的和谐稳定,提高科室凝聚力,使工作以良性循环进行。

4、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加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医患冲突、医疗纠纷,形成良好医疗环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5、加强科室卫生环境管理,改善院容院貌,科室合理布局、分区,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为患者就医提供舒适、卫生环境。

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管理,保证抢救措施时刻完备,改善延长仪器设备使用期限。

二、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1)医疗服务管理持续改进a.服务质量持续改进(1)加强医务人员服务质量改进必要性的宣传教育,激发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使医务工作者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医德医风、法制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考核。

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对于患者的合理要求,我们要努力做好;对于群众投诉的问题进行自我纠正,按期整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自觉遵纪守法,不接受患者红包、宴请。

建立健全医德医风教育、示范、监督、考核机制,使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进一步细化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的标准和措施,认真落实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运用PDCA模式优化医院感染管理

运用PDCA模式优化医院感染管理

运用PDCA模式优化医院感染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决定运用PDCA模式进行优化。

计划(PIan)
■确定目标: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优化目标,例如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等。

■制定计划:制定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加强清洁消毒措施、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等。

执行(Do)
■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改进方案,对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实质性的改进。

■收集数据:收集改进后的医院感染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检查(Check)
■分析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改进方案的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

■审查流程:审查医院感染管理的流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行动(Act)
■反馈结果: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共同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调整方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审查流程的发现,调整医院感染管理的改进方案,不断完善和优化。

通过运用PDCA模式,我们将能够持续优化医院感染管理,提高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院感PDCA

院感PDCA

院感PDCA院感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旨在持续改进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PDCA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改进)的循环。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引言院内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我们采用了院感PDCA方法进行持续改进。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二、计划阶段1. 确定目标:制定明确的院感控制目标,如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2. 采集数据:采集相关的院感控制数据,如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

3. 分析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确定院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 制定计划:根据问题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包括目标、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

三、执行阶段1. 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相应的院感控制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

2. 培训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院感控制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院感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3. 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院感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4. 数据采集:持续采集相关的院感控制数据,如手卫生合规率、环境清洁合格率等。

四、检查阶段1.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际情况与计划目标的差距。

2. 问题识别: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院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根本原因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为后续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4. 评估效果:评估前一阶段改进措施的效果,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五、改进阶段1.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问题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包括目标、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

2. 实施改进:按照改进计划,执行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培训、完善操作规范等。

3. 监督检查:建立改进效果的监督检查机制,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完整)院感PDCA

(完整)院感PDCA

(完整)院感PDCA引言概述:院感PDCA是指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四个步骤。

通过不断循环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一、计划(Plan)1.1 制定院感管理计划:根据医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院感管理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

1.2 制定院感防控措施:根据院感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院感防控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清洁等。

1.3 制定院感培训计划: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

二、执行(Do)2.1 落实院感管理措施:按照院感管理计划和防控措施,全面、有序地开展院感管理工作。

2.2 加强院感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2.3 提高院感防控措施执行力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督导和培训,确保院感防控措施的执行到位。

三、检查(Check)3.1 定期进行院感评估:定期对院感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检查院感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3.2 分析院感发生原因:对院感事件进行溯源分析,找出院感发生的原因和漏洞。

3.3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和分析结果,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完善院感管理体系。

四、改进(Act)4.1 落实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院感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持续改进。

4.2 加强院感培训:根据改进措施,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防控能力。

4.3 定期评估改进效果:定期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进一步改进。

五、总结通过院感PDCA循环,不断完善和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

院感PDCA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工具,值得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重视和应用。

院感PDCA

院感PDCA

院感PDCA院感PDCA是指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持续改进循环,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四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PDCA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计划(Plan)在院感PDCA的计划阶段,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

例如,设定降低院内感染率为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任务计划。

接下来,需要采集相关数据,如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等。

根据数据分析,确定影响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改进措施。

例如,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改进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等。

最后,制定实施改进措施的时间表和责任人,并确保资源的充分准备。

二、实施(Do)在院感PDCA的实施阶段,需要按照计划中确定的改进措施进行实施。

例如,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开展培训等方式进行。

改进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可以通过制定消毒操作规范、加强监督检查等方式进行。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确保各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及时记录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数据。

三、检查(Check)在院感PDCA的检查阶段,需要对实施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例如,通过对感染发生率的监测,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进行识别和分析,以便进一步改进。

例如,如果感染发生率没有明显下降,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或者改进消毒灭菌操作等。

四、行动(Action)在院感PDCA的行动阶段,根据检查阶段的分析结果,制定进一步的行动计划。

例如,如果发现手卫生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增加宣传力度或者改变宣传方式。

如果发现消毒灭菌操作存在问题,可以加强培训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的执行。

同时,还需要制定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以便对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循环,不断改进和优化院感管理工作,最终达到降低院内感染率的目标。

在实施院感PDCA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运用PDCA提高医院感染管理

运用PDCA提高医院感染管理

护士在 工作过 程中不 遵守相 关制度 及规定
1、提高护士的重 视度,告知其重要
意义 2、在病区内设置
提示标语 3、督促护士养成
良好习惯
42 40 25
42 45 40
1、制定具体可行 患者依 的培训计划
45
38
从性差 2、加强护士操作
护士宣
培训
40
36
教力度 3、采取多种形式
不够 进行考核,确定培 22
消化内 镜室
1、制定合理的质 控标准
38
42
42 122 √
质控标
质控力度不够
准不严 2、每周安排专人 且质控 进行相关质控
43
力度不 3、对质控人员进
够 行相关培训,将质 35
42 38
2017年4月
45
130

胡艳兰
第三周至 2017年5月
消化内 镜室
38 111 √
第一周
控标准化
4、将质控结果纳
P-
计 划 拟 定
现状把握
1.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未制定医院 感染管理相关制度的具体培训计划。
2.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无医院感染 管理相关制度的考核记录。
3. 科室院感小组成员自2016年7月至 2016年12月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相 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追踪分析,抽查 750人次,汇总相关问题人次181人次, 绘制改善前的问题柏拉图。
入绩效考核,落实 40
40
42 122 √
奖惩制度
D-对策实施与检讨
对策一
对策名称 主要原因
提高护理人员依从性 护士依从性差
对策内容What:护理人员依从性差How: 对策实施Who负责人:胡艳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外二科三季度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一、工作计划(P):根据二级医院等级评审要求,进一步规范手卫生管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意识,确保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清洁安全的医疗环境,保障医疗安全。

按照院感相关规章制度及二甲医院复审的要求,相关指标控制如下:1.手卫生依从性>60%,且正确率应该≥60%,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3.二级医院感染发病率≤8%,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5%;4.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一般在24h内,不超过48小时;5.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50%;6.每季度进行一次“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考核”,通报上季度院感检查情况,科室全体医护每季度开“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会议。

二、实施(D):1.加强培训、增强意识: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培训形式分为医院集中培训、科室组织培训等形式,通过培训加强院感相关意识;2.明确职责、细化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院感管理小组三级管理,各司其职,落实本科室、本岗位各自职责;3.科主任、院感医生督导临床医生执行院感相关制度、措施,指导对院感病历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防控,督导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监测流行趋势,督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监测耐药菌情况,加强院感知识培训,督促无菌操作、手卫生、职业防护等制度的落实;4.院感医生、护士应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指导手册、工作手册,及时、按时完成本职工作,及时完成工作手册的书写,对院感管理会议、培训记录进行记录。

对职业暴露、手卫生管理、科室院感自查、多重耐药菌患者登记、科室院感活动等相关工作及时进行督导、监测、登记、管理;5.临床医生: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院感应及时上报并送检培养,积极参加院感知识培训,掌握自我防护与锐器伤处理知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三、检查(C):(二季度)1.手卫生依从性为53.03%、正确性68.57%;其中医生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分别为:52%、53.85%,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分别为53.65%、77.27%。

2.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67.31%(7、8、9月份分别为:66.67%、62.51%、62.71%),门诊抗生素使用率18.81%(7、8、9月份分别为:19.81 %、19.57%、16.48%)。

3.I类切口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59.49%,其中≤48h的16例(占比:34%),>48h的31例(占比:66%);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历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使用率81.4%。

4.医院感染发生率:4.04%,I类切口感染率:2.53%;手术部位感染率4.85%;5.(治疗性用药)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39.7%;送检结果阳性率:44%;其中全院临床标本检出微生物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浅黄色金色但胞菌。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8株,其中产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21株(外二科5株)。

四、分析、改进措施(A):(1).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分析、改进:1.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较上一季度均有所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比医生做的好,主要原因是院感护士监督工作比院感医生做得到位。

根据二甲复审对于二级医院的要求,手卫生依从性≥60%,且正确率应该≥60%;相对于标准来说,还需要在依从性、正确性上还需要提升,首先是手卫生的意识要提高。

根据院感科反馈,护士依从性低主要表现在集中治疗给病人输液时、无菌操作前未进行手卫生;医生依从性低主要表现在查房、检查病人前后、无菌操作前未进行手卫生;正确率低主要是未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9月份外二科医生手卫生执行监测情况:(“两前三后”)2. 9月份科内做的医生手卫生调查情况与6月份监测情况相比,依从性、正确性有所改善,改善效果不明显。

(数据与院感科结果有出入,可能为操作监测存在随机性)。

9月份手卫生情况中,“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性执行情况相对较好,而“接触患者前、后”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执行情况则不容乐观,说明有些医生的手卫生意识不到位,认为手“脏”才会去洗手。

医务人员的手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肉眼不脏的情况下也需要进行手卫生,但可以选择速干手消毒剂执行。

还一点就是觉得保护“自己”比保护别人重要。

要求严格遵循手卫生的洗手指征(“两前三后”)。

根据手局部情况选择“六步洗手”还是“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根据相关要求:手卫生依从性>60%,正确性>60%。

手卫生知晓率应该为100%!(2).住院患者、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改进:三季度抗生素相关情况,已在《9月份抗生素使用PDCA》中进行了详细分析,就不再复述。

9月份相较7、8月份情况有所改进,只有1位医生不达标。

三季度相较二季度情况有所改善,住院及门诊抗生素使用率均有所改善,但需进一步控制并达标。

(3).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34%),>48h的31例(占比:66%);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历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使用率81.4%。

1. 7-9月预防性用药比率基本持平,较上季度情况相差无几,无明显改进。

据“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不超过5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目前I类切口手术中,普外手术(如斜疝、甲状腺)、骨科手术中的取内固定术等手术基本不再使用抗生素治疗。

这类手术感染率相较以往常规使用抗生素时无明显增加。

预防性用药的主要对象还是闭合性骨折手术,所以要想有进一步改进有一定难度。

(本科统计的与院感科统计的“I类切口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率”有出入,可能为部分预防用药划分为治疗性用药的情况。

)2.9月份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限:74小时,7-9月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限有所改进,相较上季度亦有明显改进。

但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主张的“不超过48h”还有一定距离。

除非有并发感染、切口有感染迹象,否则不得无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限。

且考虑或高度怀疑感染可能,应争取采集分泌物、痰等送培养,明确病原的同时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3.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病历中,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使用率改进效果明显,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并保持。

手术前应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中各部位手术推荐,选择抗生素。

4.另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根据院感科要求,均在手术室中术前30分钟内执行静滴。

上季度反应的抗生素不能及时输注的情况经院感科、手术室、麻醉科、外科相互协调后有所改进,但上述情况仍有发生。

建议进一步加强协调及沟通后,提高预防性用药的作用,维持切口局部皮肤血运中有效血药浓度。

制定下季度目标: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45%,平均使用时间<72h;一代、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建议使用头孢唑林、头孢呋辛)70%。

针对I类切口手术病人,进行术前皮肤准备、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术前及术后手卫生督导检查。

(4).院感、I类切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情况:1.根据院感科监控反馈:二季度外科系统感染主要以手术部位、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可能与侵入性操作多,住院时间长,病人抵抗力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手卫生有关。

建议各科室:①.加强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至少两次,每次至少30分钟以上,预防呼吸道感染。

②.医院感染患者(上呼吸道感染除外)必须送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养成认真正确的手卫生习惯。

2.三季度I类切口感染率2.52%。

因每月I类切口手术病例较少,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就会导致切口感染率超标(300-500床位,<0.5%)。

希望大家从各自情况出发,查找原因。

院感科建议:①.希望各位外科医生严格执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尤其是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②.凡切口有分泌物必须送病原微生物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③.提倡手术前尽量不备皮,如果需要备皮,尽量在手术前或手术当天备皮。

④.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措施,做好手卫生。

(5).病原微生物送检率:1.三季度治疗性用药病历病原微生物送检率39.7%,低于规定要求(>50%)。

送检阳性率44.1%。

较上季度有所改善,但仍未能达标。

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三佳系统统计的数据存在部分出入;②.临床医生将预防性用药点成治疗性用药,导致三佳系统统计的治疗性用药病人数超高;③.医务人员病原微生物送检意识不强,意识有待提高;④.院感科处罚力度不够大、执行不够到位。

院感科反馈:三季度送检率排名前三名分别为儿科、传染科、妇产科,给予表扬,未达到要求的科室为康复科、外一科、五官科、外二科,提出批评,希望未达到要求的科室要加强管理,引起重视,提高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结合药敏结果用药。

另外建议“预防性用药”的时候不要勾选为“治疗性用药选择”。

2.全院临床标本检出微生物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浅黄色金色单胞菌。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8株,其中产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21株(外二科5株)。

院感科给出相关建议:1).大肠埃希菌:请暂停使用氨苄西林;对头孢哌酮,氨曲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2).克雷伯菌属:请暂停使用氨苄西林。

对哌拉西林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3).阴沟肠沟菌:请暂停使用氨苄西林,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哌拉西林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4).浅黄色金色单孢菌:请暂停使用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对头孢哌酮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6).二季度院感检查发现的其他问题包括:病房床单元不清洁,床尾有灰尘,医务人员院感应知应会知识知晓率低,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低。

2016年三季度院感通讯(\\10.10.10.34),内容涵盖广泛,分析比较细致。

内容涉及耐药菌统计及监测、环境卫生学与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各科室质控检查存在问题及得分情况等,建议大家仔细阅读院感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