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诸葛亮七擒孟获》有感

合集下载

七擒孟获收服南蛮读后感

七擒孟获收服南蛮读后感

七擒孟获收服南蛮读后感
读了七擒孟获收服南蛮这段故事啊,我就感觉诸葛亮简直是个“超级大忽悠”,不过这个“忽悠”可是充满了智慧的。

你看孟获那家伙,老觉得自己牛得不行,带着南蛮的兄弟们跟诸葛亮对着干。

可诸葛亮呢,就像是个老谋深算的猎人,而孟获就是那只调皮又有点莽撞的猎物。

诸葛亮每次抓住孟获都不杀他,这可太有意思了。

一般人想啊,抓住敌人还不赶紧消灭,诸葛亮偏不。

他心里肯定在想:“小样儿,我得让你心服口服。


孟获也是个死脑筋,一次又一次地被抓,每次还都有理由,什么被自己人出卖啦,中了计啦。

我就想啊,这孟获是不是有点傻得可爱,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呢?但是换个角度想,他也是条汉子,输了这么多次还不放弃,还想着要跟诸葛亮再斗一斗。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这一招可真是绝了。

一方面呢,显示出他的大度和自信。

就像他在说:“我不怕你再来找事儿,我有本事一次次抓住你。

”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收服南蛮的好办法。

如果只是靠武力把南蛮打服了,那南蛮的人心里肯定不服气,指不定啥时候又要造反。

但是经过这七擒七纵,孟获和南蛮的百姓都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地归降了。

这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解决问题不能光靠强硬的手段。

就像在生活里,和朋友闹别扭了,如果只是跟他吵吵或者强行让他听你的,那友谊的小船可能说翻就翻。

要是能像诸葛亮那样,用智慧和宽容去对待,说不定就能让朋友心服口服,两个人的关系还能更好呢。

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智慧和宽容的力量,真的是很有趣又很有深意的一个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诸葛亮七次出使南蛮,最终成功擒获南蛮首领孟获的故事。

这个故事曾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完后我深有感触。

首先,这个故事展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谋略。

在面对南蛮的强大势力和孟获的固执反抗时,诸葛亮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而是通过巧妙的计谋和事先的准备,使得孟获陷入了困境。

他派遣姜维、赵云等人四处搜集情报,制定了七次出使南蛮的详细计划,并利用南蛮内部的纷争和矛盾,对孟获进行了巧妙的洗脑。

最终,诸葛亮成功地擒获了孟获,为蜀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这让我深深地佩服他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其次,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诸葛亮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人格魅力。

在与孟获的交锋中,诸葛亮展现出了宽容和善良的一面。

他对待孟获并不是怀恨在心,而是以德化人,通过礼貌待之,激发孟获内心的善良和感激之情。

他不仅没有将孟获视为敌人,还为他排忧解难,帮助他解决了南蛮七个部落的内部纷争。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

另外,这个故事也给我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难题。

但是,与其采取武力和暴力的手段,更好的选择是通过智慧和智力的较量来解决问题。

与其争斗和斗争,不如通过善意和谈判来取得双赢的局面。

正如诸葛亮对待孟获一样,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用真诚和善意来打动和影响他人。

最后,这个故事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孟获最初是一个顽固而野蛮的南蛮首领,但在诸葛亮的影响下,他逐渐变得温和和理智,最终成为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这让我想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和背景,都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我们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和价值,更应该给予他人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总之,《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谋略,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人格魅力,都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七擒孟获读后感《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它讲述了蜀汉名将诸葛亮七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最终以其仁德感化他归顺蜀汉的故事。

这篇经典篇目不仅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谋,更体现了他以德服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启迪。

七擒七纵,仁义为先。

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却七次释放了他。

这并不是诸葛亮的优柔寡断,而是他深谙以德服人的道理。

他明白,以武力征服只能带来暂时的屈服,却难以赢得人心。

只有以仁义相待,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真正归附。

面对孟获的屡战屡败,诸葛亮没有趁机斩草除根,而是为他保留了颜面和尊严。

他甚至亲自到孟获的营帐中探望他,以诚相待,解开他的误解。

诸葛亮的这种宽容大度,让孟获深受感动,也让他逐渐认识到蜀汉的仁义之师。

智谋与仁德,相辅相成。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

他深知,武力征服固然重要,但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同样不可或缺。

面对南蛮各部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巧妙利用他们之间的纠葛,逐个击破。

同时,他也注重安抚民心,宣布严禁扰民,尊重当地习俗。

他以仁义待人,以德政安民,赢得了南蛮百姓的支持,为平定南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化敌为友。

诸葛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尊重对手,也尊重对手的士兵。

当孟获被俘后,诸葛亮并没有将其置于死地,而是以礼相待,赏赐金钱布帛。

他认为,孟获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只要感化了他,就可以得到南蛮部族的支持。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判断是正确的。

孟获被诸葛亮仁德感化,不仅自己归顺蜀汉,还率领南蛮部族归附。

他成为了蜀汉的一员大将,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以德服人,永垂青史。

“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它告诉我们,以德服人,以仁义感化人心,是取得真正胜利的不二法门。

在当今多元复杂的社会中,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外交博弈、商界竞争,还是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应该秉持以德服人的原则。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

诸葛亮七擒孟获读后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也对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故事中,孟获是南蛮地区的一位首领,他率领部下多次侵扰中原。

诸葛亮为了稳定南蛮地区,决定派遣姜维前去讨伐孟获。

然而,姜维多次战败,无法取得胜利。

于是,诸葛亮亲自出征,通过智谋和计谋,七次擒获了孟获,最终稳定了南蛮地区。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让人佩服。

在面对孟获的时候,诸葛亮没有选择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通过智慧和计谋,一步步地将孟获逼入绝境。

他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其次,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仁义之风。

在擒获孟获之后,诸葛亮没有杀害他,而是善待他,最终使他归顺。

这种仁义之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仁义之风,也让我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之道。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和能力。

他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善于稳定南蛮地区,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对诸葛亮的治国理政之道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总之,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也对诸葛亮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仁义之风,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之道。

这个故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观《七擒孟获》有感

观《七擒孟获》有感

观《七擒孟获》有感观《七擒孟获》有感1诸葛亮五次擒获孟获后,冲破三江,到达杜亮洞和银坑山。

孟之妻朱荣见形势危急,在银坑山与蜀军交战,蜀军大败。

两个将军,赵云和马忠,被抓获。

赵子龙主动请缨,她必须活捉朱荣夫人。

诸葛亮觉得她不能,而且主动进攻也不好,因此她必须智取她。

诸葛亮略施小计,一举捉拿祝融夫人。

诸葛亮为影响妻子,亲身给妻子放开,并盛情款待,放了祝融夫人。

祝融夫人回来后,孟获借木鹿大王的能量与蜀军对决,蜀军未眼界过木鹿大王的青兽阵形,只能撤兵回营,向诸葛亮汇报,诸葛亮宽慰众将士,本次落败,仅因青兽阵形独特,诸葛亮心里早有破阵之法。

隔日,诸葛亮亲身出战指引,孟获惨败,露宿街头,祝融夫人劝孟获投靠乌克君王,孟优提议投靠蜀军,孟获果断抵制。

带来洞主献策假降,身藏袖箭,借机暗杀诸葛亮。

诡计沒有反咬一口,被诸葛亮揭穿了她们的阴谋,将她们一举捉拿,孟获不服,诸葛亮以理服人。

孟获说:此次就是我自身来送死,因此算不上。

诸葛亮说:我已六次擒你,此次不能再放你走了!孟获说:两川之地,本来夷人全部,你主恃强夺之,今又犯我南邦,实在是得寸进尺,我集居此处,岂可将名山大川作揖送礼。

诸葛亮愤怒的说:蛮横无理,一派胡言,素来天地以深得人心者得之,当初军阀混战争夺,黎明曙光涂炭,是先帝一统西蜀,恩德两川,尔等却进兵滋事,屠戮朝廷命官,侵扰地区老百姓,屡犯边庭。

义师南进至今,你又频繁自愧其语,穷兵黩武,使狼烟遍燃热土,陷夷民于水火中!罪孽深重、天地共怒!再不归顺,你将有何面目见南邦父老?!孟获虽然有打动,但心里仍有不服,说:孟获仍有策略,可破蜀军。

倘若再败、不服,当斩孟获全家人。

诸葛亮说:即然不服,我再放你回来,忍看硝烟弥漫之地再生烟花,惋惜受伤之兵再举刀枪。

此皆你之罪也!诸葛亮为使孟获欣悦沉服,归顺蜀国,居然给孟获放开,悉数释放出来。

孟获重振旗鼓,并请乌克君王在桃花运寨摆起竞技场。

诸葛亮指引各界官兵,英勇破敌,虽然孟获找来藤甲兵,诸葛亮妙用火计,孟获以大败结束。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心得体会实用10份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心得体会实用10份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心得体会实用10份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心得体会 1__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仔细地欣赏了一番,这就是“三国”。

一说起《三国演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怀大志的刘皇叔;机智多谋,刚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

但我一合__,诸葛孔明的身影就隐隐约约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诸葛孔明。

他足智多谋,年幼时就开始为蜀国效力。

他用一招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

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却非常短暂。

为安天下,在蜀国上付出了多少力量。

当我读到诸葛孔明建兴十二年八月__日逝世时,我深深的为这个人才惋惜。

我想,现在虽然是和*年代,不用象过去那样舞刀弄枪,但是,现在的竞争多么激烈,只要我们稍一松懈,可能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以天地,以所有读者为证。

在这里,我庄严宣誓:我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

待长大后为国家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心得体会 2假期,我在区图书室借了一本《三国演义》,以前也只是多少看过电视剧,但从没有真正的认认真真看完一整部。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感觉从中受益非浅,也是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乃是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

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描写了许多不可能为可能故事,比如说曹操的草船借箭。

并且这些小故事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深入我心。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__,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七擒孟获》读后感范文5篇

《七擒孟获》读后感范文5篇

《七擒孟获》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擒孟获》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七擒孟获》读后感范文5篇(一)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七擒孟获》,我特别崇拜诸葛亮,他是这么的聪明和有能耐。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诸葛亮起兵征讨蛮王孟获。

蜀将王平去迎战,佯装败阵,把孟获引入了深山峡谷,埋伏在山谷的士兵把孟获擒住。

孟获不服,要整顿人马再战,诸葛亮放走了他。

第二次因失粮草,孟获自家人闹矛盾,把他捉来献给诸葛亮,他同样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了他。

第三次因孟获弟贪酒误事,让诸葛亮反计捉获孟获,他同样不服,是天败不是无能,诸葛亮同样放了他。

第四次孟获借兵冲来,诸葛亮出奇兵,孟获大败并踏入陷阱,他不服诸葛亮出计谋,诸葛亮同样笑着放走了他。

后来虽然也有捉获孟获,但因是外在原因并不是孟获无能,均不服,第六次的擒获孟获,他对诸葛亮说若能擒他七次,他必服。

在第七次诸葛亮不用一枪一箭,只用了一场火攻,就把孟获借来的三十多万藤甲兵***得精光。

这次孟获羞惭不已,心服口服,永不叛诸葛亮。

看了这故事我的感想挺多,诸葛亮成为了我学习上的楷模,他的聪明机智,他的宽宏大量的心胸,都是我要学习的东西。

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可以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勇于接受挑战。

我在暑假里去参加了跆拳道,它的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挫。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看了这个故事,我要向诸葛亮学习,一点点的说服自己和努力,克服学习中的辛苦,坚持下来,我从白带升级到黄带了,实现了我的目标。

《七擒孟获》读后感范文5篇(二)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机智。

其中最能表现出诸葛亮机智的一篇文章是《孔明出师七擒孟获》。

首先,他的机智表现在埋伏计上。

有一次,孟获见诸葛亮挥军南下,就亲自出来应战。

孔明在阵地后埋伏好人马,叫王平在战场上假装战败,引得孟获前来。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七擒孟获读后感七擒孟获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二十八章节《七擒孟获》读完以后我深深地佩服诸葛亮那种宽容的胸怀、聪明的头脑。

故事主要讲诸葛亮在成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南方蛮王跟雍闿等,起兵谋反。

而诸葛亮就第六次放了他。

孟获已经加破兵败,就只好从邻国借来三万腾甲兵攻打诸葛亮。

诸葛亮没动一枪一刀就一场火把腾甲兵烧了精光,然后七次擒住他,这时孟获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跪地投降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谋反。

我觉得故事中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能七次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并跪地投降。

而书中的孟获非常蛮横用十万蛮兵横冲直撞攻城可太轻敌结果被诸葛亮偷袭。

途中逃跑又被拦冰杀个光最后想抓诸葛亮结果中了陷阱又被活捉。

我在生活中有时也像孟获一样只会用蛮力解决问题。

上次,下课了因为唐明轩没事找事把我说成“萝卜丝”,然后用手做成“猜到”在我身上狂切。

我怒火中烧,随手抓起唐明轩的水壶丢了。

然后他又挤水放我身上。

我抓住他得衣领,就把他压在地上,抡起铁一般大小的拳头使出平生吃奶的劲往他身上疯打。

最后我还是被老是罚了,要是当时我有诸葛亮那样宽容的胸怀、冷静思考,就不会对同学大打出手,给老是添麻烦。

我从书本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再做出决定,不能蛮横不讲理,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七擒孟获读后感2我喜欢《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诸葛亮和孟获。

南中蛮王孟获起兵反叛,诸葛亮率兵平叛。

第一次孟获是因为骄傲被诸葛亮生擒。

第二次他还是因为骄傲被生擒。

后来诸葛亮使用计策,一次又一次生擒孟获。

第七次诸葛亮捉住孟获后说:“再放孟获一次。

”孟获痛哭着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事情。

要是我再不感恩戴德,那不就是无情无义的人了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足智多谋,还有他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从这个故事里我学到了做事情要用头脑,事前要想周全,要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就像孟获的藤甲军那样被全部烧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末我读了《三国
演义》这本图画书。

《三国演义》是中国
的四大名著之一,它
描写了三国时期魏、
蜀、吴三个国家之间
相互斗争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读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孟获是当时南方部落的一个首领,他第一次被诸葛亮擒获后不服气,诸葛亮微笑放了他。

蜀国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

诸葛亮却说:“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当孟获第七次被擒时,诸葛亮故意要再放了他。

孟获深受感动,连忙跪下心悦诚服地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
我觉得诸葛亮的心胸真宽广!换了我,别说是七次了,就是放两次我都没有耐心了。

我们真应该多多学习他的宽宏大量和神机妙算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