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与制作流程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1. 引言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自然界背景值,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中含有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后会长期积累,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矿区、农田和城市居住区等地。
工业园区和矿区因为生产活动和矿藏开采过程中大量排放废物和废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普遍超标。
农田中,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也是污染源之一。
而城市居住区由于车辆尾气、工厂排放和垃圾填埋等活动,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会导致作物吸收过多的重金属,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
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导致这些作物富集大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
这将导致土壤贫瘠化、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长期食用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会导致人体内重金属超标,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免疫系统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不可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和修复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处理修复方法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处理修复方法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一些重金属元素因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超过环境负荷能力而导致其浓度异常增加的现象。
重金属污染土壤不仅会威胁人类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处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非常重要的。
处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通过物理措施改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积累。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土壤改良:使用有机质或黏土对土壤进行改良,使其具有更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从而减少重金属的迁移。
-土壤覆盖:通过在重金属污染土壤表层覆盖一层覆盖材料,如塑料薄膜或植物秸秆等,减少重金属的接触和迁移。
-土壤加固:使用水泥或其他胶结材料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加固,减少其扩散和迁移。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和溶解性,降低其毒性。
常用的化学方法有:-添加吸附剂:如活性炭、氧化铁等可以吸附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尽量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积累。
-酸碱调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可以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和溶解度,使其转化成为较为稳定的形态,减少毒性。
-配位剂处理:添加一定量的配位剂,如EDTA(乙二胺四乙酸)或EDTA钠盐等,可以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降低其毒性。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和解毒作用,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常用的生物方法有:-植物修复:一些具有较强重金属耐受性和积累能力的植物,如拟南芥、大豆等,可以通过自身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从而修复土壤。
-微生物修复: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可以通过菌根和菌丝的形成,在土壤中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元素,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综上所述,处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1. 引言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重要性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维护生物多样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治理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长期接触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或土壤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中毒、癌症等。
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也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镉、铬、铜、镍、铅、锌等元素超标的现象,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药、化肥、废弃电池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对于土壤和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重金属会在食物链中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如肝肾毒性、免疫系统紊乱等。
重金属还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危害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与修复。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化学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方法、物理修复方法、植物修复方法和综合修复方法等。
在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的研究仍然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的研究框架和系统性的研究方法。
不同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共享,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和推广应用。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修复方法的研究,缺乏多种修复方法综合应用的研究,使得针对不同污染情况的修复方案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题和局限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农作物生产的土壤。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治理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务之急。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过量积累,超出环境容许值,并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农药、肥料等农业活动。
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了土壤的质量,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为了治理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
首先是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固化、覆盖和分隔等。
土壤固化是通过添加固化剂,将重金属固化于土壤中,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降低其对植物和生物的危害。
覆盖是指在污染土壤表面覆盖一层新的土壤或其他材料,减少重金属的接触机会,从而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分隔是指在土壤中插入隔离层,阻止重金属的迁移,降低其对地下水的污染。
其次是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土壤修复剂的利用和化学还原等。
土壤修复剂是指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壤环境,使重金属与土壤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降低其毒性。
化学还原是通过添加还原剂,将重金属以还原态形式存在,从而减少其毒性和迁移性。
最后是生物方法,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植物修复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富集和转运作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转移到植物体内,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选择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和富集能力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如太子参、柳树等。
微生物修复是通过引入具有重金属耐受和富集能力的微生物,利用其代谢活动降解和还原土壤中的重金属。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
不同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取得更好的效果。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铅、镉、汞、铬、镍等金属元素超出环境质量标准或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重金属污染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相关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1.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重金属元素,并在降雨的作用下,通过气态、颗粒态等形式沉降到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2.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含有部分重金属元素,过量施用或者不当使用会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引发土壤重金属污染。
3.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尾矿渣、城市垃圾等排放到土壤中,也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
1. 原位稳定化治理:采用添加剂固定化重金属,促进重金属形成不溶性或难溶性的稳定化物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小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
常用的原位稳定化剂包括磷酸盐、氧化铁等物质。
2. 清除和修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含重金属的表层土壤剥离、清除或者在土壤中加入吸附剂、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得到有效去除。
通过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手段,修复土壤的物理结构与肥力,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3.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超量吸收、转运与富集作用,通过种植金属超富集植物(如铜绿微姜、拟南芥等),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去除和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4. 微生物修复: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和去除作用,通过添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促进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和去除,实现土壤重金属的修复。
5. 热解吸收法:通过高温处理土壤,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被挥发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然后对土壤进行修复,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铬等的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背景值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去除或稳定化,使其达到安全水平,以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能力。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1.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挖掘、土壤置换、土壤淋洗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物理作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去除或迁移到其他介质中,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物理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处理速度快,效果明显,但缺点是成本高,且可能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稳定化、土壤化学淋洗、土壤氧化还原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转化为低毒性或不溶性形态,从而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
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但缺点是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且成本较高。
1.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体的代谢作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吸收、转化或固定,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是环境友好,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是处理周期长,且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污染程度、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或技术组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
2.1 物理修复技术的应用在一些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区,土壤挖掘和置换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法。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1.1项目背景1.2项目目标修复工程的目标是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降低至国家标准以下,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修复工程方案2.1调查评估阶段在此阶段,需要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调查和评估,包括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估、风险评估等,以确定修复工程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2.2修复措施选择阶段根据调查评估结果,结合土壤属性、重金属种类及其毒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修复措施。
常见的修复措施包括原位稳定化、物理隔离、植物修复和化学萃取等。
2.2.1原位稳定化原位稳定化是指通过对土壤进行添加剂处理,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在土壤内的形态和稳定性,从而减少重金属的迁移和毒性。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石灰、膨润土等。
2.2.2物理隔离物理隔离是通过在重金属污染土壤表面覆盖一层隔离层,阻断土壤与外部环境的接触,避免重金属的进一步扩散。
常用的隔离材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薄膜等。
2.2.3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通过植物的吸收、积累和转运作用,富集并转移重金属,使其从土壤中去除。
常用的植物修复工程包括植物种植和土壤改良等。
2.2.4化学萃取化学萃取是通过使用化学试剂,将土壤中的重金属与试剂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并使其转移到溶液中,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试剂包括酸、碱等。
2.3工程实施阶段根据选择的修复措施,进行工程实施。
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3.1施工方法根据具体的修复措施,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包括适当的设备和技术选择,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2.3.2施工机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计划,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
2.3.3监测与评估工程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重金属含量的监测和评估,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的观察,及时对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
2.4修复效果评价阶段修复工程完成后,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植物生长状况观察、土壤肥力评估等。
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富集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寻找有效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物理修复方法1.土壤剥离法土壤剥离法是一种通过剥离污染土壤表层来减少重金属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土壤,通过剥离表层土壤,可以将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土壤去除,从而降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
2.土壤盖覆法土壤盖覆法是一种通过在重金属污染土壤表面覆盖一层清洁土壤或隔离层来减少重金属迁移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接触和迁移,降低其对植物和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三、化学修复方法1.石灰调整法石灰调整法是一种通过加入石灰或石灰石等物质来调整土壤pH值的方法。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动性与pH值密切相关,通过调整土壤pH值可以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和迁移能力,从而减少其对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2.螯合剂修复法螯合剂修复法是一种通过添加螯合剂来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使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的方法。
螯合剂可以与重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从而减少重金属的毒性和迁移能力。
四、生物修复方法1.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一种通过植物的吸收、富集和转运作用来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方法。
某些植物具有较强的重金属耐受性和吸收能力,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富集在地上部分或根际区,从而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2.微生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是一种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或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的方法。
某些微生物具有降解重金属的能力,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难溶性的沉淀物,或将其转化为较低毒性的形态,从而减少其对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综合修复方法综合修复方法是指将多种修复技术综合应用于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方法。
通过综合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可以更加全面、高效地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
采用对Cu、Pb、Cd和Zn等多种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的木本速生乔木白花泡桐和对Cu2+具有超积累作用、生长速度快的草本植物海州香薷相结合的植物综合修复技术,同时辅以动物(蚯蚓)修复技术,以达到最高的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果,顺利实现了对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并且有效防止污染物直接进入食物链,不会对土壤产生二次污染。
它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型、成本低廉、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显著地效果,能够改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肥力,易于大面积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
权利要求书1.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如下:(1)选定待修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人工清除杂草、灌木,秋末冬初时节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深耕,使土壤风化,冻死越冬害虫,土地耕透耙碎;(2)春季土壤解冻后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移栽具有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木本速生乔木白花泡桐;(3)移栽完成后,在气温达到15℃以上时,引入蚯蚓修复过程,之后收集蚯蚓;(4)在蚯蚓修复过程中的第一次收集蚯蚓后,引入对Cu2+ 具有超积累作用、生长速度快的草本植物海州香薷,增强对浅层土壤铜离子的富集作用,之后将海州香薷植株连根整体移除;第二年春季修复地重新引入蚯蚓和海州香薷,修复地引入蚯蚓前,施足有机农杂肥,土地耕透耙碎,时间和方法同上,整个修复过程为第一年3月至第二年11月,共20个月的时间,在污染土壤修复开始前及修复过程中的第4个月、8个月、16个月和第20个月(即修复过程的第一年7月、11月、第二年7月、11月)各采样1次,用于了解土壤修复进展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秋末冬初时节按400~800公斤/亩的用量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优选的,按500~700公斤/亩的用量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更加优选的,按600公斤/亩的用量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深耕35~55cm(优选的,深耕40~50cm;更加优选的,深耕4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所述移栽具有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木本速生乔木白花泡桐是指,采用隔行穴植的方式移栽白花泡桐一年生幼苗,行距2.5~3.5米,株距1.2~1.8米(优选的,行距3米,株距1.5米),挖穴定植,穴径为0.5~0.8米,穴深0.4~0.6米(优选的,穴径为0.6米,穴深0.5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移栽后,灌一次透水,使苗木根系与土壤结合更紧密,灌水后随即培一层薄土,防治土壤板结和干裂,以后结合天气情况,及时浇水,避免干旱,5月中下旬~6月苗木的根系生长较快,因此在5月中上旬给苗木追肥,在离苗木20~30cm处挖半月形沟,按每亩硫酸铵30kg追肥;6月中下旬苗木开始进入速生期,每亩施磷酸铵40~50 kg,7月中下旬~8月底,是苗木的速生期,需每亩施硫酸铵70 kg,施肥时结合天气适当灌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所述蚯蚓修复过程,是将土壤灌溉湿润后,投放太平二号蚯蚓,投放密度为0.5~2.0 kg/m2,蚯蚓通过不停地蠕动摄食,连带泥土摄入体内,使得重金属在体内停留和富集,修复期间夏天高温天气每天至少洒一次水,并覆盖稻草保湿;春秋季节4~5天洒水一次,洒出的水要匀、细、冲力小,夏季一个月收集一次成蚓,春秋季节每一个半月收集一次成蚓,蚯蚓收集后原土回圃,并投放一定量的蚓种,使土壤中蚓种数量与第一期投放量相等,同时,一个处理周期添加一次有机肥,添加量为20~25 kg/m2,进入秋末冬初温度低于10℃后将所有的蚯蚓收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太平二号蚯蚓投放密度为0.8~1.5 kg/m2(优选的,投放密度为1.0 kg/m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采用自然光照收集法收集蚓体:使用小钉耙,铲出土壤上层20cm厚的蚓床土壤,疏松后堆放在塑料薄膜上,蚯蚓怕光,会逐渐下移至塑料薄膜,将表层土壤逐渐刮掉放回蚓床,最后通过过筛法收集蚓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修复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所述草本植物海州香薷采用间隔条植的方式,按45cm×25cm的株行距移栽,移栽后适时浇水,在8、9月份盛花期时将海州香薷植株连根整体移除。
说明书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土壤修复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中相应重金属元素的富集。
土壤污染不但影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而且涉及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也就是说,土壤污染影响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质量。
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一种是活化手段,通过增加土壤重金属溶解性和迁移性,进行回收处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另一种是钝化手段,通过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当前,在农业生产方面,选用适宜的作物品种、增施能够钝化重金属的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吸附重金属后集中处理以及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应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国内外已发展起来的土壤修复技术很多,按照其修复方式可以将它们分为:原位(in-situ)修复和异位(ex-situ)修复两种。
异位修复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来集中处理。
常见的异位修复技术有:萃取、焚烧处理、热处理和生物反应器等多种方法。
这是早期常用的方法。
由于该法涉及挖土和运土,因而它具有处理成本高、不能处理深度污染(如污染物渗入饱和层土壤及地下水)的土壤、不能处理建筑物下面的土壤、会破坏原土壤结构及生态环境等缺点。
国外近几年来发展了多种原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是指在现场条件下直接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
常见的原位修复技术有:原位气相抽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土壤清洗技术、原位电动力修复技术、原位电磁波加热技术、原位玻璃化技术等。
无论是原位修复还是异位修复,它们的基本原理是: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从而降低它的毒性;利用某些特殊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
按照修复原理土壤修复技术又可分为三类:(1)转化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去除或降低其毒性。
这类方法的优点为:方法简单;缺点为:处理不彻底,重金属仍存在于土壤中,其存在潜在的毒性,威胁人类健康。
土壤改良、换土法、玻璃化技术均属于该类方法。
(2)生态措施。
这类方法的优点为:费用低;缺点为:处理周期长,富集重金属的生物体(细菌或植物)需进一步的处理,不能进入食物链。
(3)将重金属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
这类方法的优点为:处理相对彻底;缺点为:处理费用略高,设备相对复杂。
热修复、气相抽取技术、萃取法、电动力修复属于这类方法。
申请公布号CN 101724404 A(申请号200910193692)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剂及植物和化学联合修复方法。
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剂为赤泥和熟石灰的混合物。
技术利用植物和化学联合修复法,通过化学方法对土壤进行pH调节、通过种植能源作物和超累积植物等进行土壤重金属吸附等。
授权公告号CN 101947539 B(申请号201010248855.8)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处理重金属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法,按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高低,将土壤分成三类,即重度污染土壤、中度污染土壤和轻微污染土壤,所述的针对重度污染土壤的土壤修复方法包括先进行化学淋洗,再进行蚯蚓富集修复和植物修复;所述的针对中度污染土壤的土壤修复方法包括蚯蚓富集修复和植物修复;所述的针对轻微污染土壤的土壤修复方法为植物修复。
申请公布号 CN 103484125 A(申请号 201310477113.6) 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土壤改良剂及用于重金属铅污染土壤的改良方法,涉及一种土壤改良剂。
土壤改良剂为固体笋壳基生物炭,在400℃下隔绝氧气热解30min所得的元素组成为C、H、N、K、P、Mg、Ca、Si和O。
所述土壤改良剂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将笋壳清洗烘干、粉碎后装入热解炉中,在380~420℃下隔绝氧气热解20~40min,生物质笋壳经过干燥、预炭化、炭化得到固体笋壳基生物炭。
改良方法如下:将土壤改良剂以2.5%~10%的质量分数添加进重金属铅污染土壤中,加水至田间土壤饱和持水量的70%,用薄膜覆盖防止水分散失,并在薄膜上每间隔5cm处开一气口,每2~3天加水补充散失的水分,培养后取出风干,得改良土壤。
土壤重金属污染所用工程措施如客土法、换土法、深耕翻土法、固化、稳定化方法、电动力修复法等,具有稳定、见效快的优点,但存在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二次污染隐患等缺点,不适宜大面积污染土壤的治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效果非常不理想。
技术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型、成本低廉、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显著地效果,能够改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肥力、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易于大面积推广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综合修复方法,步骤如下:(1)选定待修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人工清除杂草、灌木,秋末冬初时节按400~800公斤/亩的用量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优选的,按500~700公斤/亩的用量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更加优选的,按600公斤/亩的用量施足腐熟有机农杂肥),深耕35~55cm(优选的,深耕40~50cm;更加优选的,深耕45cm),使土壤风化,冻死越冬害虫,土地耕透耙碎;(2)春季土壤解冻后平均气温达到10℃以上时,移栽具有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木本速生乔木白花泡桐。
采用隔行穴植的方式移栽白花泡桐一年生幼苗,行距2.5~3.5米,株距1.2~1.8米(优选的,行距3米,株距1.5米),挖穴定植,穴径为0.5~0.8米,穴深0.4~0.6米(优选的,穴径为0.6米,穴深0.5米)。
移栽后,灌一次透水,使苗木根系与土壤结合更紧密,灌水后随即培一层薄土,防治土壤板结和干裂,以后结合天气情况,及时浇水,避免干旱,5月中下旬~6月苗木的根系生长较快,因此在5月中上旬给苗木追肥,在离苗木20~30cm处挖半月形沟,按每亩硫酸铵30kg追肥;6月中下旬苗木开始进入速生期,每亩施磷酸铵40~50 kg,7月中下旬~8月底,是苗木的速生期,需每亩施硫酸铵70 kg,施肥时结合天气适当灌水。
(3)移栽完成后,在气温达到15℃以上时,引入蚯蚓修复过程,即将土壤灌溉湿润后,投放太平二号蚯蚓,投放密度为0.5~2.0 kg/m2(优选投放密度为0.8~1.5 kg/m2;更加优选的,投放密度为1.0 kg/m2),蚯蚓通过不停地蠕动摄食,连带泥土摄入体内,使得重金属在体内停留和富集,修复期间夏天高温天气每天至少洒一次水,并覆盖稻草保湿;春秋季节4~5天洒水一次,洒出的水要匀、细、冲力小,夏季一个月收集一次成蚓,春秋季节每一个半月收集一次成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