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要素,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生态因子中对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

生物种: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同种个体可以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表型:物种适应环境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种的可塑性: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较少。

阿伦定规律:恒温动物身体凸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物候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进入休眠状态的动植物可以忍耐比其生态幅宽得多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一定空间中所有个体的组合。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赤潮:水中一些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虫、裸甲藻、棱角藻、夜光藻等)爆发性增值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主要成因是有机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形成富营养化。种群的空间格局(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

生活史(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和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总的转变过程。

繁殖:有机体产出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

营养繁殖:从生物营养体的一部分生长发育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由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扩散: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有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传播因子:传播繁殖体的媒介和动力。

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

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或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植物的)选择受精: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生存于个各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密度效应、动植物性行为、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必然出现的邻接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决定于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大气CO2浓度+

密度制约因素:种间捕食、寄生、竞争、食物

最后产量恒指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三叶草)原因: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质竞争激烈,在有限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3/2自疏法则:进一步提高植株种群密度使资源竞争更为激烈而影响到植株存活率使得一些植株死亡的“自疏现象”现象。(黑麦草)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社会等级:动物中群众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基础是支配行为。(鸡群啄击)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种间竞争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度等。

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如果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大小草履虫实验)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生态位: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意义: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丁群落中建立种群的配置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而直接或间接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现象。意义:歇地现象(早稻、红三叶草不宜连作)、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