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数量遗传学(2015)-第1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绪论3分子生物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3分子生物学课件

1.3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三大支撑学科: 1、细胞学: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化学组
成,细胞器的结构,细胞骨架,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
的定位及功能。 2、遗传学:研究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基因结构,基 因复制,基因表达,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3、生物化学:研究活性物质代谢规律。
第一个细菌基因的克隆,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标志
着人类认识生命本质并能主动改造生命的新时期开始,
1980年。
5.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巧妙地创立了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珍贵的单克隆抗体;
1984年。
6. 1975-1977年,Sanger和Gilbert发明了 DNA序列测定技术;1977年第一个全长5387个核苷 酸的Φ X174基因组序列由Sanger测定完成;1980年, 1958年。
划,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
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3. PCR技术的建立(1983年,Mullis,PCR被喻 为加速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的一项“简单而晚熟”的 技术,1993年)。 4.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制品生产,如酶、细胞因子、干扰素、生长激 素、胰岛素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 5. 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反义RNA技术、RNAi干扰、 基因芯片)。 6. 细胞信号转导机理研究成为新的前沿领域(G 蛋白、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细胞分化)。 7.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成为新 的前沿领域。
分子结构生物学 分子发育生物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 分子免疫学 分子遗传学 分子数量遗传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分子育种学 分子肿瘤学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1958年梅西尔逊(M.Meselson)和史泰尔 (F.Stahl)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1961年,雅各布(F.Jacob)和莫诺根 (J.L.Monod)提出细菌中基因表达与调控 的操纵元模型
21
1966年,莱文伯格(M.W.Nirenberg)和柯 兰拉(H.G.Khorana)建立了完整的遗传密 码
20世纪30年代,研究者们提出杂种优势理 论
15
1930~1932年费希尔(R.A.Fisher)、奈特 (S.Wright)和霍尔丹(J.B.S.Haldane) 等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基础
费希尔
16
1941年比德尔(G.W.Beadle)和泰特姆 (E.T.Tatum)证明了基因是通过酶而起作 用的,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遗传学——绪论 ppt课件
第一节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研究的对象
遗传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母细胞到子细 胞、由亲代到子代,而细胞及其所含的染色 体则是生物信息遗传的基础。
5
DNA分子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务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生物遗传和变 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和变异 的原因及其物理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 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 践,防治遗传疾病,提高医学水平,造福人 类。
20世纪70年代,分子遗传学已成功地进行 人工分离基因和人工合成基因,开始建立 遗传工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 21世纪,遗传学的发展进入“后基因组时
代”
22
第三节 遗传学的重要性
23
遗传学与进化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遗传学对于农业科学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1-第一章绪论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遗传学习题含答案

遗传学习题含答案

《遗传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与变异2、遗传变异3、遗传学二、填空题:1、1883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提出。

2、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年,由三个植物学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植物上,得出与孟德尔相同的遗传规律,这时遗传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3、1903年和首先发现了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因子的行为很相似,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的假设。

4、遗传学诞生后,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教授提出来的。

5、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创造了一词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并且还提出了和概念。

6、1910年,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做材料,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出,确定基因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创立了以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为核心的。

7、1940年以后,以红色面包霉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生化合成与基因的关系,于1941年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8、1944年,等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1951 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因子。

10、1961年,法国分子遗传学家以E.coli为材料,研究乳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提出了。

11、分子遗传学时期以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提出的为开始。

三、选择题:1、遗传学有很多分支,按(),可分为宏观与微观,前者包括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后者包括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A、按研究对象分B、按研究范畴分C、研究的层次分D、研究的门类2、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教授提出来的,并且他还提出了()等概念。

数量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数量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遗传学:生物学中研究遗传和变异,即研究亲子间异同的分支学科。

数量遗传学:采用生物统计学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二、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

1. 性状的分类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与特性的统称。

如毛色、角型、产奶量、日增重等。

根据性状的表型变异、遗传机制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性状分为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阈性状3 类。

数量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连续,表型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生长速度、产肉量、产奶量等。

质量性状:遗传上受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毛色、角的有无、血型、某些遗传疾病等。

阈性状:遗传上受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性状变异不连续,表型易受或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

有或无性状:也称为二分类性状 ( Binary traits)。

如抗病与不抗病、生存与死亡等。

分类性状:如产羔数、产仔数、乳头数、肉质评分等。

数量性状的特点:必须进行度量,要用数值表示,而不是简单地用文字区分;要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要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组成群体某一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

3. 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不一定都是为数众多的微效基因。

有许多数量性状受主基因(major gene)或大效基因(genes with large effect)控制。

果蝇的巨型突变体基因( gt);小鼠的突变型侏儒基因( dwarf, df);鸡的矮脚基因( dw);美利奴绵羊中的Booroola 基因( FecB);牛的双肌( double muscling)基因( MSTN);猪的氟烷敏感基因( RYR1)三、数量遗传学的研究内容数量性状的数学模型和遗传参数估计;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交配系统的遗传效应分析;育种规划理论。

四、数量遗传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理论基础奠定:孟德尔遗传学+数学+生物统计学理论体系完善:与群体遗传学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应用:与育种学最为密切,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学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生物进化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密切结合,并产生了新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如分子数量遗传学等。

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第二节遗传学的发展第三节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第一节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一、遗传(heredity):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与变异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是认识和阐明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三、变异(variation):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母生九子,九子各别”▪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形成物种*遗传+变异+人工选择→动、植物品种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其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

遗传学的分支按研究的层次分类: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宏观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微观即细胞质遗传学(Cytoplasmic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按研究对象分类: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动物遗传学(Animal genetics)植物遗传学(Plant genetics)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 genetics)按研究范畴分类:发生遗传学(Developmental genetics)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肿瘤遗传学(Cancer genetics)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血型遗传学(Blood group genetics)生化遗传学(Biochemical genetics)三、研究对象:以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它们的遗传变异规律。

•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

绪 论

绪  论


细胞核遗传是指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细 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生 物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点:

细胞核遗传中,除伴性遗传外,其亲本不论是正交还是反 交,子代的表现型均为显性性状,细胞质遗传,亲本的正 交和反交结果不同,子代只表现出母体性状。
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栽培植物由野生植物发展而来。在 野生植物中只有种、变种和类型的区别,没有品种之分。人 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挑选野生植物的不同种、 变种、类型,进行栽培驯化和选择,使其朝着人类需要的方 向进化,选育出具有一定特点、适应一定环境条件和栽培条 件的品种。
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单位。但多数品种在植物分类学 上都有它的位置,即某品种属某科、属、种或变种。 品种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必须具备高产、稳产、 优质等优点。 品种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只有经过鉴定(审定或认定)的植 物品种才能推广种植,育种者可以申请新品种保护,获得知 识产权。
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等。
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
水平。(周期长,工作量大)
2.盲目性较大(遗传机制不明,随机性大)。
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育种实践中,育种选择依赖于育种
专家长期积累经验后形成的理性认识。因此,有时育种经验
很难说是一项带有普遍性的技术。
(2)药用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施的策略;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 繁殖方式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引种与驯化; 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1绪论

1绪论
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经验性质,在方法上比较 直观,并更多地注意生物的形态特征。 在欧洲,宗教神学的统治使遗传知识带上了浓厚的神 学、神秘主义色彩。集中表现为生物物种神创论和不 变论
• 春秋时代 • 战国末期
“桂实生桂,桐实生桐” “种麦得麦,种稷得稷”
• 东汉王充 “万物生于土,各似本种”
子代不是亲代的复制品, 纵向看:生物的世代之间存在差别, 横向看:生物的子代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edity and variation
遗传与变异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1)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2)遗传是保守的,变异是变革的,发展的。 (3)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 (4)遗传变异伴随着生物的生殖而发生。
– 环境只影响体质不影响种质,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小鼠切尾试验)
4. 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
奥地利神父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从 1856年至1863年在Brunn的Augustinian修道院从事 豌豆(garden pea)杂交试验 。实验结果∶1865年 发表不朽论文《植物的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因子 呈颗粒状,互不融合、互不粘染,摒弃原有的模糊概念



notes
Genetics is like riding a bike, easy when
you know how, but impossible until you try it. Genetics is considered by some students to be the most difficult aspect of biology. This is often because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it.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 W. L. Johannsen(1903)的纯系学说将变异区分为 遗传的变异与非遗传的变异,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 概念,这为理解连续性变异也是遗传性状提供了依据 。 ※ Nilsson-Ehle(1909)根据小麦粒色的遗传提出了数 量性状的多因子假设,这一假设为E. M.East(1911) 玉米穗长和E. M. East(1913)烟草花冠长度的遗传试 验所证实。通过多因子假设将数量性状的遗传纳入到孟 德尔遗传的轨道。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传统数量遗传学:以微效多基因假说为前提,采用数量 统计方法对表型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数 量遗传理论与方法: 基因的加性与显性、效应与方差、亲属间协方差、世代 平均值分析、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遗传 率分析、选择及其响应、遗传相关分析、交配效应与配 合力分析等 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受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所 控制,遗传服从孟德尔规律,这些基因数量多、效应微 小、效应大小相等,易受环境影响。
植物数量遗传学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张君
参考书籍
1、孔繁玲主编,植物数量遗传学,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6.6。 2、朱军主编,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2 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科学出版社,2003.1 4、徐云碧、朱立煌著,分子数量遗传学,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4.12 5、翟虎渠、王建康编著,应用数量遗传(第二 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出版的数量遗传学专著有: ※ Mather(1949)出版了《Biometrical Genetics》,该书后来在Jinks 的参与下出版了第二版(1971)和第三版(1982) ※ Kearsey和Pooni《The Genetical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1996) ※ Falconer (1960)出版了《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 该书于1981、1989、1996年分别出了第二、三、四版 ※ Lynch和Walsh《 Genetics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Traits 》 (1998) ※朱军,1997。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2003。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现代遗传学 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
世代方差对比分析、主-多基因分析与QTL分析所估计的遗传方差 (陆地棉9-1696×中35衍生的6世代)(郭志丽,蒿若超,2003)
性状 Vp 比强度 5.82 F2方差 VG 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主基因方差 多基因方差 QTL QTL定位分析 QTL方差 (VQ/VG) 1.21 (38.54%) 0.69 (21.97%) 0.60 (19.11%) 2.5 (79.62%) 0.64 (20.38%) 剩余QTL方 差
※ G.
Sprague和L.A. Tatum(1942)提出了杂种优势 利用中亲本配合力的概念。
※ G.F.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3、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数量遗传学建立和发展 时期。 Mather(1949)提出了多基因理论(polygene theory), 以区别于孟德尔的寡基因(oligo-gene)。 特点:建立科学的遗传交配设计和统计模型,把数量性状表 型的总效应分解为基因型的、环境的、加性的、显性的、上 位性的以及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分量,并在此基础上估计显性 度、遗传率、重复率、选择响应(遗传进度)、遗传相关、 选择指数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和育种参数。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1、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少数主基因控制,间断性变异,采用 孟德尔分类计数统计方法研究
生物性状
数量性状:多基因控制,连续性变异。可分两 类,一类为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分离世代呈单 峰分布;另一类为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 分离世代呈多峰且连续分布。如玉米lys含量是 典型的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2、数量遗传学的奠基
Lush(1937)在其“Animal breeding plan”一书 中提出了遗传力以及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的概念, 用于研究选择效率和遗传进度。
※ J.L.
Malecot(1948)提出了血缘系数的概念,用来测 量双亲的一对等位基因后裔同样的概率,并度量双亲间 的亲缘程度以及该个体的近交程度,从而给出了亲属间 协方差的通用表达公式。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数量遗传学的总体任务: 在分子水平上探索数量基因的遗传基础,不仅要找到控 制数量性状的染色体片段(QTL),还要找到控制数量 状的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gene,QTG),最终要找 到控制数量性状的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 QTN),彻底破译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物质基础。 eQTL
两类性状没有本质差异,所有基因无论大小均遵从孟 德尔遗传规则。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基本概念:根据遗传学原理,运用适宜的遗传模型和数 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生物群体内个体数量性状变 异的遗传基础,研究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及其在生物 改良中应用的一门理论与应用科学。是遗传学与数理统 计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遗传学一个分支学科,与育种 学密切相关。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Galton 19世纪末在英国建立研究小组主要研究人类群体 中数量性状的遗传, 1889年出版《Natural inheritance》 发现了子代回归于亲代的遗传规律: Taller individuals had taller offspring, on the average, than shorter individuals,and, hence, metrical characters were partly heritable Blending inheritance 创建了回归和相关研究的方法 ※ K. Pearson用数学方法研究生物遗传和进化问题,撰写了 《Mathema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XII》 (1904)一书,并创办了《Biometrika》杂志 。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4、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盖钧镒等(1998-2003)提出了“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 系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提出7类20多 个遗传模型及进行遗传模型检验与参数估计的试验世代 类型、混合分布函数、算法、模型选择和个体基因型判 断等一系列方法。
第一章 绪论
3.00 2.79(2对) 0.35(11.15%) (100%) (88.85%)
Q1
Q2
Q3

结果显示出数量性状分析的深化和细化过程。
第一章 绪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1、数量遗传学早期积累
孟德尔(1822-1884)遗传试验(1866年):豌豆 (garden pea),Experiments with Plant Hybrids Seed shape: 5474 round vs 1850 wrinkled Cotyledon color: 6022 yellow vs 2001 green Seed coat color: 705 grey-brown vs 224 White Pod shape: 882 inflated vs 299 constricted Unripe pod color: 428 green vs 152 yellow Flower position: 651 axial vs 207 terminal Stem length: 787 long (185-230cm) vs 277 short (2050cm) 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1900年)
第一章 绪论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4、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由传统数量遗传学到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数 量性状的主-多基因遗传体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根据Falconr(1989)和Lynch(1998)综述,在研究自发或 诱发突变引起的数量变异时,发现有的位点其等位基因 效应较大,足以在分离世代得以鉴定,这类基因被称为 主基因控制,还存在许多微效多基因与主基因共同控制, 构成了控制数量性状的主-多基因遗传系统。
二、数量遗传的形成与发展 5、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是现代数量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随着生物技术迅速发展,分子标记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0年Bostein首次提出RFLP可作为遗传标记。基于DNA多 态性的无限性和对生物机体的无害性,使得人类从整个基因 组上搜索定位数量基因成为可能,由此开创了利用分子标记 检测数量性状位点(QTL),并对QTL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 助选择和数量基因操纵的新局面。1988年Tanksley实验室发 表了第一张水稻的RFLP连锁图谱,现已开发出几十种可供 利用的分子标记。
第一章 绪论
一、数量性状与数量遗传 2、数量遗传学
现代数量遗传学:又称分子数量遗传学,采用数理统计 学方法对分子标记与表型测量的数据组合进行分析。现 代数量遗传学否定了微效多基因假说中基因很多和效应 相等假设,却证明了数量性状确实受位于染色体上基因 所控制,这些基因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现代数量遗传学由于采用了分子标记和现代化的计算设 备与结合分子标记和表型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深 化和细化了对数量性状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