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

性的农业自然科学。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

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具体

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作物

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

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为了种好庄稼,就必

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

特性。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

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

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

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

氧化碳、矿质元素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

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

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

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

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

物等)。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

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

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

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

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在农田作

物栽培系统中,措施是人为施加的因素,有的是使作物适应环境(如播期

调节、密度控制、株型控制等),有的是使环境满足作物的要求(如补充营养、灌排水、保护地栽培等)。作物栽培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种措

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互作效应共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因此,作物高产

栽培需要发挥综合技术措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效应。

2.性质:农业自然科学。3.特点:

(1)综合性。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耕作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形成

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即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和

群体发展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等。

(2)实践性。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

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

(3)应用性。作物栽培学不是基础研究学科,而是应用研究学科。

也就是说,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任务。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具体地说,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换句话说,作物栽培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

(二)作物栽培系统的总体目标

作物栽培系统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和输出丰富、优质的作物产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这里指的高效不仅指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高(净收入高,劳动生产率高等),而且还指作物生产对自然资源(光、温、水、气、养等)的同化效率高,以及对所投入的劳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转化效率高。还有,作物生产是长期、永久的生产活动,不仅要获得一年或一季的高产、优质、高效,而且要做到长期持续的高产、优质、高效。

形成作物栽培学理论与技术(二)组成部分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与目标(一)作物栽培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以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作物种类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作物生产的地域性。如干旱地区应选用抗旱品种,低洼潮湿地区要选择耐湿品种;高温地区选择耐热作物,高寒地区要利用耐寒作物。根据这一特点,作物栽培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反复科学实验,因地制宜,既要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忽视作物栽培的地域性,用“一刀切”的方法推广农业技术,往往会遭到失败。例如北方冬小麦产

量高,蛋白质含量高,如果弓I到南方地区栽培则表现成熟延迟,产量低,蛋白质含量低。

2.明显的季节性

由于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不同作物在其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需要的光、热条件不同,所以作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季节差异的强烈影响。要季季丰收,全年增产,必须合理掌握农时季节,使作物的高效生长期与最佳环境

同步,误了农时,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如北方夏玉米栽培中、晚熟

品种,产量潜力高,但热量不足,则常采用麦田套种玉米的方法,延长生

育期,使其开花期和灌浆期处于光、热资源充足的季节。

3.技术的适用性

2

技术和生产力。虽然作物栽培学也包含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如

作物生长发育和同化物生产等生理生态规律,但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措施必

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小麦玉米吨粮栽培技术、棉花化控技术之所以能

大面积推广,就在于它们的实用性。

4.生产的连续性

5.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是农作物、外界环境和人为措施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受多

种因子影响和制约。作物生产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要求有多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

互关系,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根据以上论述,在进行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不违

农时、技术适用、持续发展、灵活协调”。Incarrieonintheplantcultureprocetohavetoachieveafarapoible“inli newithlocalcondition,todofarmworkintherighteaon,thetechnologyiui table,utainedgrowthofproduction,thenimblecoordinationcontinually ”.

(二)作物栽培的目标1.满足粮食需求

据研究,人体每1kg体重每天需要消耗167kJ热量。一个成年人平均

体重以60kg计算,每天需要消耗热量10000kJ。人体每氧化1g糖、脂肪

和蛋白质分别可得热量17kJ、38kJ、17kJ。人们每天膳食中脂肪的比例

较小,为了计算方便,按1g固体食物(包括糖、脂肪和蛋白质)产生17kJ

热量计算,那么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600g,每年需要219kg的固体食物。如果换算成粮食(原粮),由于其含有10%~13%的水分和糠、麸、谷壳

等不能食用的部分(20%左右),因此一个成年人每年要消耗粮食300kg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耗量增加,这些食

品多是粮食转化而来的。每生产1kg猪肉需要3.2k8粮食,给粮食需求

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世界上每年用于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量的4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60%~70%。因此,人均粮食300kg只能算温

饱的低限水平,400kg可算是温饱有余的水平,只有500kg以上才能算是

充足富裕的水平,才有足够的粮食增加畜产品食物的比例。

2.保障食物安全

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

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食物安全还有一个涵义,即要有充足的

粮食储备。粮食的最低安全系数是储备量至少应占需要量的17%~18%。

食物安全还要求提高食物生产环境质量,建立无公害的生产基地,研究作

物的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保护环境,

以保障健康食品的有效供给。

3.增加供给的多样性(Increaeuppliemultiplicity)

过去,迫于人口压力,我们长期强调“以粮为纲”,导致了我国农业

结构的单一化。在我国粮食基本达到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应调整农业内部

结构,要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这既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

由“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又为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构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种植业

结构的调整,要求作物栽培学拓宽研究领域,需要研究的作物种类更加丰

富多样。

3

4.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

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与食物”的矛盾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作物生产上,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品,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污染、生产

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下降以及农药残留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则由于人口相

对多,滥用土地、过度开发,粗放和掠夺式经营,又造成耕地荒漠化、盐

碱化以及水土流失等资源退化现象日益加剧。在上述背景下,各国学术界

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可持续农业(SutainableAgriculture)的发展方向。可

持续农业有两个涵义,一是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二是发展生产不

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到延续利用。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1tcenturyPopulati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Whitepaper\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近20年来,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

了很大的改变,农民已实现了温饱,正朝着小康迈进。然而,我国农业和

农村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其中包括人口基数太大,人均耕地少,

农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多;农业综合生产

力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的波动;土地退化严重,受污染

耕地面积大,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逐渐达到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数量和质量,保护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

收入。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和谐与协调。

5.提高作物生产效益(Enhancethecropproductionbenefit)

长期以来,我国的作物生产一直将高产作为追求的目标,围绕作物高产,技术超常密集,无节制地追加物化技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

调节剂,造成流失多,利用率低,污染环境,成本高,效益低。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要求利用最合理的自然资源配置,以最低的能耗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研究发展精确适度简化高效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生

产效益。

6.改善作物的品质(Improvementcrop'quality)

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说来,我国作物产品的品质较低。作物产品的

品质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如我国已选育出品质较好的强筋专用

小麦品种,但是由于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薄弱,推广率低,致使生产的商

品强筋专用小麦品质不稳定。所以,进行作物品质形成理论与保优节本栽

培技术的研究,改善作物的品质,对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和提高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作物栽培研究法

研究作物栽培的基本方法是在田间进行试验。任何一个作物、品种或

一项措施、技术,都必须在当地通过田间试验和示范,证实其确有应用价

值(增产、增收或降低成本、省工省力),方可推广应用。田间试验法即产

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田间小区或大田对

比试验。这种对比法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

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获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决定品种或措施的优劣和取舍。产量对比

法是当前普遍采用的研究法。

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

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比较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

累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品种的好差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

生长分析法的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的天数,在田间进行取样调查,

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有时还将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进行测定。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

植株的生长状况,譬如稻、麦,则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的测定,因为这些性状直接关系到稻麦的最终产量构成和产量。

4

4.生长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生长发育研究法的做法是,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或花芽)分化数、退化数(或脱落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通过生长发育状况的分析,可以评估某种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和优劣,进而制定出相应的促进或控制的措施。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一、作物的起源

1.作物的起源过程

现今栽培的作物Nowadaycultivatecrop是人类从野生植物

wildplant中经过长期驯化选择培育而来,是自然选择和人类劳动的产物和成果。人类从猿到人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手段除了渔猎外,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采集是为了得到可以食用的东西,所以采集时必然伴随着选择。人们常常把所采集到的植物带到临时或半临时住地食用,其中一部分被遗弃或埋藏起来,那些具有繁殖能力的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在住地附近开始繁衍起来。由于住地附近人类的排泄物使土壤比较肥沃,所以植物生长格外繁茂。人们还发现从近处的植物群落中就能获得适合食用的植物,于是便对这类植物开始引起注意,并逐渐从野生植物群落中把它们分离出来并加以保护,这是由采集野生植物转变为栽培植物的萌芽。

当人们对某些植物的需要量超过植物的供应量时,人们便开始有意识

地种植这些植物,并注意选择其中果型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的

类型。开始种植野生植物仅仅是农业诞生的第一步,但若不进行培育,野

生植物也不会驯化为栽培植物。

薯类和禾谷类可能是最早被驯化的植物。因为薯类在采挖后,遗留在

土壤里的残根又长成新薯,于是给人以人工种薯的启示。禾谷类种子适应

性强,生长期短,结实多,成熟期较一致,易储藏,所以易被驯化、种植。人类在从事种植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栽培技术,逐渐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那些变异类

型被保留下来,使野生植物逐步转变为栽培作物。

2.作物起源过程总结为:原始人类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居无定

所半定居、定居,多余植物保存、埋藏,吃剩果核、种子等遗弃后在驻地

重新生长出来(“种”的启示);人类排泄物使定居点周围土地越来越肥,植物生长比其他地方好(“施肥”的启示);狩猎到暂时吃不掉的动物圈

起来,饿的直叫,要吃的(养殖的启示)。人们对这些植物格外注意并从

野生植物中分离出来加以保护。(采集走向栽培的萌芽)有意识地种植,

挑选适口性好、生命力强的类型(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利于人类的

基因逐渐保留,久而久之,野生植物变为栽培作物。

3.植物的起源也就是农业的起源,也就是人类文明史的开始,英文Culture即“栽培”,又叫“文明”,“农耕伊始。文化紧随”。二、栽

培植物起源中心

自然界至今还存在着某些作物的祖先,例如野生大豆、野生稻等。但

大多数栽培作物与其祖先的模样大不相同,究竟现今栽培作物起源于何地,这个问题很早就为植物学家、育种学家和栽培学家所重视。对作物起源研

究较早的是瑞士植物学家德2康德尔,他所研究的247种作物中他认为有199种来自旧大陆,45种来自新大陆,5种来历不明,并断定一个物种丰富的地区未必是它的起源中心。

表1-1关于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诸家观点

学者(发表年份

主要观点中国所处地位

世界栽培植物首先驯化地区包括:(1)中国,(2)西南亚

德康多尔,1882中国为第1个驯化地区

及埃及,(3)热带美洲

瓦维洛夫,1935首倡多样性中心学说,分世界栽培植物为8个起源中心中国属第1起源中心瓦维洛夫,1940扩大为19个起源地区中国属第12地区5

Czlnjmw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01 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116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2、地位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3、总体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作物栽培学(专)》考前辅导 [作物栽培学总论(专科)作业题库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作物栽培学总论(专科)作业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 *2.作物引种 * 3.食物安全 * 4.农业自然资源 *5.作物生长模拟 二、填空: *1.栽培作物包括()()()三个环节。 *2全国种植业委员会将我国种植业划分为()个一级区和()个二级区。 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作物和()作物 *4.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作物、()作物、()中性和()作物。 *5.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作物分为()大部分,()大类别。 三、简述题

***1.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 **2.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 ***4。作物栽培法有几种?分别解释。 四、论述题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方法是如何将作物分类的?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一、名词解释:(以下每小题都为*) 1.生长 2.种子的寿命 3.叶面积指数 4.发育 5.种子的休眠 6.基本营养生长期 7.作物生育期 8.分蘖节 9.根冠比

10.作物生育时期 11.分蘖 12.叶龄余数 13.作物物候期 14.叶的功能期 15.叶龄指数 16。分蘖 17 开花 18授粉 19 受精 20 基本营养生长性 二、填空:(1-10小题为*,11-13小题为**) 1.稻、麦类一般划分为()( )()()( )( )( )几个生育时期。 2.种子的萌发分为()( )()等3个阶段。 3.单子叶作物的根,属()根系;双子叶作物的根,属()根系。 4.玉米一般划分为()( )()()( )( )等几个生育时期。 5.豆类一般划分为()( )()()( )( )等几个生育时期。 6.棉花一般划分为()( )()()等几个生育时期。 7.油菜一般划分为()( )()()等几个生育时期。 8.禾谷类作物的叶一般包括()()()()4部分。 9.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种对低温的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3类。 10.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一般分为()()()3种类型。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 性的农业自然科学。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 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具体 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作物 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 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为了种好庄稼,就必 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 特性。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 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 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 环境条件的关系。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 氧化碳、矿质元素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 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 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 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

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 物等)。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 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 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 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 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在农田作 物栽培系统中,措施是人为施加的因素,有的是使作物适应环境(如播期 调节、密度控制、株型控制等),有的是使环境满足作物的要求(如补充营养、灌排水、保护地栽培等)。作物栽培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种措 施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互作效应共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因此,作物高产 栽培需要发挥综合技术措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效应。 2.性质:农业自然科学。3.特点: (1)综合性。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耕作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形成 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即作物个体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措施反应的规律和 群体发展规律、产量及产品品质形成规律等。 (2)实践性。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 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 (3)应用性。作物栽培学不是基础研究学科,而是应用研究学科。 也就是说,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专科)作业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是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一门应用科学。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主产理论和技术 *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 3.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 4.农业自然资源: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光、热、土地、生物等*5.作物生长模拟 : 是通过对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实验数据加以理论概括和数据抽象,找出作 物生育动态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模拟作物在给定的环境下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借以指导实际生产。 二、填空: *1.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 *2全国种植业委员会将我国种植业划分为( 10 )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分为(喜温作物)作物和(耐寒作物)作物 *4.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 中性和(定日照)作物。 *5.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作物分为(四)大部分,(九)大类别。

三、简述题 ***1.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 1)复杂性 多种多样的作物都是有机体,而且各自又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等等 (2)季节性 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不可违背,违背了天时农时,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 (3)地区性 作物生产又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从大处说,不同的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当强求一律。 (4)变动性 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 **2.简述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较好。 (2)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强烈,而西北部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 (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是弊多利少。 **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 ①生活条件需得到满足。 ②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 ③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它能够不断地改变本身的某些习性,与新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相适应 ***4。作物栽培法有几种?分别解释。 (1)生物观察法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了关于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基本理念 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等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制定科学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用以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灵活地组织教学。讲解时要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注重实践。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1、绪论(3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2)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要内容 (1)作物及作物栽培学得概念; (2)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 (3)作物生产概况: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4)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 (5)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 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难点 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3学时) 基本要求 (1)理解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 (2)掌握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教学主要内容 (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3)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4)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 (1)农作物基本生长发育规律和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有关概念; (2)作物生产的光温反应和群体生产动态。 难点

广西大学作物栽培简介

《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11361 中文名称:作物栽培学 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 授课专业:农艺教育 学时:80 学分:4 实验课时:24 上机课时: 预修课程: 课程内容: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 关系,探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的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的一门技术科学,是 农艺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广西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薯类以及豆类 作物和广西主要经济作物—甘蔗、花生、烟草以及麻类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技术。通过本课程 学习,学生可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指导作物生产与开展作物生产研究的能 力。 ===================================================================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农资专业 学时数:36 学分:2 1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农资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考试课程。它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气象、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南方主要作物如水稻、玉米、甘蔗、花生等作物的生产概况,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解决作物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率、低成本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以促进农作物生产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 ㈠理论教学 学时数:24 绪论( 1学时) 了解作物栽培的性质、任务与研究内容,理解作物的分类、作物产量形成,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 第一章水稻( 8学时) 本章讲授重点与难点:水稻各生育期的划分及其生发育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壮秧培育、水稻大田各时期的栽培目标与管理技术措施。水稻品种三性的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主要内容: 1.了解水稻的生产概况、我区稻作区的划分。 2.掌握水稻各生育期的划分,理解各时期的生长发育内容;理解稻种的萌发、幼苗生长、根、茎、叶生长和分蘖发生与意义,理解水稻稻穗的发育时期与发育内容,了解水稻开花、灌浆、结实的特点。了解水稻器官的相关生长,掌握水稻叶龄指数、叶龄余数的概念与意义。理解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了解各因素的决定关键时期。理解水稻品种三性的概念、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3.介绍水稻栽培的技术要点,了解稻田的耕整,掌握选用良种、培育壮秧方法。理解水稻合理密植的增产机理、类型与移栽方法及提高移栽质量的方法。理解水稻施肥、灌溉的原理,掌握稻田施肥、水分管理技术要点。理解水稻田间管理的调节决策。了解当前水稻栽培新动向、新技术。 第二章玉米( 5学时) 本章重点介绍玉米根、茎、叶在栽培上的作用,玉米叶龄指数、见展叶差在幼穗分化推断与栽培管理上的应用,玉米的 2

1340074《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GDOU-B-11-213 课程简介: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环境-农艺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个体发育、群体建成和产量的形成等许多规律性的过程,这些规律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或生态条件下才能表达出来,这就是作物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环境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作物因素等。作物与环境因素有各种规律性的联系,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的数量和质量。研究作物的这些机理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利用和创造各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因素,提出最佳调控措施,使作物生产向着稳产、高产、优质、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栽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解决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以促进我国作物生产事业的发展,为整个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产的理论与技术,为发展农作物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三、面向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生态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农业技术科学,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就对作物本身的研究来说,有作物形态、解剖、生理、生态、生化、群体、群落等许多学科。涉及作物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学科有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等。上述学科各自从作物本身的某一方面,或者从作物生活环境的某一侧面研究与作物生产有关的问题。这些学科无疑都可能为作物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或提出有关措施,但最后总其成并将其用于作物生产的,还是作物栽培学。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A掌握、B理解、C了解) 第一章:绪论(4学时)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A)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B) 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A) 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20世纪作物栽培学的主要成就(C)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C)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 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 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 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 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 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 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 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 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 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 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 第一章小麦 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 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 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doc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

作物栽培学1 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进一步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3、熟练掌握作物的分类及其各类型中代表的作物;同时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我国和广东省种植业区划和农业区划, 以便同学们能够指导农业牛产实践。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向

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休系和技术体系)。 3、作物栽培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 4作物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物分类依据、植物学与农业生产学相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分类代表的作物。 5、我国种植业区划和广东省农业气候区划以及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问题 课时安排:8学时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PPT课件相结合 参考书目: 1、作物栽培学总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曹卫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作物栽培学概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萤树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 3、作物栽培学总论(血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董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4、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木),杨文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5、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刁操銓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作物栽培学?其作用、任务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学好作物栽培学? 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为什么说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可以有选择的引进国外作物栽培技术,但不能替代具有屮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的理由是什么? 4、作物栽培学的基木和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主要有那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5、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6、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冇那着本质的区别?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作物栽培学》加试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作物栽培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作物栽培学》加试考试是为招收农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农作物种植与管理的基本专业知识与分析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生理代谢、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规律和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基本理论,作物合理群体结构及其调控与关键技术措施。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绪论 考试内容 1 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2 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3 作物生产概况 4 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5 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考试要求 理解作物的概念与分类;作物栽培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考试内容 1 作物的生长发育 2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3 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4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考试要求 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等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考试内容

1 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 2 作物“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3 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4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 考试要求 掌握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机理;作物的产量潜力及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四)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考试内容 1 耕作制度 2 土壤耕作 3 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 4 田间管理技术 5 收获与贮藏 考试要求 掌握作物耕作制度的概念与技术;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及意义;掌握田间管理技术要点;不同种类作物收获时期的确定方法、收获方法以及贮藏方法。 (五)水稻 考试内容 1 概述 2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反应特性 3 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 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5 水稻的基本栽培技术 6 水稻其他栽培技术 考试要求 掌握水稻三性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育秧技术、需水需肥特性与肥水管理技术。 (六)小麦 考试内容 1 概述 2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作物栽培学总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鲁东大学

作物栽培学总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鲁东大学第一章测试 1.瓦维络夫1935年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分为()。 参考答案: 8个 2.食物安全储备值占需要量的()。 参考答案: 16-17% 3.玉米从()引入中国。 参考答案: 美洲 4.小麦属于()。 参考答案: 谷类作物 5.喜温作物有()。 参考答案: 棉花

6.水稻早中、晚稻群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对()的反应。 参考答案: 日照长度 7.我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玉米、马铃薯、甘薯等均起源于我国。 参考答案: 错 8.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作物分为3大部分,8大类 别。 参考答案: 对 9.小麦是短日照作物。 参考答案: 错 10.油菜是喜温作物。 参考答案: 错 第二章测试

1.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根冠比是()。 参考答案: 干旱 2.水稻的一生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区分这两个生育阶段的标志。 参考答案: 穗分化 3.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是()。 参考答案: 直线增长期 4.种子萌发过程中,无活力的死种子也能完成的过程是()。 参考答案: 吸胀 5.当主茎第10叶抽出时,最多有()次分蘖。 参考答案: 7 6.禾谷类作物子房和胚珠的发育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 对

7.根冠比可作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是否平衡的指标。 参考答案: 错 8.禾谷类作物将根长半粒谷、芽长一粒谷作为发芽标准。 参考答案: 对 9.只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光照种子就可以发芽。 参考答案: 错 10.作物的生长是质变过程,发育是量变过程。 参考答案: 错 第三章测试 1.()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物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 总量。 参考答案: 生物产量

【作物栽培学总论 山西农大】课后题答案

植物栽培学课后复习答案 第一章作物概述 1.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 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作物,环境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性质:农业自然科学任务: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规律。 2.简述作物的概念: 广义讲,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从狭义讲,作物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分为五大部分: (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芋等三类作物。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类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5)再生能源作物。 4.研究作物栽培学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1)寻找植物资源(2)基因库(3)多样性 5.栽培作物与野生祖先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表现几方面优点: 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 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 6.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 7.双低油菜指:油菜籽低芥酸,硫甙含量 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单产的提高播种面积的增加复种指数的提高 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1 简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名词解释) 营养生长:以营养体本身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的生长,如根茎叶的生长 1

生殖生长:与作物生殖功能有关的器官的生长,如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 ①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相当长时间内交错在一起;③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影响,且各方对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竞争 2.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生殖: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 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生长为作物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发育为作物的进一步生长创造了条件 3. ※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分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论述题)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生长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初始期:指数增长期,群体叶面积小,干物质生产少,而且新长出器官还需消耗大量养分,故生长缓慢,成指数增长 快速增长期:植株变大,叶面积增大,干物质积累加快,呈直线增长趋势 缓慢停滞期:随叶片变黄衰老,机能缓退,以及同化产物向生殖器官转移调运,群体生长速度减慢。到成熟期,生长进入停滞状态,干物质积累停止 运用:栽培中采取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最快生长速度到来之前,才能取得最佳结果;作物每个器官生长都成s形曲线,但各个器官生长的步伐不同,生长速度各异,因此我们采取措施控制某一器官时,应考虑对其他器官的连带影响,必须将其效果综合考虑 4. 作物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的概念是什么? 生育期:①作物栽培实践中,以籽粒为播种材料又以新的籽粒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其生育期是指把作物出苗到新的种子成熟的总天数。②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生育期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货适期的天数。③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田间(本田)生育期。苗床生育期指从出苗到移栽的天数。田间生育期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④棉花具有无限生长性,将播种出苗到开始吐絮为其生育期。 2

作栽绪论、作物生长发育特性

作物栽培学总论 绪论主要内容: *1.作物的概念和作物的分类 *2.作物的产量及提高产量的途径 *3.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 *4.南方地区作物生产潜力与制约因素 *5.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内容与方法 *6.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7.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作物的概念和作物的分类 (一)作物的概念 *广义的作物概念:凡是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栽培的植物都统称为作物。*广义的作物又可细分为: *1、农作物(大田作物、庄稼) *2、园艺作物 *3、林木 *狭义的作物概念:指在大田里种植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亦即“农作物”、“大田作物”、“庄稼”。 *《作物栽培学》课程所研究的“作物”是指狭义的作物。 〈二〉作物与植物的关系 * *

* 植物、栽培植物和农作物的关系如下: 野生植物:不经人工栽培而自生自灭的植物 植物 农作物 栽培植物 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花卉) 林木 (三)作物的分类 * 1、根据植物分类学系统分类 按植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 。 2、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 (1)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 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 (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分类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作物。 * (3)按作物对CO 2的同化途径分类 三碳作物(C 3)作物、四碳作物( C 4 )作物、景天酸代谢(CAM )作物。 3、按作物用途与植物分类学相结合分类 * 共分为三部八大类: * (1)粮食作物(粮食用作物):禾谷类、豆类、薯芋类 * (2)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纤维类、油料类、糖料类、嗜好类 * (3)绿肥及饲料类作物(其他作物) 4.其他分类 * (1)按作物播种季节分类:春播(夏播)大春作物和秋播(冬播)小春作物。 * (2)按作物收获季节分类: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 * (3)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等。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 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 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 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 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 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 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 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 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1、农业的发生 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 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 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 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 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 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 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 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 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 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4、我国作物的来源 1)本土作物: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黍、稗、高粱、大豆、赤小豆、荞麦、山药、芋、紫芋、麻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茴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犀等 2)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蚕豆、豌豆、绿豆、芝麻、红花等 3)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的作物: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一、性质和任务 1、性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 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 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 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 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 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 2、作物智能栽培 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 4、反季节栽培 5、物化栽培 6、作物分子栽培 7、作物清洁栽培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一、农业的发生 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作物的多样性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 驯化、挖掘、创造 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 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