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合集下载

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句

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句

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句
描写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歌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原文、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原文、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创作背景: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精选9篇)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精选9篇)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精选9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诗词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诗词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诗词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一片孤帆在碧空的尽头消失不见了,只见滚滚的长江流向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

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

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

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送别友人的诗

李白送别友人的诗

李白送别友人的诗李白,是我们古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古诗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无数年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李白送别友人的诗,欢迎阅读参考!1、《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6、《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送别友人的诗篇11、《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6、《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作品名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白题材:赠别诗作品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草书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草书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词句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远的天际奔流。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的唐诗

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的唐诗

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的唐诗1.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里,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他看着老友乘船离去,渐行渐远,直到那孤帆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留下长江水向着天际流淌。

这里既有李白对孟浩然远行的不舍,想象着好友在烟花三月的美好时节前往扬州,心中满是祝福;又有自己独自伫立江边的孤寂,那望着江水的眼神里,饱含着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仿佛能看到李白望着远方,心中默默念叨着:孟兄啊,一路顺风,咱们后会有期。

2.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在渭城为元二送行,清晨的细雨打湿了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清新。

他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因为友人此去西出阳关就再难遇到故旧之人了。

王维的话语中,既有对友人旅途的担忧,阳关之外,陌生的环境,没有熟悉的朋友,希望这杯酒能为友人壮行;又有自己对友人的牵挂,那新柳似乎也在为他们的离别而感伤。

好像能听到王维说:兄弟,多保重,到了那边记得写信回来。

3.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去蜀州任职,两人都身为宦游之人,深知离别之苦。

但王勃却以豪迈的口吻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告诉友人,只要心中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在咫尺。

这里既有对离别的无奈,毕竟两人即将分隔两地;又有对友情的坚定信念,相信他们的情谊不会因距离而改变。

仿佛能看到王勃拍着杜少府的肩膀说:别怕,咱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好好去上任吧。

4.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一个寒雨连江的夜晚,王昌龄在吴地送别辛渐,天亮时看着楚山孤立,心中满是孤寂。

他叮嘱辛渐,若洛阳的亲友问起他,就说自己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骆妙苗
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4期
摘要:歌唱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我以《长江之歌》一课为例展开的一系列有效的的范唱教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基础;二、范唱要突出准确性是保证;三、范唱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因材施教是关键;四、范唱与多媒体的巧妙结合是提升。

对学生的演唱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长江之歌;范唱;演唱效果
《长江之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因其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大气磅礴,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下面以这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提高学生演唱效果的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一、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因此,我把歌唱教学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重点。

来看看我校的生源结构:1/3的城区学生,1/3的周边农村学生,和1/3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学生。

后面两者受到当地教育条件的限制或本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城区学生在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等方面相比较差距较大。

面对我校的特殊情况,我对提高学生演唱效果作了一些尝试,如:采用小组合作;运用游戏导入;加入身体律动;采用有效的范唱等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有效的范唱。

二、范唱的作用
在准备教唱一首新歌之前,范唱可以给学生完整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有个全面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喜爱歌曲,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因此,音乐教师必须重视范唱,用范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兴趣培养的关键还是教师,刚升入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对音乐很感兴趣,但随着他们年龄、知识、经验、学习压力的增大,增多。

以及教师影响的增强,他们的爱好逐渐分化,对音乐的兴趣会逐渐减弱,教师对所教新歌不进行范唱,只是用语言来说明和讲解,任凭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学生会把歌曲唱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他们已具
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有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有的不感兴趣,因此,培养兴趣关键在老师,教师优美的范唱能够架起学生和音乐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打开音乐知识大门的钥匙。

三、范唱在《长江之歌》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基础
首先,教师要花功夫去准备范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范唱前对所唱歌曲的内容、背景、节奏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作全面了解。

同时从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技巧、情绪表达等方面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

通过准备这一环节,老师才能鲜明生动地表达出完整的艺术形象,为接下去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在教唱《长江之歌》时,首先要了解这首歌创作背景,用什么感情范唱,接着再看看乐曲的重难点,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都是弱起进入,旋律以“波浪式”进行,前两个乐句附点四分音符和宽广节奏的运用以及歌曲中出现的六度七度大跳音程的出现,自己在课前就要充分练习,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做出到位的范唱。

(二)范唱要突出準确性是保证
歌唱教学中教师的范唱应具有准确性,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范唱对音乐作品的情绪、速度、力度、风格等有正确的感知,为歌曲的学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中教师既是教师也是演员,要以饱满的精神完成教学中的范唱,把歌曲的思想、内涵用优美的歌声准确、清晰、动听而富有情感的表现出来,给学生以情绪的感染。

教学实录 1
(一)课前播放歌曲《中国美》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中国美》,中国美不美?
生:美。

师:确实很美,山也美,水也美,山水之间流淌着中国美,中国的山水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其中长江、黄河是盘踞在中国的两条巨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

(二)教师合伴奏用饱满的情感示范演唱《长江之歌》并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手势及身体律动来更好的表达歌曲。

师: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来演唱《长江之歌》思考:歌曲情绪怎样?运用了什么演唱方式?(通俗、民族、美声)
学生听到老师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歌曲,都表现出来惊讶、佩服、崇拜的表情,很快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歌曲上了,表现出了对歌曲极大的兴趣。

教师示范完毕后都争先恐后的回答:亲切、热情、豪迈……
师总结:这首歌就像江河奔流,跌宕起伏,激荡、豪迈的感觉。

师:那么这首歌曲运用了什么演唱方式?
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美声唱法
从他们兴奋的眼神以及激动的声音中我能感受到他们非常期待学唱这首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准确到位的范唱起到了作用,吸引了学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所以在学唱歌曲时同学们也都尽量在模仿我,学得非常到位。

3、范唱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因材施教是关键
歌唱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当时的情况,在不同的阶段合理采用范唱的方法。

导入时的范唱、处理歌曲时的范唱和总结时的范唱其作用是不同的,每一阶段的范唱要用不同的方法。

再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使范唱在歌唱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唱《长江之歌》针对基础较好的班级,我会采用整体范唱的方法,学生认真听了之后能很快掌握歌曲,并学会,效果挺好。

针对基础较差的班级,我在范唱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用《长江之歌》的音调编成提问语,用清唱的形式展开提问,并让学生模仿。

教学实录2
师:中国的山水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其中长江、黄河是盘踞在中国的两条巨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长江,来感受长江浩荡而雄伟的英姿。

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聆听背景音乐。

播放课件,【共同欣赏视频《话说长江》的开头片段】接下来的提问句是关键。

我将《长江之歌》的第一乐句:替换成我的提問:通过欣赏视频,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通过清唱的方式唱出来,请同学们模仿我的音调唱出答案,如果一遍模仿不下来的话,老师可以进行多次范唱,请同学们注意聆听并轻声跟唱。

出示谱例:
这样的范唱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提前渗入歌曲重难点的教学。

能让许多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此外,在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及演唱效果进行二度备课,分析不足之处,根据歌曲的特点设计更有效的范唱方式,为下一堂课的歌唱教学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4、范唱与多媒体的巧妙结合是提升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使教师的备课轻松许多,很多歌曲清唱或自弹自唱无法打动学生,这时就可以和多媒体有效结合来进行范唱,能够起到很明显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如我在教唱《长江之歌》时,很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教师简单的自弹自唱了,这时我运用交响乐队伴奏再加上《话说长江》视频作为背景进行范唱,使我的范唱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范唱不到两句,学生就随着我的歌声一起唱起来了,这样轻松又有效地提高了歌唱教学的效果。

通过《长江之歌》一课为例展开的一系列有效的的范唱教学,让我看到了希望,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日趋完美,整个课堂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范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兴趣,有了教师范唱做前提,就能为教学中指导学生表现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作下良好的铺垫,让他们自信地演唱,使学生能用歌唱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师用书.七年级下册.人们音乐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