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日》教学设计

古诗《春日》教学设计
古诗《春日》教学设计

古诗《春日》教学设计

新密市实验小学陈景明

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景、万紫千红等相关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3.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重点:理解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感,读出感情。

学法指导: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

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知识链接: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了,你有没有到郊外去踏春?春天风和日丽,让我们走进春天,去感受春日的美好,感受盎然的春意。(看课件上的也图片,感受春日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有名的一首古诗——贺知章的《咏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学会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景、万紫千红等相关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3.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三、了解作者

朱熹,字元晦,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四.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展示搜集的与春天相关的古诗。

2、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

3.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五、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天里的心情吗?

2、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中的词语(自学古诗)。

3.、全班交流:(说出一处,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1)胜日——(2)寻芳——

(3)泗水滨——(4)无边——

(5)光景——(6)一时新——

(7)等闲识得——(8)万紫千红——

4.根据提示,理解古诗

读古诗思考问题

1.作者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去观赏风景?

2.那里的风景如何?

3.作者有什么感受?

4.假如你是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看到了美好的春景,你能想像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吗?(重点理解“万紫千红”的意思)

5、小组交流,说说古诗的意思

6、背诵古诗。

六、拓展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名言警句很多,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

1.读古诗《早春》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2.读课件上描写春天的名句。

3.写一写

今天读了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校园?同学们,画画、写写、照照你心中的春天。

七、课堂检测:

1、熟读古诗,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2、词语解释:

胜日:光景:

等闲:寻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古诗两首教案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三年级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今天吴老师要给大家看一幅很美的挂图?你能看出这幅图画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枫叶吗? 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著名诗人一同去领略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教案三

《绝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这首诗通过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音乐光碟、小黑板、大幅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能试着背给我们听一听吗?大家背得可真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绝句》。学完后看看哪位同学能背得出来。 二、初读感知 1.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生根据自学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书写易写错的字“鸣、柳、窗”。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挺好的,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

20 古诗两首(教案)

20古诗两首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2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学生自由发言)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你们了解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素描图) 3.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步感知 1.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最后那个字怎么写呀? 明确:注意“陵”字正确书写,“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3.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 明确: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要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4.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质疑探究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知道平面图的规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结合诗句说一说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明确: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指谁?从哪知道的? 明确:老朋友;孟浩然;注释。 3.思考: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学生:漂亮,绽放……百花盛开的三月,争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教师总结: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一番景象。 4.老师请大家欣赏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呢?诗中哪儿告诉我们? 明确:看朋友乘坐的那只船;从第三句可看出。 6.长江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李白注意力和感情都集中在孟浩然身上,在他眼中就只有好友的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7.“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

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关于《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怎么做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您! 教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xx 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xx 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xx xx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xx。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xx 的xx 菊残:菊花凋谢。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新版

12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首、踪、迹”等生字,会写“首、采、无”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2.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里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3.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1.《池上》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四画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 3.生字娃娃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2.给下列汉字注音。 ()首()踪()迹 ()浮()萍3.描一描,写一写。 首 采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翻译。 (2)对照翻译,理解词语意思。

三语《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三语《2.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个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个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个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实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不过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相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最新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品)

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前先学: 1、根据老师预习常规要求预习课文; 2、回忆背过的有关这两个诗人的诗或查找诗人的其他诗读一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二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三、精读理解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doc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是一个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国古诗词里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这两首描写的都是寒山秋天景色的古诗,诗人被那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陶醉,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学生非常喜欢背诵古诗,对《山行》《枫桥夜泊》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这两首诗。但学生对古诗中的词义及内容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构想: 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两首诗在认读生字词的基础上里理解重点词语,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画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山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1、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2、读第二句。 1理解"白云生处"。 2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3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张玉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 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童年快乐。 4. 启发学生吸纳古代儿童生活中有益的自然元素,更完美地规划自己的金色童年。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诗 二、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是《小儿垂钓》。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好课题。 1、【注意提示】“垂”、“钓”的字形。 2.一起读课题,你能透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你钓鱼时心情怎么样,再来读读题目,读出你的高兴。 三、了解作者 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四、理解诗意 1.这首诗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能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吗?先自己练练, 2、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轻轻地读,谁来。 3、有些体会了,来,我们一起读。

4、这首诗诗意浅显。请大家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自己试着说说诗的大意。可以自己小声说说,也可以说给同桌听听,互相启发、补充。 5、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6、谁来说说诗的大意。 五、想象入境 1、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诗,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画面,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同学们继续读诗,边读边想,看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能样画面?多读读,画面的印象会更深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3、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想象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 六、品诗悟情 1、如果你能静气凝神地读读诗,你会有更多的感悟。抓住诗中的一些词语,静下心来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把你认为最有趣最生动的词语圈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读着读着,一些词被我们发现了,是哪些词? 这么一读,一个初学垂钓的小孩仿佛正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去。大家一起读。 七、迁移创新,延伸提高 师:自从诵读国学经典以来,我们大胆改革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现诗歌,今天我们照例,以小组为单位,或古诗朗诵;或古诗配画,或古诗吟唱;或故事创编。你们肯定还有更多的新点子来表达诗意,诗情,对不对? 小组展示。 八、自主互助,学习新诗 1、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品诗悟情;特色展示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小儿垂钓》,接下来同学们运用以上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学习第二首古诗。 2、交流:把你们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展示:简介白居易;朗诵;诗的大意。(诗描绘的意境)

3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3 古诗两首参考教案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3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共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绿、化妆,咏叹、垂柳、丝绦、春风、细叶”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年代:宋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指名读,正音。(2)再指名读。(3)男生读。(4)女生读。(5)齐读。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导入: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它充满了生机、它充满了艳丽,谁能说一说春天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随同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一起走进春天的世界。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①课题讲析:“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 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即赞美柳树。 ②介绍作者:贺知章 4、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咏、绦”,会写“咏、碧”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新知。 (一)、一读古诗,扫除生字障碍。 1、引领自学,质疑合作。 师导入:同学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就让我们走进字里行间,一步一步的来完成吧。请看: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文中注释或与同桌交流讨论解决。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 2、精讲释疑,训练点拨。 (1)出示生字: Yǒng bì zhuāng cái jiǎn 咏碧妆裁剪 ①带音我会读。指名读—齐读,纠音—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去音我会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③听写。 (2)理解重点词语。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嫩绿的柳树枝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

最新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最新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唐代以后,古诗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1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案 复备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1课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 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 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 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 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 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6.古诗两首(教案)(3)

6.《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3)说一说。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