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

合集下载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社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凫.(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踱.( )吁.气( ) 渔父.( ) 旺相.( )棹.( ) 归省.( ) 行.辈( ).( ) 吓.人( )哄哄.骗( ) 吓.动( ) 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

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社戏》教案精选八篇

《社戏》教案精选八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二」《社戏》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社戏》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是一部介绍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历程的小说,该书讲述了在一个社区里组织社戏班的故事。

社区里一群爱好戏剧的居民准备组建社戏班,为了能够演出一出精彩的戏,他们历经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演出。

该小说除了告诉我们关于戏剧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还向我们传达了很多关于团队协作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涵。

下面,我们就以这本小说为例,来进行名师导学,请跟随笔者对本小说的分析和思考,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

一、小说主旨本小说是以一个社区里成立社戏班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居民共同参与社戏班的过程。

故事的情节曲折,使人们感受到了这些居民在剧组工作中的困难和感情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齐心协力,终于成功地演出了一部精彩的戏剧。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理:当一个团队齐心协力,为同一个目标奋斗时,就可以完成一个伟大的使命。

也就是说,当人们集结在一起,相互信任,相互协助,就会创造出惊人的结果。

二、小说思想内涵1、坚持不懈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因素在小说中,居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

他们开始的时候一无所有,甚至还缺乏基本的演出场地,但他们从不放弃,不断努力,尽其所能,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说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就可以达成我们的目标。

2、成功的代价是团队的合作和协调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剧组的操作过程中,所有居民都作为一个团队来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正是这种协作和支持,才使得他们最终成功。

因此,一个完整、高质量的戏剧往往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持和合作。

三、小说语言特点本小说语言简洁明了,风格幽默诙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团队、友谊和集体等概念的强调。

同时,在小说中还反映了一种真实的地方特色,让读者更加感受到小说的真实和可信性。

四、小说价值1、启示人们要珍惜团队精神,相互协作。

《社戏》 导学案

《社戏》 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其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乡村淳朴民风的赞美。

4、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双喜、阿发等人物形象。

2、难点(1)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2、写作背景《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在农村,封建势力仍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封建礼教束缚着广大农民,农民的生活依旧痛苦不堪。

作者回忆起小时候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撺掇(cuān duo)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 miǎo)纠葛(gé)2、解释下列词语。

(1)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2)行辈:排行和辈分。

(3)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4)凫水:游泳。

3、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围绕“社戏”写了哪些事?(2)文中的“我”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五、课堂探究1、情节梳理(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小组讨论交流,完善情节概括。

《社戏》导学案3

《社戏》导学案3

《社戏》导学案3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主要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细腻的描写。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风景美、人情美。

二、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2.标注出自己喜欢的地方,谈独特感受。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⑴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

(提示:可从“时间”“事情”等方面去思考。


⑵那夜的戏好看吗?那夜的豆真的很好吃吗?说说你的理解。

2.议一议:在预习中,我们了解到——那夜的戏未必是好戏,那夜的豆也不过是平常的豆,但作者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充满感情的话做了概括。

这不矛盾吗?
(提示:要注意从人物刻画、故事内容及景物描写等入手。

)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关于看戏:
关于“偷豆”:
3.谈一谈:真正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四、课下练笔:
写一写:
1.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写成小片段,跟其他同学交流。

2.借鉴本文的写法,追忆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一篇作文。

《社戏》导学案-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社戏》导学案-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2、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延伸板块
《社戏》(有改动(鲁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七年级下16.《社戏》导学案

七年级下16.《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会认会写相关字词。

2、能根据小说故事情节正确划分层次,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能够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3、思考小说主题,感受农家小友们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小说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真挚的。

二、预习思考
1、根据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试着复述课文
2、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哪些故事情节?这些情节的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文中重点写了哪些人物?试着分别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根据人物言行,分析文中双喜、六一公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3、戏并不好看,豆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四、自由展示
1、根据文章的写作思路,展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

2、找出文中写景叙事的精彩语段,试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文章,试着写以下自己的童年趣事
2、背诵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段落,欣赏作者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

第1课《社戏》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1社戏学习目标1.能写会用文中的生字词;能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会品味重点词语、句子;能分析人物形象,说出文章主题。

2.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学会与邻为善。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社戏》选自小说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2.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絮.叨()漂渺..()..()撺掇家juàn dài 慢纠gé fú水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1)疏疏朗朗:(2)撺掇:(3)弥散:(4)漂渺:【课内探究】一、问题探究1.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2.“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3.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4.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5.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6.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7.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请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迁移创新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回味一生的“旧时的意味”。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课堂练习】阅读理解: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戏(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难点】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像《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2.写作背景:《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

“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它作品一样,也反映了他的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

《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

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

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刚刚经过了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一九○○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

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一九○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对此,鲁迅先生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

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社戏》通过写“我”看戏过程的耳闻目睹,说明: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读。

然而希望究竟在哪里呢?在“乐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们的身上,因为他们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

为了使我们的后代不再过“辛苦展转的生活”,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而过上“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那就必须战斗。

如果不是这样,“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这就是本篇作品写作的意图。

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查阅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

3.理清情节结构。

4.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5.熟读、背诵景物描写部分,思考其作用。

6.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小说主题思想反馈检测一、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归省()偏僻()挖掘()钓鱼()悠扬()弥散()宛转()踊跃()兽脊()蕴藻()乌篷()支撑()漂渺()旺相()撮着()桕树()二、为下列句中画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A.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B.引起注意,使人吃惊C.造成某种局面,使人震动D.如悬崖峭壁一般2.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A.冷淡,这里是客套话,招待不周的意思B.懒惰C.有意地不积极工作,降低工作效益D.松懈3.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A.纠缠不清的事情 B.争执的事情C.互相缠绕 D.纠正偏差或偏向三、下列句子各表现了文中人物怎样的性格?1.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辑子过去了。

()3.双喜拔前篙……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四、指出下列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2.“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3.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或者也许是渔火。

1.给下列的画线的字注音。

①发散()②朦胧()③似的()似乎()2.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动词。

3.在斜体字旁边的括号中填一个和它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4.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所以②况且③但④而5.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有和。

6.“月色便增陇在这水气里”一句中“朦胧”一词的词性是。

7.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和的表达方式。

8.这段写的景物有。

是从觉、觉、觉诸诸感官来描写的。

9.这段景物描写是为了:A.交代看戏的环境。

B.渲染行船的气氛。

C.烘托人物的心情。

D. 推动情节的发展。

参考答案:一、xǐn g pì jué di4o yōu mí w3n y ǒn g jǐ yùn pén g chēn gmi3o xi4n g cuō jiù二、1.A 2.A 3.A三、1.热情好客,淳朴,无私。

2.善良,淳朴,豪爽,风趣,好客。

3.聪明,能干,机智,热情,爽直。

4.追求自由,厌恶封建教育,热爱农家孩子,渴望友谊。

四、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参考答案:1.s4n mén g lón g shì、sì2.夹杂3.依次是:好像、隐约、仿佛4.依次是:但、而、况且、但5.比喻、拟人6.动词7.描写、记叙8.豆麦水草的香味、水气、月色、连山、渔火嗅觉、视觉《社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重点难点】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导学过程】一、自主先学1.自读第一部分(1至3段),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这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二、合作探究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三.总结提升1.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2.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回答: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4.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

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

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

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

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5.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哪几点:四、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看戏叶君健①时间是晚上八点。

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

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

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

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

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

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

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

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