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社戏》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二.背景链接1)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2)关于课文有关内容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主预学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凫.水(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潺潺..()皎.洁()飘渺.()行.辈( ) 棹.(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归省.( ).( ) 吓.人( )哄哄.骗( ) 吓.动( ) 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抵:疏疏朗朗:倘: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

《社戏》导学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社戏》导学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社戏》导学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摘要:宛絮叨怠慢蕴藻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理下面词语,皎洁归省漂渺失弥散3、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无产阶级、、,)( )( )3、你怎么知道是夏夜?、详略是怎样安排?5、学生用句简单话概括全容(合即可)下面是由语编分享《社戏》导学案希望可以助到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课梳理详略加深理、揣摩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独特感受3、学习说采用白描手法通人物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方法、概括说容分析说人物性格理景物描写作用理心5、知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写人、叙事、绘景领悟作者对童年由生活留恋情主学习案学常识积累() 、作者介绍鲁迅(889593609)原名周树人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白话说《狂人日记》(98年5月)始以鲁迅笔名他著作主要以说、杂主代表作有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诗集《野草》杂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等(二)、关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活动社戏指社进行有关宗教、风俗戏艺活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已久了南宋陆游社日诗就已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题咏至清代社戏成戏剧主要演出形式(三)、关课有关容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前北京戏里看京戏情景用看京戏令人生厌反衬社戏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说表现力比如戏院里场面是那样嘈杂、混乱、龌龊这恰与看社戏和谐、清新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我戏院里向坐近旁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斜瞥了我眼态是那样冷漠、傲慢这恰又与看社戏朋友们相友爱形成鲜明对照如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不显然作者感情是倾向者词积累、准下面音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絮叨怠慢蕴藻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理下面词语惮絮叨撺掇弄潮依稀宛悠扬皎洁归省漂渺失弥散3、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无产阶级、、体裁是社原指绍兴社是社戏是指整体感知()作者以人称写法描写了________段历生动刻画出群________农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厚情谊()这说有诗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 ________(3)括填上恰当关词语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 )至少是叔子有几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姓是(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打了太公村老老( )没有会想出犯上这两请学们速课选角概括下全容力用简洁词语表达组合作提示可从、事情、怀念童年原因等方面思考围绕课题从角看全是这样安排看戏前看戏看戏从事情角看( )( )( )( )( )( )( )3、你怎么知道是夏夜?、详略是怎样安排?5、学生用句简单话概括全容(合即可)6、记下你初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地方以便和老师学交流如题目社戏但作者却量地写了社戏以外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什么?附鲁迅几条名言希望学们能背下、横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鲁迅嘲)、寄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题像)3、就像海绵里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工夫都用了工作和学习上5、伟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厄运用倍勇气应付切不幸课堂探究案()、预习汇报、词、作者及出处 3、预习收获及困惑(二)课合作探究()平桥村是什么样地方?作者什么说我是乐土?()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3)我急切看到戏看吗?什么?()写月下归航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我心情和看戏有什么不?( 三)精课品味语言说重要要素是人物这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请学们运用我喜欢_______(人物)因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句式分析人物性格双喜阿发六公公学生默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3段)完成下列三练习、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美句分别勾画出再朗交流、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要我们用心体验请选你认写得美句子然用我觉得_______句写得它(赏析角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形式对你选美句进行品析然交流3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作用抓眼明主旨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看戏看么?(船头看戏部分)看戏不尽兴船上吃豆也是生长田里普通豆但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再没有吃到那夜似豆也不再看到那夜戏了这看似矛盾结尾你是如何理?你有类似体验吗?请组讨论下(通谈己生活历体验可更地理思想涵) (学生组讨论回答)(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写了我乡化习俗社戏请学们想想己乡有些什么化习俗可与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听听以上就是语编分享《社戏》导学案全部容。

(完整word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word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16、《社戏》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学习重点: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自主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惮絮叨怠慢凫水潺撺掇歌吹家眷皎洁蕴藻漂渺纠葛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倘:怠慢:朦胧:屹立:纠葛:3.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4.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 作者__5.“双喜,你们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 的性格。

“请客?——这是应该的。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_____ 性格。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会…”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_____ 性格。

6.“是的,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句话表现双喜的__________ 的性格。

7.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最新范文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最新范文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篇一:16社戏导学案及答案班级:学生姓名:评价: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 dāo).....怠(dài)慢撺掇(cuān d uō)凫(fú)水潺潺(chán)......蕴藻(zǎo)家眷(juàn) 皎(jiǎo)洁漂渺(miǎo)....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4.背景链接(1)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导学案附答案

社戏导学案附答案

16社戏导学案精彩开篇词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

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

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链接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2)看戏中(4--30):月下行船、船头看戏(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交流点拨】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社戏》导学案配答案-word文档资料

《社戏》导学案配答案-word文档资料

《社戏》导学案配答案《社戏》导学案配答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2、识记生字词(音、形、义)3、了解并掌握关于小说的知识4、找出小说的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二、学习的重点: 1、2、3三、难点:4四、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导学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社戏》体裁是小说。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给下列字注音肆无忌惮()棹()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舀()水归省()怠慢()潺()家眷()皎洁()踱()蹿()撮()竹篙()二、文本探究1、文章思路是“ 盼看社戏”—“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2、(1) 全文40自然段,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

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1 G2 F 3C 4 B 5 A 6D 7E(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A 10-13:月夜行船B 14-21:船头看戏C 22-30:月下归航3、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用概括的语言填写):⑴“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⑶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4)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5)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

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

(完整word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word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二、自主预学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 絮.叨()怠.慢()撺掇..( )( )凫.()屹.立( ) 蕴.藻( ) 家眷.( )踱.(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棹.( ) 归省.( )行.辈( )一哄.( )吓.人( )哄哄.骗( ) 吓哄.动( ) 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导学案【作品简介】《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就是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撺掇()凫水()潺潺()蕴藻()惮()撮()二、整体感知: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三、合作探究: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四、分析人物: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体味美景: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社戏导学案精彩开篇词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

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

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者链接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链接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2)看戏中(4--30):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交流点拨】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交流点拨】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深层探究1.朗读第1至3自然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交流点拨】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

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4.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交流点拨】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

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

5.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交流点拨】“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四、板书设计社戏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略)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略)看戏前C、看社戏前的波折;(详)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看戏中E、去赵庄看社戏;(详)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看戏后G、六一公公送豆。

(略)五、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点拨】例: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社戏》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人物赏析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交流点拨】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描写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2.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并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交流点拨】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

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

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

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

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

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

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3.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

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二)语言品析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为什么说山“踊跃”)【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句中哪几个动词运用巧妙妙在哪里)【交流点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蕴含着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4.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手法探究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等。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四)课堂小结平桥归省乐趣多,钓虾放牛多快活。

登船看戏心难耐,月夜行船景动心。

船头看戏难尽兴,月下归航拾豆趣。

童年美好易消逝,劝君惜取眼前时。

三、板书设计社戏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友爱、热情、善解人意、考虑得周全桂生:热忱。

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幻觉比喻拟人的手法四、拓展延伸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吗请你应用刚学的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夜景。

(100字左右)【交流点拨】黑天鹅似的夜幕上,一轮残月静静地。

站在尖顶高塔上风吹起蔷薇的花瓣轻抚过脸颊。

点缀着水晶般星星的夜空,寂静幽邃,宛如镜花水月,一触即逝。

雏蛙高唱着梦的旋律,缓缓流入我的心中。

再树的黑色剪影下,一片落叶掉落,那枯黄,在月夜燃烧,掉落,静止...... 在一个寂静的月夜,我漫步走过荷花池边,微风如婴儿搬轻轻的抚摩着我的脸庞,那么惬意,那么舒坦。

耳边传来一阵阵蛙鸣,青蛙们都不甘寂寞的从荷花池中探出头来,四处张望着,好一片和谐的初秋夜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