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实验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实验1实验名称:室内温度分布测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案的制作、温度测量仪表及风速测量仪表的使用,同时锻炼学生组织分工协调的能力以及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
实验内容:测试土木楼A203、C307房间的温度、风速分布,以及相邻环境的温度、风速。
实验时间:2017年10月18日9:00—11:50 ;13:30—15:00实验人员:指导老师:人员分工:房间尺寸测量及定点:。
风速测量:。
温度测量:。
记录特殊情况及影响因素:。
数据记录:。
数据分析及表格处理:。
仪器检查校准及收回:。
测量方案制定及报告撰写:全组成员实验仪器:TES-1365温度测量仪(测温精度±0.5℃分辨率0.1℃)、NK4500手持式气象站(测风精度±3% 分辨率0.1%)、卷尺、纸、笔实验测量方法:按房间实际情况,均匀设置测量点,距地面正上方0.8~1.6米范围内的位置测量;测量时,应将温度测量器具放置在确定的测量点上,使温度测量器具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仪表显示值在10min内变化不大于0.2℃时开始读数,每个测量点依次读数一次,间隔一分钟再依次读数,共计3次;测量前应关闭户门和外窗,保持24小时以上;测量时,传感器应避免阳光直射或其他冷、热源干扰;读数时应避免人员走动。
实验具体数据:实验一:地点:土木楼A203时间: 9:40 am环境:多云 17℃风速0.8m/s 关门关窗实验取点图:窗门实验数据处理表:实验二:地点:土木楼C307时间: 10:18 am环境:多云18.6℃风速1.2m/s 开门开窗实验取点图:窗门窗实验数据处理表:实验误差分析:温度误差: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测量时间过长,导致太阳辐射角的改变,进一步改变辐射量)风速误差:测量仪器本身存在的系统误差,由于风速的读数不够稳定,造成一定的误差,仪器对准的位置的偏差也会影响风速的读数。
人员误差:每个测量点的测量高度会出现空间的移动,会与原本想测的点有偏差实验结果分析:相比我们观察的两个房间,在同样的时间段里,可以明显感觉到A203的平均温度高于C307两到三度,A203的温度更适合同学老师的学习工作。
建筑环境设计实验报告

建筑环境设计实验报告在本次建筑环境设计实验中,我们小组选择了一处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建筑进行重新设计。
通过分析原有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以期改善建筑环境,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实验报告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设计思路、方案实施和效果评估。
首先,我们对原建筑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和分析。
该建筑是一座三层混凝土结构建筑,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存在着一定的老化和使用问题。
我们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布局、采光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通过与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深入讨论,我们确定了对该建筑进行重新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基于对原建筑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提出了重新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外观和材料,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和时尚感。
其次,我们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优化了功能布局和使用效率。
我们增加了公共空间和休闲场所,提升了建筑的整体舒适度和便利性。
此外,我们还对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进行了改善,增加了自然光的利用和空气流通,提升了室内环境质量。
在方案实施阶段,我们与专业的设计团队合作,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和预算预案。
我们按照设计方案和工程要求进行逐步实施,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我们与施工队伍保持密切的沟通和配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难题。
在工程竣工后,我们对建筑进行了全面的验收和评估,确保设计效果和使用效果符合预期。
通过本次建筑环境设计实验,我们对建筑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建筑环境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以及评估设计效果和改进方案。
我们深刻体会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本次建筑环境设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增强了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建筑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建筑环境实习报告

建筑环境实习报告建筑环境实习报告合集八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筑环境实习报告8篇,欢迎大家分享。
建筑环境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认识实习对本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专业设备从外观上有所了解,使同学们明确自己的专业范围,了解专业一些简单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认识实习,使我们了解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以至今后的就业对本专业的范围有所明确,通过现场管理体系和与工人,技术人员的接触,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专业。
同时要求学生在现场认真的参观学习,在参观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在今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使学习的目的和目标更加具有明确性。
实习内容:1月6日上午我们参观了了武汉市第三医院地下空调系统。
该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有:2台水冷离心冷水机组、2台水冷螺杆冷水机组、6台冷冻水泵(并联)、6台冷却水泵(并联)、1台集水器、1台分水器及各自相连管道以及通风管道和电缆线等。
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上的铭牌为:制冷工质R134a,制冷剂量256Kg,机组型号30HXC 400A,冷却水进口30℃,冷水出口7℃,冷却水流量283.6m/h。
汪老师和石老师耐心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该空调系统的结构和各自的功能。
该空调系统分为供冷和供热两用。
对于供冷系统,由三种循环组成:冷冻水循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和制冷剂循环系统。
冷冻水循环系统:该部分由冷冻泵、蒸发器及冷冻水管道等组成。
从蒸发器流出的低温冷冻水由冷冻泵加压送入分水器,经分水器分流分别送入综合楼、门诊楼及烧伤楼,进入室内进行热交换,带走室内热量后经管道流入集水器,再流入蒸发器。
如此循环。
冷却水循环系统:该部分由冷却泵、冷却水管道、冷却水塔及冷凝器等组成。
从压缩机中出来的高温高压液体流入冷凝器中会放出大量热量。
建筑环境实验报告

建筑环境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研究建筑环境对人的健康和舒适感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建筑环境下的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实验步骤和方法:1. 选择两个不同建筑环境进行实地观察,例如一个开放式办公区和一个传统办公室。
2. 记录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噪音水平等。
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的数据。
3. 进行人员调查问卷,询问被试者关于环境舒适度、压力感受、注意力集中等方面的感受。
4. 对被试者进行生理指标测量,如心率、血压等。
5. 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种不同建筑环境下的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开放式办公区相比传统办公室,具有更高的噪音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被试者在开放式办公区更易感受到噪音的压力,注意力更难集中。
同时,生理指标测量结果也显示,心率和血压在开放式办公区较高。
其次,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建筑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对比两个场地,我们发现开放式办公区的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而传统办公室则较为舒适。
被试者在开放式办公区的问卷结果显示,他们对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倾向于觉得环境不舒适。
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开放式办公区由于噪音水平较高、温湿度较高,导致员工容易感受到压力,注意力难以集中。
而传统办公室则相对更为舒适,员工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为改善建筑环境对人的健康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在开放式办公区设置隔音设施,减少噪音干扰。
2. 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3. 提供良好的照明设施,以保证员工的视觉舒适度。
4. 在传统办公室中引入绿色植物,改善空气质量。
5. 引入家具和布局设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感。
综上所述,建筑环境对人的健康和舒适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设计和改善建筑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建环实习报告建环实验报告

建环实习报告建环实验报告建筑环境实习报告一、实习概述本次实习是为期3个月的建筑环境实习,在XXX建筑设计事务所实习。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参与项目设计、图纸绘制、现场勘察等工作。
通过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环境设计和实践,增加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二、实习过程1.项目设计参与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几个重要项目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与其他设计师合作,了解到了从项目起始阶段到最终设计成果的全过程。
参与设计的过程中,我主要负责项目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初步草图的绘制,以及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等。
通过与设计师的互动,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2.图纸绘制除了项目设计参与外,我还负责了一部分图纸绘制的工作。
这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在图纸绘制的过程中,我学习了相关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技巧,提高了绘图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绘制图纸,我对建筑结构和构件的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加强了我对设计图纸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现场勘察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建筑环境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参与项目设计和图纸绘制,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其次,我与设计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了解了设计团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增强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通过参与现场勘察,我对建筑环境的实际运用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的绘图能力还不够精细。
在图纸绘制的过程中,我需要加强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提高图纸的质量。
其次,我需要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建筑环境设计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五、总结通过这次建筑环境实习,我对建筑环境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通过与设计师们的交流和合作,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021年关于建筑环境实习报告4篇

2021年关于建筑环境实习报告4篇建筑环境实习报告篇1一、目的与意义这次设计初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上学期的初步课程学习,通过资料查找,动手操作方式来加强我们学生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以及建筑模型的制作能力;同时通过这次建筑初步实习,进一步的培养我们学生对建筑空间美的认识。
还有一点就是希望通过实习锻炼到我们做事情的耐性与细心。
二、实习时间__-10-1到__-10-7三、实习内容1.建筑草图绘制挑选一幅将要制作模型的建筑图,认真的阅读该建筑的平面、立面以及剖面图。
然后抄绘一份草图。
这样做为了更好的了解所选的建筑的空间结构,及其布局。
为下一步制作模型做好准备。
2.完成模型的制作根据所绘制的建筑草图,利用建筑模型所使用的工具(卡纸、模型刀、刀片模型胶、丁字尺、三角板、剪刀等等)正确地表现所选建筑的三维空间,并能做到与平、立、剖面图一致。
此外,模型制作尽可能准确细致、简洁美观!3.报告总结写实习报告,总结这次实习的心得体会。
其中包括做得好与需要日后改进的方面。
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自我。
四、收获与体会在未开工之前,我已在图书馆借来由克里斯著写的《设计结合模型》一书仔细琢磨。
首先,我备齐了所有的工具,包括模型刀,丁字尺,三角板,剪刀,模型胶,铅笔,橡皮,双面胶,砂纸,界尺,颜料。
选择材料时要考虑的因素①模型的建造速度。
②预期达到的修改和实验的程度。
③在模型尺寸范围内,材料保持形状和跨度的能力。
④模型所反映的组件的厚度。
通过比较分析,我决定使用学校所发的卡纸来做为模型的基本材料。
辅助材料有泡沫,透明玻璃纸,磨砂玻璃纸,大头针,锡箔,吸管,海绵,彩印大理石图片。
接下来就是看似不重要却很重要的一步了,那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建筑,老师所给的建筑有独户住宅,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美蔕奇住宅,土根哈特住宅等等。
我仔细研究了所有六套建筑图纸,发现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是最简洁的,它既简洁而又不落俗套。
这个建筑刚好适合我本身的特点,我自己比较容易专注于细部,在细部打造方面可能会比较有优势,而我也偏喜欢密斯那种“少就是多”的建筑思路,我认为只有掌握好比例与材料纹理,是比较容易打造出好作品的,若建筑太烦杂,可能自己的注意力会被分散,做出来的作品可能对细部的刻画就不那么精致了。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水冷冷水机组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水冷冷水机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水冷冷水机组的原理和性能,掌握其使用和维护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工作效果。
实验器材:水冷冷水机组、温度计、湿度计、电压表等。
实验过程:1.实验前准备1.1确认实验室的环境参数,并记录。
1.2打开水冷冷水机组,并将其连接至电源。
1.3检查水冷冷水机组的制冷介质和水位,确保工作正常。
1.4准备好温度计、湿度计等测试工具,以备实验使用。
2.实验过程2.1开启水冷冷水机组,设置所需的制冷温度。
2.2测试冷水机组的制冷效果和运行状态。
2.3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等工具,测试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记录数据。
2.4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在机组的控制面板上调整温度和湿度设置,并记录相应的参数。
3.实验结果3.1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趋势。
3.2比较不同温度和湿度设置下,冷水机组的制冷效果和能耗情况。
3.3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实验结论4.1水冷冷水机组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制冷效果,能够有效维持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
4.2机组的运行稳定,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整。
4.3使用水冷冷水机组进行建筑环境测试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实验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冷冷水机组的制冷效果较为显著,能够稳定地维持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
通过调整温度和湿度参数,我们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实验总结:水冷冷水机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设备,能够为建筑实验室提供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水冷冷水机组的使用和测试,了解了其原理和性能,并获得了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数据。
这对于建筑环境测试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实验报告书

P=Ps+(△Pt+△Ps+△Pd)=1018.0+(-2.7-0.28-0.18)=1014.84hPa。
实验四
一、实验目的:熟悉超声波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及测量手段
二、实验原理:声波流量计的测量是以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为基础的。根据声学多普勒效应,当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所感受到的声频率将不同于声源所发出的频率。这个因相对运动而产生的频率变化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成正比.在超声波多普勒流量测量方法中,超声波发射器为一固定声源,随流体一起运动的固体颗粒起了与声源有相对运动的“观察者”的作用,当然它仅仅是把入射到固体颗粒上的超声波反射回接收据.发射声波与接收声波之间的频率差,就是由于流体中固体颗粒运动而产少的超声波多普勒频移.由于这个频率差正比于流体流速,所以测量频差可以求得流速.进而可以得到流体的流量.超声波流量计的种类很多,依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超声波流量计。
7.1 5.2
照明方式
仅自然光
室形指数
0.97
房间污染情况
无
天气状况
晴
测试仪器
照度计
平均照度
530.2lux
均匀度
0.21
测试人员
杨军臧子健张祥张强郭文成王念
(照度均匀度指规定表面上的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
3、表三:人工照明室内照度测定数据
测量地点
升升公寓E栋725寝室
灯具高度
3.1m
视觉工作内容
2、升升西门
3、武商量贩
4、雄楚大道
5、校内篮球场
6、图书馆
7、
测点
最小噪声
最大噪声
平均噪声
标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实践类)报告
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环境现代测试技术实验
课程代码:17000021
实验题目:不同毕托管修正系数的标定实验
学生姓名:吴小田
专业﹑学号:供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122551452 学院:环境与建筑学院
4学时
1. 掌握“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测试流量和标定风速的原理;
1.标准流量管2.压力采集环3.整流格栅4.标准风道5.风速计测孔 6.静压箱7.离心风机8.变频器9.倾斜式微压差计。
图1 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2. 根据已有测量仪表的精度和计算公式、方法。
确定该标定装置的总不确定度;
3. 现有两支毕托管,一支为L 标注型毕托管,一支为S 型翼型测试头,采用该标定装置,求出两支毕托管的风速修正系数。
并进行误差分析。
参考资料:
1.王中宇, 刘智敏.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孙淮清, 王建中. 流量测量节流装置设计手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梁国伟, 蔡武昌. 流量测量技术及仪表[J].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路建岭、吴虎彪、邹志军等,一种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的试验研究,流体机械,2009,10.
5.田胜元, 萧曰嵘编著,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实验地点:环境与建筑学院414室,
备注:实验之前需要完成试验装置不确定度的计算书和实验方案。
2013.02.28
6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熟悉风速标定装置及原理,以及会使用风速标定装置对不同类型毕托管进行标定。
2.了解毕托管的工作原理,比较不同毕托管的制作工艺差别及误差分析 二、实验仪表:
HD2001.1温湿度露点大气压力风速变送器、倾斜式微压差计两台、、L 型毕托管一支(长度500mm )、S 型翼型毕托管1支(长度500mm ) 三、实验原理:
1.标准流量管,2.压力采集环,3.整流格栅,4.标准风道,5.风速计测孔 6.静压箱,7.离心风机, 8.变频器,9.倾斜式微压差计。
图1 负压式微风速标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标准流量管是通过大气压力、 空气温度、 空气相对湿度和某截面的壁面静压 4个参数来测试流量的。
装置的试验原理是用伯努利方程计算标准流量管流量,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标准流量获得标准风道的平均风速, 再由流体在管道内流动分布的特点, 经理论计算得出风道轴心风速作为标准点风速, 即风速计标定时的参照标准风速。
标准流量
根据伯努利方程得:
2
2
1v P P P b a ρ=
-=∆(1)
式中:
P ∆压差, Pa
6
a P 大气压力, Pa
b
P 标准流量管喉部的壁面静压, Pa
ρ被测空气的密度, kg/m3。
在考虑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压
力的情况下计算得到。
1v 标准流量管的平均流速, m / s 由式(1)得:
ρ
P
v ∆=
21
由于标准流量管存在入口段存在边界层,实际的当量直径小于1d 以及当风速小于10m/s 时需要考虑膨胀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2222112141
41ρπραεπv d v d =
式中:
1ρ,2ρ为标准流量管喉部和标准风道空气密度, kg /m3
1d ,2d 为标准流量管喉部和标准风道管径,m 2v 为标准风道平均风速, m / s
由于近似认为标准流量管和标准风道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相等, 且两者空气压力变化不大, 近似认为两者一致, 则有21ρρ≈, 由式得:
221
212d v d v παεπ=
由标准风道平均风速可以求出截面的轴心风速进而求出截面上任意一点的风速,计算式如下:
2
2
max 2)
12)(1(v n n n v ++=
式中:
m ax
v 为标准风道轴心风速, m / s
n 是与雷诺数有关的数。
(9.1Re lg 1.22-=n ,2Re 为标准风道雷诺数,这
里的7=n )
max n
1r R
r -1v v )(=
式中:
r v 为标准风道截面上某一点的理论计算风速, m / s
r 为该点距离标准风道轴心的距离, mm
R 标准风道半径, mm, R = 99.7mm
四、实验步骤:
毕托管标定实验:
1. 检查仪器是否齐全、完好;
2. 按照原理图对仪器进行连接、较平、调零;
3. 记录大气压、相对湿度、温度;
4. 开启风机,调节风机频率使管道中心流速分别在5m/s 、8m/s 、12m/s 、
16m/s 、20m/s 、24m/s 左右,并记下毕托管压差以及倾斜式微压计的读数; 5. 关闭风机;
6. 重复上述实验,对比对毕托管1,2进行测量;
7. 仪器规整。
五、实验数据处理:
1. 装置的不确定度:
若置信概率99.73%考察,可得035.0=r 可得
96.20025.0=K
计算合成不确定度:
(%)418.0175.05
1
2===
∑=i i
σ
σ
2、L 型毕托管标定:
表2 L 型毕托管标定数据表
(1) 毕托管计算风速原理:
ρ
d
P k
V 2=
K 为毕托管测风速时探头系数,它跟探头的结构和尺寸有关 (2)算术平均值k = 1.03
标准差
01.0)(11
1
2=--=
∑=n i i k k n σ 按着03.03==∆σ,可知不存在粗大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0033.0==
n
k σσ
故总精度为±0.009 3.S 型毕托管标定:
(1) 算术平均值
84.0=k
(2) 标准差
0186.0)(11
1
2=--=
∑=n i i k k n σ 按着0558.03==∆σ,可知不存在粗大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0186.0==
n
k σσ
故总精度为±0.0186
六、实验总结:
1、实验需要细心和耐心,做实验是一个细活,不仅要仔细认真还得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读数变化的静止,所谓慢工出细活。
2、做实验需要有责任心,实验过程中读数、稳定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等待,也需要有人一直在旁边守着,观察数据的变化,不然会很容易发生意外的,并记录最终稳定的数据。
3、做实验需要很好的团队协作,这次实验中,我们这组有三个人,我们每次实验时,该读什么仪器,大家都分工的很好,也很主动的去做,一起去完成任务,每次我们的最终结果出来,我们都很高兴。
我个人认为实验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课,会让我们们觉得枯燥乏味,自己动手很生动,更有利于我们去分析各种工况下不同的偏差系数,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先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才会真正理解实验的目的。
所以一定要在实验前阅读相关文章资料,不能没有准备就来做实验,准备就来做实验很可能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以上就是我的实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