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一、交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秤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说明交流激励的金属箔式应变电桥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说明交流电的四臂应变电桥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在相敏检波器中整形电路的作用下将输入的正弦波正转换成方波。
交流电桥比直流电桥有更高的灵敏度。
当阻容网络rc 不变时,相移将随输入信号的频率而变化,增大相角可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三、实验要求:1.电桥接入5khz交流。
2.组桥应注意接成差动式,即相邻电阻的受力方向相反。
四、实验装置:1.传感器系统实验仪 csy型 10台2.通用示波器 cos5020b 10台3.七喜电脑 8台4.消耗材料霍尔片(专用) 1个插接线(专用) 10个基层电池(9v) 10个五、实验步骤:1.按图3接线,组成全桥,音频和差放幅度旋钮适当,以毫伏表在50mv档时用手提压梁时毫伏表指针满档为宜。
图3 接线图2.在悬臂梁顶端磁钢上放好称重平台,在梁处于水平状态时调整电桥的调平衡电位器wd 和wa,使系统输出为零。
3.在称重平台上逐步加上砝码进行标定,并将结果填入表3。
表3 实验数据4.取走砝码,在平台上加一未知重量的重物,记下电压表读数。
六、实验数据及处理:在称重平台上每加—个砝码w,记下—个输出v值,对电子称进行标定。
用方格纸画出w――v曲线,根据标定曲线计算出未知-重量重物的重量。
回归方程为v=0.044w-0.06,当v=1.16时,w=27.73g.二、霍尔传感器的直流激励特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霍尔传感器的直流激励特性。
二、实验内容:给霍尔传感器通以直流电源,经差动放大器放大,当测微头随振动台上、下移动时,就有霍尔电势输出,从而可以测出霍尔传感器在直流激励下的输出特性。
三、实验原理:由两个半圆形永久磁钢组成梯度磁场,位于梯度磁场中的霍尔元件(霍尔片)通过底座连接在振动台上。
当霍尔片通以恒定电流时,将输出霍尔电势。
改变振动台的位置,霍尔片就在梯度磁场中上下移动,霍尔电势v值大小与其在磁场中的位移量x有关。
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二、实验目的1. 熟悉工程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的测试仪器和设备的使用;3. 提高对工程测试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工程测试技术是利用各种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实体或系统进行检测、测量和分析的技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工程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信号发生器2. 示波器3. 频率计4. 数字多用表5. 电阻箱6. 电容箱7. 电流表8. 电压表9. 万用表10. 实验平台五、实验内容1.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联用实验(1)了解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3)观察不同信号波形的变化。
2. 频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联用实验(1)了解频率计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频率计;(3)测量信号的频率。
3. 数字多用表与电阻箱联用实验(1)了解数字多用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数字多用表;(3)测量电阻值。
4. 电容箱与示波器联用实验(1)了解电容箱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电容箱;(3)观察电容对信号的影响。
5. 电流表与电压表联用实验(1)了解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3)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6. 万用表与实验平台联用实验(1)了解万用表的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万用表;(3)测量实验平台上的各种参数。
六、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连接电路;2. 根据实验要求,调整仪器和设备;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4.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联用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信号波形的变化,加深了对信号波形的理解;2. 频率计与信号发生器联用实验:成功测量了信号的频率,掌握了频率计的使用方法;3. 数字多用表与电阻箱联用实验:准确测量了电阻值,提高了数字多用表的使用技能;4. 电容箱与示波器联用实验:观察到了电容对信号的影响,加深了对电容的认识;5. 电流表与电压表联用实验:成功测量了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6. 万用表与实验平台联用实验:准确测量了实验平台上的各种参数,提高了万用表的使用技能。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报告引言:测试技术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旨在发现和纠正软件中的缺陷,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实验旨在探索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和测试执行等方面。
一、测试策略测试策略是测试过程中的指导原则,它决定了测试的范围、目标和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种策略。
1.1 黑盒测试黑盒测试是基于功能需求和规格说明进行的测试,测试人员无需了解软件内部实现细节。
我们通过编写测试用例,模拟用户的输入和操作,验证软件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进行正确的响应。
1.2 白盒测试白盒测试是基于软件内部结构和代码进行的测试,测试人员需要了解软件的内部实现。
我们通过检查代码覆盖率、路径覆盖等指标,评估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测试的有效性和覆盖率。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分析两种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技术。
2.1 等价类划分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基于输入域的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它将输入域划分为若干等价类,每个等价类代表一类具有相同特性的输入。
我们选择了代表性的等价类,编写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2.2 边界值分析边界值分析是一种基于输入域边界的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它关注输入的边界条件。
我们选择了输入域的边界值,编写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三、测试执行测试执行是将设计好的测试用例应用到被测软件上的过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手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两种方式进行测试执行。
3.1 手动测试手动测试是测试人员通过手动操作软件,按照测试用例逐步验证软件的正确性。
我们记录了测试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3.2 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是使用专门的测试工具或脚本来执行测试用例的过程。
我们选择了一款常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编写了相应的测试脚本,并执行了自动化测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和测试执行等方面。
现代分析测试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现代分析测试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现代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流程。
3. 通过实验数据,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实验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主要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本实验以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为例,通过测定样品在一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 = εlc),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移液器、容量瓶、烧杯、洗瓶、玻璃棒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溶液、标准溶液、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等。
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标准样品,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容量瓶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
2. 准备样品溶液: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容量瓶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
3. 测定标准溶液吸光度:将标准溶液置于比色皿中,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以蒸馏水为参比,分别测定20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
4. 测定样品溶液吸光度:将样品溶液置于比色皿中,以蒸馏水为参比,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吸光度。
5. 数据处理:根据朗伯-比尔定律,以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mg/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将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
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以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mg/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²为0.999,表明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
2. 样品溶液浓度:将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得到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为X mg/L。
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注意仪器的校准和清洗,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3. 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表明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样品定量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广工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题目:《机械转子底座的振动丈量和剖析》实验报告姓名 + 学号:冯云凌(2111601211 )、实验时间:2016 年10 月24 日实验班级:专硕二班实验教师:邹大鹏副教授成绩评定:_____ __教师署名:_____ __机电学院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报告一、预习报告:(进入实验室以前达成)1.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1.掌握磁电式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色和应用。
2.掌握振动的丈量和数据剖析。
实验要求:先利用光电式转速传感器丈量出电机的转速;而后利用磁电式速度传感器丈量机械转子底座在该电机转速下的振动速度;对丈量出的振动速度信号进行频谱剖析;找出振动信号的主频与电机转速之间的关系。
2.初定设计方案 :先利用光电式转速传感器丈量出电机的转速;而后利用磁电式速度传感器丈量机械转子底座在该电机转速下的振动速度;利用获取的数据,使用MATLAB对丈量出的振动速度信号进行频谱剖析;找出振动信号的主频与电机转速之间的关系。
3.实验室供给的仪器设施、元器件和资料本次实验的主要仪器设施有:机械转子系统,光电式转速传感器,磁电式速度传感器,USB 数据收集卡,计算机等。
磁电式速度传感器简介:OD9200 系列振动速度传感器,可用于对轴承座、机壳或构造有关于自由空间的绝对振动丈量。
其输出电压与振动速度成正比,故又称速度式振动传感器。
其输出能够是速度值的大小,也能够是把速胸怀经过积分变换成位移量信号输出。
这类丈量可对旋转或往复式机构的综合工况进行评论。
OD9200 系列速度振动传感器属于惯性式传感器。
是利用磁电感觉原理把振动信号变换成电信号。
它主要由磁路系统、惯性质量、弹簧阻尼等部分构成。
在传感器壳体中刚性地固定有磁铁,惯性质量(线圈组件)用弹簧元件悬挂于壳体上。
工作时,将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上,在机器振动时,在传感器工作频次范围内,线圈与磁铁相对运动、切割磁力线,在线圈内产生感觉电压,该电压值正比于振动速度值。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测试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信号分析虚拟实验⼀、实验⽬的1、理解周期信号可以分解成简谐信号,反之简谐信号也可以合成周期性信号;2、加深理解⼏种典型周期信号频谱特点;3、通过对⼏种典型的⾮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加深了解⾮周期信号的频谱特点。
⼆、实验原理信号按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确定性信号与⾮确定性信号。
确定性信号⼜可分为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
本实验是针对确定性周期信号和⾮周期信号进⾏的。
周期信号可⽤傅⾥叶级数的形式展开,例如f(t)为周期函数⽽⾮周期信号可⽤傅⾥叶变换三、实验结果1、周期信号合成矩形波的合成⽅波叠加叠加20次幅值=8 占空⽐=50% 初始频率为2; 三⾓波的合成2、周期信号分解矩形波的分解三⾓波分解1.单边函数3.冲击函数5、采样函数6、⾼斯噪⾳7、周期函数4、⼀阶响应闸门函数5、⼆阶响应采样函数四、⼩结通过本次试验的操作以及⽼师的指导,我对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信号的合成与分解有了⼀定的实际了解。
掌握了⼏种典型周期信号频谱特点和⼏种典型的⾮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加深了对⾮周期信号的频谱特点的理解。
实验⼆传感器性能标定实验1、⾦属箔式应变⽚――单臂电桥性能实验⼀、实验⽬的:了解⾦属箔式应变⽚的应变效应,单臂电桥⼯作原理和性能。
⼆、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作⽤下发⽣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属箔式应变⽚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状态变化、电桥的作⽤完成电阻到电压的⽐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状态。
,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U o1= EKε/4。
三、需⽤器件与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电⼦秤、砝码、数显表、±15V电源、±4V电源、万⽤表(⾃备)。
材料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材料测试技术实验报告XRD物相分析差热分析DTA姓名:学号:热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两种常用的热分析方法─差热分析法和热重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了解差热分析和热重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操作。
二、热分析的定义及分类: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如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其中差热分析和热重法是目前常用的两种热分析方法。
三、差热分析(DTA)的基本原理: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技术。
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同时产生放热或吸热的热效应,从而导致样品温度发生变化。
因此差热分析是一种通过热焓变化测量来了解物质相关性质的技术。
样品和热惰性的参比物分别放在加热炉中的两个坩埚中,以某一恒定的速率加热时,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线性升高;如样品没有产生焓变,则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度是一致的(假设没有温度滞后),即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差DT=0;如样品发生吸热变化,样品将从外部环境吸收热量,该过程不可能瞬间完成,样品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向低温方向移动,样品与参比物的温差DT<0;反之,如样品发生放热变化,由于热量不可能从样品瞬间逸出,样品温度偏离线性升温线,向高温方向变化,温差DT>0。
上述温差DT(称为DTA信号)经检测和放大以峰形曲线记录下来。
经过一个传热过程,样品才会回复到与参比物相同的温度。
在差热分析时,样品和参比物的温度分别是通过热电偶测量的,将两支相同的热电偶同极串联构成差热电偶测定温度差。
当样品和参比物温差DT=0,两支热电偶热电势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差热电偶记录的信号为水平线;当温差DT≠0,差热电偶的电势信号经放大和A/D转换,被记录为峰形曲线,通常峰向上为放热,峰向下为吸热。
差热曲线直接提供的信息主要有峰的位置、峰的面积、峰的形状和个数,通过它们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研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
温度技术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温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温度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3. 学会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实际测量;4.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对温度测量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热敏电阻、PT100等;2. 温度测量仪器:数字温度计、温度测试仪等;3. 实验装置:电加热炉、万用表、连接电缆等;4. 待测物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体。
三、实验原理1. 热电偶测温原理:利用两种不同金属导体的热电效应,即当两种导体在两端接触时,若两端温度不同,则会在回路中产生电动势。
通过测量电动势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温度。
2. 热敏电阻测温原理: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电阻值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温度。
3. PT100测温原理:PT100是一种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其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线性变化,通过测量电阻值,可以计算出温度。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1)将热电偶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电偶冷端温度;(3)根据热电偶分度表,计算热电偶热端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1)将热敏电阻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热敏电阻温度;(3)根据热敏电阻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热敏电阻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3. 实验三:PT100测温实验(1)将PT100插入电加热炉中,调整加热炉温度;(2)使用数字温度计测量PT100温度;(3)根据PT100温度-电阻关系曲线,计算PT100温度;(4)比较实验数据与实际温度,分析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热电偶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电偶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0.5℃以内。
分析误差原因,可能包括热电偶冷端补偿不准确、热电偶分度表误差等。
2. 实验二:热敏电阻测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热敏电阻测温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误差在±1℃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相互偏离的最大差值来确定。 即 Lm max{ y20 y10 } max{ Ui U j } 0.003 (V ) 由此可得
重复度
Rm 0.013 100% 100% 1.3% F .S. yFS 3.148 2.147
6
2.称重实验 试利用已标定的应变式传感器称出所给被称重试件的重量。具体要求: 1)把被称重试件放在传感器的加载挂架上,记录直流放大器输出的电压值; 实验最后, 本组成员将被称重试件放在传感器的加载挂架上记录直流放大器输出 电压为: U 输出 = 2.391 (V) 2)根据标定数据得到“输出电压值与被称重量”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确定被 称重试件的重量。 由数据处理结果知标定曲线: U f P 0.5005 P 2.147 知:
去程平均 值(V) 2.147 2.400 2.649 2.901 3.148
回程平均 值(V) 2.147 2.396 2.646 2.898 3.148
回程差 h 0 0.004 0.003 0.003 0
传感器迟滞一般用与满量程输出值的比值来表示:
其中加载与卸载的最大输出差值 h 通过观察去程与回程平均值之差来确定。即
U=f(P) (V) 2.147 2.397 2.648 2.898 3.148 2.898 2.648 2.397 2.147
传感器线性度一般用最大线性误差与满量程输出值的比值来表示:
其中最大线性误差 Lm 通过观察标定数据的平均值与端基法直线的最大偏差来 确定。即 Lm max{ U U } 0.003 (V ) 由此可得
载荷 P(kg) 0 0.5 1.0 1.5 2.0 1.5 1.0 0.5 0
输出电压 U(V) 第一次 2.147 2.403 2.650 2.905 3.155 2.902 2.647 2.398 2.150 第二次 2.154 2.401 2.651 2.900 3.147 2.898 2.650 2.396 2.146 第三次 2.141 2.397 2.647 2.898 3.142 2.893 2.641 2.393 2.144
1
实验一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布片组桥方法 2.掌握传感器静态标定方法 3.掌握直流放大器的应用方法 4.掌握对传感器进行精度分析的方法 5.学会利用应变式传感器称重
二、实验仪器及装置
1.万用表 2.直流放大器(带供桥稳压电源) 3.悬臂梁实验台 4. 砝码 5. 被称重试件
3
2
1
0
0
0.5
1 加 载 的 重 量 ( Kg)
1.5
2
7)数据处理。根据标定曲线确定传感器灵敏度、线性度、迟滞、重复性。 7.1 传感器灵敏度 传感器灵敏度即当被测量 x 有一个变化量 x ,引起传感器的输出发生相应的变 化量 y ,则定义灵敏度 S g 为
Sg
y x
对于标定曲线非常接近直线的传感器来说,灵敏度就是拟合直线的斜率。 故传感器灵敏度:
Sg
3.14 2.17 0.5005 (V / Kg ) 2.0 0
3
7.2 传感器线性度 最大线性 误差 Lm (V) 0 0.003 0.001 0.003 0 0 0.002 0.001 0
载荷 P(kg) 0 0.5 1.0 1.5 2.0 1.5 1.0 0.5 0
平均值 (V) 2.147 2.400 2.649 2.901 3.148 2.898 2.646 2.396 2.147
测试技术实验报告
题目 班级 姓名 学号
测试技术验 机自 1103 班 孟齐志 41140086
北京科技大学 2014 年 05 月 31 日
目
录
实验一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 ....................................................1 实验二 悬臂梁动态参数测试 ........................................................8 实验三 电涡流传感器测量位移实验 ..........................................13 实验四 磁电式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25
f测 f 0 100% 进行数据处理如下: f0
当 L1=20cm 时, f0
f测 f 0 82.200 103.52 100% 100% 20.6% f0 103.52
f测 f 0 52.990 71.89 100% 100% 26.3% f0 71.89 f f0 43.590 52.82 100% 100% 17.5% 当 L1=20cm 时, f0 测 f0 52.82
平均值 (V) 2.147 2.400 2.649 2.901 3.148 2.898 2.646 2.396 2.147
U=f(P) (V) 2.147 2.397 2.648 2.898 3.148 2.898 2.648 2.397 2.147
2
6)画出标定曲线:
传感பைடு நூலகம்标定曲线 5
4
传 感 器 输 出 信 号 ( V)
2.1106 kgf / cm2
5.2 102 cm4
2. 试设计一个测试系统,用实验的方法实测这三种长度下悬臂梁的一阶固有频 率 f 0 ,将实验结果填入表 2-2 与理论值对比(理论值计算参见本章附录) ,具体要求 如下: 1) 拟定实验的原理方法; 本实验对试件施加一个稳定的单一频率的正弦激振力,在试件达到稳定状态后, 测定振动响应与正弦信号的幅值比,幅值比最大则说明系统发生共振,此时激励频率 近似等于系统固有频率。 (示意如下图所示) 为了测得整个频率范围内的频率响应,必须近似无级地改变正弦激振力的频率, 这一过程称为频率扫描。频率扫描可以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实现。在扫描过程中,必须 采用足够缓慢的扫描速度,以保证测试、分析仪器有足够的响应时间和使被测试件能 够处于稳态振动状态。
P F U (U 2.147) 0.5005
代入 U 输出 = 2.391 (V)得,
P F U (2.391 2.147) 0.5005 0.488Kg
7
实验二 悬臂梁动态参数测试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目的是培养同学面对实际测试任务, 自己独立实施实验的能力。 要求 同学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构思自己的实验方案——如何组成测试系统;选用哪些测试 仪器及设备;在该系统中起何作用?
8
外伸臂长可调节成三种长度: Ll=28cm L2=24cm L3=20cm 1. 试计算三种长度下悬臂梁的一阶固有频率 f 0 试件原始数据的量测与计算 表 2-1 原始数据表 梁的几何尺 寸 (cm) L 40 b 0.5 c 5 a 1.875 E Io 材料性能
1.99 105 kgf s 2 / cm2
10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1.实验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误差原因 填写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表 表 2-2 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表 长度(cm) 频率(Hz) L2=24 理论值 实际值 103.52 82.200 71.89 52.990 L3=28 52.82 43.590
利用相对测量误差公式: f0
当被测试件处于稳态振动状态后肉眼观察幅值之间的相对大小, 观察不同频率下
9
幅值的最大值并记录此时的激励力频率,即为系统固有频率。 2) 画出所设计的测试系统框图; 由实验原理知本实验测试系统框图如下:
3)写出在该测试系统中选用的测试仪器及设备的名称、作用及工作原理; 1.信号发生器 :产生频率为 20Hz~200kHz 的正弦信号(低频) 。 2.功率放大器 :对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3.激振器 :附加于机械设备上利用机械振动在机械和设备上产生激励力。 4.压电式加速度计:利用某些物质如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在加速度计受振时, 质量块加在压电元件上的力也随之变化。 当被测振动频率远低于加速度计的固有频率 时,则力的变化与被测加速度成正比。 5.电荷放大器:电荷放大器由电荷变换级、适调级、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 末级功放、电源几部分组成,可以实现将微弱电荷信号放大输出的作用。 6.示波器:示波器能把肉眼看不见的电信号变换成看得见的图像,便于人们研究 各种电现象的变化过程。 工作原理是利用显示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幅度的相对大小来反 映加在示波器 Y 偏转极板上的电压最大值的相对大小, 从而反映出电磁感应中所产生 的交变电动势的最大值的大小。 4)使用这些仪器及设备应注意哪些问题? 1.激振器顶杆应在红线内; 2.改变 L 时,需将激振器先松开; 3.功率放大器指针偏置不要过大(本实验小于 3 即可) ; 4 实验结束后将功率放大器“增益调节”调至最小。 除此处特别强调外,其他设备均应按照相关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三、实验内容 1.标定实验
1)布片组桥:利用悬臂梁实验台,将粘贴在等强度梁上的应变片,按照一定的规则 组桥(如图所示)。
B R1 A I1
A
R2 C Uy
A
R4
I2 R3 D + A U0A —
A
A
A
1
2)接线:传感器全桥的供电端 Uo 及输出端 Uy 与直流放大器的输入电缆相接,直 流放大器的输入电缆为四芯屏蔽电缆,其中两芯为供桥电源(10V) ,另外两芯传 输电桥输出电压;直流放大器的输出电缆与万用表相接,万用表的档位拨到直流 2V 档或 20V 档。 3)加载:在等强度应变梁悬臂端的加载挂架处用砝码进行加载,每次 0.5kg,由小 到大逐点递增,在加载的过程中记录砝码的重量与桥路(直流放大器)的电压输 出信号。 4)卸载: 将输入量由大到小逐点递减, 同时记录在卸载过程中砝码的重量与桥路 (直 流放大器)的电压输出信号。 5)重复加载、卸载 3 次,将所得输出—输入测试数据记录在下表。 表 1-1 传感器标定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