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岩性描述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岩性描述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岩性描述

雹) 存在于大气圈中的水。
2、地表水:以液态聚积在江、河、海、湖中以及以固态存 在于两极及高寒地带的水。 3、地下水:以各种不同状态(气、液、固)存在于岩石空 隙中的水。
水通过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处于连续不断地循环
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内陆循环、海陆循环、海洋循环。
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粘性土: a、简单定名 b、颜色 c、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 d、湿度:分干燥、稍湿、湿、饱和水 e、粘性:分强、稍强、稍弱、弱 f、可塑性:可塑、不可塑 砾状结构>2mm,常见岩石为砾岩 巨粒结构>2-1mm,常见岩石为砂砾岩 粗粒结构>1-0.5mm,常见岩石为粗砂岩 中粒结构>0.5-0.25mm,常见岩石为中砂岩 细粒结构>0.25-0.1mm,常见岩石为细砂岩 微粒结构>0.1-0.01mm,常见岩石为粉砂岩 泥质结构<0.01mm,常见岩石为页岩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含有多种化学元素。
离子状态:H+、Na+、K+、Mg+、NH4+和OH-、SO42-、HCO3­、CO32­
等。
化合物状态:Fe2O3、Al2O3等。
气体状态:N2、CO2、O2、CH4、H2S等。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7种离子:
Cl­、SO42-、HCO3­、Na+、K+、Ca2+、Mg2+
岩溶水:储存和运动于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蚀裂隙和溶
洞 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 是蓄水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的重要表现。
岩性描述:
日期 ╱ 班次 进 自 尺(米) 至 共 岩心(米) 长度 残留 深度 (米)

特殊地质的水文情况分析

特殊地质的水文情况分析

特殊地质的水文情况分析
场地地下水与地表水连通性较好,主要为孔隙水、承压水和基岩裂隙水。

岩溶水四类。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人工填土层中,人工填土透水性中等,主要受降雨补给,其水量相对较小,粉(砂)质粘土及残积土(砂岩),残积土(大理岩)含水性相对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粉细砂及中粗砂中,主要受孔隙潜水及地表水径流补给,砂层透水性中等~强,其含水量相对较多,是主要的含水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微风化岩裂隙中和构造破碎带中,接受上覆空隙潜水和地下径流补给,其富水性及导水性受断裂构造控制,具各向异性。

岩溶水富水程度与岩溶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在断层切割或紧靠断层处、河流及河谷侵蚀切割处、地下水排泄区等强岩溶发育带为岩溶水富集地段,从垂直方向看,一般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30m范围浅部岩溶强发育带为岩溶水富集地带。

场地地下水埋深较浅,勘查期间实测地下水位埋深1.0~5.9m,平均埋深4.22m,高程在25.26m~31.64m,参考工程区附近已有的工程勘查资料中的水文观测资料,本场地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0.5m~2m。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候等因素控制,不同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 程度有很大差异。
地下水循环过程及补给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等通过入渗、径流等方式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再通过 蒸发、泉流、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大气或地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凝结水等,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流、蒸 发和人工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研究人类活动(如开采、灌溉、排水等)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通过数
值模拟预测和评价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03
地下水污染运移模拟
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建立污染物运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预测
污染物的扩散范围、速度和浓度变化,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与
06
技术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 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 件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 布与埋藏条件等地质状况。
改变地下水流场
工程建设可能改变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导致地下水位 下降或上升,影响地下水动态平 衡。
破坏含水层结构
工程开挖、填筑等活动可能破坏含 水层的连续性,导致地下水渗流路 径改变,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引起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或工程降水等行为可能 导致土层压密,引发地面沉降,对 地面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
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 度不断提高,但存在过度开采、污染 等问题。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提高,未来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 续性,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 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

CH2-9
1.3 含水层的形态及其分类
二、含水层分类
3.根据渗透性的空间变化划分
均质含水层:含水层中各部分的渗透性与空间坐标无关, 是一个常量。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向同性均质、各向异性均质 均质含水层:
CH2-10
1.4 构成含水岩组的条件
一、含水岩组的定义
含水岩组:就是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 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岩石与水接触后有关的性质即与水分贮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包括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贮水性和释水性,透水性 以及毛细性等。
CH2-3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1.1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一、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
二、贮水性或释水性 三、渗透性或透水性 四、毛细性
CH2-4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一、水平岩层蓄水构造示意图
CH2-20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二、承托蓄水构造的富水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隔水层的分布面积:面积越大,地下水就越丰富;面积 太小,只能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2)隔水层的倾斜程度:水平隔水层最有利于承托地下水; 隔水层越是倾斜,地下水就越不易保持。 (3)隔水层和含水层的透水性: 隔水层透水性越小及它与 含水层透水性相差越大时,越有利于保持地下水. (4)地下水补给条件:气候、地形等条件对补给有利,补给 充分时,地下水丰富;补给不连续、不充分时,地下水也 不丰富,甚至只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CH2-26
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2、根据地下水埋深、径流条件及水化学特征,可将洪积扇 中地下水划分为Ⅰ、Ⅱ、Ⅲ水文地质带CH2-27源自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水文地质的一些基础知识

水文地质的一些基础知识
孔隙度
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
有效孔隙度 岩石可给出自由水的空间体积,近等于给水度
渗透率
渗透系数K
表征岩石的渗透性能,刚性参数。没有考虑流体的有关特征。单位达西
cm2。
水力坡度等于1时,假定地下水通过整个断面(不考虑岩石颗粒所占据的

空间)的渗流速度 =
单位:m/d ,cm/s

弥散度α
弥散系数D
水断层 发生水
力联系
含水层通过钻
Hale Waihona Puke 孔发生水力联系按埋藏条件或水力性质可以分为:
上层滞水 (a)
潜水
(b)
层间水 (c)——承压水
a
b
c
地下水埋藏条件: 埋深、地质构造、封闭条件
潜水与承压水

潜水特征
潜水面为一自由水面:季节性的升降变化导致包气带厚
度变化
靠重力作用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天然条件下基本与
管道
• ——北方岩溶主要以溶孔、溶隙及细的岩溶管
道为主,水文地质特征表现为强径流带。水
资源属性以地下水为主,但局部有地表水特
征;
• ——南方岩溶主要以溶隙及大的岩溶管道和地
下河为主,水文地质特征表现为地下河。水
资源属性以面上地表水,局部为地下水特征
;地表水特征起宏观控制作用,地下水特征
起关键调控作用;三水转化频繁
指位于陆地表层能够生长
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及
其相关自然地理要素的综
土壤质地命名法
土壤质地
0~5米
密度计法、吸管法、激光粒度仪法、筛分法、手测法
5~10米
砂土
砂粒成分>50%;
细黏土成分<25-30%
土壤质地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毛细上升高度
毛细水在岩土体中上升的最大高度,与岩 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和排列有关。
毛细管水
存在于岩土体毛细孔隙中的水,对岩土体 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04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季节性变化
01
受气候、降水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呈现季节性波动。
年际变化
02
受长期气候变化、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
地下水的运动与排泄
运动
地下水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受水力梯度控制,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
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向河流泄流、蒸发排泄和人工排泄等。
03
岩土体水理性质
岩土体渗透性
渗透系数
表示岩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流 体通过岩土体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
岩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孔隙度 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渗水,包括地下水的赋存 条件、分布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 质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补给、排泄等 。
任务
评价地下水资源,预测地下水动态, 防治地下水害,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水文学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 ,但水文学更注重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
加强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 的开发利用研究,拓展水资源来源。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土层中的水分,包括土壤水和岩石 水。
分类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 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
来源

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分析

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分析

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分析摘要:在地质勘查领域中,水文地质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水文地质是指研究地下水在地质构造、岩层和岩性等方面的分布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为了提高地质勘查的效果和精度,掌握水文地质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水文地质分析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为地质勘查工作者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文地质的基础知识,包括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等。

关键词: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下水;水文地质分析1、水文地质基础知识1.1 水文地质分类及其特征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岩性、地貌、地下水流等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水文地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而言,水文地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分类:岩性水文地质、地表水文地质和地下水文地质。

1.1.1岩性水文地质岩性水文地质是以岩石的类型和组合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通常将具有相同岩性特征的地层统一为一个区域,称之为岩性地区。

岩性水文地质主要研究不透水岩石和透水岩石在地下水形成和运移中的作用,如溶蚀和储水。

1.1.2地表水文地质地表水文地质是以地表形态和水文地球化学为基础进行分类的。

地表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表水的形成、运动、化学特性及其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

典型的地表水文地质区域是河流、湖泊和河谷等,其主要特征是水文地球化学变化较大。

1.1.3 地下水文地质地下水文地质是以地下水地质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的。

地下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的分布、流动、压力及其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地下水对地质构造、岩性等方面的作用。

典型的地下水文地质区域是地下水流域,其特征是含水层的分布、形态、厚度、储量及其地下水化学特性等。

2、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及技术手段水文地质调查是地质勘查中重要的一环,主要目的是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参数,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及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 地下水位观测法地下水位是描述地下水分布的基本参数之一,也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水文地质培训
克拉玛依市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第一章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岩性描述
第二章 地下水环评导则
第三章 绘图软件基本操作 第四章 跟井前的准备,钻井的流程,风险识别 第五章 现场班报填写资料录取 第六章 现场施工中岩屑的捞取,各工序的把关
第七章 抽水试验,水位观测,q-s及历时曲线的绘制
第八章 完井总结的编写
第一章 水文地质基本知识
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2、地下水的性质
3、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
4、含水层、隔水层、透水层
5、地下水的分类
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
于大气圈的水,称为大气水;分布于地表上的海洋、河湖、冰川
中的水称为地表水;埋藏于岩石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1、大气水:以气态(水汽)、液态审核:
岩屑: a、描述顺序 简单定名、颜色、成分、可见粒径、磨圆度、分选性、胶 结物、胶结程度、遇稀盐酸反应程度。 b、岩屑中无法观测的项目,如裂隙、层理、厚度等不必描 述。 c、磨圆度、分选性的描述应特别慎重,因为岩屑本身是钻 头研磨、捣碎的产物,必须仔细观察,还需描述岩屑的形状。 沙类土: a、简单定名 b、颜色:副色在前,主色在后 c、成分:砂粒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百分比 d、磨圆度(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 e、分选性(好、中等、差) f、粒径 g、胶结情况(胶结 h、包含物:包含物体种类(粘性土、动植物遗体、卵砾石)
不足之处,请领导同事批评指正, 谢谢!
岩溶水:储存和运动于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蚀裂隙和溶
洞 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 是蓄水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的重要表现。
岩性描述:
日期 ╱ 班次 进 自 尺(米) 至 共 岩心(米) 长度 残留 深度 (米)
QHSE 管理体系文档
岩性原始记录表
第 地 厚度 (米) 岩心 长(米) 采取 率(%) 质 分 层 岩 性 描 述 编 号 页 共 取样 深度 (米) 页 备 注
不如潜水显著,水位变化幅度小,一般有滞后性;
E)由于有连续的隔水层的覆盖,承压水不易污染。
承压水的重要特征是有承压水头。
水压面
潜水 砂岩
页岩
承压水
砂岩
页岩
自流(承压水)和非自流(潜水)含水层
2、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
孔隙水:指分布于松散土壤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在不 同的埋藏条件下,孔隙水可以形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 水。 裂隙水:指埋藏在坚硬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按埋藏条件 可分为裂隙潜水和裂隙承压水;按岩石裂隙成因,分为风 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三种类型。
3、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⑴ 酸碱度
反映地下水的酸碱性。酸性或碱性过大都会对煤矿生产产生影
响。 ⑵ 侵蚀性
含CO2的水与石灰岩发生反应,是产生溶岩作用的原因之一。
⑶ 总矿化度 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简称矿化度。 矿化度表明水含盐量的多少,矿化度小于1g/L的为淡水。 矿化度可直接反映地下水的循环条件。
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地下水的温度与埋藏环境有关。
颜色:决定于地下水化学成分与所含悬浮物质,通常是无色
的,含有某些化学成分或悬浮杂质时呈现不同的颜色。
透明度:决定于固体和胶体悬浮物含量。 气味:取决于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机质。
味道:取决于水中化学成分。如 H2S 的臭鸡蛋味,有机质的
鱼腥味;含CO2多则爽口,含重碳酸钙、镁[Ca、Mg(HCO3)2]常 常有甜味。 比重:决定于水中所含盐分的多少。
⑷ 水的硬度
地下水的硬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中Ca2+、Mg2+的含量。
水的硬度通常分为总硬度、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水的硬度过大对身体健康不利,也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储存在岩石空隙中的水。他 主要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几种形式存 在于岩石中。 ⑴ 气态水 充满在岩石中的水蒸气。 气态水不能被利用,但可以与液态水相互转化。 ⑵ 吸着水
粘性土: a、简单定名 b、颜色 c、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 d、湿度:分干燥、稍湿、湿、饱和水 e、粘性:分强、稍强、稍弱、弱 f、可塑性:可塑、不可塑 砾状结构>2mm,常见岩石为砾岩 巨粒结构>2-1mm,常见岩石为砂砾岩 粗粒结构>1-0.5mm,常见岩石为粗砂岩 中粒结构>0.5-0.25mm,常见岩石为中砂岩 细粒结构>0.25-0.1mm,常见岩石为细砂岩 微粒结构>0.1-0.01mm,常见岩石为粉砂岩 泥质结构<0.01mm,常见岩石为页岩
能够自由流动的地下水。其水面是起伏不平的面,称为潜水面。
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多数情况下,补给区 与分布区一致。所以潜水的埋藏深度及含水层厚度经常是变化 的,而且变化范围较大,其中以气候、地形的影响最为显著。
潜水的特征:
A)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比它水位高的地表水;
B)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C)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底流动,称潜水流; D)潜水的埋深因地而异,与水位、水量变化有关。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其运动受上下隔
缝。
岩溶:可溶性岩石中的洞穴。
含水层
储存有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的水的岩层。
隔水层 不透水又不含重力水的岩层。 透水层 只能透水,但不含重力水的岩层。
含水层的形成条件:岩层具有连通的空隙、隔水地质条件
和足够的补给水源。
五、地下水的分类
1、按照地下水埋藏条件分
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的分布范围一般不广,具有季节性。一般只能作 小型或暂时性供水水源。 潜水:是位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含在透水层中、
水层的约束和水压的作用,通常是从补给区流向排泄区。
其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受大气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小,
不易受污染。
承压水的特征:
A)承压水具有静水压力;
B)以侧向补给为主,因此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C)承压水径流严格受隔水层控制,其埋藏分布主要取 决于地质构造; D)承压水的动态受降水、蒸发、水文等因素影响,但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含有多种化学元素。
离子状态:H+、Na+、K+、Mg+、NH4+和OH-、SO42-、HCO3­、CO32­
等。
化合物状态:Fe2O3、Al2O3等。
气体状态:N2、CO2、O2、CH4、H2S等。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7种离子:
Cl­、SO42-、HCO3­、Na+、K+、Ca2+、Mg2+
通常,地下水面以上部分
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
称为饱水带。 包气带:岩石空隙未被水 充满的地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 岩石空隙被重力水全部 充满的部分。
四、含水层、隔水层和透水层
岩石并非致密的实体,而是存在很多空隙。岩石的空隙分
为孔隙、裂隙和岩溶三种。 孔隙:松散岩石和未完全固结的沉积岩,岩石颗粒之间的 空隙。 裂隙:由于受地壳运动或外力作用,坚硬岩层中的各种裂
进入到岩石空隙中的气态水因静电引力被吸附在岩壁形成 的水膜。
吸着水与一般液态水性质差别很大。
⑶ 薄膜水
包围在吸着水外层的水膜。
薄膜水与吸着水类似,但所受吸附力小。 ⑷ 毛细水 充满于岩石毛细空隙中的水。 毛细水有一般水的特点,可以为植
物吸收利用。
⑸ 重力水 充满于非毛细空隙中的、能够自由运动的液态水。
雹) 存在于大气圈中的水。
2、地表水:以液态聚积在江、河、海、湖中以及以固态存 在于两极及高寒地带的水。 3、地下水:以各种不同状态(气、液、固)存在于岩石空 隙中的水。
水通过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处于连续不断地循环
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内陆循环、海陆循环、海洋循环。
二、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