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

合集下载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反射是指光线被物体表面遇到后,将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方向的现象。

反射弧是指光线从物体表面反射时,与垂直于该物体表面的直线之间的夹角。

测定反射弧的分析是为了计算和确定反射光线的角度,以便进一步研究或应用。

测定反射弧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法线。

法线是与曲线或曲面相切的直线,垂直于该曲线或曲面的拟合直线。

对于一个平面表面来说,法线就是与该平面垂直的直线。

在测定反射弧时,我们需要确定物体表面上其中一点的法线,从而测量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测定反射弧的实验通常使用反射仪和光源。

反射仪通常包含一个刻度盘和一个反射镜。

实验过程如下:1.将光源放置在反射仪的一侧,并将光源对准反射镜上的刻度盘上的零度位置。

2.在反射镜上选择一个点,用直尺测量该点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并且将直尺的一侧与该点对齐。

3.调整反射镜的角度,使光线的反射通过光源上的零度位置。

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注意,夹角的测量应该是从法线的一侧开始,而不是从光源的一侧开始。

4.重复步骤3,测量不同点上的夹角,并记录数据。

5.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平均夹角和标准差。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描述实验中测量值的分布情况和测量精确度。

在分析测定反射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1.光源的位置和强度:光源的位置和强度会影响光线的角度和亮度。

在实验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光源。

强光源可能会导致测量错误,而弱光源可能导致测量不准确。

2.反射镜的角度和精度:反射镜的角度和精度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应选择质量良好的反射镜,并进行精确调整,以确保反射光线通过零度位置。

3.计算和统计分析: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应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

平均值和标准差是常用的参数,可以提供参考和比较。

4.实验环境和材料:实验环境和材料的性质会对反射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表面的粗糙度和反射系数等因素都会影响反射光线的强度和角度。

总之,测定反射弧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规律,并为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反射是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现象的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比如光线照射到镜子上后会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

反射现象不仅产生于镜子上,还发生在其他物体表面,如玻璃、水面、金属等。

反射的测定是指通过实验或观察来测量反射的角度和强度。

测定反射角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反射角度的测量仪器,如反射望远镜、反射柱等。

其中,反射望远镜是一种用于测量反射角度的仪器,它通过引入一条光线以知道反射角的大小。

测定反射强度则需要借助光强计等仪器。

光强计是一种用于测量光线强度的仪器,它能够检测光线通过时所带有的能量。

通过在反射面上放置光强计并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得到反射光线的强度。

在反射弧的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反射弧的大小与入射角度有关。

根据斯涅耳定律,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有一个固定的关系,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因此,入射角度越大,反射角度也会相应增大。

其次,反射弧的亮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入射光越强,则反射光的亮度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入射光的强度决定了光线通过时所带有的能量,进而影响到反射光的强度。

此外,反射弧的颜色也是分析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根据折射理论,不同颜色的光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程度不同。

因此,在观察反射弧时,可以通过观察其颜色的变化来推断界面材料的性质。

对于反射弧进行精确的分析,除了以上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光的波动性质。

根据光的波动性质,反射光在界面上不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衍射现象。

这是因为光线经过反射后会扩散成不同方向的波段。

此时,通过对反射光的干涉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总结起来,反射的测定与分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反射角度、反射强度、反射弧的颜色以及光的波动性质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对反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推断出界面材料的性质与特点。

这对于光学研究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光学器件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测定2012级生物科学2班第1组陈梦琴学号:201225010171实验目的1.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了解反射弧的组成1.2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测定方法1.3 学习Scope软件的使用2实验原理2.1 反射时指从皮肤接受刺激开始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都不能出现。

2.2 神经或肌肉发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这种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

神经的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指标。

2.3 如将两个引导电极分别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动作电位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可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2.4 如将两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麻醉或损伤,动作电位只通过第一个电极引导出来,它只有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称为单相动作电位。

3实验材料虎纹蛙、常用手术器械、PC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电子刺激器、神经屏蔽盒、Ringer’s溶液、蛙嘴夹、蛙板、蛙腿夹、小烧杯、小玻璃皿、滴管、小滤纸片、0.5%及1%硫酸溶液、任氏液、2%普鲁卡因等。

4实验步骤4.1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4.1.1取一只蛙,只毁脑称脊蛙,腹位固定于蛙板上。

剪开右侧股部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4.1.2 取下蛙腿夹,用蛙嘴夹夹住脊蛙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将青蛙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立即记下时间(以秒计算)。

当出现屈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反射时。

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求出均值作为右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用同样方法测定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4.1.3 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

用硫酸刺激去皮的长趾,记录结果。

4.1.4 改换右后肢有皮肤的趾,将其浸入硫酸溶液中,测定反射时,记录结果。

【实验报告】反射弧分析,反射时测定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作

【实验报告】反射弧分析,反射时测定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作
(2)反射弧的组成:
1、感受器的分析:完全剥掉皮肤和没有剥掉皮肤的脚趾对刺激的反应的不同;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取掉皮肤后没有了产生神经冲动的感受器,因而不会出现反射。
2、传入神经的分析:用普鲁卡因麻醉左后肢的坐骨神经后,左后肢受刺激无反应,说明坐骨神经中有反射弧的传入神经。
3、传出神经的分析:而后的刺激结果表明:传出神经被切断,神经冲动不能传出,但小腿以下部分不能出现反射。而分布到大腿部分的传出神经末端未被切断,所以大腿部分仍能出现运动。
两栖类的立体组织或器官生理条件易于控制,两栖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由于具有神经较粗易于观察,离体后活性好等特点而成为研究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的最佳材料。
【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动物:
黑眶蟾蜍
实验器材: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铁支架,肌夹,玻棒,小滤纸片,纱布,培养皿,小烧杯,棉花,秒表,滴管,铜锌弓,纱布,医用缝合线,玻璃分针,眼科剪,解剖针
在制备标本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不可用手或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避免动物皮肤分泌物(蟾酥、血液等)污染神经和肌肉,也不要用水冲洗,以免影响组织机能;;制备标本时,要随时用任氏液润湿神经和肌肉,防止干燥;;分离神经时,一定要把周围结缔组织剥离干净;;实验要迅速,以免时间过长影响标本活性(兴奋性)。
【实验结果及相关讨论】
(7)游离腓肠肌:用镊子夹住脊椎骨,将神经搭在腓肠肌上,用剪刀将膝关节周围的大腿肌肉完全剪除,用金冠剪将膝关节上方的股骨刮干净,暴露股骨并在距膝关节上1 cm处剪断,分离腓肠肌的跟腱,用线结扎,然后自跟腱的附着点剪断,提起跟腱,将腓肠肌分离至膝关节处,将小腿其余部分剪掉。这样就制备了一个附着在股骨上的腓肠肌并带有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的完整标本。
3、腓肠肌标本的制作

反射弧的分析与反射时的测定-实验指导(精)

反射弧的分析与反射时的测定-实验指导(精)

实验十五反射弧的分析与反射时的测定【实验目的】观察某些脊髓反射,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分析反射弧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完整性与反射活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反射过程中生物信号经反射弧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即兴奋通过反射弧而引起外周效应所需要的时间。

反射只有在反射弧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若组成反射弧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反射均不会发生。

【实验对象】蛙或蟾蜍。

【实验材料】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铁支架,肌夹,刺激电极,培养皿,滴管,线,干棉球,秒表,任氏液,0.5%稀硫酸。

【方法和步骤】1.制备脊蟾蜍取蟾蜍1只,用纱布裹紧蟾蜍的上下肢和躯干,露出头部。

用剪刀开口的一侧伸入蟾蜍口裂根部,另一侧置于背部,齐鼓膜后缘剪去动物的头部,保留下颌和脊髓,即成脊蟾蜍。

用棉球为创口止血。

2.固定用肌夹固定蟾蜍下颌,将其悬挂在铁支架上(图2-8)。

图2-8 反射弧分析装置3.仪器调试打开计算机,进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操作界面,选择输入信号→1通道→肌电信号。

调整刺激参数为:波宽1ms,强度3-6V,频率50-70Hz,连续单刺激。

4.观察项目(1)反射时测定:将蟾蜍右下肢的趾尖浸入稀硫酸液中,同时开动秒表记录从浸入到肢体反射的时间。

反射发生后用清水反复洗去皮肤上的稀硫酸,用棉球擦去清水。

重复测定3次,求时间平均值,此值即为反射时。

(2)反射弧分析:①在右下踝关节上方做一环行皮肤切口,将趾部皮肤剥去,再用硫酸分别刺激左右两侧趾尖,观察两侧肢体各有什么反应;②剪开左侧大腿背侧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找出坐骨神经,游离约1cm后做双结扎,并在两结扎线中间剪断神经,再用稀硫酸刺激该脚趾,观察反应如何;③启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电刺激器,以重复电刺激坐骨神经中枢端观察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反应有何不同;④用金属探针破坏脊髓后,重复步骤③;⑤重复电刺激坐骨神经外周端,观察同侧腿的反应;⑥直接电刺激左侧腓肠肌,观察其反应。

反射时的测定--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反射时的测定--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1.实验的对象和材料1.1.实验对象:蛙(frog)或蟾酴(toad)1.2.实验材料: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分针)、蜡盘、蛙板,玻璃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污物缸、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2%普鲁卡因、0.5%及1%硫酸溶液、滤纸片支架、蛙嘴夹、小烧杯、秒表、神经屏蔽盒PowerLab 10T、刺激线、USB线、电脑2.实验方法和步骤2.1.手术脊蛙(只毁脑),分离右侧股部坐骨神经穿线备用2.2.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分析2.2.1.将脊蛙的上颌夹在支架上,右后肢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10s),测屈反射时3次,同样测左后肢最长趾的。

2.2.2.损毁感受器实验2.2.3.对照没损毁感受器实验2.2.4.测擦或抓反射(搔扒反射)2.2.5.麻醉坐骨神经,加药后每隔2min重复步骤(4)(记录加药时间)2.2.6.屈反射什么时候停止?立即重复步骤(4),每隔2min重复一次步骤(4)直到抓反射消失,记录时间。

2.2.7.左侧后肢最长趾反射时有无变化。

2.2.8.毁坏脊髓后重复实验2.2.7。

2.3.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2.3.1.洗干净实验动物2.3.2.双毁髓->剥制后肢->分离两后肢2.3.3.分离坐骨神经到踝关节附近2.4.连接实验装置,设置CH3 BioAmp和Stimulator,按照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

并且记录好相关时间和图像变化。

3.实验结果3.2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以及双相和单相动作电位的观察3.2.1.双相电位Delay:200ms Dural:10ms Ampl:2V图一3.2.2.单相电位Delay:200ms Dural:10ms Ampl:2V图二4.分析与讨论4.1. 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分析4.1.1.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射通过反射弧的时间,称为反射时。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反射是指光线、声波、电磁波等从一种媒质传播到另一种媒质时,遇到两种媒质界面的变化,一部分能量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输,另一部分能量则按角度相等的规律发生方向的改变,沿着原来传播的路径返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线的反射现象,如镜子的反射和光线在水面上的反射。

反射弧是指光线反射后所呈现出的曲线形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反射时的测定以及反射弧的分析。

测定反射时我们可以使用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入射角是指光线射入介质的角度,反射角是指光线在界面上反射的角度。

根据光线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入射角=反射角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来计算光线在反射时的偏移角度。

实际上,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反射角计算器或使用一个仪器来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

当我们测量反射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光线在界面上的反射形成一个曲线。

这个曲线被称为反射弧。

反射弧的形状取决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

当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时,反射弧将是一个直线。

当入射角和反射角不相等时,反射弧会呈现出一个曲线形状,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两个角度的差异。

反射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线在反射时的行为。

通过观察和测量反射弧的形状,我们可以推测介质的折射率。

折射率是介质对光线的弯曲程度的度量,它可以用来描述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变化。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其速度会改变,从而导致光线发生偏折。

这个现象被称为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个关系。

通过测量反射弧的形状,我们可以得到光线在介质间折射时的折射率。

反射弧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线在界面上的行为,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光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反射弧的分析来确定透镜或其他光学元件的形状和特性。

通过调整反射弧的形状,我们可以实现特定的光线聚焦效果,从而满足特定的光学需求。

反射时的测定_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_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一、实验结果(一)反射时的测定二、分析与讨论(一)反射时的测定理论上,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强,反射时越短。

本组实验结果与之相反,随着刺激强度增强,反射时变长,但高浓度组的第三次测定的反射时可能具有偶然性,若舍去,则与理论相符。

再比较同一刺激强度组间数据,低浓度组间没有明显的规律,高浓度组的反射时逐渐增长。

经讨论,可能有如下原因:1.多次刺激使皮肤感受器的敏感度下降。

2.每次刺激后硫酸液体并未完全洗净,对下一次刺激造成影响。

3.每次刺激,牛蛙足趾浸入硫酸的面积由于人为误差稍有不同,对测定造成一定影响。

(二)反射弧的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任一部分受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通过刺激牛蛙剥皮脚趾和完整皮肤的脚趾产生的不同现象,我们知道牛蛙屈反射的感受器在皮肤上,剥皮脚趾缺少感受器故不产生屈反射。

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包含传入神经也包含传出神经。

普鲁卡因是一种神经的传导阻滞剂,它作用时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

麻醉牛蛙坐骨神经一定时间至不出现屈反射但能出现擦反射或抓反射,此时屈反射的传入神经麻痹,而擦反射或抓反射的传出神经未麻痹。

再过一段时间,牛蛙的擦反射或抓反射不再出现,即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也被麻痹。

故缺少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反射不能完成。

根据屈反射比擦反射或抓反射先消失的现象我们可以证实传入神经较细先麻醉,传出神经较粗后麻醉。

毁髓后,刺激蛙体无反应。

脊髓是控制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缺少神经中枢,反射也不能完成。

三、结论1.反射时的长短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刺激强度、感受器的敏感度等等。

2.完整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任一部分受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反射时测定与反射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就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

反射时就是指从机体接受刺激到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

下面就是几个常见的概念:
①屈反射:后肢、足的皮肤受到刺激同侧的肢会产生屈曲反射。

对应的反射弧:趾部皮肤(感受器)→坐骨神经(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坐骨神经(传出神经)→后肢肌肉(效应器)
②抓反射:背、腹部的皮肤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后肢举起而对受刺激部位挠抓的动作。

对应的反射弧:背或腹部皮肤(感受器)→脊神经(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坐骨神经(传出神经)→后肢肌肉(效应器)
③脊休克:脊髓失去上位中枢的控制,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对外界的刺激不能产生反应。

越高级的动物脊休克时间越长。

如蛙脊休克的时间一般就是5—10分钟。

三、动物与主要器材
1、实验动物:青蛙
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支架、蛙嘴夹、蛙板、烧杯、培养皿、小滤纸片、棉花、蜡纸片、吸水纸、秒表、0、5%及1%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任氏液
四、步骤与方法
(一)反射时的测定
1、取一只青蛙,毁脑,制备成脊蛙;
2、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

测定后肢最长趾的屈反射时:将蛙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开始计时。

当出现屈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反射时。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秒!)停止计时后, 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

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求均值。

(相邻两次刺激至少要间隔2~3分钟)
3、取一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青蛙右侧背部或腹部,记录抓反射的反射时。

下肢抬起,即为产生了抓反射。

不要等到动物将滤纸抓掉才记录反射时。

测三次,求均值。

(二)、反射弧分析
1、毁脑,测左、右两后肢最长趾屈反射时
2、去除感受器实验:环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去趾上皮肤后测屈反射
3、对照没去除感受器实验:测右后肢其她趾屈反射
4、测右侧背抓反射(1%硫酸)
5、麻醉坐骨神经:腹部向下,剪开右侧大腿皮肤,分开坐骨神经沟,分离出坐骨神经,垫上蜡纸片;用一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在细棉条上滴几滴普鲁卡因后,每隔2min.重复步骤3(加药立即开始计时)。

6、当屈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记录时间),立即测抓反射。

之后每隔2min重复一次步骤4,直到抓反射不再出现为止(记录时间)。

记录加药至屈反射消失的时间、加药至抓反射消失。

7、将左侧后肢最长趾再次浸入0、5%硫酸溶液中(条件不变),记录反射时有无变化。

8、毁坏脊髓后再重复7,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
六、分析与讨论:以实验结果为根据,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说明反射弧的几个组成部分。

分析: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1、用0、5%的硫酸分别刺激青蛙左、右后肢最长趾,发生屈反射,说明此时的反射弧就
是完整的。

2、环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去趾上皮肤(即感受器)后测屈反射,无屈反射出现,说明由于去感受器后反射弧不完整,屈反射无法发生。

3、用0、5%硫酸刺激青蛙右后肢其她趾,发生屈反射,说明其她趾的反射弧完整,同时也验证了感受器就是反射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感受器,反射不能发生。

4、用1%硫酸刺激青蛙右侧背部或腹部,发生抓发射,说明此时反射弧就是完整的,可以进行完整的反射活动。

5、右侧坐骨神经滴加普鲁卡因(神经麻醉剂),加药后6分钟内仍可发生屈反射,加药8分钟后屈反射消失。

普鲁卡因就是一种神经麻醉剂,对传入、传出神经均有麻醉作用。

坐骨神经既就是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又就是传出神经,有粗细之分,细的神经先被麻醉,粗的神经后被麻醉,所以加药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发生屈反射,当坐骨神经完全被麻醉时,屈反射消失。

由此可说明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均就是完整的反射弧的一部分。

6、屈反射不能出现时每隔2min重复步骤4,实验发现,加药后20分钟内仍可发生抓反射,加药22分钟后抓反射消失。

抓反射的传入神经就是脊神经,传出神经就是坐骨神经,加药22分钟后抓反射消失,说明传出神经就是反射弧的一部分。

而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这就是因为屈反射的传入神经为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入神经为脊神经,此外,髓鞘在不同的神经中,厚度也不同。

传入神经较薄,传出神经较厚,普鲁卡因透入传入神经较快,透入传出神经则较慢,因此屈反射较抓反射先消失。

7、毁脊髓后,再对青蛙进行刺激,青蛙对刺激都无任何反应,说明脊髓就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脊髓就是低级的神经中枢,毁髓后,传出神经后的反射无法完成,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七、注意事项
1、实验顺序,各个步骤不能颠倒,因为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2、每次刺激时,足趾浸入硫酸中的面积应相同;抓反射尽量用同一片小滤纸,以保证相同的刺激强度。

3、每次刺激后,应立即清洗、擦干,以免影响硫酸的浓度。

4、剥掉趾部皮肤时,一定注意趾尖不要残留皮肤,否则,刺激仍能引起反射。

5、实验安全:稀硫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沾到皮肤、衣服,如果不小心沾上要立刻用清水冲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