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球时报》的版面风格
环球时报首版分析

关注《环球时报》第一版——环球热点一、报纸简介《环球时报》是由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现在活着界90个国家和地域驻有350多位特派、,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
《环球时报》中文版对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较为关注。
在解读中国外交政策领域具有必然权威性。
因《人民日报》在全世界各地派驻人数众多的特派或特约记者,《环球时报》也以此为独家特色资源,加以利用。
使之刊发的文章受到中国大陆与海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二、版面栏目要紧栏目:环球视点、新闻背景、关注中国、人物春秋、环球扫描、深度报导、国际论坛、军事、台港澳、财经新闻等。
三、第一版——环球视点通过对4月19日-4月26日的《环球时报》第一版关注发觉,第一版要紧刊登国内国际要闻,追踪重大时事新闻,深切解读热点事件。
以下是这一周中第一版刊登的要紧新闻内容:4月19日——韩国舆论质疑政府(中越边界暴力事件)4月21日——日本增强军备力量(韩国游轮搜救困难)4月22日——日等奥巴马国事访问(美国领袖赴乌克兰)4月23日——日右翼拜靖国神社(朝鲜核爆震惊美韩)4月24日——奥巴马对日进行访问(各国热议中国海军)4月25日——奥巴马针对钓鱼岛发言(俄出兵望逼退乌克兰)4月26日——美媒批奥巴马失败(中国强力“净网”引关注)《环球时报》第一版有其固定的版面安排,正中上面的部份是重点新闻的引题和主题。
主题字号超级大,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了解发生的事件,同时引题稍作说明。
题目下方为重点新闻的图片,使大篇幅的文字不那么枯燥,读者也更易同意。
现在,图像的力量远比文字加倍壮大,读者有时能够通过图片节约阅读时刻。
右边为另一重点新闻的题目,使读者第一了解事件的概况,通常在第八版或第十六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右边的题目大体以底色配白字为主,吸引读者注意。
新闻主体会分小题目进行书写。
右下角为报纸各版导航,配有新闻题目,读者能够依照喜好自行选择阅读。
《环球时报》如此的固定版面不仅没有令人感到一成不变的枯燥,反而令人感到模式固定有熟悉感,只有一篇新闻稿,简单明了而且有力。
环球时报分析

《环球时报》分析作者从初中开始阅读《环球时报》,以下内容源自作者内心。
-------题记成功原因(一)消息来源官方,政府支持请注意,《环球时报》在报纸的最上角写着:”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报纸.”《环球时报》(原名《环球文萃》)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因《人民日报》在全球各地派驻人数众多的特派或特约记者,《环球时报》也以此为独家特色资源,加以利用,使之刊发的文章不仅受到中国大陆与海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享受到同类报纸难以匹敌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例如,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环球时报》出了特刊,主打文章是请使馆四名记者中惟一幸存者吕岩松写的,绝对独家。
吕岩松就是人民日报社的驻外记者。
(二)全球定位与环球视角《环球时报》通过广布于世界各地的驻外记者,以独特视角生动及时反映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反映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与交融,从而拓宽国人视野,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资讯。
国际新闻的新颖独特,国际要闻的震撼力与冲击力,导致国际新闻的新闻吸引力远远超越单调反复的国内新闻亦或是乏味空洞的党政新闻。
再加上《环球时报》出色的商业化运作,记者的煽情深度扩展,使得整个报纸极大的满足了中国人民的猎奇心。
《环球时报》通过散播国际要闻,填补了人民工作,生活的空虚,特别是在等地铁,坐飞机的时候,消磨了无聊人民的时光。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选对了全球化跟踪报道,就是选择了成功,更何况,《环球时报》还是先行者。
(三)产业巨大,全球覆盖《环球时报》在世界各地拥有33个特派记者站,另在32个国家聘有专业资深撰稿人。
他们组成了优质高效的海外信息网络,及时向读者介绍世界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动态和文化生活信息。
在报纸行业日渐萎缩的今天,一个公司可以如此大的全球覆盖量,是难能可贵的。
久而久之,像《环球时报》这样的巨型报业公司市场占有率越大,然后产业越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英文《环球时报》的编辑特色-2019年文档

英文《环球时报》的特色英文《环球时报》正式创刊于2009年4月20日,是我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类报纸。
该报与《环球时报》中文版的风格一致,传递中国民众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
《环球时报》英文版每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与该报中文版同步。
英文《环球时报》的受a众主要是国内受教育程度较高、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如公司白领、高校师生、国家公务员等,而真正西方国家的受众则较少。
版面特点英文《环球时报》的日常版面设置为:Top News (头版)、Nation (国内新闻)、Campus (校园生活)、World (国际新闻)、Editorial (社论)、Asian Review (亚洲视点)、Forum (论坛)、View Point (视角)、In—Depth (深度报道)、Life&TeaBreak (生活与茶歇时间)、Business (经济)、Sports (体育)。
虽然英文《环球时报》同中文《环球时报》一样,同属人民日报社的下属子报,但中文版的党性更加明显,而英文版相比之下则略显市场化。
具体来说,英文《环球时报》的版面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英文《环球时报》增设了Life&Tea Break (生活与茶歇时间)板块,刊登的均是趣味性的漫画、星座物语、数字游戏等,此外还有固定版面Learning Chinese (汉语学习),介绍趣味汉语等相关内容。
英文《环球时报》的“Sports”每天都有,体育新闻的内容占三个版面。
英文版上的广告屈指可数,有时甚至不刊登广告(自身品牌广告不计在内)。
1.善于运用色彩,图片硕大,大量套色,力求给受众以视觉冲击英文《环球时报》的鲜明特征就是以重大新闻覆盖头版版面的3/4左右,设置醒目突出巨幅人物特写,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色彩是一份报纸版面的基本色调,代表了报纸的基本风格。
英文《环球时报》的报名为红色,中间嵌上中文“环球时报”,并在两侧涂上黄色色块,其余各叠头版则使用彼此不同的较为鲜亮的颜色,头版报头下的4个导读区均铺了不同的颜色,将报头、版头同文章有效地隔离开。
有关《环球网》新闻报道特点的分析

有关《环球网》新闻报道特点的分析4日开始,我国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六省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截至6月18日,我国受灾损失持续增加。
针对近来这一反常的旱涝现象,环球网进行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南方多省市遭遇旱涝急转”。
这报道属于专题报道,也是属于连续报道,它将旱涝情况多层次多角度报道出来。
具有很强的新闻性。
一、从新闻价值上看。
首先,这些报道具有很强的及时性。
环球网的报道不仅具有动态感,而且富有新鲜感。
它对旱涝发生过程中的很多新闻,都进行了及时的报道。
例如,对于6月18号武汉的强降雨,就有新闻《十天三轮强降雨袭鄂武汉城区积水交通几近瘫痪》及时的进行报道。
这篇报道不仅有最新洪涝情况的报道,也有对六月以来整个长江流域降雨分布及影响的追踪报道,对以前的反复追踪报道,更是体现了这篇连续报道的及时性。
其次,这些报道有很强的新意。
例如:《暴雨后现鲢鱼跳龙门有市民蹲守岸边捉大鱼》、《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不利影响分析》、《安徽部分地区再遭暴雨长江部分支流超警戒水位》等多篇不同的报道。
与其他类似的报道不同,它的报道角度更加广泛全面,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
从而大大增加了读者对事件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新闻的价值也越大。
第三,这些报道的重要程度高。
各地的降雨情况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等多领域的发展状况,从而有关这番方面的报道对于各界来说相当重要。
例如:《南方将迎新一轮强降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警报拉响》、《湖北丹江口遇特大干旱 8万人饮水告急》、《上海强降雨致航班大面积延误火车出行火爆》等相关报道,正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有关,所以它新闻价值极强。
第四,这些报道的显著性很强。
这次的旱涝灾害引起了全国人民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
《温家宝:大旱引发我对南水北调工程思考》、《国家气象局局长:近十年中国区域性干旱明显加剧》等,是记者就国家权威部门对目前整个形势的分析的报道。
从这些报道涉及到的对象,就能看出整个报道的深度进一步加强,这样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新闻的价值也明显的增强。
《环球时报》的新闻评论特点

闻评论 的知识性更加丰 富,写作时所 遇到
的复杂性 自然再所难免 。 《 环球时报 》 新
闻评论恰到好处地利用 了亲 民朴实的写作
文风 ,寓知识 性、复杂性于朴实的文风当 中。给读者带来许 多专业性知识 的同时 ,
展成为 “ 国际论坛”版 ,其 中周一至周五 在观望 的时候 ,它已经 以敏锐的眼光 发表 文风朴实 ,平易近人 。亲 民朴实的文风应 是所有新闻评论写作努力 的方向。 为第 1 4 、1 5版 两个整 版 ( 周一 至周五 总 了 自己的看法 。
1 选题 的丰富性 。内容 的广泛性 着 极 为地 道 的权威 见解 。 《 环球 时报 》 《 环 球 时报 》新 闻评 论 的选题 涉及 刊发 的每一 篇新 闻评 论 ,都 极 为慎 重 , 球 时报 》有 “ 写不 尽 的话题 ,不断 变换 奠定 了 良好 的基础 。 正是这些独到、 专业 、 开的。尤其是涉及到国际问题 的敏感性话 的视角 ”【 2 ] 。其 中尤其是 国际题材 的评论 , 权 威 的见解 ,引领 了数 百万 社会精 英人 题 , 《 环球时报 》的新 闻评论经常被 国际 是 国内其他报业无法 比拟 的。 《 环球时报 》 士 的思 想 。 目前 国 内还 没有 哪家报 纸 的 社会解读为 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 。这在很 大程度上树立 了国家的 良好形象 ,为 国家 涉 及到 国际题材 的新 闻评论 ,不仅 从量 新 闻评论能汇聚这么多 的 “ 大家” 。
创 的。 后来又称为 “ 时评 ” “ 时论 ”。《 环 现 。[ 4 J I ’但 《 环球 时报 》能做 到让如此多 球 时报 》的新 闻评论从 2 0 0 9年 3月 2 5日 的社会精英人士对其新 闻评论如此关 注 , 开始创办 ,当时是 以 “ 社论 ”的形式 出现 , 重要点之一就在于 《 环球时报 》新闻评论 从 当年 5月 1 8日起 更名 为 “ 社评 ”,时 的专业性 、权威性。 《 环球时报 》的新 闻 至今 日, 《 环球时报 》的新 闻评论已经发 评论 ,时效性非常强,在其他许多媒体还
《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范文最新推荐------------------------------------------------------ 《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特色分析摘要:当前,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国际新闻已经成为国际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环球时报》作为一家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的领军媒体,成功创立了品牌,形成了自身的国际新闻报道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因此,本论文就以《环球时报》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国际新闻报道的特色,并以此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使《环球时报》在看到自己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能够为国内其它国际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特色;新闻媒体8043Global Times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1 / 5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new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Global Times as an international leader in news media, successfully created a brand, has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by the broad masses of readers. Therefore, the Global Tim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 the fea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deficiencies as the foundation, the Global Times at the sight of hi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can also provide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news media.Key Words:Global Times;international news;reporting characteristics;news media目录摘要1Abstract1---------------------------------------------------------------范文最新推荐------------------------------------------------------ 一、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现状2(一)国际新闻报道定义2(二)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的现状2(三)当前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的不足3(二)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的现状近年来,由于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外传播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这四种形式为主的国际新闻报道新格局。
报海一路凯歌去_环球时报_热销评析

《环球时报》,是一份以报道读者关注的国际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周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
据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次调查,在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十大报纸中,《环球时报》位居第二,同时被评为“全国读者喜爱的38家报纸”之一。
目前,其发行量已突破45万份,创刊5年来,年均增长7万份,而且95%是读者自费订阅。
去年3月该报一次较大规模调查显示,82.7%读者反映一周16版不解渴,要求扩版。
因此,环球时报1999年扩为24版。
在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环球时报》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追踪读者关注的国际新闻事件知天下事《环球时报》创刊的1993年,冷战已结束,各种力量重新分化、较量、组合,国际风云波谲云诡。
全国人民渴望观察、了解世界,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此形势下,人民日报国际部创办了《环球文萃》(后易名为《环球时报》)。
显然,该报的创刊,适应了国际国内形势要求、读者需要。
有此一点,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全国众多报刊发行量有所下落的1994、1995两年里,《环球时报》发行量却分别上扬了38%和42%。
如果说1993年《环球时报》还停留在报道国内外热点人物上,第二年她便将视野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
几年发展完善,今天该报报道重点定位于国际社会关注尤其是我国读者关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的重大事件上。
综览1998年的《环球时报》:从台湾大使败走南非、以色列特工瑞士出丑、海湾危机到克林顿绯闻案、印尼骚乱、克林顿访华、巴以和谈等热点问题,以独家报道、详细报道、热点追踪、环球大特写等形式逐一评述,透析背景。
1997年10月5日的《金正日接班》一文,见报后被日本、法国、韩国及国内多家传媒转载,反响极大,并以“不是转发新闻,而是发掘、首发新闻……”的评价,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
去年6月21日该报头版版面:《中国通谈克林顿访华》,先后被加拿大权威报纸《环球邮报》《渥太华公民报》及美国《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转登。
资料:环球时报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1、文本综述:环球时报这篇文章Rules are just another tool of global games形式为评论,主要论述了伦敦奥运会对中国消极比赛和英国消极比赛采取双重标准,亵渎了奥运体育的精神。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对规则理解的还不透彻。
中国应该从此事中得到教训,学会利用国际规则为自己赢得权益。
2、媒体背景:《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如今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
《环球时报》英文版则以中国新闻和世界新闻并举,目标读者群主要为外籍人士和在中国的英文读者。
《环球时报》英文版不是该报中文版的英语翻译版,而是一份有独立采编队伍的英文报纸。
但该报将保持与《环球时报》中文版总体上的风格一致,秉承客观、敏锐、对敏感问题不回避的报道传统,向世界展示丰富、复杂、变化的中国,以及从中国人的视角报道世界,传递中国民众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看法。
3、信源选取:The author is a lecturer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Fudan University.4文本分析:(1)标题:Rules are just another tool of global games,标题清晰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国际比赛中要学会利用规则为自己服务。
点明了报道方向,可是这一观点却不慎恰当。
作者选取的中国运动员消极比赛事件作为自己的论据,可是后来证明中国运动员消极比赛正是利用了比赛规则。
而此文章批判伦敦奥运会亵渎了奥运精神,而中国运动员也有亵渎奥运精神的嫌疑。
(2)整体行文布局:作者先陈述中国人往往不太注重规则,直到伦敦奥运会发生了中国运动员被取消比赛资格的事。
紧接着作者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例子是中国运动员和英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同样的原因却面对着不一样的裁判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环球时报》的版面风格摘要近年来,随着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的愉悦。
据科学实验测定,现代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约占总数的74%~80%。
因此,各类报纸纷纷意识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更快地吸引眼球,必须在版面设计上下工夫。
《环球时报》从自身的定位出发,依托报道对象、读者群体和一支高水平的采编队伍,建构报纸的版面风格,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稳定鲜明的版面整体风格。
它的具有显著识别标志的头版,成为版面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固定的版面布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使读者习惯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固定布局的《环球时报》头版上,去追寻千变万化的那一篇头条新闻、那一张新闻图片、那一则竖题导读。
而内容各有分工,形式不拘一格的其他版面,作为《环球时报》版面整体的构成部分,也以各自的版面特色共同成就了报纸整体风格的统一与多样化形态。
关键字环球时报版面设计风格目录引言 (9)一、《环球时报》简介 (10)1、发展历程及成就 (10)2、主要栏目 (10)二、《环球时报》版面特点 (12)1、好版面的标准 (12)2、《环球时报》的版面语言 (12)(1)恰当运用字体 (13)(2)发挥图像功能 (13)(3)合理使用线条 (14)(4)精心选用色彩 (15)(5) 合理利用空间 (16)(6) 结构清晰易读 (16)3、特色版面分析 (17)结语 (18)参考书目 (19)引言进入新世纪,一批发行和广告收入居国内报纸领先地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报纸相继进行改版,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版面设计中,使报纸常办常新。
一些新创刊的报纸短时间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以新颖的版面吸引读者的目光。
即便如此,这些报纸的版面风格从总体上看,依然是共性多于个性。
在争奇斗艳的报纸版面百花园中,有一朵卓尔不群的奇葩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的《环球时报》。
探究它的版面语言,将为丰富现有报纸模式、实现创新模式的价值发挥积极作用。
一、《环球时报》简介1、发展历程及其成就《环球时报》(原名《环球文萃》)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新闻报纸。
快捷翔实地报道全球热点新闻,准确及时地评论重大国际事件,生动活泼地反映多彩世界,是《环球时报》的办报宗旨。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段静涛说:“当时创办这份报纸的目的很简单,那时候人民日报社国际部有很多记者的资源,除了供稿之外也能介绍一些国际方面的经验”。
初期是每周一期,每周8个版。
到1997年《环球时报》扩版增容达到24个版。
报纸的出报频率也由每周一期到每周三期再到现在的每周五期,从初创时的默默无闻发展到今天有影响力的主流时政大报。
它所取得的其他成就还有:⑴从发行赚钱到发行广告都赚钱。
2004年它的广告收入首次超过发行收入,达到2亿元人民币。
而且近年广告收入增长速度达30%~70%;⑵发行量大增。
从创刊时的几万份到现在的200万份,读者遍布全国,在海外也有不少忠实读者,且读者的年龄跨度也非常大;⑶陆续创办了《环球时报·生命周刊》及《环球时报·长三角》专刊。
2006年1月2日,环球时报由周三刊改为日报,每周一至周五,五个工作日天天出报。
2、环球时报目前主要的栏目要闻:1版、16版追踪重大时事新闻,深入解读热点事件。
新闻背景:2—4版,透过新闻看背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报纸看世界环球扫描:5版,大千世界,奇闻趣事关注中国:6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深度报道、记者调查:7版,敏锐,犀利,全面,写出深度;脚到,眼到,心到,做好调查军事:8版,瞭望世界军事动态,透析全球军事战略异国风情:9版,读者足不出户,如同周游列国台湾传真:10版,台湾风土人情,宝岛政经百态国际论坛:11版,权威专家解析国际问题,资深学者探讨社会热点娱乐与体育:12版,紧盯全球娱乐圈,走进国际体育界人物春秋·史海回眸:13版,讲述传奇经历,还原真实历史。
漫画与文摘:14版小故事,大人生;小漫画,大智慧经济:15版,精品财经资讯,激发财富灵感周五增版权威访谈:17版,与世界风云人物对话科技:18版,以独特视角看科技圈他乡故事:19版,异国人物,别样人生文化:20版,面对文学巨匠,享受文化生活教育:21版,介绍国外教育现状,分享国际教育理念国门内外:22、23版,看全球华裔的生存状态,听热心读者的鼓励鞭策经济观察:24版,关注经济动态,评述经济事件,捕捉国际商机二、《环球时报》版面特点1、好版面的标准中国记协对报纸版面提出了一个大概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好版面可具体化为以下五项:一、政治性强:重大新闻安排得当;重头稿件的安排符合报纸的身份、地位、性质;编辑思想明确,版面导向正确。
二、新闻性强:有昨日新闻(日报);至少应3日以内的新闻;信息量较大。
三、标题与内容安排得当:题文内容相符;题文走向符合阅读习惯;题文位置互相照应;题文区域比例较为得当。
四、照片与文字并重:照片有相当的新闻性;照片位置较为显要、得体;照片(含图表)与文字联系密切,互为补充。
五、版面整体安排有新意,较好地体现报纸的独特风格;某一处、几处乃至整体布局有创新;整体安排富有美感。
综观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标准,即在汲取传统版式的精华、借鉴国外报纸版式风格、配合一些相关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种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版面形式。
2、《环球时报》的版面语言版面语言是版面表意、传情、叙事的符号。
版面风格必须借助版面语言才能具体体现。
版面语言的语言形式包括编排手段、版面空间和布局结构几方面。
编排手段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
版面空间包括位置、距离、面积、形状等。
布局结构则包括稿件内部结构(如题文关系)和稿件与稿件之间的结构等。
版面语言的语言形式是相对固定的、统一的。
但对它的运用则可以千变万化。
如以标题为例,字号的大孝字体的区别,标题制式以及标题与文的关系的不同,都能表现不同的风格特点。
再以布局结构为例,采用穿插式或排列式,风格就迥异。
即使同样采用排列式,可以是整体错落,也可以是工整排列。
而同是工整排列,采用均等栏宽与采用不等的栏宽,给人的感觉也不可能相同。
“版面语言是版面表意、传情、叙事的符号。
版面风格必须借助版面语言才能具体体现。
版面语言的语言形式包括编排手段、版面空间和布局结构几方面。
”《环球时报》通过对版面语言的灵活运用,较好地体现了报纸的版面风格。
(1)恰当运用字体字体和字号都有示意的功能,字号可以显示稿件的分量,字体可以表明稿件的特性。
因此,一个版面上各篇稿件所选用的字体、字号,都与稿件的内容息息相关,从而将编辑对稿件的评价清晰地传递给读者。
《环球时报》头版头条地主标题采用的是大字号的黑体,粗犷雄浑,很有气势,也突出了头条新闻的重要性和显著程度。
而正文通常采用宋体。
宋体的特征是轻巧纤细,阅读起来很舒适。
文中的插题则采用黑体,以取得增加厚重、醒目的效果。
再看报头,标明“期号”、“日期”、“售价”、“版数”、“刊发日期”的这些文字信息更贴近读者,因而其字号要大于“所属报社”、“国内统一刊号”、“邮发刊号”这些说明报纸性质的文字。
在头版以外其他版面上,字体字号变化的余地更大,主要体现在标题方面。
正文也有所变化,如“国际论坛”版的正文全文采用楷体,这也是报纸言论类体裁常用的字体。
(2)发挥图像功能图像的具体形式有照片、绘画、图表、刊头等。
在版面上的实际功用是传递信息,吸引读者,增强版面强势,美化、活泼版面等。
《环球时报》除了头版采用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闻照片外,在其他版面上,对图片的设计和运用也颇具匠心。
如“人物春秋·史海回眸”版,其中的“人物春秋”主要聚焦世界风云人物,讲述他们的传奇经历。
在同一个版面上往往报道某一类型的多个人物,展示人物群像。
版面对这些人物图形的编排别具一格。
请看2006年的三期版面。
4月25日版的“人物”是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五位总统发言人,包括现任总统布什的首任新闻发言人。
文章的主标题是:白宫“第一嘴”的苦辣生活。
文中记述了五位发言人的工作经历,刻画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配有五个人物头像。
图片整体形似一个大蘑菇,由一个有着厚实底座的麦克风作支撑,从麦克风上端呈蘑菇状向下排列的是———同等大小的圆形中五位神态各异的白宫“第一嘴”。
一个麦克风将人物和他们的职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月4日版的“人物”是韩国现代集团郑氏家族的五位成员。
文章的主标题“现代家族的恩怨情愁”,解释了充满矛盾的家庭状况。
这是一个拥有韩国最大企业集团的辉煌家族,在韩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现代集团创造了太多的第一。
其创始人郑周永白手起家,打造出“富可敌国”的家族企业。
然而,他的后代及家族成员却“同根相煎”、“争斗未止”。
文章配发的图片是郑周永和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儿媳,共五人的组图。
版面将五个人分成三组,以三角形状把三组人的照片编排在一起,三角之间用粗短线条连接。
三角的顶角是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左下角是背对着身体的两个兄弟,其面部表情各怀心事,右下角是一对踌躇满志的夫妇。
“三角”在视觉上给人以纠结复杂的强烈暗示。
5月12日版的“人物”是美国的五位中情局长。
主标题是“中情局长命运各不相同”。
图片编排是这样的:通过中央情报局的一枚大徽章,把五任中情局局长同等景别的照片以带状串连,呈一定弧度从左至右斜穿于版面。
类似电影胶片中的人物,让人联想到曲折离奇的特工故事。
这三期版面都把图片和稿件内容紧密结合,图片的意图耐人寻味。
图片的造型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像这样经过精心制作达到的版面图片效果,在“娱乐与体育”、“文化”、“世界杯专刊”等版面上也多有体现。
此外,镶嵌在《环球时报》版面上的各种小巧精致、富有含义的刊头,如“独家报道”、“详细报道”、“热点追踪”、“军情展望”等,也是版面上的一个个亮点。
他们和各种图片一起,表情达意、装扮版面,造就了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版面风格,让人感觉“看上去很美”!(3)合理使用线条线条是版面上常用的编排手段之一。
《环球时报》的头版线条较少,而其他版则较多地使用了线条。
头版的线条主要起到区分与结合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强势。
通常情况下,头条新闻配有大幅图片,有时图片与右侧竖标题相配。
当图片与右侧竖标题为同一内容时,编辑用粗线将图和标题围在一起,题、图、线的颜色统一,凸显题与图的紧密关系。
同时与头条稿件更清楚地区分开来,形成另一个视觉中心。
有时,图片是独立的,与头版的其他稿件没有关系,编辑则用相近颜色的粗线将图片围边,以示区分。
版面右下角的“本期导读”用线围框,起到了强调作用,使面积较小,相对独立的这一区域得以突出。
在其他版面上,线条的使用变化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