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孟婆

合集下载

孟婆:抹去记忆的阴使

孟婆:抹去记忆的阴使

孟婆:抹去记忆的阴使
在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

她常驻在奈何桥边,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以消除鬼魂的记忆。

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是孟婆是孟姜女。

她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女子,但在得知丈夫范
喜良在长城脚下被埋而去世后,伤心欲绝,痛哭流涕。

她的眼泪感动了神仙,于是被安排在奈何桥旁熬制孟婆汤,用其眼泪作为药引子,消除鬼魂的记忆。

2.第二种说法是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神仙。

她曾经是女娲娘娘手下
的一位仙女,负责管理阴阳两界的秩序。

因为看到人间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她心生同情,选择下凡到地府工作,帮助生灵减轻痛苦。

在阴间,她担任孟婆职位,负责为投胎的生灵消除前世今生的记忆,使他们能够重新开始。

以上是关于传说中的孟婆的一些描述。

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想象空间,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死、情感、善恶等主题的思考和想象。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孟婆汤传说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孟婆汤传说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孟婆汤传说中国古代神话中,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孟婆汤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孟婆汤的传说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伦理观息息相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孟婆汤传说,带领读者一窥其中的奥秘。

孟婆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它源于古代民间信仰。

据传说,在人们死后,灵魂会来到深渊之地,进入冥府。

走在通往冥府的桥梁上,鬼卒会给每个灵魂一碗孟婆汤。

喝过孟婆汤的灵魂将会失去前世的记忆,重新投胎转世。

这个传说象征着生与死的轮回,成为了中国古代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方式之一。

孟婆汤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上,同时也映射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观。

孔子曾经说过:“孟母三迁。

”这句话源于《论语》,意思是孟子的母亲将他迁移居住,目的是为了给孩子重新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这个故事里,孟母的“三迁”并不只是寻找更好的住处,更是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关爱。

“孟母三迁”的故事与孟婆汤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对孟子的理解。

孟婆汤传说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明代作家冯梦龙在他的《喻世明言》中的故事《孟婆汤》,通过讲述孟婆汤的故事,探讨了忘记过去的痛苦和重新开始的希望。

这个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使得孟婆汤的传说不再局限于民间口述,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表达。

除此之外,孟婆汤的传说也在戏曲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中国知名戏曲《红楼梦》就有一幕名为“孟母三移”的场景。

在这一场景中,女主角贾迎春的宝钗姐姐借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寄寓了对贾迎春命运的思考和对她前途的劝勉。

通过戏曲的形式,孟婆汤的传说再次得以传扬,并为观众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孟婆汤传说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它不仅与生死、轮回等问题有关,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伦理观和教育观。

孟婆汤的传说通过民间信仰、文学作品和戏剧演出的形式得以传扬,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婆的故事传说

孟婆的故事传说

孟婆的故事传说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她就是孟婆。

孟婆是阴间的一位神祇,她负责管理人们的生死轮回,主管人们的生死簿和孟婆汤。

据说,每一个来到阴间的亡魂,在投胎转世之前,都要先喝下孟婆汤,以忘却前世的记忆,然后重新投胎做人。

孟婆的故事传说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传说中,孟婆是一个慈祥和善良的女神,她总是笑眯眯地站在阴曹地府的门口,等待着前来投胎的亡魂。

她手持一把长柄勺,里面装满了煮好的孟婆汤。

孟婆汤是一种能让人忘却前世记忆的神奇饮品,喝下去之后,人们就会忘记自己的前世身份和经历,重新投胎做人。

孟婆每天都要不停地煮孟婆汤,为来世的人们准备。

然而,尽管孟婆的工作如此辛苦,她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慈祥的态度。

她用自己的善良和慈爱,温暖着每一个前来投胎的亡魂,让他们在忘却前世的痛苦和悲伤之后,重新拥有希望和幸福。

除了煮孟婆汤之外,孟婆还负责管理人们的生死簿。

据说,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都会在孟婆那里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这个人今生的命运和轮回。

而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孟婆就会根据生死簿上的记录,决定这个人的轮回命运。

她用她的智慧和慈爱,为每一个人安排最合适的轮回,让他们在来世能够得到更好的修行和救度。

孟婆的故事传说中,还有一个与她有关的传统习俗,就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祭奠孟婆,以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敬意。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在家中设立神台,摆上孟婆的神像和供品,然后燃香祭拜,祈求孟婆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顺利度过生死轮回。

总的来说,孟婆的故事传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她以她的善良、慈爱和智慧,为人们的生死轮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圣存在。

她的故事也一直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孟婆的故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人文精神,这也是孟婆的故事传说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孟婆汤的典故

孟婆汤的典故

孟婆汤的典故据说,孟婆生於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

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

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

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

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醧忘台。

在《阎王经》中说,鬼魂在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后转押至第十殿,交付给转轮王。

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这里来准备投生的鬼魂,都会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醧忘台下灌饮迷汤,让鬼魂们忘却前生。

相传孟婆汤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

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

孟婆在阴间开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

在清人沈起风的《谐锋》卷八中有一关於孟婆庄的故事:葛生不喝迷魂汤得返生从前有一歌妓叫兰蕊,她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

玉蕊和葛生相恋至深,但因为葛生很穷,娶不起玉蕊,后来兰蕊因病而死,葛生则因无力与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后,来到阴曹地府,阎罗王看他死得无辜,就判他投生为人。

葛生闻令后,便准备再去投生。

葛生一个人呆呆地走著,忽然来到一个攀满萝藤的棚子底下。

只见好几百个男男女女,争先恐后的抢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炉头舀水来喝。

葛生因为走累了,觉得口乾,便也想上前去饮用那瓢里的水。

这时,有一女子从棚子后面走出来,葛生仔细一看,竟然是兰蕊。

兰蕊问他为何来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兰蕊知道后,便轻轻地对葛生附耳说道:“你难道不知道这里是孟婆庄吗?还好今天孟婆去给寇夫人祝寿,命我暂时掌管瓢杓。

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样,也喝了这瓢里的迷魂汤,你就返生无路了。

孟婆的句子说说

孟婆的句子说说

孟婆的句子说说孟婆,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角色,她是冥界的神灵,掌管着人们的轮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婆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孟婆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死轮回的思考,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孟婆的句子说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孟婆的一句经典句子,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初次相遇的美好回忆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句话中的“初见”和“秋风悲画扇”都是孟婆用来比喻人生的意象,通过对比初见时的美好和时光流逝的悲凉,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于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红颜弃轩,白头偕老。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孟婆以“红颜”和“白头偕老”来比喻爱情的长久和坚定,她希望人们能够在爱情中守护彼此,共度一生。

这句话中的“红颜”和“白头偕老”成为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的象征,也成为了许多情侣的爱情宣言。

“前生的姻缘,今生的牵挂。

”孟婆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于前世今生的情感纠葛和牵绊。

她认为人们的姻缘是前生注定的,今生的牵挂也是前生情感的延续。

这句话中的“姻缘”和“牵挂”成为了人们对于前世今生情感纠葛的表达,也成为了人们对于前世今生情感牵绊的思考和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红颜弃轩,白头偕老;前生的姻缘,今生的牵挂。

”这些句子都是孟婆留给人们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她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于生死轮回、前世今生、爱情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句子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死轮回的思考,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婆的形象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她不仅掌管着人们的轮回,也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死、爱情、前世今生的思考和感悟。

她留下的这些句子,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死轮回的思考,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婆的真身来历

孟婆的真身来历

孟婆的真身来历
【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 历史上关于孟婆的真身来历,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是:孟婆是鸿蒙初开时的一个天界散官,她不忍看到世人死后还受恩怨情仇所累,就去了奈何桥边支起了一口大锅,给他们喝下能够忘却前生的孟婆汤,然后进入下一个轮回。

2、第二种说法是:孟婆为西汉时期的一孟姓女子,她不念过去未来,只是一心劝人向善,后来她入山修行,直至后汉,她死后天帝命她为幽冥之神,让她主管消除鬼魂的记忆。

后人不知其名,只知她姓孟,就唤她为孟婆。

3、第三种说法是:孟婆即是孟姜女,她在长城下没有找到丈夫的尸骨,为了忘却记忆,她就特意熬制了孟婆汤,希望以此来忘却前世的一切。

后来她的故事感动了天帝,就免去了她的轮回之苦,让她在奈何桥边熬制孟婆汤供鬼魂忘却前世记忆。

文献记载:
据《山海经》记载,孟婆其实是尧帝的第二个女儿。

孟婆长得非常好看,尧帝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女儿。

孟婆非常喜欢游泳,但是擅长游泳的人最后都会因为溺水身亡,孟婆也不例外。

孟婆最终就是在一次游泳的时候死在了江水中。

后来,孟婆成为了呼风唤雨的一个神,每次出现都会伴随着狂风骤雨,这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孟婆的记载。

说孟婆

说孟婆

说“孟婆”作者:白建忠摘要:《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对“孟婆”一词的解释都较为简略。

实际说来,“孟婆”一词有三种含义:孟婆神、风神与船神。

关键词:孟婆孟婆神风神船神《汉语大词典》将“孟婆”一词解释为“传说中的风神”,颇为简略。

其他的工具书一般也将“孟婆”解释为风神,如《康熙字典》《辞源》等。

那么,“孟婆”一词究竟有几种含义?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如何使用?这都是颇值得探讨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粗浅的讨论,诚祈方家批评与指正。

一实际说来,“孟婆”一词共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孟婆神。

据近代人丁福保所编纂的《佛学大辞典》记述,孟婆神生于汉代,这也许与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有关。

她从小研读儒家典籍,长大后诵读佛经,并诚心诚意地奉劝世人不要杀生,应吃素,直到八十一岁,犹未婚嫁。

因为姓孟,故而人们称她为孟婆阿奶。

当时有人能知道前世因果者,妄认前生的眷属,泄露了阴间的天机,于是天帝命令孟婆阿奶为幽冥之神,造忘台,又采用世俗药物制成似酒非酒之汤,即孟婆汤、孟婆茶,分为甘、苦、酸、辛、碱五味,使孟婆神掌之。

忘台位于阴间的第十殿,冥王殿前六桥之外,很高大,周围有房舍一百零八间,向东有一条甬道,宽仅一尺四寸,孟婆神就于此地设盏,使鬼魂饮孟婆汤以忘前生。

与孟婆神、孟婆汤相关联的还有一个词语是孟婆庄。

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续目•孟婆汤》云: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赴内案完结。

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

有老妪留进,升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卷,玉案中陈。

妪呼女孩,屏内步出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笄,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

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瓯送至,手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

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觉一饮而尽。

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华屋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

一惊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

中国历史故事-幽冥之神孟婆是绝世美女?孟婆及孟婆汤来历

中国历史故事-幽冥之神孟婆是绝世美女?孟婆及孟婆汤来历

中国历史故事-幽冥之神孟婆是绝世美女?孟婆及孟婆汤来历孟婆是中国非常著名的幽冥之神,传说入轮回的灵魂,都要在奈何桥喝一碗孟婆的孟婆汤,此后忘却前尘,重获新生。

这位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可能是因为孟婆的“婆”,她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个白发老奶奶。

甚至在很多影视剧中,孟婆的形象不仅老而且有些不好看。

前些日子《灵魂摆渡黄泉》刷爆朋友圈,电影讲述了母女两代孟婆的故事。

而不管是母亲还是女儿,形象都与孟婆的固有形象相差甚远,第一位孟婆风华绝代,是个妖娆动人的美女。

第二个虽然看似痴傻,但也是可爱的姑娘。

这样的形象还真不是编剧胡编的,孟婆是神化人物,绝世美女是她其中一种来历和说法。

传说孟婆实际上是孟姜女所化,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骨遍地,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丈夫。

为了忘却这苦痛的记忆,她熬制了能让人忘掉记忆的汤。

后来上天感念,免去其轮回之苦,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给参与轮回的阴魂喝。

“前世已了,今生善恶唯本心所念。

”在这个说法中,孟婆是一个绝世大美女。

而孟婆汤最开始其实是给她自己喝的,没想到却让她成为地府专管将灵魂抹去的阴使。

除了这种说法之外,关于孟婆的来历还有两种普遍说法。

传说孟婆自古就存在,只不过最开始她不是阴官。

世界初始,鸿蒙初开,世界划分为天地人三界。

即所谓的天界、人间界和阴曹地府。

孟婆最开始的时候,是天界的神官,后来因为见人世间恩怨无数,即便身死也无法忘怀。

为了能让死去的人,能够重新步入下一个开始,孟婆自愿来到地府。

她在地府的忘川河边,奈何桥头驾了一口大锅。

将人世间人们无法忘怀的恩怨,全被熬成一锅汤,起名“孟婆汤”。

即将转世的阴魂,在过奈何桥之时,向孟婆讨一碗汤,此后前尘尽了,卸下生前包袱,干干净净的迎来下一个轮回。

也有说孟婆早先是一个才女,生活在西汉时代,自幼受儒家文化影响,研究儒家书籍。

长大之后,又开始念诵佛经。

在世之时,孟婆从不回忆过去,也不展望未来,只一心过好现在,劝人莫杀生要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孟婆”作者:白建忠摘要:《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对“孟婆”一词的解释都较为简略。

实际说来,“孟婆”一词有三种含义:孟婆神、风神与船神。

关键词:孟婆 孟婆神 风神 船神 《汉语大词典》将“孟婆”一词解释为“传说中的风神”,颇为简略。

其他的工具书一般也将“孟婆”解释为风神,如《康熙字典》《辞源》等。

那么,“孟婆”一词究竟有几种含义?它在古代文学中被如何使用?这都是颇值得探讨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粗浅的讨论,诚祈方家批评与指正。

一 实际说来,“孟婆”一词共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孟婆神。

据近代人丁福保所编纂的《佛学大辞典》记述,孟婆神生于汉代,这也许与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有关。

她从小研读儒家典籍,长大后诵读佛经,并诚心诚意地奉劝世人不要杀生,应吃素,直到八十一岁,犹未婚嫁。

因为姓孟,故而人们称她为孟婆阿奶。

当时有人能知道前世因果者,妄认前生的眷属,泄露了阴间的天机,于是天帝命令孟婆阿奶为幽冥之神,造 忘台,又采用世俗药物制成似酒非酒之汤,即孟婆汤、孟婆茶,分为甘、苦、酸、辛、碱五味,使孟婆神掌之。

忘台位于阴间的第十殿,冥王殿前六桥之外,很高大,周围有房舍一百零八间,向东有一条甬道,宽仅一尺四寸,孟婆神就于此地设盏,使鬼魂饮孟婆汤以忘前生。

与孟婆神、孟婆汤相关联的还有一个词语是孟婆庄。

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续目•孟婆汤》云: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赴内案完结。

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

有老妪留进,升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卷,玉案中陈。

妪呼女孩,屏内步出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笄,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

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瓯送至,手 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

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觉一饮而尽。

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华屋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

一惊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

此茶即孟婆汤,一名泥浑汤,又名迷魂汤。

孟婆庄是孟婆神所住的地方,是人死后第一处所经之地,同时,人转世投胎也从此庄经过,孟婆神与三位女子孟姜、孟庸、孟戈掌管着孟婆汤,孟婆汤的主要功用就是使鬼在投胎之前把生前事统统忘掉。

清人沈起凤《谐铎》卷八《孟婆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的爱情故事: 兰蕊,邯郸挟瑟倡也。

妹玉蕊,与里中葛生,有啮臂盟。

生家贫,鸨母索聘奢,意苦不遂。

兰蕊多贵客交,所得私金,悉以赠生,为妹作缠头费,生德之。

后兰蕊病瘵死,生益落寞,非但不敢言聘,即欲博一宵欢,自顾空囊,亦殊羞涩。

愿乖气结,遂以情死。

投至冥府,王者悯其无辜,判令投生。

至一处,牵萝为棚,铺石作几,见男女数百辈,争瓢夺杓,向 头就饮。

生适口燥,亦往投止。

忽一女子,从棚后出,视之,则兰蕊也,惊问所来,生具以对。

女曰:“君以情死,妹岂独生!”言之泣数行下。

生取瓢就鈩,女摇手禁勿饮,生诘其故,女俟饮者尽散,乃曰:“君不知耶,此孟婆庄也。

渠为寇夫人上寿去,令妾暂司杯杓。

君如稍沾馀沥,便当迷失本真,返生无路。

今乘不昧前因,何不及早遁归,与吾妹仍谐旧约。

”生曰:“旧约难凭,重生无益。

卿将何以教我?”女曰:“当为君图之。

”遂引至棚后,见累累石瓮,排列墙隅。

女指曰:“此名益智汤,饮者有才。

此名长命汤,饮者多寿。

此名和气汤,饮者令人欢喜。

”生问:“若辈所饮者何物?”女笑曰:“此皆焦心火滴泪泉煎成之混沌汤也!”末至一瓮,女逼令生饮。

生问:“何名?”女曰:“此元宝汤。

君所以恶生乐死者,只欠此一物耳!”生勉饮数口,格格不能下咽。

女曰:“此等龌龊物,原不宜入文士之腹,然缘此为有情郎吐气,是物亦不俗矣!”生有难色。

女曰:“劝君更尽一杯,恐西出阴关无故人也。

”生为解颐,勉饮其半。

女曰:“可矣!”遂导生出棚,指示归路。

时生死已五日,因无殓具,停尸床上,惟一灶下妪守视。

见尸忽跃起,频呼腹痛,探喉大吐,势如涌泉,荧荧然水银入地。

命储畚锸,坎地数尺,盈千累万,其中皆不动尊也。

急诣鸨母家。

玉蕊得生死耗,绝粒者三日。

生吐其实,皆大喜。

遂以金聘之而归。

因感兰蕊之德,移其柩,礼葬之。

后葛氏子孙繁衍,命春秋祭扫,永著为例。

葛生与玉蕊有啮臂之盟,但由于家贫,不敢言聘,后为情而死,投至阴间,在玉蕊之姐兰蕊的帮助下,未喝孟婆汤,饮下元宝汤,得以从阴间返回到阳间,并由穷变富,娶玉蕊为妻,有情人终成眷属。

清人张南庄在其所著的小说《何典》第一回中对孟婆庄和孟婆神有过一段颇为有趣的刻画: 那孟婆庄当初不过一个小小村落,甚是荒凉。

自从孟婆开了茶馆,那些闲神野鬼,都来吃清茶玩耍,登时热闹起来。

这些左邻右舍,见了眼热不过,也不顾开店容易守店难,大家想吃起生意饭来:也有开鬼酒店的,也有开鬼豆腐店的,也有开鬼南货店的,渐渐的只管多起来。

这家起屋,那家造房,日积月累,不觉成了个大鬼市。

真个是鬼烟凑集,闹热不过的。

作者描写鬼世界,犹如人间现实一般,其影射与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二 “孟婆”的第二种意思是指风神。

《佩文韵府》卷二十云: 宋徽宗词:“孟婆好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

”蒋捷词:“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

怎禁他孟婆合早。

”按北齐李 问陆士秀曰:“江南有孟婆,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经》,帝之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帝女,故曰孟婆,犹郊祀志以地为泰媪。

” 《山海经•中山经》说: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帝之女是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她们嫁给舜为妻,死后成为湘江的江神。

帝之二女作为江神、山水之神,常于江渊游玩,出入之处常伴以狂风暴雨,因为她们是帝尧的女儿,故称“孟婆”,这是陆士秀的解释。

从《佩文韵府》的这条记载来看,将“孟婆”作为风神来理解,最晚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而且主要在江南地区使用。

如明代杨慎《词品》卷五《孟婆》说:“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 ,野人相传以为孟婆发怒。

”“舶 ”指舶 风,宋代苏轼《舶 风》诗序云: 吴中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旬,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舶 风。

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

“舶 风”是指梅雨结束夏季开始之际强盛的季候风。

江南七月间的大风,其风力超过了舶 风,村野之人相传是风神“孟婆”发怒。

宋代及宋代以后,“孟婆”的含义以及使用的地域有了拓展。

首先,“孟婆”有时可直接用来指风。

杨慎《词品》卷五《孟婆》说:“俗谓风曰孟婆。

”上引宋徽宗与蒋捷二人词中的“孟婆”,皆可直接译成风的含义。

又如元人王奕《和叠山隆兴阻风》诗:“殷士莫嗟留楚棹,孟婆久送过河船”,明人孙承宗《落花》诗:“一夕林花怨孟婆,纷纷红紫弄纤阿”,清人百龄《帆风》诗:“孟婆方便好,片片认归舟”等等。

其次,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茸母孟婆》说:“孟婆,宋汴京勾栏语,谓风也。

”可见,在宋代,“孟婆”一词流行于当时杂剧和各种伎艺演出的场所。

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即今天的开封,这说明“孟婆”一词已不仅仅局限在江南地区使用了,中原地区的人也在运用。

此外,南越人(今广西、广东)又将“飓母”称之为“孟婆”。

杨慎《 林伐山》卷八《飓风》云: 《岭表录》云:“飓风之作,多在初秋,过白露,虽作不猛矣。

”《南越志》:“飓母即孟婆,春夏间,有晕如虹是已。

”则以虹为飓母尔。

凡此风作,先一二日,片云漫空疾飞,海人呼为“ 潮风”,东广泛海者,曰“犁头云”,苏过《飓风赋》云:“断 饮江而北指,赤云夹日以南翔。

”此飓之渐也。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飓母”即预兆飓风将至的云晕,形似虹霓,早在南朝时期,南越人就将“飓母”称之为“孟婆”。

为何称之为“飓母”?“飓母”又为何称之为“孟婆”?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神语•飓风神》对此有较为详细的阐释,他说: 粤在离方,飓者,离风之郁而不得出,火气暴发而为灾患者也。

粤岁有飓,多从琼、雷而起。

离之极方也,故琼、雷皆有飓风祠。

其神飓母,有司以端午日祭,行通献礼,诚畏之也。

飓者具也,飓一起,则东西南北之风皆具而合为一风,故曰飓也。

曰母者,以飓能生四方之风而为四方之风之母,分其一方之风,可以为一大风,故曰母也。

又巽为风,乾之长女主之。

雷以复万物之性,有父之道,故曰公。

风以复万物之命,有母之道,故曰母也。

大风为母,而微风则曰少男少女也。

起于泽为少女风,起于山为少男风,而皆以飓为之母。

又巽为风主,巽者月与水之本,月与水皆生于风,故曰母。

或曰:飓母即孟婆,春夏间有晕如半虹是也。

此盖以虹为飓母也,然婆即母也。

依照屈氏的记述,关于飓母的来历,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飓是具合之意,能生四方之风故而为四方之风之母;另一种认为风能复万物之命,有母之道,少男少女之风皆以大风为母,即以飓为之母。

以上两种理解角度皆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婆”即“母”之意,“孟”与“飓”都含有“大”这一层意思,故而南越人也将飓母称为孟婆。

“孟婆”的来历除了与帝尧之女有关外,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三引明人田艺衡之语云:“《留青日札》云:‘《易》,巽为风,三阴卦以孟、仲、季言之,故曰孟婆。

’”三阴卦是指巽、离、兑,其中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

《说文•子部》:“孟,长也。

”又八卦之中,巽为风,按照孟、仲、季的次序排列,所以又称风为“孟婆”。

这种解释也可备一说。

三 “孟婆”的第三种含义是指船神。

唐人段公路《北户录•鸡骨卜》说: 南方逐除夜及将发船,皆杀鸡,择骨为卜,传古法也。

卜占即以肉祠船神,呼为“孟公孟姥”,其来尚矣。

可见,据段氏所言,“孟公”、“孟姥”作为船的保护神的风俗,已由来已久了。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之四《船神名》说:“梁简文云:‘船神名冯耳’,又呼孟公、孟姥。

’”“船神名冯耳”出自梁简文帝萧纲的《船神记》,其书已散佚。

“呼孟公、孟姥”出自《五行书》,段公路《北户录•鸡骨卜》说: 《五行书》云:“下船三拜,三呼其名,除百忌,又呼为‘孟公孟姥’。

” 这说明在唐代人们已经开始用“孟公”、“孟姥”称呼船神了。

“公”、“姥”、“婆”都是对老年男女的称呼,故而也可称孟姥为“孟婆”,如清人庄履丰、庄鼎铉《古音骈字续编》卷二《平韵•五歌》将“孟婆”直接解释为“船神”。

参考文献: [1]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王有光.吴下谚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沈起凤.谐铎[M]. 上海进步书局印行. [4]张南庄.何典[M]. 古本小说集成本. [5]张玉书等.佩文韵府[M].万有文库本. [6]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7]杨慎.《词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苏轼.苏东坡全集[M]. 北京:中国书店,1986. [9]杨慎.《升庵诗话》[M].历代诗话续编本. [10]杨慎.《林伐山》[M].丛书集成初编本. [11]屈大均.《广东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吴景旭.《历代诗话》[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段公路.《北户录》[M]. 学海类编本. [14]李诩.《戒庵老人漫笔》[M].明万历刻本. [15]庄履丰等.《古音骈字续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白建忠,文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